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命相赌的艰难抉择
“河南少林功夫”和“日本武士道”,终于在战场上相遇了。
到底应该怎么办?
从正常而稳妥的思路来看,此时应该加紧向朝廷和北洋大臣请示,同时按兵不动、静观其变,做好二级甚至是一级战斗准备。这样,即使下一步局面失控,也不会有自己的责任,那就是国家之间的交涉问题了。对于一般的官僚来说,这是“老成持重”的解决问题之上策!
可是,战场局势瞬息万变,如果走正常的程序,等着北洋大臣的指示和批复回来,狼一样的日本人必然是已经牢牢地控制了朝鲜王宫,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必然急速上演,日本人必然威逼朝鲜国王下令驱逐清军,宣布朝鲜独立(实则为日本的霸占做好不受清军干涉的法理准备和事实准备)。抢占了别人的领土,再想要夺回,就得刀兵相见,使现有格局重新洗牌。以清朝“后发制人”的战略策略,觉得这样做应该是有“理”,能够获得国际舆论的同情。
没有什么比选择更让人痛苦的了,关键时刻的抉择,是对一个人知识、智慧、耐力、道德、承受痛苦的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验。
一面有地雷,一面没有地雷,你又明确地知道哪面最安全。你可以选择无地雷的一面,这样能很好地活下来,但也可能被后人骂为白痴。你也可以选择有地雷的一面,这样可能不是被炸死,就是被自己人的暗箭射死,但也可能成为英雄。
这不是出风头的时候,而是生与死的选择!
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军人,一个顾着自己保命的军人,肯定会选择安全的一面。
这个时候,袁世凯最难下决心了。虽然读书是他最头疼的事,但他这个时候,宁愿捧着书本读一辈子,也不愿做这个决策,因为摸不准国家的战略意图,弄不好,自己吃饭的家伙就没了。清军受列强欺负多年,到底有没有能力为海外属国大动干戈,舍不舍得中断国内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大业,是个未知数。而如果不动刀兵,朝鲜就会这样被日本人抢走。
但是,如果不经请示或未等明确答复,袁世凯就擅自行动,这本身可是杀头之罪,即使立功了,也捞不到一点儿好处。
某些人用舌头杀自己人的本事,可比用刀枪杀敌人的本事强出数倍、数十倍。在干部升迁过程中,动手动脚的,多数不如指手画脚的得到的实惠多。
难道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日本人大摇大摆地抢占这块土地而无动于衷吗?国家花钱养了这么多年兵就是任人宰割的吗?我们是来朝鲜看热闹的吗?
任何一个有血性的军人,都很难容忍。袁世凯也不服气,明明可以通过努力争取到的事,为什么要退让?
袁世凯之所以下不了决心,是因为他脑海中一直反复地问:军人的天职是无条件服从吗?不,军人的天职是保卫国家利益不受侵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不行,这样做,我绝不甘心。退一步讲,即使我袁世凯真的因此杀头,也不能让倭寇瞧不起。
脑袋掉了碗大的疤,有什么了不起,老子二十年后照样是条好汉。
干!
此时北洋大臣的批复没回来,这么大的事,其他两个营官坚决不同意,涉及两国之间的交战,无论如何,不是由我们小人物说了算的。看来,别人指不上了,那我也干,出了事我兜着。你们在后面护好大本营就行了。
对于打拼在路上的人来说,最宝贵的莫过于机会,抓住了,你就是万民敬仰的王;抓不住,你就是万人唾骂的寇。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反抗。
在两军对阵的关键时刻,谁最先冷静下来,谁就有了取胜的条件。
袁世凯把这些东西从头到尾细细地想了一遍,又想了一遍,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到,再也想不起来有什么需要补充的了。
他站了起来。
袁世凯不搞长篇大论,他只是威严地扫了一下大家,威严到让人感觉极度压迫而喘不过气来。然后,说了几句话:我们奉命镇守朝鲜,这个地方丢了,我们也没命活着回去,横竖就是个死,你们能忍心眼巴巴地看着这块土地被别人吞掉吗?
不能!
那好,就这样吧,抄家伙!
有倭无我,有我无倭。不是他死,就是我亡!
揍他个兔崽子!
