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的人气

    甲午战争失败后,在中国政坛上,兴起并活跃着三股力量。一派是整军经武,从军事改革入手;一派是维新派,从体制改革入手;一派是革命派,索性推翻政府,论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这就涉及了三个人:袁世凯,康有为,孙文(孙中山)。

    维新变法派遭到镇压后,许多人对朝廷失去了希望,转而走向了与政府对抗的道路。尽管清政府后来主动进行了如火如荼的新政变革,但是有一股不太公开的强大力量一直活跃在清末的政坛上,这就是以孙文为代表的革命派。

    孙文,革命家,1866年11月12日生,广东香山县(中山市)翠亨村人,自幼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1879年孙文来到夏威夷檀香山念书,在这里度过了小学时光。

    1883年,孙文入学香港拔萃书院。1887年,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的前身)开办,孙文在当年成功入学该书院。同时入学的12人中到1892年仅两人顺利毕业,孙文就是其一。孙文毕业后常往来于香港、澳门之间,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1894年6月,28岁的小伙子孙文到天津,给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上书,要求改革时政,发展工商业,改革教育制度,改革人才选拔制度,做到“人能尽其材,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尽其流”。正在为中日之间的紧张局势忙得焦头烂额的李大人,哪顾得上这么个不知从哪来的年轻人的一封信。

    费了好大劲才写成的、托了多个人才辗转送到李大人办公桌上的信就这样被枪毙了,满腔热情的海归派孙文被当头浇上一瓢冷水。

    而与此同时,持续不断传入孙文耳中的消息,就是举国官员如何为太后送礼庆60大寿的事。为了祝寿,慈禧太后动用了军费100万两,铁路工程经费200万两,向各省和各衙门强征白银300万两。60大寿,600万两,大吉大利!

    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他,感觉到中国的问题早已积重太深,官僚主义是中国社会改革的最大敌人,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使国家早日实现富强,只有推翻现行体制一途。

    就这样,一个大胆的想法逐渐在他脑中清晰起来。

    那就是,革命。

    而革命的第一步,就是要推翻满族人统治的天下。

    1894年12月24日,甲午惨败之后的那年平安夜,孙文在美国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正式成为坚定的革命派。他决心要领导人民起来,共同推翻旧制度。

    经过一番筹备之后,1895年10月,孙文计划趁着举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而士气低落之时,在广州发动起义。但不慎计划泄露,清军在码头持枪以待这批准备进入广州城的革命党人,一批优秀的革命分子被捕遭杀。

    起义失败后,清政府下令通缉孙文。

    孙文流亡海外,一走就是16年(等他再回来的时候,就是总统了)。

    那么,孙文是怎样从一个默默无名的小人物,变成有巨大影响力的革命领袖的呢?

    孙文的最初成名——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有这么个民主的先锋和斗士——纯属偶然。

    由于孙文有国外的暂住证,经常奔走于欧美,清廷通缉他时,一面派大批暗探到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进行追踪,设法逮捕;一面通报清廷的各驻外公使密切注意,相机缉拿。

    1896年10月1日,孙文抵达伦敦,考察欧美各国的社会、经济,寻求救国真理,受到他在香港学医时的老师詹姆斯·康德黎一家的热情接待,并被安排在康德黎寓所附近的葛兰旅馆里住了下来。原以为天高皇帝远,他就放松了警惕,而他却不知道,他的一举一动,都被清廷派出的密探密切关注着。

    10月11曰,孙文照例从旅馆出来徒步到康德黎家去。途中,三个中国人故作友好姿态向孙文攀认同乡,并且邀请他去他们的寓所好好地唠唠家常。就这样,孙文被三个人连哄带扯地给弄进了清政府驻英国伦敦的公使馆,准备用特制的大木箱把孙文押解回国,接受朝廷审判后处死。

    在被关押期间,孙文注意到了一个在清使馆工作的英国仆人,趁别人不在的时候,他就百般劝说并请求这个英国人给老师康德黎带封信,并答应给他二十英镑,事成后再有重谢。英国人答应了。

    按照英国当时的法律,未经英国政府的许可,外国使馆是不能任意抓捕人的。康德黎为了营救孙文,联系了伦敦报界,一时间,伦敦的各大报纸上充斥了各种触目惊心的标题:“绑架”“身陷伦敦”“中国公使绑架事件”“清使的非常行动”等。在媒体的炒作下,孙文成了一宗“轰动国际的绑架案的主角”,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强烈同情。

    搞新闻这件事,你搞得越大,成功的希望也就越大。

    在舆论和公众压力下,英国外交部开始出面与清使馆交涉。10月23日上午,清使馆迫于各种压力不得已释放被非法囚禁了12天的孙文。

    当孙文从使馆出来时,他已经从一个无名小卒,变成了追求民主、为自由而战的圣斗士。英国伦敦各大小报纸对此都给予了热情洋溢的报导,外国许多媒体也纷纷对这件事进行报导和转载。

