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前脚后
自从戊戌变法袁世凯出卖皇帝以来,有件大事一直让他牵挂在心,他真怕某天早晨起来得到的消息是:太后归天,皇帝执政。
自从袁世凯在维新变法中告密,使皇帝囚禁在瀛台以来,光绪皇帝对袁世凯真是恨之入骨。每当恨他的时候,就在纸上画一只龟,再写上袁世凯的大名,粘在墙上,用小竹弓射击。射够了,再拿下来,用剪刀把纸剪成碎片……
大家看宫廷剧看多了,不用查也能猜到,年轻的皇帝肯定还用了宫中常用的招法:做个小草人,或是小布娃娃,写上袁世凯的名字,每天早晚各针灸一顿。
所以,袁世凯每当一想起皇帝来,就是如芒在背,坐卧不安。
西方有个墨菲定律,最简单的表达形式是:越怕出事,越会出事。
不过,1908年11月,上帝给袁世凯一起带来了两个消息,一个坏消息——老佛爷归天了;一个好消息——皇帝也归天了,而且比老佛爷还早走一天。
这个结局,让每个中国人都哭笑不得。
太后归天,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但三十来岁的皇帝正值春秋鼎盛,怎么也会驾崩了呢?
这里面肯定有猫腻,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
1908年8月前后,就在清廷宣布预备立宪,由秦始皇打造的这驾行驶了两千多年的专制马车准备驶向君主立宪的道路之时,马车的掌舵者和驾驶员的生命却将悄悄走到尽头。
八九月间这个天凉好个秋的时候,太后和皇帝都病倒了。
据说,几年以来,皇帝连饭都吃不好,太后不喜欢的人,哪个太监敢用心伺候啊。加上有些势利眼的故意为难,皇帝得病都得不到太医和太监的精心照顾。
而太后已是风烛残年了,上帝只要“噗”地吹上一口气,这盏微弱的烛火必灭无疑。
等到十月以后,太后的病仍然没有好转,太医们眼见回天乏术,只有太后自己还不甘心走得这么快。
11月2日,是慈禧太后的74岁生日。生日的喜庆并没有冲走她的病,她的生命正式进入了数“秒”阶段。
光绪皇帝顽强地坚持着,当他得知太后的病情后,抑郁多年的脸上露出了些许微笑。
他等了这么多年,终于要盼出头了。
人啊,可不能随便地笑啊。如果被热心网友放到网上,就会有重大新闻“微笑皇帝”了。光绪皇帝这不恰当时间的一笑,却成了自己的追命符。
据说,当某位整天观风的太监,跑到慈禧太后病床前悄悄汇报这一重要情况后,太后狠狠地说道:他盼着我死,我非让他先死不可。
于是乎,光绪皇帝被“秒”杀了。
11月14日,光绪皇帝驾崩。一个想有所作为而又无所作为的皇帝,就这样窝囊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享年37岁,正好是慈禧太后岁数的一半儿。
慈禧太后“白发人送黑发人”,多不容易呀。天底下去哪里找这么好的姨妈,一直把自己关心到死,然后自己才安心地闭上眼睛。
11月15日,慈禧太后做完了这些事,才放心地归天。
政坛老人,一一取经去了。
这里先给慈禧老太太做个结论,再谈皇帝及继承人问题吧。
骂她的话,一百年来太多了,这里就不重复前人的骂了。
慈禧太后,作为一个掌握国家最高实际权力的女性领导,而且是个失去了丈夫和儿子的“寡”“独”之人,在晚清风雨飘摇的局势下,她维持着这个动乱的江山,在群狼环伺的情况下,实现了平稳着陆,已经比一般的统治者要难上百倍千倍。江河日下的清朝乱局,不是因为她的统治引起的,而是从她的老公、老公公、老太公那一代,就已经走了下坡路。尤其是在经历八国联军侵略的战乱之后,实行了新政,历史终于还是看见了她的努力,也看见了她取得的成绩;尽管有上半场的臭脚连连,但也有了终场结束前十分钟的落日余晖;虽然与人们的期待尚有不小的距离,但从1901年到1908年她人生的最后八年,也算对得起她的职位了。
