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奔波
当我们买西瓜的时候,都要好好地敲打几下,以确定瓜的好坏;上天要是不把芸芸众生都轮流敲打几下,尤其是主要遴选对象,若是不经过一番摔打,怎么知道他有才能?怎么能放心把大任降到他的身上?
不要急,每个人都有份儿,许多人都说“上天没降大任于我,照样苦我心志,劳我筋骨”,其实这就是对每个人轮番敲打呢。
工作找不着,事事不如意,南漂、北漂、海漂等,这些都是上天在敲打你的脑“瓜”,以确定“瓜”是否成熟的重要表现。
所以,你要是深更半夜睡得正香的时候,感觉到有人摸你的脑瓜,还自言自语地说“嗯,这瓜熟了”的时候,你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跳起来,要不然,就再也没有机会担大任了……
下面轮到敲袁世凯的脑瓜了。
《易经》的六十四卦中,前两卦是乾和坤,象征天和地,而第三卦是“屯”。屯卦中,外卦为“坎”,内卦为“震”,是为“水雷屯”,内欲动而险在外,象征着天地交合,万物始生,充满了艰难险阻。
一个人的事业开创初期,就是这个情景。内心总是跃跃欲试,却不知外面世界的艰险。
大概是人性使然,一般说来,年轻人都容易眼高手低,尤其是在找工作方面,就跟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一样,总是自视甚高,带着挑剔的眼光。自己想干的,人家用人单位不要;用人单位要的,自己还不想干。
独自闯天下的袁世凯,开始时就犯了这个毛病。他没有任何学历,连个秀才都不是,大专生都没混上,却把目光瞄准了北京和上海。
完全没有认识到社会残酷性的袁世凯到了北京后,虽然竭力展开公关,但他所认为能借上光的各种社会关系,根本借不上力,袁世凯从养父那里继承的家产,就这样轻松地在北京的前海、后海、什刹海等各种“海”里打了水漂。
川剧的变脸充其量只有一百多种套路,而社会的变脸则花样无穷。袁世凯真真体验到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滋味。
就在袁世凯进退维谷、一筹莫展的时候,他遇到了结拜大哥徐世昌。当年靠着袁世凯的资助才进京赶考的徐世昌,如今已经中了举人,在北京初步立足。
徐世昌帮袁世凯分析了他的现实处境:虽然袁家祖父辈的门生故旧不少,但时过境迁,人走茶凉,多数指望不上,“关系”这条路已经行不通了;京城人才济济,对于没有功名的袁世凯来说,想在这里发展,也是不可能的。便建议他剑走偏锋,先到别处去谋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并慷慨地资助了袁世凯。
于是,他选择了南下潮州,因为潮州海关那里有袁甲三当年的部下周馥,虽然周馥收留了他,并让他做了整理文案的秘书,可是袁世凯那颗躁动的心怎么能安心在斗室中终老。周馥看出了袁世凯的心思,便写了一封推荐信,把袁世凯引见给权势正盛的直隶总督李鸿章。
兴奋之余的袁世凯,在北上的途中冷静地思考了一下,决定不去那个举人批发、进士扎堆的地方丢人现眼。
可是,千不该、万不该,最不该的是他又选了一个不该选的地方,那就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上海。
本以为在上海的机会多,可是几个月下来,袁世凯依然找不到工作。
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如果说北上找不到工作,袁世凯心中依然不服的话,那么南下的状况也是完全一样,这对于心高气傲的小袁来说,自尊心和自信心被彻底地击碎了;一次又一次的碰壁,让袁世凯彻底丢掉了幻想,领教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
看来,北京和上海,确实不好混啊!
