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米诺骨牌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震惊了清政府,朝廷迅速做出反应。

    10月12日,清政府撤销瑞澄的总督职务,命他戴罪立功,组织力量反扑。同时,从各地调集重兵,昼夜兼程,赶往湖北战场。

    令陆军大臣荫昌率领陆军第四镇及混成第三协、十一协组成第一军,令冯国璋率领陆军第五镇为第二军,火速赶赴湖北;令载涛率领禁卫军和陆军第一镇为第三军,整装待命;所有湖北各军及赴援军队均由荫昌节制。

    海军提督萨镇冰率领海军和长江水师,迅速开往武汉江面。

    各路人马对湖北起义军来个铁壁合围。

    就在同一时候,起义的革命队伍也开始组织起来,准备迎接更加艰苦的血战。而他们当前最需要的,就是推举出一位能够服众的人物,既可凝聚各股力量,又可坐拥武汉,号令天下。最终,他们相中了黎元洪。

    在当时湖北的新军中,和总督逃跑的那位张彪是第八镇统制,也就是师长,但他没有任何能耐,是搞关系、走夫人路线升的官;黎元洪是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也就是旅长,不仅善于指挥,在军事演习时曾干败过北洋之虎段祺瑞,且治军有方,对部下以宽厚著称,深得众望。同时,他对革命党人也一直采取怀柔政策,从不严刑滥杀,而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新军上下对这位旅长非常尊重和信服。

    黎菩萨倒不是内心倾向革命,可能这就是一个人的一贯处事之道,这也正是黎元洪能够在后来的民国政坛上两次就任大总统、三次担任副总统的原因。尤其有意思的是,起义的第一枪打响时,黎元洪正在下属一个团的团部中议事。枪响后,这位平素治军严格的旅长却按兵不动,真让人费解。

    黎元洪不是革命党人,却受到起义的革命党人的拥戴,这绝不是革命党人的幼稚和头脑发烧,肯定是黎旅长平日积累下来的威望所致。要是一般的贪污腐败、作威作福的将领,兵变发生后,早就成了大家泄愤的对象而吃无数粒“花生米”了。谁也不会把自己的性命交到别人手中,中国人这方面的觉悟还是蛮高的。

    从这一点上来说,黎元洪的治军手段是相当不错,在朝廷中有很大的名气,在部下中有很高的人气。既能为上,又能为下,高人也。

    只是当起义军把黎元洪从旅部里拉出来、非要让他当起义部队的都督时,黎元洪是说啥也不想干。

    不想干的原因,是他根本就没想过要与朝廷为敌,而且他非常清楚清政府军队的实力。

    先说海军,黎元洪在天津水师学堂学习的时候,萨镇冰就教过他,他知道萨镇冰的厉害,更知道海军舰队那大口径炮的厉害,在长江上轰他武汉三镇,简直跟打电子游戏似的。

    他也知道当年袁世凯打造的北洋六镇的厉害,此次不管哪位北洋宿将南下——人数、装备、给养远超过他的部队——对付湖北新军,都不费太大力气。无论是段祺瑞还是冯国璋,这都是虎豹级别的将领,袁世凯手底下的风云二将,非常霸气。

    所以,不管革命军怎么让他当这个都督,他都坚决拒绝。革命党人要他在安民文告上签字,他连连说“莫害我,莫害我”。弄得一群丘八火了,逼他说,你要是不当,我们干脆杀了你算了。尤其是张振武,他本来就不赞成推举黎元洪,眼见他在这里拿架子,真想杀这个清朝大员来振军威,祭旗。

    你杀了我,我也不当。

    结果,动粗的不如动心眼儿的,安民告示贴出了,下面赫然签着“黎元洪”的大名。这回可真是没办法了,地球人都知道了。

    黎元洪终于低头当了都督。原咨议局局长汤化龙为湖北民政长(省长),军、政主官齐了,湖北军政府正式成立。

    黎都督真的是被逼的“黄袍加身”,可不像赵匡胤那样事先做好了扣来演戏的。

    黎元洪被迫就任后,端坐在都督府几天,来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一事不办,非暴力不合作。他仍然不相信革命军能够成事,不相信这群人能够打败政府军。他真的怕这股力量被政府剿灭后,自己全家大祸临头。

    在革命军和政府军交上火之后,黎元洪突然发现,朝廷的海军火力也并不怎么猛,而革命军的炮弹却像长了眼睛似的,居然击伤了两艘清军舰船。

    而北洋军却也没怎么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有气无力地打上几枪,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黎元洪眼前一下子亮了起来。

    办公,发号施令。

    为了聚拢人心,响应革命形势,10月16日,中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令《鄂州约法》正式颁布,黎元洪提出要以法治国。《鄂州约法》取美国宪法精华,主张在地方自治的基础上实行联邦制,保障公民权利,确立三权分立原则,对行政、立法、司法三方面的职权作了明确的划分。形势发展到这个程度,真可谓成事在天、谋事在人。

    海军提督萨镇冰是北洋元老,是一位非常爱国的卓越将领,他和严复一样,都毕业于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此次南下,他目睹国家乱哄哄的局势,目睹战火烧起来后,人民的无辜伤亡,心里非常不是滋味。清军各舰发起炮来也是无精打采的,将士们许多都参加过甲午海战,对于同胞相残也非常难受,消极厌战情绪在蔓延。

    陆上的北洋军虽然没和革命军拼命,却玩起了火攻,烧到了许多无辜的百姓,让海军将士看着非常气愤。

    此时,主动办公的黎元洪给当年的萨老师写了一封信,劝他不要为满族人卖命。萨镇冰对黎元洪回信说:“彼此心照,各尽其职。”他既不愿当清廷的罪臣,也不愿成为屠杀同胞的刽子手,选择了一条中间路线,称病离职。

    在萨镇冰的船上,有个26岁的年轻参谋叫汤芗铭,他的大哥正是湖北省长汤化龙。他在南下途中收到了哥哥“早日反正,以立殊功”的来信后,决心听哥哥的话,便在军舰上联合厌战的人,密谋起义。

    萨镇冰称病带了几艘舰离开后,汤芗铭接管了军舰的指挥权,在长江上不仅不打革命军,反而给了北洋军几炮。不管怎么说,至少是解除了革命军方面来自海军的威胁,也算是为起义立下了大功。

    清朝政府军不能速战速决,时间一拖,立刻就坏了大事。其他观望的各省,大概各省咨议局也都受到了铁路国有政策的影响,一看政府军这么完蛋,得了,独立吧。

    多米诺骨牌效应爆发了。

    除不想打内战的清军之外,那么,号称最精锐的北洋军怎么也没有战斗力了呢?他们到底是怎么了?他们在等什么呢?

    原来,他们是在等自己的老大袁世凯出山,来收拾残局。

    别人想指挥北洋军?多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