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名
袁世凯天生就是做领导的料,他头脑冷静,遇事果断,下手决绝,在平定“壬午兵变”中,他的组织才能得到充分展现,这不仅得到了吴长庆的重视,也引起了朝鲜国王李熙的注意。
国王看到自己的禁卫军这么不堪一击,在清军面前简直就如同遇到老鹰的小鸡。所以他亲自到吴长庆的营中,要求借这位只有一年兵龄的袁世凯帮他训练国王的亲军。
兄弟单位,应该共建嘛。
11月,在征得李鸿章同意后,吴长庆派了袁世凯等3人帮助国王训练朝鲜新军。这也算是为袁世凯日后的小站练兵做一次预演。
袁世凯亲自挑选,组织新建亲军,并由清军拨给了一些枪炮,按照淮军的编练方法进行操练,未出两个月,这支军队便指挥有度,进退得法。朝鲜国王满意极了。
袁世凯春风得意,未忘当兵前的诺言,派人把在上海的红颜沈氏接来朝鲜。朝鲜国王和王妃又锦上添花,把王妃如花似玉的表妹金氏嫁给了袁世凯。袁世凯毫不含糊,精力过人,同时把金氏的两个陪嫁丫头收为姨太太,不过,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对这三个朝鲜女子,袁世凯不是按其出身定名分,而是按年龄,结果却是其中一个陪嫁丫头还位居王妃表妹之上。可怜的金氏,一生郁郁寡欢,却为袁世凯生下了一个极聪明的儿子,就是号称具有曹植之才、民国四公子之一的袁克文。
在清军平定朝鲜叛乱后,吴长庆即奉命留驻朝鲜,成立驻守朝鲜的清军司令部。在这个司令部里,吴长庆是最高统帅。他有文武两大幕僚,武的就是袁世凯,这时袁不过24岁,可是吴长庆所有的军事事务莫不由袁做主,等于是今天的参谋长;文的事务则由南通状元张謇(季直)做主,等于今天的秘书长。就像《三国演义》中的孙权“内事决于张昭,外事决于周瑜”一样,吴长庆的军中,内事决于张謇,外事决于袁世凯。袁世凯,这个小新兵,此时已经成了驻朝清军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19世纪80年代,清朝被迫在朝鲜抵抗日本压迫的同时,也在越南抵抗法国人的进攻。朝鲜和越南都是中国的藩属,可是大清帝国已逐渐无力维护宗主权了,越南的中法军队已兵戎相见了两三年。因此,光绪十年(1884),当中国和法国在越南争斗已达巅峰时,清朝不得不作紧急的应变准备——集中能够作战的军队以及能够出征的老将,于是把驻朝统帅吴长庆从朝鲜召回,担任防守辽东海防的重任。朝鲜的军务分别交给三个将领负责:袁世凯接管“庆字营”,其余二将是提督吴兆有和总兵张光前。
袁世凯成了驻朝三主将之一!
一个年轻人,骤得大权,心态上也随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袁世凯掌权后,也再不像刚进军营时那样处处虚心学习了,说话口气也大了,仿佛天地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他和自己的老师张謇在这个时候也有了嫌隙。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袁世凯随着地位的提高,“宁做百夫长,不做一书生”的心理开始膨胀,渐渐目中无人起来,看不起教书先生了,对张謇的称呼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从最初的“老师”“先生”,慢慢地变成了“某翁”,最后干脆变成了“某兄”。这让张謇十分尴尬和生气,写了一封措词尖刻严厉的长信,虽然读书人骂人不带脏字,但对袁世凯这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恶劣态度的不满已经溢于言表。二人从此绝交了十多年,互不说话,形同陌路。
不过,除这些小节之外,袁世凯在朝鲜的表现还是非常值得竖大拇指的。
接下来袁世凯身边发生的事,虽然处理起来非常棘手,但在小袁的周旋下也得到妥善解决,这些都为他日后进入政坛加足了分。
“壬午兵变”后,朝鲜政坛上层公开分化为亲清的稳健派和亲日的独立派,稳健派以闵泳翊、金允植等为首,主张维持与清政府的传统关系;独立派以朴泳孝、金玉均等为首,主张依附日本支持,使朝鲜独立。两派明争暗斗,势同水火。在清军主力撤出朝鲜后,独立派在日本的支持下,加紧酝酿新的政变。
一个更大的危机摆在了袁世凯的面前!
而这一次,袁世凯将以主角身份亮相!
1884年冬,朝鲜都城设立邮政局,独立派就要在邮局落成典礼宴会的时刻,发动军事政变。
朝鲜人、日本人和中国人思维习惯差不多,都喜欢在吃饭时搞点事儿。
按照预定计划,亲日派准备在10月15日邀请清军三营的营官前来喝酒,然后在席间扑杀三位清军将领。
想来是朝鲜人和日本人没少听中国的评书,在他们的脑子中,勾画了一幅鸿门宴的妙景,“埋伏五百刀斧手于帐后,以摔杯为号!”
只是,他们没想到对手是谁。
中国人,天生就有一种对自身的危机感,以及对别人的不信任感——防人之心不可无嘛。
三位营官根据事态的发展,早就猜到了这个可能的进程。不过,袁世凯的胆子更大些,不爱读四书五经而爱读《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关云长单刀赴会的豪气。
于是,亲日派的朝鲜人和日本人惊讶地看到,其他两个清军营官守着大营没动,而袁世凯却提前一小时出现在宴会上,让这些想搞暗杀却还没来得及布置完会场的人手足无措。
袁世凯就这样大摇大摆走了进来,当然他怀里揣着利器,又大口喝了几口酒,随即拽着朴泳孝的手,有说有笑,指指点点地走出了刀光剑影的大帐,从容纵马回到了军营。
没杀成清军将领,场子倒被砸了。
不过,既然双方没有真正撕破脸皮,而这场戏的戏台都搭完了,必须得接着演下去。
亲日派在日本人的怂恿下,并没有善罢甘休。
17日,邮局落成当天,邮局总办遍邀政府大员、外国使节以及中国驻朝商务委员陈树棠赴宴。日本公使竹添进一郎却没来,实际他是等着宴会起事后,好带兵入宫。
宴会进行到一半,政变开始,稳健派大臣措手不及,闵泳翊被刺,外面放火为号,蓄谋已久的政变正式开始。
金玉均进宫谎称清兵作乱,逼迫国王下诏让日本公使率兵保卫。因此,日本公使带兵直闯朝鲜王宫,说是受“韩王之请,入宫守卫”,在内线的指引下,顺利占领了朝鲜王宫。独立派还矫诏处死了稳健派的六大臣。
袁世凯听闻兵变,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面发报向李鸿章请示,一面准备带兵解救朝鲜国王。
这一次,没有吴叔叔在身边撑腰,袁世凯知道,真正考验自己、检验自己平时所学本领的严峻时刻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