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党人的拆招

    这里分析革命党人与袁世凯政治过招,绝不是贬低革命党人,但也不认为他们是以道德完人混迹于政界。传统观点认为革命党人是受袁世凯任意玩弄的木偶,因为道德标准高,一身正气,两眼无尘,所以不玩政治手腕,大家只见袁世凯出招,不见革命党人还招,革命党人太天真,不会争权。革命党人太崇高,头脑中没有争权的观念,所以就失败了。这种解释太牵强,也是泛道德化的理解方式。

    要知道,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政治家或者其他混迹于政界的人,如果不能首先保全自己的话,就谈不上战胜或制服敌手了,政治上的防御和进攻是结合在一起的。

    这里引用两句话供大家思考:

    第一句是:“现实政治只受利益原则的强力驱动,于它而言,任何道德评估都毫无意义,也毫无作用。作为非政治化的个体是可以有德行的,作为政治化的个体则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成为道德完人。”

    第二句,是萨特的戏剧《魔鬼与上帝》中,一个银行家所表达的他对世界与人的看法:“30年来,我信守一条原则:主宰世界的是利益。在我面前,人们总是用最高尚的动机来标榜他们的行为。而我只是心不在焉地听他们说,心里却想:找出利益之所在。”

    政治有政治的规则,不是道德和生活的规则所能替代得了的,有时甚至是恰恰相反的。

    袁世凯是枭雄,革命党人也不傻,他们也没闲着,有暗着的,有明着的,应对袁世凯也是频频出招。

    革命党人准备暗中购买武器,壮大自己的力量。刘厚生著的《张謇传记》中就记述了一件革命党人购买武器的事。

    袁世凯刚当上总统不久,接到密报,说是有一批武器从德国运来,准备在南京交货,价值约300万元。

    袁世凯大吃一惊。据查,这是南京临时政府从德国订的,联系到当时革命党人裁军裁不动、总是喊着急需大笔军费的事,而这笔钱中却有一部分悄悄用来购买武器,这是用来干什么、对付谁的?不容袁世凯不猜疑。

    经过袁世凯的一番运作,用一大笔钱把这件事的买办给搞定了,于是,武器就被运到了天津码头卸货,直接送到了袁世凯手里。所以,南方是有人而没有武器,国家初立,又养不了这么多兵,黄兴在南京只得开始裁撤革命党的军队了。假革命党人之手,裁革命党自己的军队,袁世凯的算盘拨拉得非常精明。

    革命党人明着做的,是想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争取在新政府中的地位。

    唐绍仪内阁成立时,是以“混合内阁”著称的,唐内阁倒台后,同盟会中有美国政治思维的人就想力促纯粹的“政党内阁”。

    孙中山决定让出总统位置并在制度安排中加入内阁制的时候,不排除有让宋教仁来任内阁总理的想法。因为在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之前,宋教仁就主张要实行责任内阁制,而担任内阁总理,也是这位三十岁、才气逼人的年轻人的夙愿。

    唐绍仪内阁垮台后,外界注意到了府院不和的事,各党派更是高度关注此事。此时,党禁和报禁都开放了,国内主要的党派有同盟会、共和党和统一共和党,大家都想通过合法的手段为本党争得权力格局中的一席之地。

    同盟会派代表张耀曾找到袁世凯,商谈在中国用党派来组阁的事。

    党,党派,党争,在传统中国社会中,一直是个中性,甚至是略带贬义的词。想用一党一派来组阁?袁世凯怎么可能听任别人插手权力运作和人事安排?他有足够的理由反对。

    袁世凯说,我只要人才,不管哪党哪派,只要有能力,有真本事,有益于国家,即可组阁。我希望与诸君同心协力,不受党派牵制,建设完全之中华民国。

    其实,不管是革命党人的天真想法也好,还是袁世凯权谋手腕也好,在那个社会环境中,法律只不过是个摆设,大家想要的是“权”。

    制度和法规,在人治社会中,只是弱者对强者一厢情愿的天真想法而已。

    纯粹的政党内阁,引起了袁世凯心里的疑虑。党,意味着结党,结党就会与党派的私利联系起来。因此,袁世凯心中,并不喜欢让哪一派政党独大来组织内阁。他心中属意的,是无党派组织的内阁,免得政党内阁“组团儿”来忽悠总统。

    袁世凯的私心里,自从与唐绍仪不和之日起,就非常想把自己的结拜大哥徐世昌拉到内阁总理位置上来。但是,徐世昌此时还不想出山,而同盟会的人也不接受徐世昌出来。朝中都是你袁世凯总统自己的人了,还怎么制约总统的权力?

    徐世昌这些年暗地里和袁世凯亲密得不得了,但表面上,他与袁世凯是分开走路,一直防范“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效应,怕“一损俱损”。所以袁世凯决定起用无党无派的陆征祥。

    陆征祥,上海人,最初是在同文馆(外语培训学校)学习,中国第一代职业外交家,随清朝驻俄、德、奥、荷四国钦差大臣许景澄在驻俄使馆任翻译,能熟练运用英、法、德、俄四国外语,尤其精通俄语。陆征祥还有个比利时太太。

    任用陆征祥为内阁总理,且陆征祥是由外交总长职务改任过来的,袁世凯明显是要打开外交局面,并通过借款来解决财政困难。由于无党无派,陆内阁被称为“超然内阁”。

    陆征祥常年办外交,是职业外交官,但他对内政却是一窍不通,因此他对组阁也缺乏信心,好在袁总统答应会尽快物色新的内阁总理人选,他只是暂时来帮袁世凯度过难关的,陆征祥这才答应出任总理职务。

    唐绍仪内阁倒台时,同盟会做出了一个秘密决定,决定同盟会成员集体退出内阁,他们希望在即将到来的临时参议院重新选举、参议院变成正式国会之时,由政党来组阁,争取同盟会在国会中占绝对优势。这也是蔡元培、宋教仁等几个总长共同辞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