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硬兼施

    袁世凯不知道这些,为了在表面上平衡各派势力,在蔡元培、宋教仁等四位总长辞职后,陆征祥准备组阁时,他以提拔人才为名义,提名同盟会员孙毓筠、胡瑛及沈秉堃为教育、农林、工商三部总长。他们三个在袁世凯手底下表现得还比较稳健,各项任务完成得不错,这让同盟会领导非常生气——本来让宋教仁等集体退出内阁,就有暗中拆袁世凯台的意思,而新来的三个同盟会老哥可倒好,居然老老实实地配合袁世凯的各项工作,工作还做得这么好,这能不生气么?

    7月18日,陆征祥正式上任,准备在大家面前发表就职演说。可没想到的是,这位职业外交官在国外用外语说话时侃侃而谈,在国内的演说场合,却出了差错。

    陆征祥自小就学外语,常年在国外,外语说的比国语好,加上他的汉语,是阿拉上海口音,普通话还不怎么地道,从南京搬迁到北京来的临时参议院的成员并不喜欢袁世凯对这位总理的提名。台上陆征祥用吴侬软语演说,台下各位议员交头接耳、互相议论,甚至开始起哄。陆总理没法继续进行,一气之下,把稿子交给议长,自己中途退场。

    在这种情况下,等到议长公布新内阁人选名单时,议员们一股脑儿地全投了反对票,陆征祥按照袁世凯意图新提名的六位内阁候选人全被否决。

    这也难怪,参议院、国会、内阁,完全是西方文化的产物,直接移植到中国的土壤之后,在运行过程中,毛病开始显露出来了。而中国权力格局的分配,一直是领导者的协调、运作与安排,没有把这项权力下移给中间层或是无权的人。在没有任何民主政治的经验的情况下,议员们也不知道怎样合法地用权,怎样不使个人情感进入工作中,以避免政府瘫痪。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中国根本没有成熟议会条件下的“忠诚的反对派”出现,仍然是传统政治中的“只要对手赞成,我们就反对”“只要是对手的朋友,就是我们的敌人”的非此即彼思维。

    按照西方模式设计出来的政治格局,内阁、议会、总统这三项制度在运行中,使多灾多难的中国像绞进了三股麻绳一样,越绞越死,越来越乱。

    陆征祥听说自己安排的内阁人选全被否决之后,干脆学唐绍仪,躲进医院,主动称病。这位总理,没等上任就要辞职。

    如果是在议会民主比较成型的国家,这个举动倒也不算什么,但在民国时期,在转型过程中,议员们这样做,势必引起袁世凯手中权力的“报复性反弹”。

    领导者的思维,解决不了的,就动用权力,毕竟这是最直接、最迅速、最能稳定大局的办法。袁世凯还不能像朱元璋那样,在权力格局中把丞相给取消了,完全由自己兼任。因为这个体制是孙中山设计的,本来双方就互不信任,如果贸然取消,刚刚建立的民国立即会重新陷入刀兵相见之中。

    袁世凯开始动用自己的影响和权力,对议员软硬兼施,怎么着也得让政府运转起来呀。

    7月21日,袁世凯在总统府宴请全体参议员,以加强双方的沟通。大总统表现得非常客气,逐一握手交谈,饭前照常发表了一通演说,主要是说明当前时局、国家经济困境、政治磨合等,希望大家同舟共济。说得议员频频点头,当即表示愿望与大总统一起稳定局势,共建民国。袁世凯鞠躬致谢,议员也鞠躬回礼,场面非常融洽。刚脱离皇帝社会,国家元首做出这样的姿态,让人耳目一新。

    不过,宴会之外的局面,可就不这么和谐了。袁世凯始终不忘用他的枪杆子来说话。

    北京的军警界高级军官在外面召开大会,个个义愤填膺,纷纷指责参议员们不负责任,让国家处于无政府状态。他们严正声明,如果参议员不好好处理这件事,那就是逼军人出手维持局面。

    这样的一拉一打,舆论的纷纷指责,让参议员们处于被动地位。第二天,袁世凯替陆征祥迅速拉出第二份内阁名单。7月25日,临时参议院再次开会讨论新内阁人选,陆征祥总理因此前受了打击,不出席这次会议,袁世凯派了陆军总长段祺瑞来说明新的提名理由。

    段祺瑞更过分,穿一身军装,旁若无人地进入会场,把情况简单说明后——你们自己看着办吧——傲慢地转身离场了。这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更是一种示威:军队是支持总统的,你们可千万要想清楚啊,否则,一切后果由你们承担。

    参议员非常为难。就这么答应,非常没面子,是被军队逼的;不答应,军队和警察代表在场外的态度,让他们非常头疼。最后经过一番拉扯,袁世凯又亲自出面,声明以后军人不要再干政啊,我们是“民”国嘛。这样,双方都有了台阶下。内阁成员名单总算得以在磕磕碰碰中通过。

    只是,常年搞外交的陆征祥,对于国内一团乱麻似的内政问题,根本没有信心应付,刚上任时就遇到这样的破事儿,他干脆就在医院里不出来了。袁世凯只能让内务总长赵秉钧代任内阁总理。

    总理人选的不确定,让袁世凯也很头疼。不过,好在孙中山、黄兴马上要来北京了。大家可以好好谈一下参议院和总理的问题,按照目前这套制度的逻辑发展的话,民国根本没法运行,还怎么建设一流国家。

    由此看来,民国初期,袁世凯一心想取消内阁制,这是必然的了,历史评价这句话并没有错:内阁制确实是袁世凯破坏的。问题的关键是,内阁制到底适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又有谁思考过,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哪朝哪代的一把手吃过这个亏?

    即使袁世凯是一个绝对遵守法律的元首,广大民众会遵守吗?皇权专制的臣民,会转身就成为民主共和的公民吗?内阁中的官员,参议员、国务员等,这些人中,有一半是清朝官员出身,其他大多数是军人出身,还有南京革命党人,素质参差不齐。民间、官场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即使到了100年后的今天,都没有被打破。指望100年前的元首和国民来遵守那款从美国复制来的法律,这个问题现实吗?

    制度设计没错,强人政治也没错,但两者结合到一起,又投放到100年前中国这个大容器中,就发生了剧烈的化学反应,错得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