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的安排与漏洞

    要想让禾苗排得整整齐齐,那就不能任由禾苗自生自长,而要借助农夫间苗来控制调整。要是任其自长,那一定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强者疯狂地侵占弱者的利益,结果便是一片荒芜。

    袁世凯没有像刘邦和朱元璋一样屠杀功臣,也没有像赵匡胤一样用金钱和美女换来了部将的权,而是采取了另外一种不得罪人的方法:大肆封官。袁上台后,全国各地的都督、巡阅使等官员多如牛毛。

    权谋大师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中说:“君主使人们畏惧自己的时候,应当这样做:即使自己不能赢得人们的爱戴,也要避免自己为人们所憎恨。因为一个人被人畏惧同时又不为人们所憎恨,这是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的。”

    “究竟是被人爱戴比被人畏惧好一些呢?抑或是被人畏惧比被人爱戴好一些呢?我回答说:最好是两者兼备。但是,两者合在一起是难乎其难的。如果一个人对两者必须有所取舍,那么,被人畏惧比受人爱戴是安全得多的。”

    “人们冒犯一个自己爱戴的人比冒犯一个自己畏惧的人较少顾忌,因为爱戴是靠恩义这条纽带维系的;然而由于人性是恶劣的,在任何时候,只要对自己有利,人们便把这条纽带一刀两断了。可是畏惧,则由于害怕受到绝不会放弃的惩罚而保持着。”

    其实说白了就是:君主要有足够的威势镇得住群僚,君主要给那些伺机蠢蠢欲动的下属一个信号——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谁要犯我,我必定让其付出十倍百倍的代价来偿还,这样下属才安分守己,否则必定经常惹起小祸大乱。

    那么袁世凯是怎么做的呢?

    在二次革命之前,袁世凯就曾决定要逐步进行“废省改道”的计划。这个计划是要废除传统中国的行省制,而把一个省分成几个“道”,以“道”为地方行政的最高单位。这个道也实行军政分开的管理制度,道设道尹管理民政,又设镇守使管理军政。这个计划准备先在几个省区实行,然后全面推广,达到全国废省改道的目的。

    这和汉武帝时代的“推恩令”差不多,让诸侯王分封子孙和功臣,使这些人各领一地,这样就悄悄地把一大块土地给分割开来,使地方无力与中央抗衡。这也像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的“小国寡民”,用到治国之道上,就是“使其国小,使其民寡”。这些是帝王术,可不是普通人读《道德经》时说的是世外桃源的理想,那就离题万里了。

    袁世凯不露声色地进行着他的计划,击败国民党后,他每占一地,就按照这个构想进行布局,他任命李纯为江西护军使、王占元为湖南护军使、张勋为江北镇抚使、倪嗣冲为皖北镇守使、龙济光为广东镇守使。这一连串的人事命令中没有一个都督的任命。此外黑龙江只有护军使朱庆澜,后来贵州都督唐继尧调任云南都督后,也只提升刘显世为贵州护军使而不给以都督名义,福建都督刘冠雄调任海军总长后,就派李厚基以镇守使名义统率该省军队,这三省不设都督,就是先废都督以达到第二步废省设道的目的。

    所以,后人读这段历史时,总是纳闷这些人事任命,怎么冒出这么多护军使之类的官,而都督却没了。不是袁世凯老糊涂了,他心里明白得很。

    然而,袁世凯的计划并没有在全国得以推广,一是国民党人还有势力,二是即使国民党败了,当时也是政局不稳,还需要这些军人们来镇守一方。只是,世界上毕竟是聪明人多,慢慢地,袁世凯的谋略和计划逐渐被人所知,他的部下本来是想与大哥共富贵的,没想到却是“飞鸟尽,良弓藏”,他们开始对“老头子”不满了。于是,每个人都趁乱抓自己的地盘和军队,不停地制造出各个山头和派系,凡是牵涉有关利害权位问题时,他们对袁并不完全服从,有时甚至也不买账。

    因此,袁世凯在打败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之后,表面上看是北洋系在用加法延伸势力,但实质上北洋系内部却在用减法进行隔离和抵消,袁世凯的事业真的开始走下坡路了。

    正常来说,人们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这是人性使然。那么袁世凯作为总统,他这么集中权力,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国家呢?还是主观为国家、客观为自己呢?我们无从得知。

    但是我们能知道,他集中权力,对于国家来说,的确是可免去藩镇之祸。

    只是,天下事有一利则必有一弊,有一得则必有一失。

    权力这个东西,在没有完善的法律来制约之前,一不小心,就走向极端,或者说,极容易走向极端。

    任何人都是有私心的,袁世凯手下一起打天下这些功臣还在,大权还在,他们是有能力起私心的。

    正因为袁世凯的策略存在着漏洞,所以给后来的天下大乱埋下了巨大隐患。而这一隐患的形成,绝不是一朝一夕之故,在袁世凯刚一实行这一方略的时候就已经显出了,而袁世凯没能扼其于未萌或萌芽状态。

    一项决策的出台,根本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如果能让多数人满意,就已经算是成功的了。想让每个人满意,其结果可能就是每个人都不满意。

    有句诗说得好:“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行人望晴农望雨,采桑娘子盼阴天。”

    老天都难做,何况人乎?那么,老天是怎么做的呢?

    中国古代道家的经典著作《阴符经》告诫后人:“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观察一下老天的做法,关于治国之道,就一切都明白了。

    “恩生于害,害生于恩。”北洋后来之乱、之“害”,是不是生于袁世凯之“恩”呢?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自然能够创造我们,也能毁灭我们,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这些话体现了哪些统治术或管理经验呢?

    其实,这些无非就是说,要想获得社会的稳定和秩序,领导者有时对那些有能力或可能挑战秩序的人,该下手时就得下手。

    牺牲掉几个人,总比无数百姓遭受兵祸要好得多,社会成本要小得多。

    这既是历史的残酷性,也是普通人的人性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