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从实际出发
思考之五:“愿望”和“愿望实现”之间到底存在多大的鸿沟?需要付出多大努力才能克服?
袁世凯有能力改朝换代,绝不是没有能力进行创制,但是,民主共和的大旗已经在1912年的时候正式竖立起来了,且袁世凯当时为了国家一把手位置,为了赶紧获得最高权力,放弃了自己坚持的君主立宪,而宣誓服从共和了,他已经失去了按照自己的理想蓝图开朝创制的机会。
舆论这个东西,它有个重要特点,就是先入为主。如果基调定下来了,就会形成“民意”,后来人很难改动。当人们抽象地认定“民主”肯定比“君主”先进的时候,就很难再让人们理性、客观、公正地分析具体国情、传统、文化水平等因素,反正大家就是认定了共和的“先进”。
法国学者勒庞在《大众心理学》和《革命心理学》两本著作中一再指出,对群众来说,口号越简单越缺乏严谨的论证就越具有蛊惑性。希特勒正是看到这一点,群众的智力永远只有13岁!因为他们缺乏从另外的角度来看问题的能力,总是寄希望于一次性的彻底变革来摆脱不如意的现状。一旦他们接受了一个神话般的美好理念,就会激发他们无限的想象,进而坚决捍卫自己想象出来的完美世界,他们就失去了真正的思考能力。于是就没有人来思考制度是不是适合的问题了。
勒庞接着指出,在愿望和愿望实现之间会出现各种障碍,但群体没有能力理解中间障碍,因为数量上的强大会让他们感觉自己势不可挡。群体一旦自以为是,任何强大的个人力量都无法阻挡。
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所以,后来在民国政治运行过程中,袁世凯想改法改制的时候,在舆论上,就陷入了非常被动的地位。在时人乃至后人看来,这就是逆历史潮流,这就是违背民意了。
事实判断完全被价值判断所淹没,从这个角度来说,袁世凯也是个悲剧性的领袖。
思考之六:轰轰烈烈的政治革命会带来人内心的思想革命吗?会导致“淮橘为枳”吗?
颁布《临时约法》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让刚刚脱离皇权统治的中国人,按照美国人的法治方式行事,以最快的速度赶超美国。这种轰轰烈烈的政治革命,会带来预期结果吗?
严复当年打了个比方:有人想使一头牛跑得像马一样快,一开始给牛接上了马蹄子,但牛还是跑不快;后来发现马蹄子是需要马的骨骼带动的,于是再把马的骨骼移过来,但牛还是跑不快;后来又发现马的骨骼需要马的肌肉带动,也就是说除非把一头牛完全变成一匹马,否则它跑不快。
美国制度移植到中国之后,事实上的结果却是,掌权者和军阀们高举民主之名,却行专制之实。
这里面的原因在哪里?答案曰:思想革命的缺失。
《南方周末》曾刊登一篇《重建人性的微循环》的文章,评述电影《让子弹飞》,有助于我们理解思想革命的缺失所带来的后果,作者在文中写道:
一部《让子弹飞》,相当程度上浓缩了百年革命史。张麻子的革命,归根结底是宏大叙事的革命,而不是微观的革命;归根结底是外来者人为制造的革命,而不是从人心中内生的革命。这样的革命神话是到说破的时候了,这样的革命模式是到终结的时候了。中国的转型,再不能够是只换一批新人而根本不换车不换轨道的轮回。
如果把革命定义为质变,那么中国显然仍旧需要革命,革命这个词对当下中国并不过时。只不过,它不再属于传统的政治革命的范畴,而更多属于渐进的,点滴的,从普通人日常生活出发的,从人心中内生的社会革命。或者毋宁说,是一场以微动力为基础的微革命。
没有进行思想革命,那么再宏大的政治革命,也只不过是“只换一批新人而根本不换车不换轨道的轮回”。这句话非常深沉!
正如清代沈竹礽在分析易经的《革》卦时认为,上卦“兑”为毁折,下卦“离”为心之象,革在心为上,如果只是“革面”而不“洗心”,那就是致乱之源,绝不是革之道。
是非功过,到底如何评说?
不妨,咱也埋怨袁世凯两句?
你说这袁世凯也真是,这么懂得变通之人,当时怎么不把自己的职务变通一下,当内阁总理不就得了吗?把总统让出来,既有名了,又得实际权力了,也免得了日后几十年中国大地上的战火不断。让出一把手而甘当二把手的尧舜之风在中国大地上不就重现了吗?
或者你就干脆大度点儿,忍一忍,笑一笑,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争什么呀?人家孙中山当总统时不设内阁总理,任命同盟会成员兼广东老乡胡汉民当秘书长,是因为人家心底无私、光明磊落、胸怀宽广,举贤不避亲;而你袁世凯脑门子上天生就贴着“自私自利”的标签,脑后就长着反骨的人,不老老实实地按照规则行事,找挨骂哪?为了整个民族的利益,忍一下嘛。
你看后起之秀蒋中正十几年后做得多巧妙、多机灵、多让人拍案叫绝?蒋中正洞悉了内阁总理一职给民国带来的无限麻烦,但他没有直接硬处理,而是采取了软处理的方式:孙中山不就是当过同盟会的总理和国民党的总理吗?虽然不是国家总理,但人家蒋介石就恭恭敬敬地把“总理”这两个字给粘到孙中山身上专有了,哪走哪带着,谁也没有资格用,谁用我就跟谁急!谁用我跟谁拼命!多么尊重领导,多么忠诚的接班人,多么宽广的胸怀。袁世凯呀,你真是糊涂啊,连小字辈蒋介石都超过你啦,官场上继续努力哦。
有时候,看政治上的高手出招,变化多端,奥妙无穷,比看一场华山论剑还要过瘾,顶尖高手轻轻地点出那么一个指头,都有着数不清的韵味。
一阳指,你一辈子也学不到的。
笑话,笑话,扯跑题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