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
袁世凯已经废除了国会,当上了终身大总统,权力已经接近了皇帝。他还不满足吗?
袁世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绝不是我们一言以蔽之所能概括的事。我们可以从公心和私心两个方面来分析,也就是从高尚的动机和内在的利益两方面考虑。
有人说,袁世凯哪来的公心,都是私心。这样说,纵然理直气壮,简洁明了,深入人心,但也不是全面看问题的方式。不过,既然一百年来人们都认为他是私心太重、私心作怪,那自然是先从私心角度来对他进行分析。
诚然,袁世凯这么做,很大程度上是权力欲支配的结果。一个在官场奋斗的人,你说他没有权力欲,你说他不是为了获取更大的权力,骗鬼都不信。不管你是放眼历史还是放眼现实,你扫描一下那些在官场上孜孜不倦地向上爬的,在旁观者看来,他们都已经是不小的官了,还图个啥?可他们就是发扬“永不自满”“积极向上”的精神。这就是权力的魅力,不足与外人道也。
但得权中趣,不为外人传。
在一个官本位的国度,只要有了权力,可以说就可能拥有自己想要的东西。
首先,有了官位,就有了名。他们活着的时候享受无尽荣华,死了之后还想名垂青史。梁启超先生之所以说“一部二十四史,不过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还不是因为只有这些有权人,才能有机会名留青史?
其次,有了官位,也就有了利。中国人创造词汇时非常讲究,“权力”二字并列时,表明“权”就是一种“力量”;“权利”二字并列时,表明“没有权,哪来的利”。只有获得了权位,你才握住了分蛋糕的刀柄,想给自己多大块,就给自己多大块儿。人人都想获得这种分蛋糕的权力。
当然,这种赤裸裸的分蛋糕,是不安全的,是会引起民愤的,进而会被嫉妒这个位置的其他人以各种名目赶下台的。那么,怎样才能安全地使用权力,既使自己获得了利益,又让别人看不出毛病呢?这里面学问就大了。
举个通俗而实际的例子,领略一下掌握权力的人是怎么暗中瓜分钱的。《原来慈禧》一书中有这么一段描述:
据康有为调查,宫中一切用费都是三七开,这是例规。即报销十成之中,三成为实际费用,七成为层层分润。至于三成是否是真的花费,也并不一定。如慈禧在颐和园赏王公大臣看戏,为防雨搭了个凉棚。这凉棚就报销了三十万两白银,三七开,实际花费是九万两。但一个凉棚无论如何奢华也是用不了九万两白银的。
这是一段短短的文字,可里面却映射出当年的官场实际。
这就是掌权的好处,哪怕是个管公共厕所的,也会捞到实利,而不是务虚的之乎者也。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才会喊出“宁为百夫长,不做一书生”的口号。
因此,当你听到有人喊出“没有利益,谁来当官呀”这种露骨的口号,就不要再像外星人似的盯着人家了。
而在利中,又分两种,仔细观察所有贪官,便会发现他们无不围绕着两条线进行:一条是钱,一条是色。官员对于美色的占有欲是绝对疯狂的。
中国的社会,经过几千年皇权浸润,对三宫六院七十二偏妃的欣羡,已深入平常百姓家,所以,许多男人,多收了三斗米就立刻想讨小老婆,更何况是实权在握的大小官员呢?
这方面的例子,随便找个贪官的经历参照一下就行了,不需一一介绍。
另外,掌权还有一个好处是家人沾光,或者跟自己亲近的人沾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虽为俗语,实为至理名言。
而且,权越大,自己越有权分得更大的蛋糕,享受的特殊待遇就越大。
正因为当官、当大官,会带来这么多好处,那么,谁不想当官呢?谁不想攫取更大的权力呢?
况且,从子孙“长远”角度来说,皇帝的位子是要传给子孙后代的。中国人的习惯是给子女铺好路、找好工作,哪个人不如此?
所以,袁世凯想攫取更大权力,这种说法,是站得住脚的,肯定存在的。
可是,如果我们从公心角度来分析,从袁世凯作为国家最高领导者的角度来分析,站在袁世凯的位置上看问题,那么会不会有不同的结论呢?
袁世凯除有中国人常有的习惯和心理外,从他作为执政者的角度来说,总统与皇帝治下的国家,还有几个大的不同,那就是皇帝治下的家天下里,是大一统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联邦。
从当时国情来看,中国像一个松散的联邦,各省的权力非常大,各省有议会,有省宪法。这也与周朝时分封诸侯、天子无权的状态相仿。财权各省也独立,所以是国家没钱,四处借钱,抽不上来税收。舆论上,古代的下层群众是不可以喊出与中央不同的声音的,而民国初立的时候,为了模仿美国,自由媒体的权力很大,连境外媒体在北京都有分支,这些声音对于袁世凯要统一中国是不利的。以上也都是袁世凯要坚决实践他年轻时君主立宪理想的原因。
只是,袁世凯严重低估了近代以来流行的社会进化论和开历史倒车论的影响,严重低估了民意的力量,严重低估了部下反对的力量。
中国古代的《素书》中有句经典之言:“迷于欲者,欲伐其性。迷于物者,物伐其志。迷于己者,增其过,败其事。”
人啊,在走自己路的时候,也要听人劝。
袁世凯到底是权力欲膨胀,还是就想集中权力来建设国家,我们无从得知。我们既不从善意的角度去猜测,也不从恶意的角度去谩骂,不过,有一个结论应该值得注意:历史的误读,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如此说来,即使从最善意的角度来揣测老袁,那么也只能说,他读对了一半历史,就是集中权力,推进国内改革,而另一半误读的,就是置民意于不顾,认为自己很强大,这也正是任何一位掌权者当权力膨胀时、对自我能力的绝对高估。
得到就是失去,成功就是失败,月圆之日也就是月缺开始之时。这句辩证的、略带禅机的话,放在这里,就很容易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