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拳法

    第三招,谈判争取,军事后援。

    民国初立,国家积贫积弱,袁世凯无力在此时与英、俄、日等强国开战,因此他解决外蒙问题仍然是主张谈判争取。尽管如此,他也深知,在外交上,国家要是没有力量,谈判是起不到作用的,因此袁世凯也拉出了一副架势:“无论如何,必以武力为后盾。”

    1912年三四月间,中国政府兵分两路向边境调兵,东路由黑龙江向外蒙古边境调兵,西路由新疆调兵援助阿尔泰。沙俄高度紧张,也陈兵边境,但是双方谁也没动手,还是冷静地坐到了谈判桌上。

    不过,关于外交谈判这件事,当时临时政府自己内部的各种关系也没理顺,可以说是一团糟。

    外蒙事件发生时,外交总长梁如浩刚刚上任。他认为,依照各国通例,所有各国使节应该依例前赴外交部道贺,所以就向各国使馆发函一封,意思是说本总长已于某月某日接任,特此通知,并希望贵公使于某日某时来署,大家友好友好。

    可是,各国的外交使团认为:前清时代,外务部尚书到任,都是先拜使馆。所以,这帮洋鬼子只回应“知道了”,根本不来拜会新任总长。梁如浩这个外长上任一个月,外交上没有任何进展,人家不跟你玩。不仅如此,这帮鬼子一看总长不来拜访,还放风说民国要与各国断交。

    就在梁总长焦头烂额之际,突然传出沙俄与库伦方面订立密约的事,梁总长更是手足无措,乃于25日至东交民巷遍拜各使,当然毫无要领。北京政府根本摸不着情况,不知俄国与库伦方面,到底订了什么约,发生了什么事。

    11月7日,还是老牌外交官陆征祥出面,直接找到俄国使馆。他是个俄国通,这才问明白大概情况。

    梁总长一看,自己根本没法在外交领域玩得转,得了,辞职吧。这回,大任又落到陆征祥身上,参议院忘了三个月前给陆总理的难堪了,全票通过,赶紧回来当外交总长。你要是不出来,那外交事务可玩不转啦,必须得你来全力处理与俄交涉外蒙一事。

    陆征祥本来当过总理,屈尊当外长,这不就是胸怀坦荡、权力欲不强吗?而且还行事稳健,这回大家众口赞扬。

    这时的民国,最难的是没有外交支持,也就是没有任何友好国家作为外援。俄英日三方相互勾结到一块儿。德国和意大利没有表态,美国总统刚上台,在外交上反对扩张,自动放弃东亚发言权。

    在民国时期,有些阴差阳错的事件,真是让人感到奇怪。陆征祥以擅长外交著称,袁世凯让他来组阁时,恰恰当时最麻烦的是内政,如杀张振武案,孙、袁、黎、黄四巨头政纲,这让擅长外交的陆征祥总理无用武之地。而陆征祥一直称病直到辞职时,外交的麻烦却骤然突显出来,这次又让擅长内政的赵秉钧总理束手无策了。

    所以说,民国初期,不仅袁世凯不顺,整个国家都不顺。就是在内外交困中,袁世凯政府与列强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外交拉锯战,几经波折,几经反复,非常艰难。

    沙俄先是政治讹诈,你不同意外蒙独立,我便不承认你中华民国;继而经济讹诈,袁世凯政府正是极度缺钱,准备向列强借款来建设新生国家的时候,沙俄就在这里瞎鼓捣。

    从1912年11月开始,在长达半年之久的中俄首轮谈判中,陆征祥历时八个多月,谈判20多次,因为二次革命的即将爆发和迫在眉睫的善后大借款使中俄交涉出现了波折。最后双方达成一致:俄国承认蒙古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要承认外蒙的“自治”,不许派兵,且于外蒙有事,必须与俄商量。

