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大总统就任

    黎元洪这个人,就是这么怪,想必就是有传说中的“官运”。只能是再次引用一遍隋炀帝那霸气的宣言来说明了:我本无心求富贵,谁知富贵迫人来!

    当初武昌起义时,他开始并没想支持革命军,直到把他从桌子底下拉出来让他当都督,他都不干,口里说着“莫害我,莫害我”。结果阴差阳错地成了首义元勋。

    这次他不想当有名无实的大总统,可结果,总统职位偏偏要让他坐。

    看来,应该替黎元洪说:我对官位本无兴趣,可官位却对我兴趣甚浓啊。

    张国淦受黎元洪之托,匆匆赶到国务院,虽是午夜,可国务院却灯火通明,人来人往,忙得不亦乐乎。尤其是总理办公室,坐满了北洋系的军人,也不知在议论争吵些什么。

    段祺瑞看张国淦过来了,知道他的目的,就把张拉到另一间小屋里。张国淦急着对段祺瑞说:“副总统要我过来问问这边情形。”

    段祺瑞傲慢而坚定地说:“我姓段的主张姓黎的干,我说了就不改变,不管有什么天大事情,我姓段的可以一力承担,与姓黎的不相干。”

    张国淦看了看段祺瑞办公室里的其他北洋军人,一脸茫然地回复黎元洪去了。

    张国淦赶回东厂胡同黎元洪公寓的时候,黎元洪正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张国淦把段祺瑞支持他当总统的话复述了一遍。黎元洪略略放下心来,不过也是非常茫然。他知道北洋系将领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平常一向看不起自己的段老虎这是念的哪门子经啊?放着总统宝座,他自己不坐,非给别人坐?

    整个晚上,黎元洪就躺在沙发上半睡半醒地度过了。

    对于北洋系这些气焰嚣张的军官们,段祺瑞的话既不能说得太露骨,那样自己的私心就暴露了,又不能说的不明不白,那样大家就更不明白了。这可真是为难了一向话少、只择重点说话的段祺瑞了。他费了好半天唇舌,总算让大家明白,不管谁当总统,实权仍在我们手中。他黎元洪不是当总统了吗?那我们干脆来个“责任内阁”制,由总理说了算不就行了吗?

    终于,这一夜平安过去,什么也没发生。

    6月7日上午十点,部分阁员来到黎元洪的东厂胡同,黎大总统的就职典礼就在这里举行。

    不知道这算不算段祺瑞有意安排的。总统就职,在他自己住的公寓,怎么听着,都不对劲。这种故意降低格调的仪式,那不是故意给人难堪吗?来参加就职仪式的人也不多,仪式上也就是在厅里挂了几面小红旗。

    而这样的一件大事,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几不知其为新总统就职之日也”。大家不知道除袁世凯去世之外,还有新总统就任这一码事儿,因为对外界来说,根本没有看到什么就职仪式。

    黎元洪就是这样戚戚惨惨地发表就职演说,成了大总统。

    话不说不透,理不辩不明,许多事如果不点破,虽说是仅隔着一层窗户纸,可人们仍然是看不透。

    黎元洪继任,不管怎么说,这项人事安排,是袁世凯临终前做的一件非常英明的事。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历来权力交接、王位更替,都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遍查中国几千年历史,王位能够顺利交接的朝代,少之又少,有的时候是表面平静,而内里翻江倒海;有的时候干脆就箭上弦、刀出鞘,杀它个血流成河方才罢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袁世凯去世之前,中国已经陷入内乱,南北拔剑相向,刀兵四起,北洋系内部也四分五裂,各自按照实力自然形成山头,尤其是段祺瑞和冯国璋,北洋系的虎豹双雄,铆足了劲准备冲击总统宝座。此时的权力交接,形势非常凶险,这是极易给国家造成巨大动荡的时刻。

    袁世凯非常清醒、非常巧妙地使出了一招四两拨千斤,手下的几员大将也立刻明白了这一招式的厉害和精妙之处,接受了老领导的最后安排。至少在权力交接时刻,袁世凯使国家保持了稳定,这一点,历史是不能忽略和遗忘的。

    要说事情还真是奇怪,袁世凯在位的时候,大家因为权力问题而离心离德,领导和部下闹崩,带头大哥和跟班小弟闹崩,虽然没明着打起来,但暗中的较量却也非常激烈。

    可是袁世凯死了,这些北洋旧将,尤其是跟袁世凯已经闹崩的段祺瑞和冯国璋,却对老领导表现出了足够的尊重。

    段和冯对袁的尊重,一是确实打天下时的多年积累的感情;二是出于维系北洋系整体利益的考虑,从政治权谋上说,要想北洋系不倒,还得有一杆大旗竖起来,这杆旗上面的大字,既不能是段的,也不能是冯的,只能是袁的。只有袁才有这个凝聚力和号召力。他们这样做给下属们看,既尊重了领导,表达了旧情,又取得了凝聚人心之效。对于一个玩政治的人来说,这一点不可能想不到。

    另一个因素,就是有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之感。因为老冯虽是老袁的下属,他们其实是同龄,老段也比老袁小不到几岁。人常说,不管什么样的官员或普通人,只要拉到两个地方去转转,必定深受教育,一是监狱,二是火葬场。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段和冯眼见着威风凛凛的老袁晚景尚且如此凄凉,心中不可能不百感杂陈。

    而黎元洪,这个饱受袁世凯精神折磨的人,也对袁世凯表示了足够的尊重。

    民国时期,社会氛围还是非常宽容的。当初清帝退位时,袁世凯就没有表现出改朝换代时胜利者通常所表现出来的那般残忍。而此时袁世凯去世,黎元洪也没有像伍子胥对待楚王那样鞭尸,而是给了这位民国缔造者以最起码的尊重。

    黎大总统上任就发布了一道命令:“民国肇兴,由于辛亥之役,前大总统赞成共和,奠定大局,苦心擘画,昕夕勤劳。天不假年,遘疾长逝。追怀首绩,薄海同悲。本大总统患难周旋,尤深痛怆。所有丧葬典礼,应由国务院转饬办理人员,参酌中外典章,详加拟议,务极优隆,用副国家崇德报功之至意!”

    当然,黎元洪这么做,自然有他的考虑,他已经失去军权和自己的子弟兵了,只是一个总统的空壳,或者说是一个牌位。不管他怎么恨袁世凯,而此时,即使借他个胆子,他也不敢骂袁世凯,那北洋系的官兵们非吃了他不可。

    君不见,《三国演义》中,曹操每次死个谋士或部将,都会大哭一通,祭奠一番?为什么呢?还是毛宗岗看出了要害,在毛宗岗批注的三国中写道:“操之哭典韦,非为典韦哭也。哭一既死之典韦,而凡未死之典韦,无不感激。此非曹操忠厚处,正是曹操奸雄处。”一句话,如何对待死者,是给生者看的。政坛的太极高手黎元洪此举,不可能没有这番考虑。

    另一点,我们也不能只从权谋角度来思考问题,从黎菩萨自身来说,他是个随和宽厚的人,面子上的与人为善,是他的特点之一。这一点不是臆测和夸他,因为他在任上做过许多让人称道之事,包括大胆起用非自己党派的蔡元培任北大校长,这些都不是一般的领导能做到的,是需要远见卓识和宽广的胸怀的。

    发布完对袁世凯的褒奖评价之后,接下来的事,就该处理袁世凯的后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