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大总统
这些年,孙中山的处境十分艰难。
起义屡屡受挫,在日本被当局赶出,被章太炎指责贪污,东京的光复会成员从同盟会中集体退出,左膀右臂汪精卫被押监狱,在美国华侨中挨家挨户宣传时经常遭冷遇……
创业之艰辛,非常人所能承受。
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正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家餐馆打工(关于这段历史,人民网文史频道《武昌枪响时,孙中山正在美国刷盘子?》一文做了专门论述)。
“武昌暴动”的消息传到美国时,孙中山并没有太强烈的反应。因为同样的起义他已领导过十几次了,何况这次的发动者和他并无直接关系。
又过了几天,孙中山突然收到黄兴的电报,黄要他赶紧束装回国,国内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可能要成立“中华民国”,他将是总统人选之一。
孙中山不禁喜出望外。
1911年12月25日圣诞节这一天,孙中山在经历了十六年的海外生活和艰苦斗争之后,回到上海。
下车伊始,记者问他:“你这次带多少钱来?”孙中山说:“予不名一钱也,所带回者革命之精神耳!革命之目的不达,无和议之可言也!”
孙中山哪有钱啊,身上已经清零了,一切从头开始。
孙中山回来的时候,正是革命派与袁世凯谈判、革命派内部矛盾重重、各势力拥立黎元洪还是拥立黄兴久议不决、定都南京还是定都武汉僵持不下的时候。凭借巨大的海内外声望,孙中山的到来,加重了南京和上海革命势力的分量,打破了各方势力的僵局。
内部不统一,就没法一致对外。12月27日,17个省的代表在南京举行会议,决定仿照美国最初13州的方法,选举临时大总统,这样才能避免群龙无首、各自为战、相互不服的情况。
其实此前半个月,革命派曾想在12月14日选举临时大总统。黎元洪当时在武昌不同意,他认为应该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原则,“此事关系全局,窃以为和议未决,不宜先选举总统,致日后兵连祸结,涂炭生灵,追悔莫及”。他怕惹恼了袁世凯,一旦北洋军强攻,以目前革命派的实力,是抵挡不住的。
对于即将成立的临时政府,孙中山主张采取美国的总统制,不设总理;宋教仁主张采取责任内阁制,设总理。孙中山认为,内阁制在和平时期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时还可以,在这种历史转折的非常时期,应该采用总统制,赋予总统以更大权力。黄兴支持孙中山的意见。很多人都希望通过孙的巨大声望,把大家集合起来,以一个声音说话。
法国思想家勒庞认为,打动群体心灵的往往是神话中的英雄,而不是当时的真实的英雄。孙中山以其在国外奔波十六年积累的巨大声望,赢得了大家的青睐,他越过一线指挥员黎元洪和黄兴,当上了革命军的领袖。
12月29日,在南京的17省代表,正式选举临时大总统。计有候选资格者3人:孙中山、黎元洪、黄兴。17省代表依次投票,每省投1票,孙中山得16票,黄兴得1票。
仔细想想,这个票数好像有点问题。投票在南京举行,并没有在首义之区举行,而想定都在武汉的黎元洪作为首义元勋,却没得一票……这也算是革命阵营内部始终存在隔阂的一个表现!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诞生了。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改用公元纪年。1月3日,各省代表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
从打工仔到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只用了一个礼拜,他戏剧性地完成了这一不可思议的过程。不光我们今天感到不可思议,当时的人更觉得不可理解。孙中山既没有钱,又没有自己打造出来的子弟兵,却来当总统,没有“高筑墙”“广积粮”,就敢“称王”,他不怕袁世凯的北洋军来打吗?
章太炎就认为,孙中山没有资格当这个民国总统,这个位子“论功应属黄兴,论才应属宋教仁,论德应属汪精卫”,怎么也轮不到孙中山。
大家不要觉得革命派实力很强大,这个时候的革命派,是由多个小组织集合起来但没有核心的松散联盟,各家有各家的打算,各家有各家的利益。有兵就是自己人吗?如果是这样,那同样穿着清军的军服,荫昌也不至于指挥不动北洋军了;宣统皇帝的爸爸、摄政王载沣以表面上的巨大权力,也不至于非得求着袁世凯出山了。
这就表明,要是没有自己的子弟兵,核心层没有自己人,一切都是建立在虚幻的流沙之上。孙中山一直到十年之后,才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才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兵,即后来建立黄埔军校。
孙中山在几天之内,匆匆地坐上大总统的位子,这里面必然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因为,事物只要存在,就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
其一,孙中山想先实现各派形式上的统一。正如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规定的,南京临时政府的对内方针是“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军政之统一”“内治之统一”“财政之统一”。这个想法是对的,也是好的,但在事实上,却没法实现,因为自己实力严重不足,没有能力整合各派。
其二,孙中山回国时,正是南京、武昌为“以谁为中心、选谁来当一把手”议决不下的时候,建国、选领导人是一件天大的事,这么匆忙地确定下来,这里面肯定有压制武昌黎元洪的因素。这就是政治生态中,外来派与本地派之间的较量(稍后,当你看到南京临时政府各部部长、副部长的人选时,你就明白这个判断)。
其三,孙中山回国时,正是南北和谈进行时,袁世凯方面主张君主立宪,南方主张民主共和,孙中山的理想是民主共和,绝不采取“妥协式”的君主立宪,他决定先入为主,自己设计出共和的体制,再“请君入瓮”,把袁世凯请到这把椅子上来坐,这样就会轻松剥离君主立宪制。那个时候,谁再想走别的路,就是“逆历史潮流”,就是“违背民意”。这一点,才是要害。
所以,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的当天,即1911年12月29日,就明确致电袁世凯:
北京袁总理鉴:文前日抵沪,诸同志皆以组织临时政府之责相属。问其理由,盖以东南诸省久缺统一之机关,行动非常困难,故以组织临时政府为生存之必要条件。文既审艰虞,义不容辞,只得暂时担任。公方以旋乾转坤自任,即知亿兆属望,而目前之地位尚不能不引嫌自避,故文暂时承乏,而虚位以待之心,终可大白于将来。望早定大计,以慰四万万人之渴望。孙文。蒸。(《孙中山全集》第1卷,576页)
孙中山在这封电报里向袁世凯透露出三重意思:
第一,大家非让我挑起组织临时政府的责任,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东南各省缺乏统一的领导,行动困难。所以我是勉为其难了。
第二,袁总理你责任重大,肩负着亿万人的期望,但以你目前的地位和处境,即使想把满族人赶出皇宫,也不能来个挥师直捣京城,需要避嫌(这应该是双方谈判时透露出来的信息)。
第三,我暂时坐在这个位子,其实是为你留着的。你别误会啊。
孙中山的这个口气,与他刚抵达上海时的宣言完全不同。刚到上海时,他坚决主张不能谈判,必须把革命进行到底。“革命之目的不达,无和议之可言也!”(《孙中山选集·建国方略》)几天之中,他已经明白了革命派的处境,也知道了袁世凯的实力。否则,他绝不会轻易地放弃自己的民主共和理想,而留待袁世凯来当大总统。
南京方面有将无兵,湖北方面有兵无将,袁世凯兵多将广。
在政治上,没有实力,就没有一切。
孙中山先过了一把大总统的瘾,袁世凯这下子是名落孙(中)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