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云再起
问了这些问题后,再往下寻找线索,就会得出与传统观点不一样的结论了。在这里,有必要再简单回顾一下相关案情和顺利得不可思议的破案经过。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遇刺中弹就医,取出弹头,上面有毒药。
3月22日,宋教仁身亡。
3月23日,古董字画商王阿发报案,说是一周前,巡查长应桂馨拿出照片、许诺金钱,要他杀人,他不干。一个想杀人的人,遇到个商人,就把自己的底兜出来,这个故事听着多么动人啊。如果应桂馨是从精神病院出来的话,就更好理解了,可他偏偏当过谍报科长和总统府的卫队司令一职!一个需要具备比神还“神”、比鬼还“鬼”的素质的职位。
搜查应桂馨家宅,又搜得手枪一柄,枪内余弹两枚,经检验与宋教仁体内取出的弹头匹配。普通的杀人犯,尚且知道杀人后销毁赃物,尽可能地消灭和破坏一切证据,而应桂馨和武士英,像是在家里准备好了,把证据完整地保留着,以待后人查证,很有些历史学家、档案馆和博物馆馆长的气度。
从应桂馨家宅搜出的信件中以及从电报局取得的应桂馨发往北京的电报中,发现国务总理赵秉钧的秘书洪述祖的致电,里面大量的隐语,都指向了赵秉钧,并让人们一下子联想到袁世凯。国家级领导人想做掉一个人,有这么麻烦?是研究程序法出身的么?一招一式,有章有法,有理有据。
一个大型案件,如果人证、物证、旁证,非常离奇地一应俱全的时候,这个案件,最好是往反方向思考一下。否则,必有隐情。
案发后,经和英法领事交涉,应桂馨、武士英从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堂转到上海地方当局中国人自己的监狱。移交不久,武士英吃了外面送进的毒馒头,暴毙狱中。曾经是陈其美亲信的应桂馨,却在狱中离奇地被人弄走了。怎么他偏偏在这个时候活了下来?到底是谁的手这么长、这么有力度?
有人不禁要问,这个线人是不是假的?应桂馨是不是个托?被抓起来后,为什么杀手武士英死了,而应桂馨却逃走了?此等大案中的死囚犯是谁弄跑的?是袁世凯和赵秉钧吗?那么上海到底是谁的地盘?1913年年初,袁世凯的中央权力之手,有没有能力插手上海事务?
同样是犯罪,有的人说是活着,可他已经死了;有的人说是死了,可他还活着。
这个案子破得非常蹊跷,从案发到案露,简单、顺利得不可思议。还真像是有人做好了扣似的。这里,只死了一个杀手武士英,死在狱中,是谁的手?而应桂馨被人从狱中弄走,又是谁的手?
是袁世凯的手吗?
这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时代吗?
不是的,上海,是沪军都督陈其美的地盘,这是民国初年中央权力伸不到的地方。如果袁世凯能伸到,如果是袁世凯指使的,他就不会让警察来破案了,因为这是在他控制范围之外的。
而袁世凯的手伸进上海,是在二次革命、打散国民党之后的事了。
对于这种重大案件,人们对于宋教仁的热爱,与人们对于罪犯的愤恨和仇视,本应是“一体两面”,捉住了直接的犯罪人,找到了“线索”,必然是重重看守,以防线索中断,这样才能顺藤摸瓜,找到真正的元凶。对于应桂馨和武士英,必然是恨不得剥其皮、食其肉,方表达出为宋教仁报仇的迫切心情。可是,武士英不明不白地给毒死在狱中,同是死囚犯的应桂馨却能越狱而逃,联想到应桂馨曾是陈其美的心腹,武、应二人这一死一活,一个人像被灭口,一个人像有计划地杀人、招供、逃生。难怪当时就有媒体和民众,把这个幕后操控的嫌疑,转到上海滩老大、青帮的代表人物陈其美身上。
思考了这几个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传统的记述宋教仁案被侦破的过程,很像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作着。
我们从没有怀疑过证据的准确性,可这不是破案所应具有的态度。对于判案来说,如果不先去思考一下证据的准确性,万一是伪证,怎么办?
