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来了
1914年9月2日,日本陆海军2万多人,外加少量英国人,以英日同盟为借口,突然在山东龙口和莱州附近地区登陆。按说日本要进攻德军,只能以胶州湾德军驻防区为目标,可是日军却先侵占莱州半岛,这就更证明日本的野心是趁火打劫。
袁世凯政府无奈,无论是英国还是日本,他都惹不起,何况现在政府虽有军队,但财政极其困难,没有力量来反抗,无事之时,都已经到了经济崩溃的边缘了。于是,袁世凯政府依照清末日俄战争的做法,划定交战区,想约束日本不要四处扰民。
袁政府将潍县车站以东地区划作日德两国的交战区,车站以西地区为中立区。9月21日袁政府又宣布胶济铁路归中国管理。
只是,日本鬼子怎么可能听这些?
9月6日,日军马队500人开至莱州,接着又占领了平度县、即墨和胶县,步步进逼青岛。
日军所到之处,充分发挥他们的“蝗虫”精神,中国的男男女女、鸡鸭猫狗全遭了殃。除强占民房,让妇女在房中陪日本兵之外,还公然贴出布告:“如该村有一人犯妨碍日军之罪,则该村人民全体问斩。”很多无辜乡民被认为有妨碍日军的嫌疑而被杀。
日军进军途中,根本不理会袁世凯政府划定的交战区、中立区,大摇大摆、肆无忌惮地占领潍县,占领济南,管你抗议不抗议,抗议无效。日本仗着强盗的法理、强盗的逻辑和强盗的行为,赤裸裸地对袁世凯政府进行讹诈、威胁。
11月7日,日军攻下青岛,达到了他们出兵的第一个目的。
不过,日军攻下青岛后,袁政府乃请日军自山东半岛撤退到胶州湾租借地,可是日本政府则不加理会,且在山东已占领的各县设立民政署,架设军用电线,驱逐青岛海关人员,完全把山东当作战利品。
他们出兵的第二个目的,就是以攻德为幌子,以青岛为据点,进而占领整个山东半岛,把东洋刀插到中国首都的心脏底下,直接威逼京津。
不过,这就是他们出兵的最终目的吗?
日军占领青岛后,局势稍稳定下来。袁政府乃正式照会日、英两公使,提出撤兵要求,日本置之不理。这短暂的平静背后,一定蕴藏着更大的风浪。
1914年11月,日本电召驻华公使日置益回国,商讨对华新策略。
12月末,日置益返回北京,请求和袁世凯会晤,并传达日本国内的新精神。
该来的,终于还是要来的,躲也躲不过。
1915年1月18日,日置益径直见了袁世凯。寒暄过后,他直接递给袁世凯一个文件。这个文件分为两项:一是条款,预备以条约的形式订立;一是觉书(日语中的觉书是“备忘录”之义,中国方面也称为劝告书)。
这是极不礼貌的、极不寻常的行为。
在当时的国际社会惯例中,一个国家的公使要求和驻在国进行外交谈判时,只能通过外交部。如果直接找所在国的元首,是非常无礼的行为。
袁世凯作为大国元首,对方这么不给面子,真的有些生气了。他翻开公文,扫了一下,随手合上,往桌上一扔,要日置益去找外交部商谈。
日置益更是蛮横,坚持请总统先亲阅一下,然后就告辞了。
袁世凯翻开文书仔细一看,不觉大为震怒。
袁世凯接到的,正是那历史上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
这个二十一条,也成为袁世凯一生中最让人诟病的事件之一,鉴于此,这里准备细致地把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都罗列出来,供读者思考。
以上是日本抛出二十一条的缘起,以下接着介绍二十一条的内容。
二十一条共分五个项目,第一号包括四条,第二号包括七条,第三号包括二条,第四号包括一条,第五号七条。全文就不摘抄了,归结一下,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要中国承认日本在从德国手里抢占的青岛和山东的特殊权益。
第二,要中国承认日本在南满及东蒙享有优越地位。日本人可以自由移民这些地区,中国政府在此地区如有任何涉外举措,必须事先跟日本商议;上述地区需聘日本顾问。
第三,汉冶萍公司中日合办,但由日本支配。所有属于该公司的一切权利产业,中国政府不得自行处分。
第四,中国政府允准所有中国沿岸港湾及岛屿,概不让与或租与他国(当然,只能且必须租与日本。否则,不是给中国守夜了吗?)。
第五,中国中央政府须聘用日本人为政治、财政、军事等顾问;所有在中国内地所设的日本病院、寺院、学校等,概允其土地所有权;中国地方警察由中日合办,且聘用日本人,以改良中国警察制度;中国政府所需军械之半数以上要采买日本军械,由中日合办军工厂,采买日本原料;中国长江流域(武昌与九江、南昌之铁路,及南昌、杭州、潮州各路线)铁路之建造权和几条铁路干线的筑路权,许给日本;承认日本在福建的特权,任何涉外举措,要跟日本商议;允许日本人在中国布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