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昌在东北的作为

    让徐世昌出任东北总督,一方面,是要把太后的新政改革政策推向东北;另一方面,标志着东北也成了北洋的势力范围。因为徐世昌用人肯定也以北洋系为主,这一点,谁都不能例外。

    而且,徐世昌执掌东北之后,老谋深算的袁世凯,知道自己的北洋军树大招风,为了分散朝廷的注意力,他决定把北洋军调往东北一部分。于是,他名正言顺地奏请朝廷,大谈东北如何如何重要,应该加强兵力配备。这样,北洋系的最精锐部队——北洋第三镇全部由曹锟率领,加上从其他师里抽调的人马组成两个混成旅,调往关外,统一归徐世昌调遣。

    曹锟,字仲珊,在兄弟中排行老三,天津大沽人,家境贫寒,仅读了四年书就辍学,混迹于江湖。他曾做生意卖布,从不计较价钱,有钱你就给点儿,没钱的话,先拿去也行,人称“曹三傻子”。不过,此公有些好武艺,喜好结交朋友,很有些《水浒传》中鲁智深的味道,金圣叹曾用四个“遇”字说鲁智深:遇酒便吃,遇事便做,遇弱便扶,遇硬便打。曹锟差不多就是这种风格,后来也当上了民国总统。而民国时期的外交大师顾维钧评价曹锟“是个天生的领袖”,小事从不挂怀,大事却也不糊涂。

    1882年,曹锟投身淮军,因做事勤快,对人仗义,练过武术,又粗通文墨,很得管带郑谦的喜爱,怕是水浅难养龙,先为义子后招婿。1885年李鸿章在天津创办北洋武备学堂,曹锟因郑管带的关系,成了该学堂的首届生,“黄埔”一期。他的同学有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段芝贵、陆建章(冯玉祥的舅舅)、李纯、王占元、雷震春、张怀芝等。这些人日后在北洋和民国都是大腕儿级人物。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曹锟也赴朝参战。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曹锟前往投奔,受到袁世凯的重用,从此对袁极为忠诚敬重,不忘知遇之恩。袁世凯走到哪里,就把曹锟带到哪里,袁世凯让他向东,他绝不向西。

    此次出关的这支队伍——北洋第三镇,是袁世凯嫡系中的嫡系,段祺瑞曾任过该镇的师长,袁怕段坐大,把段调到别的镇。而袁让曹锟出关带着自己的主力师,可见对曹锟的欣赏和看重。

    徐世昌虽然人称“水晶狐狸”,八面玲珑,但此人有真才实学,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既会办事,又有才干。所以,他主政东北期间做了很多实事,尤其是与日、俄斗法,尽最大力量保全了东北不受侵略和掠夺,对东北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世昌到东北,首先是改革官制,他在京城多年,对官场的诸种弊端了然于心。朝内朝外各官职,等级繁多,各自为政,遇事推诿,彼此猜忌,这一点让他深恶痛绝。因此他在东北主政期间,让所属各司均与督抚一起办公,大大简化了办事流程,初步建立了比较科学的办事机构。同时他还整肃了几十个贪官污吏,使东北官场风气大有好转。

    太后钦点的总督,曾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现为军机大臣袁世凯的把兄弟徐世昌的到来,立时镇住了东北官场。

    其实,说句局外话,不管是为官还是为人,原本事情并没有那么复杂,都是人为地搞复杂了。包拯有句诗说的好:“清心为治本,直道是深谋!”做官做事本没有那么多秘诀,只要私心少些,公心多些,啥事都会比用“谋略”、学“技巧”、耍“手腕”要容易得多。当官最怕的就是自己本身不干净,所以只能浑水摸鱼。

    皇权社会中存在等级制,层级多,副职多,那都是为了相互监督、相互牵制而设置的。徐世昌也没有学过现代管理,也没读过MBA,但只要秉着一颗相对公平的心,站在普通百姓的角度思考问题,官场办事流程改革就算是接近科学,啥秘诀也没有。

    其次,改革官制后,选人用人就是大事了。制度和路线确定后,干部决定一切。北洋系的人才在东北开始成了气候。而徐世昌在东北政绩卓著,也为他在袁世凯死后能成为民国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为日后在民国政坛驰骋的许多人物都是他当年的老部下。而没有经受袁世凯小站练兵派熏陶的奉系张作霖之所以也算北洋一脉,其渊源大概也是自此而来。

    唐绍仪,奉天巡抚,就是辽宁省长,袁世凯当总统时的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

    周树模,进士出身,曾任徐世昌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时的跟班随员,任黑龙江巡抚,后来数次被提名当民国总理,只是他不爱干。

    钱能训,1904年科考时“明年吉庆,寿景能成”那八个吉祥名字之一,进士出身,任奉天右参赞兼沈阳市长(顺天府尹),后来曾担任民国总理。

    朱家宝,进士出身,担任吉林巡抚。

    朱启钤,任东三省蒙务总办,举人出身,曾任京师大学堂总监,民国国务总理。

    谭延闿,东三省学务,后来任湖南督军,民国政府主席。

    张国淦,任黑龙江省秘书官,民国时担任过总统府秘书长。

    陆宗舆,东三省盐务总监,民国时任交通总长。大家对这个名字一定非常熟悉,五四时期学生想揍的就有他,其他的曹汝霖、章宗祥,也都是徐世昌保举而获得任用的。这些人都是非常有才之人(他们是不是卖国贼,现在史学界多方考证,已经颠覆了许多传统观念)。

    以上都是徐世昌任用的文官,武职还有一些重要人物:张锡銮、倪嗣冲、张作霖、曹锟、吴佩孚、张勋、吴光新、傅良佐、孟恩远等,这些人在后来的民国历史上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你可以说徐世昌任人唯“北洋”,但你不能否认这些人的确是才能突出。

    徐世昌的第三招,是振兴东北经济,吸引外国公司经商竞争,开放葫芦岛港为通商口岸,使东北三省由赤字400万两银子,很快就转变到为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加十倍的富裕省份。

    徐世昌在东北还有值得称道的就是与日、俄斗法。日本人太喜欢东北了,尤其是旅顺大连这块地方,有天然的不冻港,这比日本四岛的地理位置优越多了。俄国人呢,因为是邻居,自己地方够大的了,还经常到清朝门口强占宅基地,经常与清朝百姓发生纠纷,实在是让人头疼。

    1907年,借着美国归还部分庚子赔款之机,徐世昌派唐绍仪这位哥伦比亚大学的毕业生与美国示好,拉美国势力进东北制约日俄,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

    徐世昌虽然是个柔中带刚的太极高手,但对于国家领土却毫不含糊,非常有原则和底线。他的著作《东三省政略》中记录了他在东北奉行的强硬政策:“必示人以不可攻,而后人不攻;必示人以不可欺,而后人不欺。”后来民国的外交家顾维钧在他的回忆录中述及徐世昌时,仍是非常赞赏他在东北时期的执政方略。

    就在徐世昌在东北干得有声有色之时,朝中又出了大事,大清的天塌了,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驾崩,同时,他的把兄弟袁世凯也出了大事,这件事太大了,差点儿葬送了兄弟二人的官场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