张耀杰先生对这段历史进行了非常深入而细腻的研究,他写了一本书叫《谁谋杀了宋教仁:政坛悬案背后的党派之争》,而此前他还写过一篇文章,名叫《“二次革命”后的黄兴:嫁祸袁世凯 出卖白狼军》,这篇文章于2010年11月26日被人民网的文史频道转载。张先生文章中有这样一段分析:
迄今为止的所有证据,远不足以证明袁世凯、赵秉钧直接参与了针对宋教仁的谋杀活动。在国民党方面“用敏捷手腕,始将应夔丞、武士英拿获”之后,凶手武士英分明是死在由陈其美、黄郛直接掌控的六十一团兵营之中的;主凶应夔丞也是于陈其美在上海发动“二次革命”期间,趁乱越狱的。在沪宁火车站协助武士英刺杀宋教仁的另外几名凶犯,更是在国民党的掌控之中销声匿迹、人间蒸发的。
张耀杰先生的分析,其实就是否定了袁世凯和赵秉钧是幕后主使的可能性,把目标直接指向了陈其美。
另据袁世凯的儿子袁克文在《辛丙秘苑》中记载,应桂馨在上海这里,一直受到陈其美的保护。应桂馨逃出狱后,在革命党人发动二次革命失败时北上,据称是请求为袁世凯做事。此时袁世凯吩咐手下执法处的雷震春:宋教仁就是他杀的,你去把他处死吧。
雷震春认为他来归降,直接杀了怕惹人议论,就把他骗到去往天津的车上给杀了。
有意思的是,众人一致认为是袁世凯买凶杀人,可宋教仁本人至死也未怀疑袁世凯,相反,宋教仁在临终时,还给袁世凯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电文,说明了被刺情况,最后真切希望“伏冀大总统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家得确定不拔之宪法,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临死哀言,尚祈鉴纳”。
对此,人们给出的答案是:宋教仁是真君子,胸怀如日月;袁世凯是真小人,猫哭老鼠假慈悲。
有人问:即使说应桂馨曾经是陈其美的亲信,曾经是孙中山的卫队司令,上海是陈其美的地盘,可这也无法证明就是陈其美主使暗杀的呀?
民国初期因为开放党禁、报禁,各种声音都有。后人认定是袁世凯杀人,尤其是蒋介石当政后,把其他声音给屏蔽掉了。而在当年,就有不少人怀疑是陈其美主使的。
2012年7月6日《文汇读书周报》刊载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陈其美:谋杀宋教仁的幕后主使?》,文中记载的几件事,值得人们注意:
第一,陈其美当年也成为遭受怀疑的第一对象。只是由于他过于强悍,其手段也过于恐怖,在上海滩势力过大,当年的新闻媒体一直不敢正大光明地发声质疑。1913年3月23日,《民立报》在报道“各方面之舆论”时介绍说:“宋先生被刺后,上海全市为之震骇,群情愤慨……其议论中约略可分为数派:有一派谓发生于党争者,国民党于议院既占优胜,又主张政党内阁,权利关系,遂有他党生出龌龊之感想,致产生此凶残之手段者……”
而3月27日,远在广东汕头的《大风日报》,用不点名的方式把幕后主凶锁定在“巍然跻要职,膺上赏”的陈其美身上:“记者旅沪,久稔是邦之情状……彼辈恃租界为窟穴,复与巡捕包探等相交结,其党羽甚众,声气甚广。一案之发生,内而弥缝者有人,外而援救者有人。故杀人之事时有所闻,而杀人之案则十不一破。凡被其毒螫者,无不忍气吞声。……乃光复以还,竟至波及上流人士。陶焕卿之被刺也,黄克强之狙击不中也……”
这一段的意思是说,陈其美盘踞上海多年,党羽甚多,即使发生案件,也会有许多人会来弥缝、援救,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所以杀人之事经常听到,但杀人之案十件破不了一件。这句话里面的“陶焕卿之被刺”,指的就是光复会领袖陶成章被陈其美指使的蒋介石暗杀一事。
从中人们看到,在当时的上海滩,沪军都督陈其美的势力很强大。在舆论比较自由的情况下,一些报纸仍不敢直指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