关于光绪皇帝的死因,一百年来,一直是猜测,并无实据,最终还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根据现代考古资料,并运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研究,结果从光绪皇帝的头发中测出,其含砷量超过正常人的上百倍(还有一说是超过正常人的2404倍,够狠),砷超标就是砒霜中毒。
所以,光绪皇帝被人毒死是确定无疑的。
就在太后病重之际,考虑到自己真的不行了,这才正式考虑皇位继承人的问题。重病中的老太太还在耍心眼儿,当最高领导多么辛苦(不过,从老太太选了小溥仪这件事推测,她绝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肯定是早就思考多遍了,看来是早就想把光绪皇帝一起带走,要不然,也不用再考虑皇位继承的问题了,直接交给光绪就是了)。
由于光绪皇帝和同治皇帝一样,都没有子嗣,慈禧太后在中南海召见军机大臣,商量立储人选。军机大臣认为内忧外患之际,当立年长之人。慈禧太后听后勃然大怒,你们真是老糊涂了。索性当场拍板决定,立三岁的溥仪为帝,并让溥仪的亲生父亲载沣监国。
以慈禧太后47年的执政经验,她绝不是不会选继承人,也不是朝中真的没有合适人选。从皇族及其近支的后代来看,溥伟和溥伦都是才德兼具之人。但是,中国的皇位继承人从来就不是按照才能选拔的。这里面涉及的关系太复杂,用一篇博士论文都写不完,估计写一套丛书能差不多。
慈禧太后选中溥仪,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皇权社会的君主选拔继承人先要有两个必要的硬性条件:必须忠实可靠;必须易于驾驭,尤其是不能翻自己的案。否则,万一哪天自己曾经做过的见不得人的事给翻出来,再被一顿臭骂以提高新皇帝的威望,自己的一世英明不就全完了吗?自己不就成了别人的垫脚石了吗?
因此,只有才能平庸、忠诚老实的人,才最有机会中大奖。那些猴精猴精的人,绝不能给他们机会。
太后在皇族中扫描了好几遍,只有溥仪最符合这几个条件;虽然,他只有三岁。这没关系,只要他是人,他就能当,即使整天哈喇子直流,他也能当。把他爹弄个摄政王不就得了嘛。
从关系上讲,慈禧选择溥仪,这里面还有一个连环套:溥仪是醇亲王载沣的儿子,载沣是老醇亲王奕譞的儿子,奕譞是自己的亲妹夫,载沣是光绪的亲弟弟,那么溥仪就是光绪的侄子。载沣的嫡福晋又是荣禄的女儿,荣禄是慈禧的绝对亲信(且野史上一直流传着说荣禄是慈禧青梅竹马的旧相好)。
不过,大臣们得到的答复是:溥仪和皇帝的血缘比较近,这是最冠冕堂皇的理由。
其实,她选一个娃娃来当皇帝,娃娃的父亲又是一个才能平庸的人,这样的人好驾驭。
——马上就黄土没顶了,她还希望着奇迹能发生,希望自己的病马上好过来,多活些时日,再来个第三次垂帘听政,好驾驭这对窝囊的父子俩。
然而,慈禧的妹妹可不领姐姐的情,自己的一个儿子已经活活地囚禁在深宫,下一代又中大奖,还要抱进宫去,坐在那个受罪的位置上。她是鼻涕一把泪一把地哭。
亲爱的老姐可不管这些。
11月14日,就在光绪皇帝驾崩的同时,太后让载沣抱着儿子进宫,正式确定皇位继承人。三岁的溥仪在深宫大院中见到了一具直挺挺的尸体,又见到一个已经脱了相的老太太,吓得哇哇大哭。
以至第二天慈禧归天时,小皇帝正式登基,又被抱到这个地方来时,脑海深处的恐惧记忆加上一大群陌生人呼啦啦地跪拜,又惹得他大哭起来。
父亲载沣抱着哇哇哭的小皇帝亲切地安慰道:不要哭,不要哭,马上就完了,咱们就可以回家了。
不料,此言一语成谶,大清朝马上就完蛋了,载沣和溥仪确实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