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大案
1910年3月31日深夜,黄复生和喻培伦前往银锭桥埋炸弹,留下了汪精卫和陈璧君两人。
汪精卫虽然并不爱陈璧君,可陈大小姐毕竟于自己有情,生离死别之前夜,二人执手细诉,千言万语说不尽,陈璧君泪流不止。
就寝之前,陈璧君终于彻底抛下最后一层颜面,对汪精卫说,你明天就要慷慨赴死了,我也没啥相送的,就让我陪你睡一晚上吧。
上天悄悄给这两个人开了一扇窗,又给另外两个人关上了一道门。
埋炸弹组的两位先生出了差错!——老哥,忘了愚人节啦?
就在喻培伦和黄复生趁着月黑风高偷埋炸弹的时候,偏偏有个不知啥事儿睡不着觉的居民出来散心,顺便解个手。忽见不远处的桥下人影一闪,这大半夜的在这里鬼鬼祟祟肯定没好事。
抻着脖子向这边张望一下,又喊了一嗓子,可能是想给自己壮壮胆儿。
喻培伦和黄复生一看坏了,被人发现了,跑吧。——偷偷摸摸做事的人,总是很心虚。
首都人民怎么这么不文明啊,汪精卫要是早在桥上写个牌子标明“此处禁止大小便”就好了。
但首都人民的政治敏感性毕竟是很强的,发觉有可疑人员活动,赶紧向巡警报了案,附近可能有见不得人的案件发生。
一队警察赶了过来。就这样,事情还没开始执行就被发现了。
汪精卫冷静地告诉大家,先不要慌,炸弹虽然被发现了,但他们也不太可能找到这里来,人毕竟是安全的,先看看情况的反应再说。
第二天,京城的几家报纸全登载有人想行刺摄政王的重大新闻,新闻评论说可能是宫廷内部斗争引起的,都在东扯西扯的怀疑,但没有怀疑到革命党。
四个人松了一口气,决定开始下一步的行动计划:让喻培伦离开京城出去买炸药,陈璧君去南洋筹款,汪精卫和黄复生留下来寻找机会。
谁知道,4月16日,大批警察包围了“守真照相馆”,将汪精卫和黄复生一举抓获。
原来,警察发现炸弹后,立即怀疑是革命党人所为,他们决定先制造假消息,稳住刺客,然后紧锣密鼓地破案。
警察根据炸弹上的新螺丝钉,顺藤摸瓜,排查各家铁匠铺,当找到附近的铁匠铺时,铁匠铺的老板说这是“守真照相馆”的人从这里买的。正好“守真照相馆”搞装修,密探扮成民工混了进来,把机密文件给偷了出来……
案情大白于天下。
负责审理此案的是民政部尚书肃亲王善耆,这个人的名字可能比较陌生,但他有一个亲生女儿,就是后来臭名昭著的川岛芳子。
警察内城总厅厅丞章宗祥也参与审判。
审判进行得异常顺利,一会儿就审完了,什么托辞都没有,汪精卫和黄复生争着说自己是主谋,目的就是干掉摄政王,愿意承担全部罪责,与对方没有任何关系。
按正常来说,以往出现这样的大罪,那就不仅是罪犯被砍头的事,而且会株连九族。但是清政府这时候的新政改革已经进行,以往的十恶不赦的大罪都已基本取消,资本主义性质的刑法、民法开始引进古老的大清国。更加不可思议的是,汪精卫在法庭上的风采,深深地折服了肃亲王和章宗祥,爱才之心油然而生。肃亲王跟朝廷汇报时,尽量往好处说些,并且强调,我们正在改革,应该以德服人,让革命党分子看一下,政府方面是爱护百姓的,你们想推翻我们的想法是错误的,这样不就是争取民心了吗?何况这也算是“预谋”行刺,没有真正付诸实施。
肃亲王一阵絮叨,摄政王居然答应了。不杀汪精卫,争取民心!
