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君入瓮
国民党军队被袁世凯打散之后,北洋军兵锋正盛,各省都督没有敢明着与袁世凯对抗的了,因为弄不好就会被灭掉。
大家跟袁世凯玩起了“孙子”兵法:敌进我忍,敌驻我忍,敌疲我忍,敌退我忍。
不过袁世凯心明如镜,就像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一样,他非常清楚各路诸侯孰轻孰重。其他的小喽啰袁世凯都不放在眼里,他比较忌惮两个人,一个是湖北人,叫黎元洪,一个是湖南人,叫蔡锷。
袁世凯在与国民党斗法的同时,也在悄悄地布着另一局棋,那就是,一定要把这两个人弄到北京来,放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把这两个人与他们的军队隔离开来。
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出生于湖南邵阳一个贫寒的裁缝家庭。12岁中秀才,16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接受了梁启超等人的维新思想,后入上海南洋公学(今天“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
据梁启超回忆说,蔡锷留学之前,手里没钱,从长沙出来只借到两毛钱,到了汉口,从亲戚手里借到六块大洋。到了北京后,袁世凯看此人是个人才,慷慨资助,出手就借他一千大洋。
1902年11月,蔡锷考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他思想活跃,成绩突出,与同学蒋百里、张孝准,同被称为“中国士官三杰”。学成回国,曾在广西任职,武昌起义之后,任云南都督。
这里略述一下蔡锷在广西、云南期间的表现,让我们循着唐德刚的笔触瞻仰一下蔡将军年轻时的风采(不过,蔡锷将军一直年轻,去世的时候也不过三十五岁)。
蔡锷从日本回国后,受广西巡抚李经羲之请,担任广西新军总参谋官兼总教练官,还兼任随营学堂总理官、广西测绘学堂堂长、广西陆军小学总办(校长)等职。在他的门下,出了无数优秀的将领,如后来与蒋介石斗法的李宗仁和白崇禧。
据《李宗仁回忆录》记载,清末新政时,全国各地都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军制改革也是其一。李宗仁所在的广西陆军小学堂仿照的是日本和德国的军制,非常正规、严格。
由各省办陆军小学,就基本学术科训练三年,毕业后升入陆军预备中学,两年后毕业,再行送入国立保定军官学堂分科受训二年,毕业后派充各军下级干部。这三级学堂内部的组织和设备,均极完善,而训练和管教的严格与认真,实为民国以后的中央或各省军官学校所望尘莫及的。(《李宗仁回忆录》,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8页)
李宗仁当年眼中的蔡锷校长,简直是军神一般,与一般大腹便便的酒肉校长完全不同。李宗仁晚年的回忆录中详细地记载了蔡锷年轻时的风采:
我们的总办蔡锷将军有时来校视察,我们对他更是敬若神明。蔡氏那时不过三十岁左右,可称文武双全,仪表堂堂。他骑马时,不一定自马的侧面攀鞍而上。他常喜欢用皮鞭向马身一扬,当马跑出十数步时,蔡氏始从马后飞步追上,两脚在地上一蹬,两手向前按着马件,一纵而上。这匹昂首大马,看来已够威风,而蔡氏纵身而上的轻松矫捷,尤足惊人。我们当时仰看马上的蔡将军,真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感。(《李宗仁回忆录》,第30页)
蔡锷创练新军卓有成效,同时也招来不少人的嫉妒。此时,他的恩人李经羲已调任云贵总督,新任广西巡抚张鸣岐为了转移矛盾,调用蔡锷,排挤革命党,而蔡锷做事又讲究公事公办,这就引起了广西的一些革命党人的不满。他们在香港遇到同盟会领导人黄兴后,在黄的面前告了蔡锷一状。黄兴告诉他们,蔡锷是同盟会员,并写了亲笔信给蔡锷。革命党人回桂林后,把信交给蔡锷,蔡锷却毫无反应。桂林的同盟会员便片面断定:蔡锷不革命了。
当时清政府为了防范盘踞越南的法国人,计划在广西训练和培养一批下级军官。因为广西比较穷,按当时的财力,只能组建一个混成旅,这样要裁掉一部分干部学员,裁减的办法便是考试。
可是,考试的结果,留下的120多个人中,有90人左右是湖南籍的,广西只有30人。被裁的广西籍学员不认为自己水平不行,却认为是蔡锷不公,加上有的广西人原来就嫉妒蔡锷独揽创练新军大权,便借此掀起驱蔡运动,广西一些同盟会员参与了这一运动。困窘之际,李经羲及时伸手救援邀请,蔡锷离开广西,去往云南。
离开桂林前夕,蔡锷请广西同盟会的负责人吃饭。席间,蔡说:你们哪一个是革命党,我心知肚明,我是爱护和掩护你们的。我参加同盟会比你们早,资格比你们老,爱国心并不比你们差,经验教训也比你们多。告诉你们,干革命不可性急,更不可满身是刺,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我在这里可以掩护你们,现在我走了,今后行事务必谨慎!最后,蔡锷从墙上取下一个炮筒子送给这个同盟会的负责人说:要有修养,不要做炮筒子!