    临时国会一看,这不还是等于宣布外蒙独立吗?因此坚持否决,致使谈判中止。

    陆征祥一看,让你们谈,你们还不行;我费了半天劲谈完了,你们还不同意,我还不玩了呢,谁有能耐谁来谈。辞职。

    二次革命之后,袁世凯打败了国民党的力量,又有精力来谈判了,1913年9月至11月,袁世凯派孙宝琦进行第二轮谈判。谈判中中国力主将“外蒙古为中国领土”写入条款。11月5日,双方各退一步,达成《中俄声明文件》。

    根据《中俄声明文件》,中俄蒙三方代表于1914年9月8日开始在恰克图举行长达9个月的公开谈判和私下会晤。会上中国专使毕桂芳等人坚持让俄承认外蒙为中国领土的事实。

    这个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战场吃紧,沙俄受到很大牵制,自顾不暇的沙俄与得不到后台老板支持的外蒙分裂分子不得不双双妥协。

    就这样,谈判几经周折,最终达成《中俄蒙协议》22条,其核心要义是:外蒙古承认中国宗主权。中国、俄国承认外蒙古自治,为中国领土之一部分。中俄不得干涉外蒙古现有自治内政之制度。

    《中俄蒙协议》的签订,外蒙取消独立,改称自治。沙俄取得了大量的实际利益,但在名义上中国仍然是外蒙古的宗主国。

    不过,俄国承认中国为外蒙古的宗主国,是有其打算的。他们认为,如果此时强行割了,成功倒是能成功,但是,英国和日本定会群起效之,而单独一个外蒙,远没满足俄国的胃口,如果满蒙和东三省也被日本人强行割占的话,以后从日本人嘴里抢东西,那就费劲多了,还不如放在民国手里,以后还可以攫取更大的利益。所以,列强之间的矛盾也帮了新生的民国一把。

    1915年,尽管民国仍然是内外交困,但在袁世凯的强烈反对下,再次敦促中、俄、蒙签订《恰克图协约》,要求外蒙古大公于6月10日前务必取消独立,否则陈兵决战!因为事情是在一战期间,俄国无力与中国决战,所以,听闻此声,俄国、外蒙古于6月9日被迫承认外蒙古为中国固有领土!外蒙的第一次独立就这样被袁世凯瓦解了。

    沙俄指使下的外蒙古问题只是袁世凯当总统后面临诸多问题中的一个,英国和日本也没闲着,但关于日本的问题在后面涉及“二十一条”时再细讲,这里只简单提一下英国与西藏问题。

    武昌起义后,西藏在英国的鼓捣下也宣布独立。英国于西藏,提出了与俄国差不多的要求。但因为袁世凯与英国公使朱尔典私交非常好,所以西藏问题,谈起来比外蒙问题就顺利些。且军事上比较及时,川军及时收复一些地方,中央恢复对达赖的封号。这就有了统治权。

    人们常根据当年的外交事件骂袁世凯政府卖国,这句话是有失公允的。有人认为袁世凯政府软弱,这么说其实也不算对,因为外交问题是综合国力的延伸,国家若是实力不强,是没有力量跟人家叫板的。从1840年以来,一直受欺负的中国,不管是晚清还是民国,怎么可能有足够的力量与英、日、俄等国开战?能够在国弱力微的情况下取得如此结果,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张祖涛的《袁世凯如何通过四招组合拳取消“大蒙古国”独立》一文,结尾是这样评价袁世凯政府处理外蒙独立事件的:

    评价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不能离开历史人物所处的特定的历史环境,要坚持实事求是。当年,年轻的中华民国立国未稳,当家人袁世凯面对狼子野心的沙俄和已经小成气候的外蒙古分裂势力,能审时度势,针锋相对,连出四招,基本上成功地捍卫了国家的统一,领土的完整。特别是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谈判斗争,重新确立了中国对外蒙古领土的主权,使所谓的“大蒙古国”的闹剧偃旗息鼓,曲终人散,无论如何当属不易。其历史功绩,值得肯定。

    就在内部政治仗和军事仗并存、边疆省份酝酿独立、外交上一团乱麻、陆征祥苦苦谈判的时候,国内又发生了宋教仁案,使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雪上加霜,使尚处在襁褓中的民国彻底进入了多事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