摄政王怎么会同意呢?真是奇怪。难道说他有《大话西游》中唐僧的逻辑?
——悟空他要吃我,只不过是一个构思,还没有成为事实,你又没有证据,他又何罪之有,不如等他吃了我之后,你有凭据再定他的罪也不迟啊!
这样,一起惊天大案的主谋判了个无期,扔监狱里监禁了起来。
汪精卫在狱中的时候,肃亲王多次来探监,做其思想工作,想让他回心转意,只要答应认错,然后投奔自己,自己可以让政府释放他出来。汪精卫与其关于革命民主和政府立宪的问题,进行了唇枪舌剑。
虽然二人谁也没说服谁,但却被对方的气度所吸引,互相尊敬对方。后来汪精卫谈到肃亲王,说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肃亲王则说:“如果我不是出生在王族,我早就加入革命党了!”
法庭上的汪精卫的表现可以打个满分,狱中的汪精卫的表现也可以打个满分。他在狱中曾经写一首长诗,其中最让大家奔走相传的几句是: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就在汪精卫在狱中苦苦煎熬、不知何时才能重见天日之际,一天,一个狱卒塞进来十个熟鸡蛋,满腹狐疑的汪精卫接过鸡蛋,翻转着查看,果然在鸡蛋壳上,发现写着一个小小的“璧”字!
陈璧君冒死回京来了,而且肯定是花重金买通了狱卒。这真是为泡帅哥不要命了。
汪精卫给她写了一首词后,又写下五个字“勿留京贾祸”,催促她快快离开危险的京城。
陈璧君回信了,高墙挡不住我们的真心,你我两人从现在起,在心中宣誓结为夫妇,你看好吗?
汪精卫热泪盈眶,咬破食指,写下一个鲜红的“诺”字。
陈璧君接到汪精卫的血书哭了三天,自己的真情终于有了回报,追个帅哥真不容易呀。谁睁眼说瞎话说女追男隔层“纱”呀?这简直就隔层“杀”!
为了保持故事的连贯性,这里把汪精卫、陈璧君和方君瑛的故事一并叙述完整。
形势的发展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汪精卫入狱不到一年,武昌起义爆发,风雨飘摇的清廷赶紧宣布释放政治犯,只要有人作保,犯过多大罪的人都可获特赦出狱。
已经重新出山的袁世凯给汪精卫作保,汪精卫得释出狱。袁世凯还让袁克定与汪精卫拜了把兄弟。
1911年11月6日,办理完各种手续后,汪精卫和黄复生重获自由,北京各界一千余人涌到法部大狱门前,欢迎这两位刺杀摄政王的英雄出狱。万人空巷争一睹。
陈璧君热切地期盼着白马王子的归来。二人终成夫妻。
此时,汪精卫的红颜知己方君瑛却极端失意。刚因为黄花岗起义失败而牺牲了弟弟方声洞,心上人汪精卫虽活着走出监狱,却投进了别人的怀抱,不禁痛哭失声。
汪精卫虽然被陈璧君对他的真情和付出所感动,但他的心中一直念念不忘方君瑛,就连给自己的孩子起名都是“文婴”,与“瑛”同音。两个人在忍不住相思之苦的时候,也多有往来。
中间的故事就不再赘述,直接讲结局。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20世纪20年代,中国第一个留法数学硕士、同盟会女杰方君瑛自杀身亡,香消玉殒。
后来汪精卫偶遇一个叫施旦的女子,也是因为其外貌酷似方君瑛,而成为汪的情人。
汪精卫对和方君瑛的这段恋情终生难以忘怀。
人们在评价一些复杂历史人物的时候经常说,早死三年是完人。如果汪精卫在此刻死了,那将是一颗多么光彩夺目的流星,人们可能会永远记着。
然而,人们确实是永远记住他的名字了,只不过,是以另外一种方式。
不能流芳千古,便要遗臭万年?
唉,往事不忍成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