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取还是让位
1912年1月下旬,局势已经逐渐明朗,清帝退位指日可待,袁世凯当总统已成定局。临时政府又借不到钱与袁世凯抗衡,因此当下的主要任务,就是考虑量身定做一套制度来约束枭雄袁世凯,给老虎拴上缰绳。
要约束总统,必须要由宪法来实现。而宪法的制定,是要由最高立法机关,即参议院来完成。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时,只有一个法制局,由宋教仁当局长。这就要加紧成立参议院。
此前,在临时政府成立的第三天,孙中山通电各省,请依《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各派参议员三人赴南京组织参议院。筹备工作持续了很多天,直到段祺瑞在前线通电向清政府施压、良弼被炸死之后,1月28日,临时参议院才正式成立。
29日,以记名投票法互选议长,选举林森(同盟会)、陈陶怡为正副议长。因陈陶怡很快就辞职了,3月15日改选王正廷(同盟会)为副议长。
临时参议院成立后,正式把制定法律和宪法提到议事日程。
从2月7日开始,临时参议院开始起草《临时约法》,据说这个约法的草稿,宋教仁一个晚上就写出来了,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他刚30岁。以前只听说过南朝梁武帝逼周兴嗣,必须在一个晚上写出一千个不重复的字,还必须有文采。结果,《千字文》一个晚上诞生了,但周兴嗣的头发胡子眉毛全憋白了。可起草《临时约法》对宋教仁来说不伤体力,他在日本法政大学留学时,学的就是这些,他的确是个大人才!
我们完全赞同宋教仁是个人才。可是,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花一个晚上的时间写出来的法律文件,就成了中华民国法律的基本框架。法律是来源于民众呢?还是来源于天才的头脑设计呢?我们是应该无限钦佩宋教仁的才能呢?还是应该为民国法律的仓促出台悲哀呢?
当年美国制订宪法,是从1787年5月25日开始,由一大群精通法律的专家们集中在一起,开会,辩论,反复开会,反复辩论,直到1787年9月17日制宪会议才结束,仅正式会议上就陆续耗时差不多四个月。
《临时约法》草稿出来后,又陆续修改完善,革命党人准备将其像紧箍一样套在袁世凯的头上。
2月13日,就在清帝宣布退位后的第二天,孙中山履行自己的承诺,正式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荐袁世凯代替自己。同时,向袁世凯发报,请速来南京就职。
临时参议院对于孙中山辞职和袁世凯就任总统,是无异议的。但是在定都问题上,发生了激烈争执。参议院以20票对8票的结果,决议定都北京。
据革命元老吴玉章回忆,孙中山和黄兴听说后,气愤至极,马上召集临时参议院中的同盟会人员,严厉批评他们不该成为袁世凯的应声虫。黄兴更是愤怒至极,要求临时参议院自动推翻此案,否则让宪兵把参议员全拘起来。
没办法,大家重新投票,必须按照孙中山先生的意见投票,又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改为定都南京。
看来,民国初期,想严格按照法律办事,想让权力服从法律,还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呢。即使是国父也不例外啊。
2月15日,临时参议院召开大总统选举会,到会17省代表,每省1票,袁世凯以17票全票当选第二任临时大总统。此前,考察世界历史,选举大总统满场一致者,只有美国的华盛顿一人,国人对袁世凯寄予了厚望,称其为“华盛顿第二”。
袁世凯,从学历上看,没有任何功名;从相貌上看,还真对不起观众,尤其是不养女人的眼:既不高,也不帅,个头不到一米六,身躯臃肿,圆头短颈。可就是这个身材,就是这个学历,他却当上了国家元首。
南京方面随即打电报通知了在北京的袁世凯,把投票的盛况、大家的期望、民众的热情,都告诉了他。估计是希望通过这通忽悠,乘他头脑一发热,把他从北京给忽悠到南京来。
袁世凯在三年前就有“足疾”,这次差点架拐走出来。
20日,临时参议院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
15日,选举新总统这天,孙中山率队前往南京明孝陵,祭拜明太祖朱元璋这位汉人皇帝,宣告功成身退,以示自己驱逐鞑虏任务完成。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孙中山认为,自己驱逐满族人,和朱元璋赶走蒙古人,是一个道理,都是为了恢复汉室江山,只有恢复汉族人的统治,才是恢复“中华”。
更有一个许多人不知道的事,那就是孙中山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前八个字“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直接来源于朱元璋起兵时的《喻中原檄》,原文是“驱除胡虏,恢复中华”。
吾道,一以贯之。
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有许多疑惑在心中:为什么孙中山要“让位”给袁世凯?为什么不进行“彻底的革命”?其中一个传统观念与逻辑就是,资产阶级太软弱,不敢这样,不敢那样,只好与立宪派妥协,与袁世凯妥协。
答案给得简洁明快,却不像那么回事。“定性”式的分析模式,远没有进行“定量”分析来得深入细致。
还有许多人运用道德标准来解释政治现象,说孙中山是道德君子,袁世凯是政治骗子,说革命党人政治上幼稚,上了袁世凯的当,被骗,所以革命果实被窃取了。不是袁世凯智商超级高,就是四万万人智商加起来还是弱智。
长期以来,主流观点认为是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但是,窃取两个字,真的能涵盖这里面所有的是非曲直吗?
这一百年来没有说清楚的事,今天也很难把它讲清,但革命导师恩格斯在论述德国革命失败的原因时,针对类似的情况,发表了他老人家的见解,恩格斯说:
……研究决定这次革命必然爆发而又必然失败的原因。这些原因不应该从几个领袖的偶然的动机、优点、缺点、错误或变节中寻找,而应该从每个经历了震动的国家的总的社会状况和生活条件中寻找。
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指出:
当你问到反革命成功的原因时,你却到处听到一种现成的回答:因为某甲或某乙“出卖了”人民。从具体情况来看,这种回答也许正确,也许错误,但在任何情况下,它都不能解释半点东西,甚至不能说明,“人民”怎么让别人出卖自己。而且,如果一个政党的全部本钱只是知道某某人不可靠这一件事,那么它的前途就太可悲了。
赫连勃勃大王对袁世凯当总统的分析也比较经典而中肯:“秉诚而论,袁世凯不是最初的设计者,也不是真正的共和主义者,但也不能把他说成是‘胜利果实的篡夺者和唯一受惠者’。袁世凯以出色的政治天才和高超的政治手腕,避免了清朝灭亡之时可能带来的分裂,促成了国家的统一,作出了旁人所不能的巨大贡献。所以,仅仅认为袁世凯当国完全凭借阴谋、不道德行为以及简单的欺骗手段,这种看法根本站不住脚。他之所以能成为大总统,当时是众望所归,而且属于‘民选’的意义(临时参议院选举产生),从政治形式上,几乎无可挑剔。”
这样的评价,应该是非常理性的公平之言!
政治,是要靠实力说话的。没有实力,就像是沙滩上的沙堆,潮水一来,一切都无影无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