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倒的舆论
恩格斯曾说,干革命靠的是枪和笔。这说明打仗之前争取舆论的重要性。
由于袁世凯掌握了国家宣传机器和一些媒体,有理、有利又有力,占尽了先机,许多观战的人赶紧跟风。
远在关外的张作霖(时任东北27师师长)发电指责黄兴“倾覆政府,损害国体”;雷震春和赵倜等人则称黄兴是因争总统不成而捣乱。
后来在讨袁护国斗争中大展神威的云南都督蔡锷,此时也公开声明,指责国民党:“宋案应以法律为制裁,故审判之结果如何,自有法律判判。试问我国现势,弱息仅存,邦人君子方将勠力同心,相与救亡之不暇,岂堪同室操戈,自召分裂!谁为祸首,即属仇雠。万一有人发难,当视为全国公敌。”
意思就是说,案件发生,自有法律定夺。我们国家已经折腾够了,在这个时候怎么还同室操戈?谁要挑头想打仗,谁就是国家公敌!
即使在国民党内部,对此意见也不一致。国会中的国民党议员多数不主张动武,黄兴犹豫不决,孙中山想先发制人,确实闹得乱纷纷。
国民党人万万没想到,他们的革命行动竟然遭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反对,各界都指责他们是为了争夺权力!
在国民党人雪上加霜的时候,本来持中立态度的进步党和黎元洪又公开站到了袁世凯一边。
进步党,是梁启超从日本归国后,联合共和、民主、统一三党组成的,黎元洪是理事长,这是对抗国民党的最大政治力量,在国会中占有233个席位。
进步党为什么要支持袁世凯?这个原因可用一句话代之:干掉了熊猫,我就是国宝!国民党趴下了,进步党就会在国会中取而代之。
黎元洪发布通电:“元洪惟知服从中央,长江下游,誓死柱楮,决无瞻顾,倘渝此盟,罪在不赦。”一向的老好人、和气的“黎菩萨”一反常态,高调力挺袁世凯,这就为袁世凯的动武消除了最大的后顾之忧。
黎元洪反对国民党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改进团”在武汉的暗杀活动激怒了黎元洪;第二是黎元洪从民国成立的那一刻起,就没看好孙中山。
据《中国经营报》2011年6月13日第50版《洋眼看“辛亥”系列之总统府里的洋记者》一文记载,武昌起义后湖北都督黎元洪认为:“世人对孙逸仙有错误的认识。在推翻清王朝的革命中他根本没做什么实际的工作。他返回中国时,革命已经结束。”其依据是,孙中山在国外流亡十六年没回国,而发动武昌起义的是文学社、共进会等团体,与孙中山的同盟会没有直接联系。
黎元洪还说:“除了一些道听途说的模糊印象外,我几乎没有听说过他这个人。除了听到一些他的煽动性演说外,我也不知道他的政治观点。我对他的认识只有这么多,我认为他是个空想家。南方党(或共和党)决定以南京为首都建立一个名义上的政府。此举是为了在道义上影响国内外视听。他恰好到了上海,做了名义上的总统。当时真正的革命领袖找各种理由拒绝临时大总统的职位,因为他们认为这一职位不会存在很长时间。孙逸仙离开中国时间长,与这里的任何势力均无关联。他在国外名气很响,因此他似乎适合这个位置。我从未听说他对革命工作提供过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他的名声在很大程度上是虚构的……”
同时,国民党方面,也没有为这次革命做好充分准备。
孙中山也非常清楚,仅凭南方几省的兵力,无法对抗兵强马壮的袁世凯,可是孙中山却把希望寄托在外援上,特别是寄托在日本人身上,这不能不说是孙中山政治谋略中的一个失误。
据郭剑林和纪能文合著的《民初五大总统列传:袁世凯》里面考证,宋案发生后,孙中山就开始与日本有了往来,对日本的支持寄予了厚望,他相信,在列强中,只有日本才是能给中国以支持且不怀恶意的唯一国家。他认为,只有日本真正理解中国,能协力建设新中国。为此,即使将满洲等地提供给日本也没有关系。(《宫崎滔天全集》卷5,第548页)
这位伟大的理论家、革命家对于日本的认识竟然是如此肤浅!
即使这只是权宜之计,但也是前门拒虎、后门进狼的方法。
孙中山与日本之间的微妙的联系始终保持着。战争爆发前夕,日本三井财团负责人森恪打电报给他在南京的代理人,建议由日本向孙中山提供2千万日元的经费和两个师的武器装备,而作为交换的条件是将中国东三省割让给日本。据说,在同黄兴等人讨论过这一建议以后,孙中山同意了这个条件,只是他告诉森恪,他不能离开中国,他将指定黄兴作为他的代表,去日本商讨细节。这一段记述,见山浦贯一的《森恪传》第403—406页,另,美国詹姆森教授的《日本与中国》一书中亦复述此事。(郭剑林、纪能文:《民初五大总统列传:袁世凯》,第301—301页)
联日付表12条大纲终因国民党内部的普遍反对和战事的过早结束而没能生效。
对此事,陈其美是这样说的,宋案发生后,孙中山从日本回到上海,知道袁世凯将实行专制而有负民国重托,发誓要把他推翻。而孙中山先生所定计划之一就是联日。孙中山说,“日国亚东,于我为邻,亲与善邻,乃我之福,日助我则我胜,日助袁则袁胜”。孙中山还想亲自赴日本接洽,但党内人士漠然视之,反对他去。(参见何仲箫编《陈英士先生纪念全集》上集,卷2,1930年,第23、24页)
在当时,除了日本,没有其他国家借钱给孙中山。而日本的慷慨借钱,孙中山理解为日本是中国最友好的国家。幸好,这项提议因国民党人的多数反对而未实现,否则,他就成了民族的罪人了。
成功必定有方法,而失败必定有原因。
其实,孙中山在这一阶段,对形势的估计确实是发生了偏差,这也正是他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孙中山谋略之不足,原因之一在于他对形势缺乏深入的正确的分析。梁启超说孙中山‘为了目的,不择手段’,实质是孙中山缺乏深思熟虑的灵活的谋略,从而政治谋略僵化、简单化。这对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是极为不利的。”(茅家琦等:《孙中山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950页)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曾说:“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
可惜,孙中山先生有生之年是读不到毛泽东的精彩分析了,因为此刻是1913年,孙中山先生逝世于1925年3月12日,而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于1925年12月1日才发表。
对国际上那个狼子野心的国度没有认清,对于国内军阀的面目没有认清,对于人民的力量认识不到位,却想借力打力,纵使反对专制的战略方向是对了,但实际操作的策略出现了失误,那当然也是不能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