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法前的形势
有人说,晚清中国的实权掌握在几个属羊的人手中:曾国藩,1811年生,属羊;李鸿章,1823年生,属羊;慈禧太后,1835年生,属羊;袁世凯,1859年生,属羊。
拿破仑有句名言: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羊远远胜过一只羊带领的一群狮子!
权力在属“羊”的人手中,所以清朝才任人宰割。
也有人说,清朝是被几个广东人折腾完的:洪秀全,广东花县人;康有为,广东南海人;梁启超,广东新会人;孙中山,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
不过,广东人思想开放、思维灵活是真的,清末变革确由广东人掀起和促成。
《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国内舆论大哗,群情激愤,一场要求变法的浪潮席卷中国。晚清这场轰轰烈烈的变革运动,发起者是两个书生:康有为和他的学生梁启超。
当时,康有为和梁启超正以举人身份入京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他们立即联合在京的1300多名举子上书光绪皇帝,内容是反对议和,迁都再战: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这封书虽未被转上,却传遍了北京城。因为习惯上,举人上京考试,都是随着地方官署清报财务的交通工具赴京,所以把这次上书称为“公车上书”。
1895年五月初六,康有为上清帝的第三书终于辗转到达光绪案头,光绪读罢,为之动容。
此一时期,康有为多次上书,他也是在这一时期结识的袁世凯,因为别人不愿呈递康有为的上书,袁世凯还曾代递一次,给康有为留下了深刻印象。
由于康有为人微言轻,守旧派的势力过于强大,康有为变法的呼声一时没有引起反响。康有为决定发起草根组织,从思想改造入手,1895年8月底,组织了强学会,开始创办报刊,制造舆论,积蓄力量。
当时袁世凯、徐世昌都捐款入了会,另外,封疆大吏直隶总督王文韶、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也各捐银5000两。李鸿章也想捐款入会,康、梁因为他对日主和而拒绝。
知识分子的心思,还是单纯啊。变法派如果有位高权重的李鸿章大人支持,不知会减少多少麻烦呢。国家又不是李鸿章说了算的,弱国无外交,李大人当时又有什么办法。如果没有最高领导的支持,他那样做早就脑袋搬家了。变法派拒绝了李鸿章,这也为他们埋下了与朝中重臣不和的种子。
甲午战争的失败,刺激了年轻皇帝的神经;而康有为的上书,打动了光绪的心,他不甘做一个亡国之君,想有所作为。但是要变法,就要有乾纲独断的权力,而真正的大权又不在他手里。这样,康有为的变法呼声,把帝、后两党长期的矛盾和冲突推到了台前。
光绪与慈禧太后的关系非常微妙。
1861年咸丰帝死于热河行宫后,帝位传给了慈禧的独子、同治皇帝载淳。少年皇帝在1874年就驾崩了,没有留下子嗣,慈禧太后要立一个幼君以便继续控制朝中大权,便在皇室近支中选择了醇亲王的儿子、四岁的载湉为帝,就是光绪帝。而光绪的母亲又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因此,慈禧太后既是光绪的伯母,又是姨母。慈禧让皇帝管她叫“亲爸爸”,以示自己家长权威的说一不二。光绪自幼便在慈禧的呵斥声中长大,二人之间,一直因为权力问题而存在着若隐若现的矛盾。
光绪皇帝五岁即位,什么都不懂,东太后历来是清心寡欲,大权便全落在了慈禧身上。到了光绪十二年(1886),光绪皇帝已经17岁了,东太后也已经死了五年多,慈禧太后不好意思继续听政,便换个名目叫“训政”,继续揽权,直到1888年光绪才宣告亲政,但是朝中二品以上大员的任用,仍必须由慈禧来决定。
其实,慈禧别说对光绪的权力控制,就是对亲生儿子同治皇帝,当时在宫中也流传着诸多母子之间因为权力问题而面不和、心不和的事。同治皇帝活着的时候,向东太后请安时,还说几句贴心的话,而向亲妈慈禧请安时,请完安,简直一个字都憋不出来。他做事如果不请示一下亲妈,那是根本行不通的。慈禧为了自己的权威,亲生骨肉尚且不顾,何况是光绪呢。
亲儿子同治死后,慈禧的脾气更加喜怒无常。有一次一个太监陪她下棋,下得高兴起劲儿的时候,得意地说了一句“奴才杀老祖宗的这只马”,她立刻大怒道:“我杀你一家子!”当即叫人把这太监拉了出去活活打死了。
明白了慈禧太后的性格特点,明白了慈禧与光绪皇帝之间的权力纠葛,明白了董事长和总经理之间的矛盾,才会对戊戌变法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更深的体会和把握。
当代历史研究工作者总结出一个规律,即慈禧逢“甲”不利:甲戌(同治十三年,1874年),独子同治死;甲申(光绪十年,1884年),50大寿,中法战争;甲午(光绪二十年,1894年),60大寿,中日战争;甲辰(光绪三十年,1904年),70大寿,日俄在东三省大打出手。
而这位属羊的老太太也真不含糊,虽然对内统治得牢牢的,但对外却一再任人宰割。章太炎后来曾在慈禧70大寿时写了一副对联讽她: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甲午战前,当日本举国备战,皇室带头捐款出军费的时候,慈禧太后却在准备60大寿,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当听到有人颇有微词后,她硬邦邦地甩出一句话:谁叫我今天不高兴,我就让谁一辈子不高兴!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痛陈变法之刻不容缓:如果不变法,将来国家灭亡,皇帝求为普通老百姓而不可得!
光绪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在太后面前痛哭陈词,如不让变法,宁可不做皇帝。并引用明末崇祯皇帝吊死的故事,说不忍这样的祸端重见于今。
慈禧太后无话可说,终于同意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