    香港出版的《德臣西报》认为,孙文是土生土长而又无愧于自己民族事业的领袖。

    美国《纽约时报》的一篇题为“为新中国而呐喊的孙逸仙博士”的述评文章称“孙先生展示了他作为一个东方人的才能”。

    日本媒体也报道了这件事……

    海外华侨纷纷捐款,赞助和支持孙文的革命大业。

    名声大振的孙文又继续在伦敦住了一段时间,认真考察资本主义制度,研读资产阶级政治理论,考察民情,这段研究工作对他的三民主义理论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1897年,孙文来到日本,为便于革命事业,掩护行踪,化名以“中山樵”行世(只因日本友人平山周在陪同孙氏投宿旅馆时,想到附近有华族中山家宅邸,加上该家族成员中山庆子乃明治天皇生母,便顺口为其取日本姓为“中山”,加上他自取之“樵”,“中山樵”成了孙文的新名字)。逐渐地,他的姓氏和化名开始连用,迷惑了清政府,“孙中山”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孙文”则开始淡化了。

    其实这“中山”就跟日本的其他姓氏“山本”“佐藤”“酒井”“松下”等一样,但中国人却喜欢上了“孙中山”这个名字。

    1904年,孙中山到美国,曾因被怀疑为非法入境而遭拘留,后经孙中山在檀香山加入的帮会组织——洪门出面打官司,获得胜诉。有人建议,若要在美国本土推展中国革命运动,最好能有美国身份,否则可能每次入境都会发生类似问题。为了便于革命事业,官司胜诉后,孙中山在友人的帮助下,成功地拿到了美国绿卡,从此天地无阻挡,江湖任我行。

    孙中山在日本的时候,接触了梁启超等人,他希望梁启超和康有为都加入革命阵营,但康和梁坚决不答应,他们是希望拥立君主,实行立宪。孙中山想拉拢杨度,杨度也是个坚定的君主立宪制的拥护者,但他把孙中山介绍给了喜欢搞革命的黄兴等人认识。

    此时,黄兴与陈天华、宋教仁等组织起了革命队伍“华兴会”。双方一见如故,谈得甚拢,于是“兴中会”和“华兴会”决定联合起来,共同进行革命大业。

    1905年8月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孙中山被一致推举为总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里,孙中山首次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纲领。会员有汪精卫、宋教仁等人。

    在此之前,1894年11月,蔡元培、陶成章等人在上海成立光复会,该会的政治纲领即入会誓词为“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主张除文字宣传外,更以暗杀和暴动为主要革命手段。后来徐锡麟、秋瑾、章太炎等加入进来,队伍不断壮大。明白这些,也自然明白后来这些人暗杀清政府官员、举行暴动的原因之所在。1905年,在东京的光复会部分会员加入了同盟会,不过因为政见不同,又有不少人逐渐退了出来。

    不光是光复会与同盟会政见不同,立宪派也是这样,梁启超紧紧咬住同盟会十六字纲领不放,引证《明史》,说建州女真即明朝的建州卫,满族早已是中国臣民,可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提法本身就不正确,所以梁启超拒绝加入革命派的队伍。

    同盟会成立后,先后发动了黄花岗起义、镇南关起义等接连十次起义,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虽然如此,但大清朝在这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冲击之下,处在了风雨飘摇之中,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很快就要加上来了。

    孙中山在领导发动革命之初,既没有武装也没有钱,千难万难之际,他非常想借用日本的支持来壮大革命武装。早在1895年广州起义之前,孙中山就联系日本驻香港领事馆,希望日本提供步枪25000支、手枪1000支,资助他的革命事业,以图在两广成立共和国。而1895年正是清政府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之时,清日两国正是仇恨敌视状态,日本领事没看明白这一路数,怕上了中国人的圈套,没敢答应。

    孙中山还曾经与法国公使见面,以加大对法国的租界为条件,希望得到法国军火援助。

    不过,孙中山开出的全是空头支票,他根本说了不算,这也不是他家的后花园,说给就能给的。列强们本着实力至上的原则,与孙中山并没有实质上的往来。

    因此,一开始,革命阵营就处在捉襟见肘的艰难境地。

    我们传统历史观念中所称的革命派,其实是一个笼统的称呼,也就是各革命团体的松散集合体,因为当时的革命阵营都是各自为战,只是同盟会力量最大而已。

    我们所熟知的光复会,以及武昌起义成功时的湖北文学社、共进会等,他们之间关联不大,他们在那时并不是由一个有威望的人来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行动的,而这正是武昌起义成功后,南军势力分散、不能统一、无法与北洋军抗衡,才提出要袁世凯逼清帝退位的原因。而后的许多事件,像蒋介石刺杀陶成章(光复会领袖)等,其根源都在于,当时各起义组织各自为政,甚至争夺领导权。

    起义的各个组织,之所以叫不同的名字,就是因为宗旨不同,矛盾也不少。直到武昌起义成功后,孙中山回国,这种情况才开始有所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