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机不对
按正常说来,袁世凯打散国民党、实行终身总统制的时候,不论是威望还是权力都达到了人生的鼎盛时期,那时如果称帝,才正是时候。
可是,袁世凯却是在签订“二十一条”之后,自己声望受损的时候开始琢磨帝制,这里面,是不是真的想集合国力、民力,卧薪尝胆,然后与列强和宿敌一决雌雄?
袁世凯不是“二五眼”,他不是傻到连战略时机都摸不准的人。
可是,他为什么在这个不恰当的时候逆风而上呢?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逆之,吾往矣!”
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自我反省,如果自己理亏,哪怕面对手无寸铁的布衣百姓,我能不害怕得心惊肉跳吗?相反,如果自我反省之后能够理直气壮,无愧于良心道理,即使面前是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决不退缩!
这个固执的老袁头。别人的意见也就罢了,自己的结拜大哥徐世昌的劝告,仍然不听。
这里面可以有两个解释。一是权力鼎盛,心态变了,老子天下第一。
第二个解释,是坚持自己的理想——君主立宪。从民主共和中看到中国发展无望。
这第一个解释,你要说袁世凯是权力鼎盛,唯我独尊?表面上是这样,可细细一思量,也不像是。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袁世凯要抛弃民主共和、走君主立宪、自己当皇帝,这可是在“二十一条”签订之后——此时不应该是袁世凯权力昏头的时候!
而且,如果说权力鼎盛,应该是一言九鼎,别人都看他的脸色行事,可是,袁世凯做不到这一点。不管是有大功的,还是有小功的,反正袁世凯打天下这原班人马全在,而且袁世凯不得不平衡各方势力,大肆封官,他们都成了一方诸侯。明里暗里的,他们都可以与袁世凯讨价还价。
有句话叫“仆人眼里无英雄,部属眼里无伟人”。跟领导关系非常亲近的下属,对领导的缺点、弱点是非常了解的。在他们看来,领导并没有舆论宣传的那么神圣,他们一样会发脾气,一样执拗,一样说错话、做错事,一样打过败仗,一样说梦话,一样追女人,有时一样流泪。
对于这些人,如果不收拾得服服帖帖的话,他们的存在有损领导的光辉形象。所以许多领导掌权后,不是诛功臣,就是排挤功臣,让他们从心里惧怕自己,这样才不至于乱说话。领导让这些人干什么,他们就得乖乖地干什么,战友关系变成了君臣关系,所有的东西都得变。领导就是把他们流放了,他们还得一边磕头、一边谢恩远去。
只有这样,领导的位置才能坐得牢,领导的形象才能高大,领导的尊严才能保证。
可是,袁世凯想称帝的时候,这些不利条件全在,他没有用权力镇服这些骄兵悍将,还得小心地维护着部属的既得利益。
这些连普通人当领导都能想到的事,袁世凯能想不到吗?而袁世凯在这种不利的条件下,有资本、有条件放心地荣登“九五”吗?
更何况,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已经宣誓效忠民国了,他想要否定自己的誓言,想自己打自己的脸,想改弦易辙,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自己心里如何转弯?如何向国民交代?法律政策会不会因此受损?这些,袁世凯都不可能不考虑。而且,这些也是非常痛苦的抉择。
这第二个解释,我们先不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民主共和,而是从袁世凯的角度来看民主共和。
从袁世凯的角度来看,共和制实行以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变化呢?
第一,司法乱成一团。从宋教仁案来说,国家发生大案时,中央法律不好使,地方舆论互相猜疑、指责,这对于任何一个领导人来说,都是不愿意看到的场面。
第二,不仅法律不起作用,而且,有枪有兵的省份,居然会起兵与中央对抗,这也是任何一个领导人不可能接受的局面。
第三,既然“民主”,那么,边疆省份独立,允不允许?外蒙古要脱离中国,允不允许?西藏要脱离中国,允不允许?不允许,叫“民主”吗?还是叫“专制”?如果允许,那么群起效仿,国家立即会四分五裂。在国家草创、各方未稳之际,国家最需要什么?民主来得是时候吗?
第四,日本向中国蛮横地提出不平等的“二十一条”,本应该同仇敌忾的时候,却有那么多势力想借日本势力与中国政府对抗,这种情况就是民主想要的吗?
这些,都不可能不刺激袁世凯怀念帝制时代,不可能不怀念中央集权。既然他最初未掌大权时就没看好民主,而是追求君主立宪,那么此时,眼见有了“民主”名称之下的民国却是乱成如此,他都不可能不怀念自己的理想——君主立宪。
这,大概就是老袁固执地、孤独地转向君宪制的内在原因。
老袁的事暂且放一放,把目光转到孙中山先生身上来。
就在袁世凯痛苦地抉择国家到底该走什么路的时候,他的老对手——流亡海外的孙中山,事业受挫战场失意,却情场得意,抱得美人归,娶得了比他小27岁、美若天仙、气质如兰、美国毕业的宋庆龄女士。
宋庆龄本是孙中山的老友、一向支持革命事业的宋嘉树(又名宋耀如)的二千金。在宋庆龄还是婴儿的时候,孙中山就与宋嘉树成了亲密朋友。孙中山还抱过小时候的宋庆龄,宋庆龄也管孙中山叫叔叔。
孙中山事业失意的时候,英文秘书、宋嘉树的大女儿宋霭龄要嫁给从事金融业的孔祥熙了。宋大小姐这时把刚刚从美国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毕业的二妹庆龄推荐过来。
据《一个诗人眼中的宋庆龄》一书说,没有一个人第一次见到宋庆龄不震惊的,因为她实在太美了。而没过多久,这位比宋庆龄大27岁、与父亲是好友的孙中山竟向情窦初开的庆龄求婚。
这个消息,对于宋家人来说,无异于十级地震。老宋死活不同意,他要为女儿的幸福着想。
可是女儿像着了魔似的,也来个非孙不嫁,家里不同意也不行,不用你同意了。她从上海偷跑到日本,直接来到孙中山身边。
宋庆龄要和孙中山结婚的消息公开后,有个日本友人吃了一惊说,不是说是姐姐吗,怎么变成妹妹了?
宋嘉树先生气愤地从上海追到东京,正逢孙、宋二人要成婚。无奈,暴怒的宋先生,“叭”的一声跪在地上说:“我的不懂规矩的女儿,就托付给你了,请千万多关照。”起身含泪离开。
宋庆龄在她到东京的第二天,即1915年10月25日,就正式和孙中山结了婚。
这一年,宋庆龄22岁,孙中山49岁。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刀光剑影之中补录一段情事,也为此文增加一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