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审势即宽严皆误

    如果单纯从理论上来说,载沣的招数并没有错,要想自己治下稳定,必须换上自己人,必须清除前任留下的人,特别是政敌的人。

    只是,载沣不明白这个火候在哪里,不明白这个步骤怎么进行,不明白这个节奏如何掌握,不明白这个尺“度”如何拿捏,好的食材、好的调料都在他手里,他却油盐酱醋一起倒,煎炒烹炸一锅烩,把个好端端的淮扬菜做成了东北农家的一锅炖。这样的烹调方式,普通人也做得。白瞎了他这么好的主厨位置!

    记得成都武侯祠内有一副对联,即闻名遐迩的“攻心联”。这副对联悬在诸葛亮殿堂前正中,是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赵藩撰书的: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攻心消反、审时度势几个字,道尽了千古为政、为军之要道!

    载沣之失,失在不会审“势”,不审势即“宽严皆误”。

    我说载沣啊,你可长点儿心吧!

    以诸葛亮之才、之能,为了安抚南方,尚且不能轻易地杀掉一个人,因为那样会杀掉一群人的心!

    你怎么能这么做事啊?

    一个人的目光长短,三招过后,功力即现!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事!

    精辟之极也!

    袁世凯走了,他亲手打造的北洋军还在,北洋诸将全是他的老部下。这些骄兵悍将,还不能轻易动,怎么办?提拔新人来对抗。

    于是,载沣开始往军队大肆安插新人,北洋系不能用,就用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吧,这样的人年轻,应该会听话的。他以留德回来的荫昌为陆军部尚书,以留日士官生良弼为禁卫军协统。同时还提拔了一大批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士官生,如吴禄贞、蓝天蔚、阎锡山、蔡锷等。

    荫昌这个人,留学德国,曾在北洋武备学堂任教习,袁世凯小站练兵时,他给袁世凯推荐了不少人才,北洋三杰能够集到袁世凯的麾下,荫昌功不可没。他人缘不错,各方面关系吃得开,也算是识才、爱才。据说朝廷想杀袁世凯时,他也求过情,说是人才难得。只是,虽然在军队混迹多年,他对军事方面却毫无心得,是一个除军事知识之外啥都通的军人。武昌起义时,清政府最初就是派他率领清军攻打革命军,结果却指挥不动军队,没人听他的,这时清政府才不得不起用袁世凯出山。

    良弼这个人以后还会提到,是满族人中少有的干才。良弼任禁卫军协统,而禁卫军由载沣自己直接统率。任用良弼,绝对没错,只是,只给一个小小的旅长,职位太低了,他是满族人中的大才。这可真是劣币驱逐“良弼”啊。

    没有执政经验的人,到底还是不行。载沣书本知识可能不少,但并没有掌握知识的精髓。他提拔新人的举措,从理论上来说,也算是正确。但是他提拔的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青年学子,他们正是见过世面、思想活跃、对自己国家总是落后挨打感觉强烈不满的人。载沣不假思索地把权力从袁世凯手中转交到这些更有强烈排满倾向的人手中。他提拔的这些人,后来一个一个地成了埋在清廷内部的定时炸弹。

    提拔新人,同时就意味着要排斥旧人。袁世凯的部下,从官长到普通士兵,遭遇不少小鞋穿。不过,袁世凯打造的北洋军,绝对是一支经得起考验的队伍。他们在段祺瑞、冯国璋、曹锟等人的精心维护下,不管调到哪里,心里的纽带都没有被打断。

    北洋军的实力太雄厚了!换作一支普通的队伍,别说自己的老领导被罢黜三年,就是下台三天,也早就树倒猢狲散,各自投奔新主、出卖旧主了。在利益面前,有几个人会念着旧主?

    袁世凯的统军治军手段太高明了!我们不能不对他的这个本领竖大拇指。

    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就非常尖锐的满汉矛盾,因为袁世凯的罢官,被正式地传到了军队中,传到每一个北洋将士的心里。袁世凯在朝为官时他们的威风凛凛,与袁世凯退出政坛后他们饱受的冷落和欺凌,形成了鲜明对比。北洋袍泽们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与袁世凯联系在了一起,他们心里憋着一股子气,天天盼望着袁世凯大人重出江湖,率领他们这班旧部收拾旧山河。

    其实,思量一下,载沣如果策略运用得当,也不是说他就拆不开北洋军,北洋军也绝不是针扎不透、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

    无数次的挫折和失败都告诉我们:当一切都朝一个方向进行时,你最好朝反方向深深看一眼!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这就是采取与常规思路相反的“欲擒故纵”的逆向思维,想要得到某件东西,必须先要多多付出,才能换来更大收获。《易经》中的《咸》卦,讲求的是少男迎娶少女时,必须降下身段,厚彩重礼,故而此卦是“女上男下”。而随着《咸》卦而来的《恒》卦,讲求的是夫妇之道,自然是中国古代的“男尊女卑”,男在上了。

    由《易经》延伸出来的治国之道,自是如此。如果把载沣的招数用《易经》的观点反观一下,其实他无异于是在少男追少女时,高喊:把你们家的彩礼全给我拿来,把你也给我拿来,不行就硬上弓。整个一高衙内!

    如果换作袁世凯处理此类问题,肯定是大大地封官,多多地给钱,就不信用糖衣炮弹砸不倒你一片?

    ……

    另外,袁世凯既然成了继曾国藩、李鸿章之后,汉族人最有才干、官职最高的代表和象征,也就是全体汉族人的寄托和期望。不仅他的北洋旧部对他抱有极大期望,就是普通汉族百姓,也是怀着同样的心理。就像曾国藩攻下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时,不知有多少人对他抱有热切期望:期望曾大人率领人马,自立为帝,恢复汉室天下。先后有五六拨人到曾府苦苦相劝,要他自己当皇帝,就是因为曾国藩有着巨大的人望,且汉族人也一直想把满族人赶回东北。辛亥革命成功后,南北和谈,南军之所以会提出,只要袁世凯能够让清帝退位,就拥立袁世凯当大总统,这不是空想,而是现实。这既是袁世凯的巨大声望所致,也是袁世凯强大实力所致,还是起义部队立足于现实利益的权衡与思考。

    载沣太高估了自己,太低估了袁世凯。

    在政治上,低估对手,将会带来可怕的后果。

    这样,载沣领导的清末新政,正在加速调动各方面可以调动的敌视清廷的力量,等着新政总危机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