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不见血的刀

    善后大借款一事,人们传统的观念多是这样理解和判断的:袁世凯杀了宋教仁之后,没想到事情这么快地败露,地球人都知道了,闹得越来越不可收场,羞愤交加,索性要灭了国民党,为自己独裁扫清一切障碍,于是乎,借款,打仗。

    其实,这么说的话就偏离了历史的本来面目,民国时借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善后大借款本来不是袁世凯专为讨伐国民党人而借的款,但国民党却把各种线索联在一起,判断这就是针对国民党来的。

    事实上,这笔借款是在袁世凯刚上任时,为了维护国家正常运转,向列强申请借款,用来善后的。

    袁世凯起初要处理的善后事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整顿北京的统治机构,加强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统治力量;

    二、结束南京临时政府,首先是遣散南方的军队;

    三、偿还积欠的外债和赔款;

    四、履行对逊清皇室的优待条件。

    简言之,就是解决革命中所产生的或遗留下来的种种问题。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钱。即使是境界非常高的革命军,也不会接受那种不给钱就被遣散回家的方式。

    然而,更有意思的是,第一个提出向列强借款的,实际上,并不是袁世凯的北京政府,而是孙中山的南京临时政府。

    在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一星期后(1912年3月17左右),孙中山的度支部副首领周自齐找到四国银行团驻京代表,说南京政府需银七百万两,其中二百万两为急需,要求四国银行团紧急提供帮助。

    当时袁世凯虽然当选了总统,但中国政治舞台上出现了非常奇特的“两个政府”的现象。袁世凯是1912年3月10日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而孙中山是4月1日正式辞职离任的。

    从3月10号到4月1日这二十天里,南京临时政府在孙中山的主持下仍在运作,包括向外国谋求借款。而袁世凯治下的唐绍仪内阁人选是3月30日才正式通过的。所以,周自齐自然是代表南京临时政府做事。

    因为当时确实是南、北两政府都为合法政府,所以无论哪方提出借款,都不存在合法或非法的问题。

    当然,袁世凯是更急于借到钱。因为当时财政极为困难,各项事业根本推动不了,袁世凯以北京政府取代南京政府后,当然需要筹到大笔款项。如果能尽快弄到钱,国家建设的重大工程自然就上马,经济也会开始繁荣,如果用之于遣散南方军队就更好了,这也可证明自己的正牌大总统是为民做主的,是为南方军队做实事的,同时还达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钱一直没有借出来。就在袁世凯急需要钱来摆平或打仗的时候,钱的事突然顺利解决了。

    正如唐德刚所分析的:“袁党这个大赌客‘手气好’,在他正需钱打内战时,交涉经年的善后大借款刚在此关口签字。原来本为善后而借款,如今借了款反不能善后,也是国运多舛吧,夫复何言。”(唐德刚:《袁氏当国》,第82页)

    民国初年,政治发展还不成熟,别说是民众,就是直接参与政治的当事人,多数也还是一种对抗思维,非敌即友,非黑即白,非此即彼。

    民国成立时,南京临时政府因财政困难根本周转不开,有孙中山的原话为证:“倘近数日内,无足够的资金以解燃眉之急,则军队恐将解散,而革命政府亦将面临瓦解之命运。”(详见陈旭麓、郝盛潮等主编《孙中山集外集》,第168页)前节对上述情况有专门考察。孙中山一直在与日本商量抵押借款一事。

    所以,唐德刚指出:“孙之让袁,军力之外,最大的原因便是经济。而解决经济困难唯一办法便是商借外债。孙公首行之,试以路矿税收抵押,所得甚微,而受谤弥深。迨孙公解职,把这烂摊子转让袁公,眼看纵是南京留守一个衙门,裁兵之需即为250万元之巨。”(唐德刚:《袁氏当国》,第81页)

    但是,袁世凯上台后,政府仍然无法运转,明知是饮鸩止渴,也仍然要借外债。如果没有钱的话,很快就得倒台。于是,唐绍仪内阁开始想方设法向列强借钱。

    然而,此举遭到了国民党人的强烈反对,认为这样的抵押借款是丧权辱国。

    国民党此举令许多历史读者颇为费解。周自齐为南京临时政府向列强借款,就可以,袁世凯借款,就是丧权辱国?

    其实,这个逻辑也不难理解,或者是国民党人怕袁世凯有钱了就来打他们,因此强烈反对;或者是国民党人借款时想空手套白狼:小英啊,小美啊,小法啊,小日啊,我需要钱了,你们借我几百万呗。

    可是,革命党人研究暴力革命多了,对于财政和经济中的“弯弯绕”,没太理解。他们不知道借款是需要抵押的。

    民间借款也是如此啊,如果没有抵押就能借来钱,那么,最需要钱的是乞丐,让乞丐借来百八十万块钱试试?没有抵押,我怎么能知道你有没有能力偿还?

    国家借款更是如此!

    第一任总理唐绍仪费了半天劲,挨了一顿骂,撒手不干了,谁爱当总理,谁就来当,谁有能力当总理,谁就来当。懒得侍候你们了。

    有许多人不明白,中国那么多省,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难道就没有钱吗?

    这里,可以肯定地说,各省,也不是穷到要饭吃的程度,有些省份,还是很富庶的。问题是,清朝灭亡后,各省先后宣布独立,自己搞自己的独立王国,此时虽然名义上服从中央领导,但是,当时的各省有很大自主权,这是其一;孙中山从美国学来的民主共和制,与中国传统的大一统体制不同,各省按照理论上说,应该算是有自己权力的美国式的“州”,整个民国时期,比较流行的就是联省自治,或是各省分别自治,有的省还制定了省宪法,这是其二;最关键的,是袁世凯没来得及真正完成国家统一,这时不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特别是有兵有权还有钱的省份——南方富庶地区,袁世凯并没有绝对的掌控权。江西、江苏、上海、广东等省份,基本由国民党的人控制。

    国民党自己都收不上钱,逼得孙中山四处借钱,何况政敌袁世凯乎?其他各省就更没法提,需要钱的时候朝中央要,中央要抽税的时候他们哭穷,免谈,没钱,都知道捂着自己的小家过日子。

    就跟两个人之间想借钱一样,只要涉及钱的问题,谁都哭穷,而时代已经是“民国”了,不能动武、不能暴力,要“民主”的,这样,袁世凯执掌的中央政府,极度贫血。

    所以,民国伊始,财政上走投无路。民国初期的财政总长其实就是借款总长,尤其是周学熙当财长时,200万要借,100万要借,10万要借,最后连一万都要借,再到最后,一块也借不到了。

    袁世凯政府面临的财政困境,就是如此状况,真让人心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