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难缠

    综观整个谈判过程,中国方面主要采取了“两手明的,两手暗的”策略。

    这两手明的,还可分为“一手软的、一手硬的”策略。

    第一,先说这一手软的策略。

    陆征祥充分完全完整地发挥了“拖”字诀,以拖待变,以柔克刚。

    有时候,陆总长还故意装聋。在遇到日本人凶巴巴地指责、侮辱、讹诈的时候,等日本人说完了,他会慢吞吞伸过脖子竖起耳朵问:刚才你说啥?我没听清,请再说一遍……

    三个鬼子真是抓狂,在案几上狂抓。如果让用军刀,他们真恨不得一刀劈过来。

    可是你再看陆总长,他的姿势表明,他还在那里耐心地等着日本人再告诉一遍“刚才没听清”的话呢。

    一般来说,世界各国从事外交工作的,其性格特点差不多都是面带笑容、绵里藏针、头脑机智、稳重冷静之人,陆征祥也是这样。

    为了更好地贯彻“拖”字方针,陆征祥就像老太太买菜一样,一角钱要抹掉,一分钱也要讨价。

    比如,日本人要求每周谈五次,陆总长说事务太忙,并让日本人设身处地地想一下,总长要负责整个国家的外交事务,参加内阁会议、接见外国使节、欢迎宴会等,加上自己身体不适,如果身子垮了,全权负责谈判的人倒下,后面的事更得无限期地拖下去。日本人可真怕这位陆难缠躲到医院里去泡病号,还真不敢硬逼了,只得答应每周谈三次。

    陆总长尽管同意了每周三次,不过,每次会议他都尽量设法缩短实际会谈时间。例如,每次开会,照例都是由东道主先说几句开场白。可是陆总长不紧不慢地说完话后,都会让人献茶,就此与日本人谈茶道。看见女服务员漂亮,他又能与日本人谈谈日本的色道。然后,他自己带头慢吞吞地一口一口呷着茶,一杯茶半晌也下不去。说了一会儿,进入茶歇阶段上茶,上点心,接着小吃一会儿、小喝一会儿。日本人生气,他赔笑脸,慢呷如故。总之是能拖就拖,拖一分钟是一分钟。

    日本公使很是恼火,经常是从下午三点钟起到六点钟止,耗去了整整三个小时,丝毫没有什么结果,屁也没谈出来就散会了。陆征祥这个笑面虎,你的良心大大地坏啦。看来此后的谈判,务必多加小心警惕才是。

    第二,针锋相对的硬谈判。

    外交人员的“软”,其实是为了“硬”,只有在小事上不计较,在大事上说话才有分量。他们都有刚性的底线,绝不能越过这个原则和底线的。

    双方谈判进入短兵相接的时候,陆征祥也毫不含糊。

    第二次会议,双方商讨山东问题,主要是胶澳租借地原德国所得的权益。

    日方认为,日本致德国最后通牒时,已声明把原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无条件让与日本。为了尊重中国主权,请你们也“无条件”承认吧!至于青岛问题,等日本完全从德国手里取得后,日方会选个“合适的”时机,再把它交还中国。

    陆总长说,日本与德国宣战时,声明取得德国租借之胶澳全境交还中国,并没有提到要其他权益。言外之意,这是趁火打劫。

    日本人说,日本攻占青岛,一为协助协约国,一为尊重中国主权领土,故特声明取得后交还中国。其中权益,自应由日本继续一并取得,将来战后开和会时,自有商定适当之处置,故不必先向贵国声明(听着就像是说,我们取得的权益,是收取的好处费。你们不必付账啦,我们直接取了)。

    陆总长回答,既要将来和会商定,现在不必先行承认,俟和会开时再看情形,何必先行声明。等将来开和会了,在世界公理面前,大家自会做出公平的决断。

    日使称,日本取得德国权益,可谓既定事实,现在商定大旨,可免将来再费口舌。

    陆征祥又答,攻占青岛还有英国参加,不单是日本方面的事。——想把这个问题公开化、国际化、复杂化,凭着以前列强定下的“利益均沾”,不许日本独霸中国的路数,来牵制日本。

    日使谓英虽参加,但日本出力最多,牺牲最大,如何商定,英国决无异议。

    ……

    彼此辩论很久,直到散会,没有解决。任凭你日本人说破嘴,任凭你时而引诱,时而威逼,陆总长就是不点头。

    陆总长的忽软忽硬,软的时候,日本人的千斤之力感觉像打到了棉花上,硬的时候,也敢拉开架势据理力争,这让日本人非常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