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点儿题外话
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名字就非常重视,这大概是一种心理上的反复暗示:别人喊自己名字的时候、对自己暗示;自己写自己名字的时候、对自己暗示。于是,自己就被暗示成了名字中的人。
不妨我们来分析一下近代伟人孙中山的名字,在欣赏名字中感受一下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百度一下“孙中山”,开头显示的是这样的文字:
孙中山,本名孙文,幼名帝象,谱名德明,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
什么是“文”呢?“文”字,其义大矣哉呀,连百度都说不尽,慢慢归纳一下吧。
中国古代文化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而得。
当“文”字用给帝王谱号的时候,那意义可真是大的不得了: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万邦为宪、帝德运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纯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
周文王、汉文帝、晋文帝(司马昭)、隋文帝(杨坚)、清太宗皇太极称为文皇帝……
看看,孙文的“文”字,妙吧?奥妙无穷吧?
之所以把孙先生的“文”字给解读得这么妙,不是附会,实在是因为他的幼名“帝象”所引发。啥叫“帝象”?岂不就是“帝王气象”?而且是“幼名”,父母对孩子的期盼,是吧?
小孩儿都叫“帝象”,那人家老袁本来就已经当到国家一把手了,再想想九五之尊的大位,也未尝不可吧?
孙中山的“谱名德明”,族谱的名字中,是“德明”。这应该是从《大学》来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字载之”,有点儿不明白,既然都“帝象”了,那就是“天”,然后还“载之”,天覆之,地载之,人育之。载之,本来是形容大地的。又有天,又有地,好有气魄的一堆名字。
“号日新”,这又翻到《大学》了:“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你还别说,《大学》中的这段话,还真像孙中山,从动态的角度来强调不断革新,加强思想革命。
“逸仙”,飘逸的神仙。
这些名字的组合,简直就勾画出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整体形象了。
姓名催眠术,好神奇吧?
其实,中国的这种心理暗示术,其根源在于中国古代具有本体论性质的哲学“天人合一”。我们经常笑话古代帝王和大臣,把地震看成是上天对统治者的警告和预警;某星星落下来了,便是某名人要去世了。
那么,民间又何尝不是呢?有人做了坏事,刚巧打了雷,他心里就会害怕,是不是上天看见我做坏事了,要惩罚我呀?
在民间更为普遍的心理暗示,那就是数字。如买车牌号、手机号,以及开业看日子,这都是一种天人合一现象,认为这些是吉祥的寓意。
说了这半天,就是说,袁世凯要当皇帝之前,寻找一下心理暗示,没什么可笑的,每个人在决策面前,都会有自己的心理暗示,都会寻找自己的心理支持。
这些,虽属偶然,也无科学性,但是人们就坚信。这就是人性,这就是心理。
但是,当这些“信”走了极端,总会害了自己。
人最怕捧,捧则对自己有多大能力做出错误判断,不切实际。当一个人把自己的优点无限放大时,缺点也将无限放大。其结果便是:增其过,败其事。
袁世凯自从迷信自己会有“九五之尊”的龙运后,便对自己的“帝相”迹象十分痴迷,竟因此在生活中屡屡受骗。这就使得他运用错误的信息做决策,从而使自己的一世英明,毁于一旦。
纵览袁世凯一生,虽然年轻时公务员考试失败,但从当兵那天起,他就紧紧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步步抢占先机,看他年轻而奋进的身影,忍不住会拍案叫好。短短的十几年,就跃升为国内外瞩目的政坛新星,能让合肥李鸿章老先生看中的年轻人,放眼望去又能有几人?年轻的袁世凯,真是神一样的开头啊。
可是,自从他当上终身大总统,与一同打天下的弟兄们离心离德之日起,袁世凯的人生和事业就走了下坡路,就像下棋一样,一步错,步步错。有时合上书卷沉思:这还是袁世凯吗?他年轻时的神勇哪里去了?
其实,不只是袁世凯,历史上诸多名人都如此,“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难道,人之一生,真的有气运在支配?
或者说,人到了一定年龄,他的智商、情商和思维就停滞了?在新一轮的潮头面前,会被无情地拍在沙滩上?
真是无尽感慨、无限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