从蔡锷将军生平来看,他的这番话应该是心里话。蔡锷性格沉稳,是做大事的人,后来和小凤仙一起与老袁不急不躁地周旋,可见其人相当了得。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蔡锷,这里再把蔡锷的恩人李经羲介绍一下,从他们的交往中,感受一下蔡锷的为人。
李经羲,李鸿章之弟李鹤章的第三子,清末最后一任云贵总督。此人知人善任,胸怀宽广,在他手下出了两个大人物:蔡锷和朱德。
李经羲总督云贵时,曾兼任云南讲武堂的总办。他曾对学员宣布,他自己云贵总督可以不做,但讲武堂不可以不办。朱德早年家贫无钱,迈开大脚板子,愣是从四川走到昆明,来报考云南讲武堂。但是,报考时间已过,门卫不让朱德进来,朱德急了,与卫兵大声争辩,恰好李经羲在讲武堂巡视,闻声前来查看,得知此人是步行千里前来,且仪表不凡,相貌堂堂,当即破格录取。朱德后来多次跟人提起此事。
李经羲对蔡锷有知遇之恩,不仅在广西给了蔡锷发展机会,而且在蔡锷受广西革命党人排挤的时候,把他召到云南,顶住各种压力,直接奏请朝廷任命蔡锷做协统,也就是旅长。
李经羲绝对忠于朝廷,但以他的经历和阅历,也知大清朝是日暮西山。因此革命党人蔡锷在他眼皮子底下从事革命活动,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全当没看见。有人提醒他“讲武堂多革命党,虎大伤人”,李大人也不在意。蔡锷身处困难时,李经羲还资助他500块银元,并收过他的门生帖子,还将他人揭发蔡锷反朝廷的密信拿给他看,劝其小心谨慎从事。
李经羲对蔡锷,那可真是一个好啊。
武昌起义了,倾向革命的蔡锷,怎么对待既处于敌对阵营的又是自己的恩人加老领导的李经羲呢?会不会为革命大义灭亲呢?
蔡锷没有辜负李经羲对他的公交和私谊。
首先,蔡锷动员李经羲参加起义,并请其做云南都督。但是,李经羲念及李家所受皇恩,坚决拒绝。
可是,既然革命,总督府是必然要攻打的,怎么办呢?与自己的恩人自此刀兵相见、恩断义绝吗?蔡锷没有这样做,他在发动攻势之前,先写了一封信,请李总督到法国领事馆避难。起义成功之后,蔡锷又劝李经羲主持云南大政。李经羲不肯改变立场。蔡锷不再勉强。
最后,蔡锷把李经羲和其家人恭敬地送出云南。据当事人回忆说,李经羲是坐着轿子去车站的。刚就任的云南军政府的蔡锷都督却是跟着轿子步行,一直把总督送到车站。为了防止路上出现意外,蔡锷还派了一连士兵随车护送。
写到这里,不禁对蔡锷的做法竖大拇指。就这个范儿,通常在小说和故事中才可能见到,就像《三国演义》中关云长义护身陷曹营中的刘备家眷一般精心,又如古龙先生笔下的小李飞刀那样:能文能武,有情有义。
佩服!佩服!
难怪后来的小凤仙对蔡锷青眼有加,一往情深,至死不渝。
蔡锷是个理想主义者,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时,蔡锷不满国民党人举旗,希望民国步入正轨,社会安定,百姓安居,因此他站在袁世凯一边,谴责国民党人。
也不知此举是不是蔡锷的韬光养晦之计,但是袁世凯知道此人的厉害,丝毫没有放松对蔡锷的警惕。
袁世凯心说:小样,想轻易在我眼皮子底下蒙混过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