所谓决策,就是赌,是根据已有的信息加上自己的判断进行的赌。两国之间,有人说战争打不起来,有人说战争马上打起来,其实都是在拿国运进行一场豪赌。
袁世凯倒不一定想到是国运之赌,但他的确是把自己的命赌上了。
与此同时,日本也在紧紧地盯着清军的一举一动,精心思考和计算着每一步。
日本人通过经常与清政府官员打交道,逐渐总结出了一套清朝官员的行事规律,也就摸索出了一套对付官员的手段。
他们发现,一旦有了事情发生,清朝官员首要做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以保证在自己任上不出乱子为原则,否则,事情办得再好,他们也会丢官。只要不出乱子,他们的位子就能保住,“无灾无难到公卿”,向上汇报的时候,这叫解决得圆满妥善。出了乱子,就是激化矛盾,而清政府官员并不善于解决矛盾。
日本人与清朝官员打交道的经验害了他们,他们认为,清军将领不会主动出击,仍然只会层层上报,等待北洋大臣的批示,而到那个时候,日本政府和日军已经妥善地控制朝鲜京城了。
木已成舟,清政府肯定舍不得中断正在进行的洋务运动这场改革,日本人相信清军不会主动出击。
只是,当他们遇到袁世凯的时候,这一切全变了。
日本人一贯精细,但这次关于袁世凯的情报分析有误。通观袁世凯从小到大的表现,日本人认为,他只不过是个提笼挂鸟的花花公子、纨绔子弟,没上过学,靠着亲戚当上兵,又是靠山提拔他当上了官,各种资料都显示,袁世凯没什么能耐,没什么可怕的。
他们太不了解袁世凯。
袁世凯没受过正统的教育,也没进过官场,他是一个不按常规出牌的人。
不按常规出牌,不在乎表面的名分,达到目的才是关键。
袁世凯深得他的老乡岳飞兵法的精髓,岳飞对兵法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说白了,就是不按常理出牌,自己都不能确定往哪里攻、哪里守,觉得哪里好打就打哪儿。
其实,高明的领导者、军队统帅,都喜欢玩这一套。领导者们经常饮食无度,起居无常,喜怒哀乐让你猜不透,也是这个理儿。曹操不是对外宣布自己梦中都可能起来杀人吗?就是不想让别人摸清自己的路数。不管是将帅还是官员,自己路数被别人清楚地掌握了,离死期或是被拱下台的时候也就不远了。
不按常理,便是军事上最大的常理。
袁世凯在几次实战中,逐渐把握了战争和政治的初级规律,从捧着兵书苦读转到了残酷的战争中来。
是丛林法则改变了他,成就了他。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从这个角度上说,袁世凯实在是日本的一个难缠的对手。
时间就是生命。
如果等国内的指示反馈回来,就怕朝鲜国王受日本胁迫,叛军矫王命而诛杀清军,这会使朝鲜完全脱离清朝而受日本控制。另外两个营官主张等李鸿章的命令。袁世凯当机立断,决定不等清军援兵,自行带兵入宫,驱逐日本人,救出朝鲜国王和王妃。
此时,驻朝的日军并不多,优势在清军一方。袁世凯初生牛犊,带着一千清军直闯王宫,另五百军殿后。日军和受胁迫的朝鲜军兵枪炮齐发,还在清军入宫的路上布下了地雷,这都没能挡住袁世凯的步伐。
虽然有地雷迟滞清军前进,但日本的竹添公使一看不是袁世凯的对手,就把朝鲜国王强行带出王宫,后来国王被清军救下。
日本公使又自焚使馆,把罪名加到袁世凯的头上。是你先开的第一枪,是你烧了我们的使馆。
出了事,肯定是你的责任,由此顺延到你盟友的责任,最后总账还是算到你头上。
其实,没有证据的时候,自己制造证据这个主意是不错的,这是日本人的惯用伎俩,何必非得等着谁开第一枪呢?有机会要上,没有机会时,也要善于制造机会上嘛。日后的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都是日军谎称日人失踪,要进中国军营中搜查而挑起的。后来,希特勒也用了这一招,纳粹入侵波兰之前,在德波边境,一支德国党卫队化装成波兰军人,制造了所谓波兰军队袭击德国的事件。随即,德军2500辆坦克、2300架飞机、150万大军,像蝗虫一样黑压压地向波兰扑了过去……
吓都能把人吓死。
后来的史学研究认为,如果不是袁世凯在朝鲜的当机立断,中日两国在战场上正式相遇,可能就不是十年之后的甲午战争,袁世凯使两国交兵推迟了十年。
河南少林功夫,对日本武士道,第一回合,少林代表队获胜。
“袁世凯”这三个字,也让日本人认识到了天朝还真是有能人。袁世凯的资料,也正式进入日本间谍的眼睛。《一个日本记者笔下的袁世凯》一书,就是日本间谍搜集的袁世凯从当兵到当总统前的详细资料的总结及分析。
友邦人士,莫名惊诧。
这个年轻人,这么难对付吗?
必须设计除之。
这样,年轻的袁世凯为他的勇于承担遭遇了政坛的第一次波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