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锟进攻山西

    袁世凯像披挂上阵、极其亢奋的拳王一样,在向湖北方面甩出一记漂亮的左勾拳、施展自己凌厉杀招的同时,将另一记右勾拳打向了山西。

    山西这边曾想与吴禄贞联手的阎锡山,还没有尝到北洋军的厉害。于是袁世凯拨出一支人马,兵锋直指阎老西,他要让南北的革命军都知道,虎啸山林是什么感觉。

    阎锡山,山西五台人,1905年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1909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回国后历任山西陆军监督、新军标统(团长),参加反清活动。

    阎锡山有着地道的晋商思维,一切事都用算盘算计着来,他家旧居的石碑上刻着家训:“计算一年不如计算一月,计算一月不如计算一日,计算一日不如计算一时,盖以一时所损益者为数虽小,而累以年月则为数甚大。”家训中告诫阎氏子孙,做人时时刻刻都要计算清楚。这可不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啊!

    据阎锡山的炮兵司令周玳回忆,阎锡山“是‘钱鬼子’出身,算盘打得最精,总要把敌我双方的力量,放在戥子上称了又称,只有在自己的力量大大超过敌人的时候,他才会明白表示态度;不然,他照例是八面玲珑,决不贸然得罪人的……”而据他的表侄张瑞生回忆:1911年10月29日,山西起义军加入反满复汉的辛亥革命,杀了山西巡抚陆钟琦及其子陆光熙,阎锡山在这一仗中带着亲信躲在树丛中观望——“如果起义成功,他跟进的部队可以参与邀功;如果失败,造反的责任可推到别人身上”。《南方人物周刊》的记者李宗陶撰文称阎锡山为“能成大事业,难得大机缘”,评价可谓精当之至。起义成功后,阎锡山由团长被推为山西都督,并商定与吴禄贞联合起来阻击袁世凯,攻打北京城。

    吴禄贞被部下暗杀后,袁世凯并没有放过躲在山西的阎锡山,因为湖北毕竟离京城较远,但山西在京城的后院,不能大意,别让人在背后捅刀子。袁世凯派出自己的心腹爱将曹锟,率领北洋嫡系第三镇的部队,开往山西镇压。

    曹锟领命后,派部下的炮兵三团乘火车先行出发,沿路疾行,计划以最快速度抵达河北与山西交界的井陉,即阎锡山晋军扼守的山西天险娘子关对面。

    这次进军非常具有戏剧性,曹锟差一点被阎锡山设下的陷阱包了饺子馅儿,那袁世凯北洋军中嫡系的嫡系可就丢脸丢大了。而让阎锡山和北洋军内线没能实现这一巧妙计划的,恰是此时的一个小人物、日后驰骋北洋的吴佩孚。

    吴佩孚,字子玉,山东蓬莱人,1874年生。其父吴可成,开小杂货店养家糊口。据说在吴佩孚出生这天,吴可成梦见了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戚继光也是山东蓬莱人,平日里吴可成就佩服这位老乡。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恰巧儿子出生这天,居然还梦见了戚继光,老吴大喜过望。

    戚继光,字佩玉,于是,老吴给这个二儿子取名佩孚,字子玉,把自己崇拜的英雄的名字给分开放到儿子名字里了,也算是圆了老吴的英雄梦。

    你说这老吴,自己的父亲没给他取个好名(吴可成,听着像是“无可成”似的),给儿子取的这个名字却是顶呱呱的。可老吴永远也不知道的是,自己的这个儿子,日后会统兵数十万,纵横江湖,于1924年9月8日居然成为首次在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亮相的中国人,上海英文杂志《密勒氏评论报》的主编、美国人约翰·鲍威尔甚至认为他“比其他任何人更有可能统一中国”。

    吴佩孚年少时读书倍儿棒,很早就有了秀才的功名,因为年轻气盛,掀翻鸦片台,指责男女同台演戏,得罪了当地的乡绅,被迫离开家乡,流浪北京街头,以写春联、卜卦为生(吴佩孚对易经有很深的研究,还专门著有《正一道诠》《易经新解》等书)。后来投军到天津武卫左军聂士诚部,在管带沈某处任戈什哈。

    有一次,吴佩孚为巡警营文案幕僚郭绪栋送一份公文,发现郭错用了一个典故,两人谈论起来,郭才得知吴佩孚居然是个有功名的秀才(正牌的本科大学生),且谈吐不俗,这个姓郭的先生也有点儿会看相,他看出吴佩孚绝非久居人下的池中之物,遂与吴佩孚结为把兄弟。

    在传统中国社会,除先秦时期人们尚武、血性十足之外,到了汉朝时期独尊儒术,又经过宋朝以文制武,清朝为消磨汉人抵抗精神而宣扬的“好男不当兵”,都使得中国人认为当兵并非正途,而以前在当兵的人中,当戈什哈更是“非正途”中的“非正途”,是最没出息的位置,除了替领导收礼、送礼、跑腿、迎来送往及处理无法启齿的私事,与带兵打仗根本就没一点关系。

    吴佩孚当兵时就在这个被人看不起的岗位上,加上吴秀才的体质和气质就是个文弱书生样,经常受人冷嘲热讽、欺负。

    郭哥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觉得吴佩孚当兵就已够屈才的了,窝在这里更是屈才。他经常在朋友圈中说:“子玉前程无量,我们将来肯定得仰仗他。”郭哥还经常给吴佩孚零用钱花,照顾得非常到位,并多方打探有没有让吴兄弟进入军官学校的提干机会。

    1902年9月吴佩孚在郭哥的极力保荐和四处活动下,进入测绘学堂学习。一年后,他以优等成绩毕业,任北洋督练公所参谋处中尉,正式成为北洋系的一员。

    日俄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明着宣布独立,暗地里却帮助“同文同种”的日本人,在日本驻华军事顾问、日本近代间谍战鼻祖青木的主持下,从北洋督练公所中选拔出包括吴佩孚在内的16名青年军官,与31名日本情报人员秘密组成中日混合侦探谍报队,刺探俄国情报,吴佩孚表现非常出色,被称为“总有法子先生”。他凭着自己的机智,获得了大量俄军布防情报,为日军歼灭驻旅顺的俄军出了大力。吴佩孚曾有一次在执行任务时被捕,但他拒不承认自己的谍报员身份,在被押往哈尔滨途中跳车逃脱。

    吴佩孚在以间谍身份出色完成任务后,被派到北洋陆军主力第三镇,在曹锟师长手下做事。徐世昌主政东北时,曹锟的军队跟着来到关外。有一次曹锟要用东北地图,却哪儿也找不到,吴佩孚从自己的行囊里拿出一张在日俄战争时期自己绘制的东北地图,由此曹锟对吴佩孚开始有所关注。随后,吴佩孚调任炮兵第三标第一营管带(营长)。

    只是,任何人也没想到,在这场即将到来的恶仗中,最露脸的人,不是师长、旅长、团长,而是小小的营长吴佩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