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币驱逐良币
皇权专制体制下的官员,你别看做事时没什么能耐,争权夺利的本事是超一流的,个顶个的是大内高手,而且是天生的本事。
如果说摄政王不懂新政改革,情有可原;他要是懂得合理集权,用好人选,妥善控制住军队的话,政权也不会骤然垮台,怎么也能支撑一段时间。
可是,关键时刻,他集权和控制军队是建立在排斥才高者、任用平庸之辈的基础上,这些人掌控实权,使风雨飘摇的大清朝更加雪上加霜。
这种用人效应,是皇权专制社会的最大特点,其初衷就是想任用听话的干部,而在实际操作时就变成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慈禧因为私心选择溥仪和载沣,载沣排斥才能比他高的人,这就形成了“强者选择弱者,弱者排斥能者”的恶性循环!
袁世凯被逐后,载沣宣布自己为全国陆海军大元帅,其弟载涛为军咨府大臣(相当于参谋总长),掌握陆军;其弟载洵为海军大臣,管理海军,全国的军权集中到了他一家人手里,这一招本来不错,军队要是能稳定的话,他和他儿子的位置就是铁桶一般。
可是以他和他兄弟们的才能,泡泡小妞、喝喝花酒、搞个联欢、听个小曲儿还可以,却根本掌控不了全国军队。而他又犯了一个非常要命的错误,就是排挤了非常懂军事的铁良。
如果说载沣清除袁世凯还是出于为皇帝哥哥报仇的话,那么载沣挤走铁良就纯属私心作怪,争权夺利。
领导者只要私心一多,事业肯定走下坡路,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铁良是满洲镶白旗人,原是载沣老丈人荣禄的老部下,混迹军界多年,现任陆军部尚书,对军事非常有研究,据《张謇日记》中说,其军事才能并不低于袁世凯。就因为载沣认为铁良是奕劻的人,他要为弟弟载洵、载涛掌握军权扫清道路,于是就让铁良去给载洵和载涛两个啥也不懂的小年轻做副手,后来干脆连副手都不要做了,撵到外省当个无关紧要的职务。
这个载涛,是出了名的胆小鬼,极为惜命。而海军大臣载洵,更是让人不敢恭维。他当上海军大臣后,有一次坐火车去奉天巡视,满城文武列队隆重地迎接这位爷,可他在火车站就是不下车。官员中有聪明的,赶紧向载洵的亲信打听,哪里让主子不满意了。结果答复是,要奉天官员必须奉上三千套貂皮(不明白他要这么多套小貂干什么,给狗穿上都用不了)!东北是有吉祥三宝,可哪里一下子弄这么多宝,那年代也没有养殖场。只得先应承下来,然后赶紧四处搜刮,总算是在海军大臣回京时把礼物给凑齐了。从此载洵大人“三千套”的美名一直流传在白山黑水之间。
紧接着,载沣又挤掉了晚清时期非常有头脑有思想、曾经出国考察立宪的五大臣之一——端方。
袁世凯被逐后,直隶总督杨士骧暴卒,端方接任直隶总督。这本来是个很好的安排,但是没到一年,端方就被摄政王赶下台,下台的原因让人啼笑皆非。
1909年10月,曾多次承办过皇室婚丧庆典及陵墓工程的端方被命筹办慈禧太后梓宫移陵及相关事宜。按说,端方处理这类事本该是轻车熟路的,但在这次移陵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个“小意外”。端方安排了两名摄影师对慈禧太后的下葬过程进行拍摄,想为后来的研究者留下宝贵影像资料,但是在拍照过程中,旧式的相机又是闪光、又是冒烟儿的,据说这便惊扰了隆裕皇太后的銮驾。隆裕太后是谁呀?姓叶赫那拉,名静芬,她是慈禧太后之弟副都统桂祥的女儿,光绪的皇后,自然是本朝太后,也是光绪帝的表姐。最后宣统皇帝退位,就是隆裕来完成的。
葬礼仪式一结束,端方便遭到参劾,称办理丧事时,悲伤哀号尚且不及,却沿途拍照,真没心肝,下台。
在东北任总督的徐世昌虽说是八面玲珑,善于处理各种关系,表面上也没和袁世凯走太近,但是他毕竟与袁世凯有渊源,载沣又把徐世昌调任邮传部尚书,放到中央一个脱离军权的位置,把锡良调选为东三省总督。锡良倒是一位好官,以正直清廉、勤政务实而著称,是晚清时代一位政绩颇佳,贡献较大的历史人物,这可能是载沣比较罕见地用对的一个人。只不过,把徐世昌排挤了,徐世昌的心更是悄悄走向了对立面。
民政部侍郎赵秉钧也被削夺了警务大权,载沣将北京城的警察事务掌握到了自己手里。
铁路总局局长梁士诒,撤职。
唐绍仪退休。
……
凡是打上“袁”记公司的人,全部换掉。
一般来说,新任领导要想把前任领导留下来的权力格局换掉,换成自己放心的人上去,都是采取稳妥而隐蔽的手段,把握一个《易经》中的“渐”字诀,先可以把自己人安插在副职位置上,或是秘书位置上,监视和掌握政敌的举动,或是寻机有理有据地撤换掉,或是满一个任期自然拿掉。这既让对方吃了哑巴亏,又不至于把矛盾激化到表面上来。
也就是说,可以夺权,必须夺权,但不可以这么快地夺权,不可以在这么短时间内大范围地夺权。
他载沣也不想想,以慈禧太后的精明和手腕,何尝不知道袁世凯的党羽众多?可还是在任用着。在使用中悄悄地收拾,钝刀割肉慢慢拉,冷水泡茶慢慢浓。
既要利用你的才,又要榨干你的油,这才是高手。
你摄政王要是有大才,或有大功,还说得过去,你怎么做都还能用自己的威望把别人的不满压下去。
可是,你偏偏是个27岁的毛头小伙,没有任何可以拿得出手的资本,就仗着基因好、家庭成分好,才当上了最高统帅。啥真本事也没有,却如此大规模地排斥异己,岂不是把多数人都赶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方向不明决心大,胸中无数点子多!
于是,在载沣的积极劳动下,皇族新贵给世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排斥异己,敌视汉人,争权夺利,任人唯亲。——自己本身就不干净,你还想改革别人!
清朝本来就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或者在当时称是“异族”统治,在清朝全盛时期,是非常注意满汉民族问题的,照顾汉族大臣和汉族百姓的情绪。可是到了后期,一旦汉族人发现统治者在悄悄使坏,他们就会在心理上陷入“后母情结”:原来,你们名义上说是平等,背地里却在“后妈打孩子——暗使劲儿”呢!这样,清王朝的统治合法性资源就迅速流失了。因为,子女对后妈犯错误的忍受力要低得多,就像媳妇对婆婆犯错误的忍受力要低得多一样。
这样,不管是载沣新政的过程,还是选人用人的过程,都成了矛盾积累和汇聚的过程。
只是,大权在握的载沣却不知道这些。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载沣奖劣罚优的伟大工程远远没有结束,他把目光又转向了军队中下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