壬午兵变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撬起来。可是,他不知道这个支点到底在哪里。
但是上帝知道。
当上帝手里拿着长长的杠杆儿想撬动地球的时候,经常把那个支点要么选在中东、要么选在朝鲜半岛。小小的朝鲜半岛经常牵动大国的神经。远的不说,19世纪日本想侵华,先在朝鲜半岛这里用足了力气,卷进了当时的世界大国俄国、大清和英国。20世纪50年代发生在朝鲜半岛的战争,卷进了世界大国美国、苏联、中国,算起来有十七八个国家,谁也不宣战,反正就是低着头瞪着眼猛掐,把耳朵都咬掉了也不吱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朝核危机,同样吸引着几个大国的目光。
1882年发生在朝鲜的“壬午兵变”,案情并不复杂,但背景却很深。
凡是东亚的事儿,你只要往那个一衣带水的邻邦身上一想,就啥都明白了。
朝鲜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的属国。1863年12月,32岁的朝鲜国王李昇突然去世,没有留下子嗣,就在外戚金氏集团在接班人问题上大动脑筋的时候,另一外戚赵氏家族抢先把传国玉玺抢到手,并与王族的旁支李昰应合谋,把李昰应年仅12岁的次子李熙扶上王位,他就是李氏王朝的26代王高宗。李昰应摄政,成了大院君(朝鲜把以支系继承王位的国王生父称为大院君)。
李昰应老成持重,与中国极力修好,但最大的特点就是专权。你看他选的儿子,是12岁的次子,就表明他有一定的私心,这和慈禧太后选光绪和宣统这样的小孩子当皇帝的道理是一样的。
国王李熙15岁那年,大院君又有意为他选了一位出身于败落家庭、家族人丁稀疏的闵氏女为妃,而闵氏又是大院君的内侄女。老头儿本以为自己可以把儿子和儿媳掌握在股掌之间,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选中了一个日后脱离自己掌控的儿媳妇。
这位闵妃天资聪颖,通经史,懂权谋,尤其好读《春秋左传》,她的城府和心计一点儿也不次于他老公爹,后来大院君就栽在她的手里。她利用太后赵氏与大院君之间的矛盾,怂恿闵奎镐、赵宁夏等人与大院君的长子合谋,劝王亲政,使大院君日渐处于不利地位。
1873年,也就是李熙继位十年的时候,大院君被迫归政。但此时他的好儿媳早已经悄无声息地布完了局,形成了自己的势力集团。李熙生性懦弱,大权很快就被闵妃及其亲信掌握。
对一个政坛宿将来说,你可以怀疑他的人格,但不可以怀疑他的智商。
居然被一个乳臭未干的黄毛丫头给耍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大院君决定重新组织力量,夺回失去的东西。
朝鲜高层的权力斗争,给了日本见缝插针的机会。
日本自从丰臣秀吉以来就确立了先征朝鲜、再进攻中国的总方针,以“一根筋”著称的日本人对此念念不忘。经过1868年的明治维新,日本人沉寂多年的野心又急剧膨胀起来,朝鲜自然就成了日本出兵海外的第一个目标,各种势力逐渐在朝鲜渗透和弥漫开来。
因为朝鲜一直是中国属国,所以日本人先在这上面做文章,鼓动朝鲜人:哥们儿,你自立门户吧,自己当家多好!不要啥事儿都听别人的,我来帮你好不好?朝鲜人此时还没意识到,当黄鼠狼主动给鸡拜年的时候,等待着鸡的将是一场厄运。
日本人决定先把朝鲜人放倒,架成一座肉板桥,然后好踩着他们的后背,一步迈过水沟,蹦上中国大陆。
1876年9月,日本海军炮击江华岛,逼迫李熙签订《江华条约》,在釜山和元山设置了特别居留地,把持了行政权、司法权和免税权,给朝鲜的民族工商业以沉重打击。条约还以保护朝鲜为自主之邦的名义,否认中国对朝鲜的权利,开始对清朝试探性进攻。
1879年3月,日本吞并琉球,将其改为“冲绳县”。
这一阶段,是清政府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扑灭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之后,进入“同光中兴”的时期,此时的清政府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行洋务运动,不想中断这来之不易的稳定形势和改革,就对朝鲜江华事件采取了忍让回避的对策。
愚昧的清政府并不知道,和平不是让出来的,而是争出来的。毛泽东有句极为经典的名言:“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同样,以战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退让求和平则和平亡!“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当有一个人来向你无理挑衅的时候,你就要揍扁他,这样让想来找事儿的人心理上畏惧而不敢上。可是当许多人看你懦弱可欺,都觉得欺负你成本很低、代价很小,直到都鄙视你、都伸出拳头来打你的时候,你就麻烦大了。
清政府的退让,让日本人感觉到清朝软弱可欺,便得寸进尺,准备攫取更大的利益。而且,在重大利益上退让,等于是宣布自己理亏,默认人家有理。但是退让的最大后遗症,就是宗主国没有尽到保护之责,让朝鲜人大失所望,转而真的把目光投向了日本。
大哥光收保护费,却在需要的时候不来保护我们,我们另谋出路吧。
为了彻底排除大院君的影响,闵妃没有向中国靠拢,转而示好于日本,聘请日本教官训练“别技军”,用来代替大院君创建的“亲军营”。没想到,这一下就钻进了日本人的圈套中,日本人得到了天赐良机。
闵妃聘日本人任教官,改革军制,把原来的军人裁掉,换上自己信任的力量。可是她到底还是年轻,事情做得太过了,原来养尊处优的亲兵卫队被大批裁撤,却没有妥善安置。没裁的经常欠饷,已裁的又没安排工作,这种情况到了1882年已经非常严重了。
李昰应又不失时机地告诉这些心怀怨恨的人:你们吃不上饭,原因在闵妃;闵妃与日本勾结,必须把她铲除,把日本人赶走。民族主义的情绪在朝鲜人心中燃烧。
1882年(清光绪八年,日本明治十五年)7月,在大院君的幕后鼓动下,欠饷士兵首先发难,外面的散兵游勇和游民揭竿而起,起义军纵火焚烧日本使馆,包围王宫,闵妃乘夜色化作宫女逃出宫去。大院君重新掌握了朝鲜政权。
得知朝鲜兵变,日本人大喜过望,马上准备出兵朝鲜,想趁机讹诈和大捞一把。
清朝驻日公使黎庶昌得悉这一消息,急电清廷;朝鲜的急报也发往中国;而正在天津的朝鲜专使金允植等也赶紧拜谒北洋大臣,请求中国出兵。
此时,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因为母丧丁忧,朝廷准假百日,其职务由淮军大将张树声代理。张树声正想在李鸿章不在期间,做出点儿成绩,他马上奏请朝廷,拟派水师提督丁汝昌率军舰三艘,调淮军统领吴长庆率淮军六营开赴朝鲜。
出发之前,清廷举行会议磋商并经朝鲜特使请求,最终决定迅速出兵,迅速平叛,拘捕煽动暴乱的大院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