自己生存的方式该如何选择?价值该如何实现?自己苦苦追寻的目标究竟在哪里?袁世凯一遍又一遍地追问着自己。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当英雄落魄、无力救赎自己的时候,上天就会安排美人出现,来实现对英雄的安慰和救赎。袁世凯在无限孤独焦虑、寂寞空虚之际,遇到了江南名妓沈氏,偷得浮生一夜情,演绎了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佳话。
满目青山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
可能是美人太美了,英雄钻进了温柔乡出不来了。于是,上天又派了另外一个人来完成对英雄的救赎,一个叫阮忠枢的才子出现了。
可以说,在袁世凯彷徨苦闷、准备自暴自弃之际,阮忠枢这个小人物的出现,给袁世凯指明了一条正确而光明的大道。
阮忠枢,字斗瞻,安徽合肥人,曾任李鸿章的幕僚。后来袁世凯小站练兵时,阮忠枢由李鸿章推荐投奔袁世凯,在军中管理军制饷章文牍机务,成为袁世凯身边非常重要的参谋人员,深受袁世凯重用。再后来担任了袁世凯总统府的副秘书长,洪宪帝制时的内史监,相当于秘书长的职务。
袁世凯这人有个很邪道的地方,就是当他缺钱的时候,肯定会有人来资助他,这种现象在袁世凯一生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有点儿隋炀帝的气魄:我本无心求富贵,谁知富贵迫人来。不知是上天在帮他呢,还是袁世凯本人有这种魅力。
阮忠枢和袁世凯谈得非常投机。能在李鸿章手底下得到重用,阮忠枢自然有过人之处。当他与袁一交谈,就知道,袁世凯绝非久困池鱼,将来必能成就一番事业。
阮忠枢根据袁世凯的自身条件和性格特点,建议袁世凯投笔从戎,并愿意倾己所有,资助袁世凯。
其实,袁世凯最初可能也不是没想过当兵这条出路。只是,在旧时的中国,当兵是最让人看不起的一个职业。自明末清初多尔衮率清兵入关以来,为了消磨汉族人的反抗精神,四处宣扬“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和“好死不如赖活着”的精神,谎言说了一千遍之后,就以真理的形式深深地扎根到每个普通百姓心中。尤其是视科举当官为正途的古代中国,只有走投无路了,才想着去当个兵吧。
所以,袁世凯从官二代一下子降到不得不当兵的境地,这对于一个出身上流社会的子弟来说,简直就是心理上和人格上的侮辱。
但是,通过阮忠枢一番透彻分析,袁世凯一下子从以前非要在北京上海找工作谋出路的思维中解放出来。
袁世凯一拍脑门儿,猛然间想到了养父袁保庆的铁哥们儿、淮军统领吴长庆,正在山东登州帮办海防。自己以前怎么就没想到这一步呢?
这可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仿佛走过漫长无尽的狭窄通道,袁世凯眼前突然间一线天开,阳光普照。
人生就是这样,如果没有经历一种真正的痛苦、绝望、撕心裂肺,很难完成超越,很难跃升到一种全新的、更高的境界。
这是书本上学不来的知识,即使读到了,也根本没有实践中的切身体悟让人刻骨铭心。
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无论从哪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经历的挫折或所犯错误中学习来得快。
袁世凯回去后赶紧找到沈氏,说了自己的打算,沈氏也非常赞同,并把自己多年积攒的私房钱,送给了袁世凯。
看来,袁世凯的女人缘也是相当高的,不仅小时候就能协调养母和姨娘的复杂关系,还能在风月场上交到能倾心以待的人,着实不简单。袁世凯也没有辜负沈氏对他的一番真情,后来在朝鲜发迹时,把沈氏接到朝鲜去,做了自己的大姨太,地位仅次于正室。
袁世凯再也不等了,他痛快地洗去自己的满身尘埃,几年的屈辱、不平、冷暖一扫而空,仿佛都是为这一刻所做的隆重铺垫和准备。他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岂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明耶!”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这感觉,真好!
1881年10月,袁世凯意气风发地离开上海直奔山东,投奔吴长庆。
龙灯花鼓夜,仗剑走天涯。从此,他真正找到了一条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开始了他不平凡的军事、政治生涯,也彻底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
这一年,袁世凯2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