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千年狐狸

    冯国璋自打从京城见到袁世凯,面谈几次,确实认为袁世凯不会当皇帝之后,放下心来,出去对北洋旧部说,总统根本没有当皇帝的意思,你们所听到的都是谣传。

    冯国璋还对报界说了一堆诸如此类的话。

    然而,冯国璋没想到的是,京城鼓吹帝制的风声一天比一天紧,又是筹安会研究,又是全国请愿团,又是十九将军联名劝进,一幕幕闹剧激情上演。老冯坐不住了,他派人在京城悄悄打探,结果证实,这一切背后,果然是袁氏父子在推动。

    冯国璋这个气呀。我这还巴巴给人免费义务宣传呢,你这不拿我当猴耍吗?让我这张脸往哪儿搁?

    所以冯国璋对身边人说:“我跟老头子这么多年,牺牲自己的主张,扶保他做元首,对我仍不说一句真话,闹到结果,仍是帝制自为,传子不传贤,像这样的曹丕(指袁克定),将来如何侍候得了。”(恽宝惠:《谈袁克定》,《文史资料选辑》第26辑,第141页)

    冯国璋这句非常重要的话,可以解释许多事。

    第一,兄弟们跟着老大打天下,自然是希望自己也能成就一番事业,尤其是希望接老大的班,坐上老大的位置。

    第二,总统制和帝制,在权力交接问题上,是不一样的。帝制是“家天下”,权力是要传给自己儿孙辈的,就像秦始皇想由“始”皇帝传到二世、三世、千万世一样。谁不想给孩子找个好工作呀?总统制采取的是选举办法,传贤不传子。段祺瑞和冯国璋,等的就是这个机会。

    第三,段祺瑞已经被挤出权力核心了,袁氏父子的帝制进程已经启动,那么很明显,这个后袁世凯时代的位置,是要给袁克定,不会给冯国璋了。我跟你打天下为了什么?我的机会没了,我还能支持你吗?

    冯国璋基本上是出于这些考虑,所以他没有支持袁世凯的称帝运动。不仅没支持,冯国璋还在暗中拆台。

    冯国璋虽然坐镇东南,手握重兵,但也不敢明着和袁世凯对抗。他暗中派人找到驻扎徐州的长江巡阅使张勋,希望张勋在袁氏称帝问题上和自己保持一致立场。

    张勋呢,本来就是心存清室,忠于爱新觉罗氏,加上手握重兵的北洋宿将冯国璋对自己也说好话,飘飘然起来,看来自己的位置和分量还是蛮重的。他没注意,老冯是要拿他当枪使呢。所以十九将军劝进袁世凯称帝的时候,张勋和冯国璋老哥俩,没吱声。

    袁世凯着急了,这怎么得了啊?该来的没来,不该来的却来了。段祺瑞已经不在权力圈中了,老冯要是和我对着干,那这个座位根本坐不稳。

    段芝贵、梁士诒等人也着急呀,他们知道老领导的不安,这件事办不好的话,前面的事不都白忙活了吗?冯国璋和张勋这俩老东西,你不是不表态吗?我干脆来个投石问路,直接问你得了,逼你表态,我就不信你们敢直接反对?

    段芝贵再次致电张勋和冯国璋,征求他们对改变国体一事的态度。

    张勋大人,你怎么看?

    冯国璋大人,你怎么看?

    冯国璋又开始耍弄张勋,老哥啊,你德高望重,见多识广,小弟的一切都听你的。这个衔还是由你来领为妥吧!

    张勋虽然喜欢听好话,可也不傻不笨。他们俩都不是省油的灯,这都是在官场修炼成精的人了,老哥俩采取了一招,能让大家听后,抿嘴偷着乐起来。

    张和冯商量之后,对段芝贵等人回复说,咱们这些人折腾,都是小鱼小虾,要是立定国体,还得中央统筹决断。我看哪,这件事如果由国务卿徐世昌大哥领衔劝进,那才是有决定意义的事。“国务卿领衔,联合京外文武长官列名陈请,提交参政院代行立法院公议,以召公正,而免参差。”

    这封电文很有水平,不光把自己的难题摘清了,还一脚把皮球踢给了政事堂,把徐世昌拉进来蹚这趟浑水还不算,又是京外文武长官,又是参政院。真是高人!

    张勋和冯国璋这俩小子忒不地道,徐世昌正在看热闹呢,“咣”地一下子,皮球直奔自己飞来。

    这可怎么接招啊?

    不看了,不玩了,退场,辞职。

    徐世昌的退出,是因为几次明里暗里劝袁世凯不要称帝,但袁世凯都没有听从,徐世昌于是早就有了退出朝堂、归隐江湖的意愿。

    世凯啊,大哥我最近身体不好,我得休养一段时间。

    袁世凯无奈,只得任他去了。

    徐世昌曾在日记中写道:“人各有志,志为仙佛之人多,则国弱;志为圣贤之人多,则国治;志为帝王之人多,则国乱。”

    几千年的传统就如此,奈何,奈何啊?想当领导的人多了,那就乱了。

    袁世凯一生中可能就在当皇帝这件事上没有听从徐世昌的劝阻,可就这么关键的一次,就断送了自己一生的基业,外加自己的性命。

    徐世昌走后,袁世凯改任陆征祥暂代国务卿,把精力放在怎么解决张勋和冯国璋问题上。

    袁世凯派高级幕僚阮忠枢南下,对张、冯二人进行游说。

    阮忠枢在张、冯面前,力陈北洋集团团结的重要性,并说,你们不必明白赞成,但只要不明白反对就行了。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了,就已经没有退路了,又不能造老大的反。算了吧,那就这样吧。不说赞成,但也不反对,看着就是了。

    冯国璋毕竟曾是袁世凯的左膀右臂及心腹爱将,老大的面子还是要给的。于是他公开通电,情真意切,说不论于公于私,自己和袁都是推心置腹,肝胆共见,受恩深重,犹似家人。他又给袁世凯写了一封私人信函,说觉得自己人微言轻,本希望由徐世昌大哥来领衔最好,所以当时没有表态劝进。

    张勋老哥对袁世凯说,我跟您这么多年,甘苦与共,我的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您的栽培,可说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现在呀,只想着一件事,我们都是前清臣子,应该履行好对清室皇帝的承诺,当初答应给人家的钱,可不能少啊。

    袁看了这个电报,极力称赞他“见识远大”,并保证优待清室的条件决不变更。

    大家都是聪明人,既然有了个台阶,那就下吧。

    聪明人对聪明人,话不能说得太明白。花未全开月未圆,如此意境,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