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巡抚

    1899年初,鉴于维新变法时期各派对新军的觊觎,荣禄莅临小站,表面上是对新军的表现极为满意,实际上是要正式收编新军。他向袁世凯说明,此次奉太后旨意,要以北洋新军为模型,组建一支崭新的军队。

    不管怎么说,年轻小伙袁世凯组织练兵,国家以他的思路为样板,向全国推广,这也算是莫大的荣耀。

    几天之后,全国劳动模范袁世凯及其幕僚规划了整军方案,一切以北洋新军为模范,共成五军,统称“武卫军”,下辖武卫前军、武卫后军、武卫左军、武卫右军、武卫中军。荣禄担任武卫军的统帅并兼统武卫中军,以马玉昆统武卫前军,聂士成统武卫左军,袁世凯统武卫右军,董福祥统武卫后军,每军九千余人。武卫右军即由新建陆军改编而成,是武卫军中最完整、最精锐的部队。这样,既把新军纳入作战序列,又把权力收归中央。

    武卫军成立后,袁常往来北京和天津,他的圣眷日隆,慈禧特赏他在西苑门内骑马和乘坐拖船,这些特权都是对一个大臣的无比殊荣。

    既然袁世凯是“自己人”,在政治斗争的关键时刻,又表现出了很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有绝对忠诚的政治素质,大事不糊涂,那也该考虑加官晋爵了吧。

    此刻,发生在山东的义和团运动恰好给了袁世凯一个在政坛上施展拳脚的机会和舞台。

    19世纪末,当列强侵略中国逐渐加深,传教士深入中国农村传教时,与民间的矛盾也日渐加深,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已经达到极点,逐渐形成了自发的抵抗外国侵略的群众性组织,这其中以义和团最为出名。

    义和团发源于山东,他们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官府屡次镇压都不见效果,李秉衡、张汝梅两任巡抚相继为此丢官,义和团的队伍反而越来越壮大。义和团经常与洋鬼子、假洋鬼子、教民教众等发生冲突,影响了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拓展,引起了英、美等国的强烈不满。

    为了稳定国内局势,也为了平息洋人的不满情绪,1899年12月,清政府以“才堪大用”任命在戊戌变法中立功的袁世凯出任山东巡抚,即山东省长。

    这次朝廷让袁世凯到山东当省长,兼代解决义和团问题,且让袁世凯带自己的原班人马武卫右军一起前往山东。

    袁世凯小时候,从家乡河南项城来到外面的世界,看到的第一个大城市,就是山东济南,当时是因为养父任济南市长。而这回,袁世凯却是以山东省的最高行政长官身份重回这里,他下决心要做出点儿名堂来,一展平生之志。

    处置农民运动,历来都是一件比较棘手的事情。

    手软了吧,说你处置不力,没有魄力,撤职;手段狠了吧,说你没人性,像曾国藩就因为忠实执行朝廷命令而背上个曾剃头的“美名”。岳飞元帅也因为落实上级指示精神落了个“镇压”钟相、杨么起义的不光彩名声;如果不是天不假年,林则徐在赶赴镇压广西天地会起义的路上逝世了,在历史上可能就多了污点。

    袁世凯到山东后,本着“治乱世须用重典”的原则,对义和团采取高压政策,禁止人们参与义和团活动,“凡有练拳及赞助拳厂者杀无赦”,“父兄纵听子弟学习邪拳,除将子弟正法外,该父兄拿获监禁三年”。同时命令手下大将张勋、曹锟、孟恩远等在山东境内追捕拳民,快刀斩乱麻式地解决问题。这些鹰犬们干别的活不行,打老百姓的本事确实是狗撵鸭子——呱呱叫的,他们使用当时清朝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有时甚至用大炮血洗村庄。义和团根本无法与之抗衡,只得纷纷向河北、山西发展。

    在镇压义和团过程中,袁世凯的治理整顿经验逐渐成熟。他杀了一顿,又改变战术,充分发挥了他的心思灵活的特点,那就是后来中国民间流行的驱麻雀战术,一边杀,一边赶,杀是震慑,赶是目的;或者运用“围三缺一”战术,让你往别处跑,自己的领地清净了,别人那里开始闹腾了。既没有做绝,又在朝廷中博得了“能吏”的美名。

    不过,袁世凯心里也很清楚,自己不能做赔本买卖。他一面追捕义和团,一面向朝廷上奏说明自己的“困难”,请求扩军。朝廷正用得着鹰犬捕猎,自然是点头恩准。这样,到了1900年6月左右,袁世凯的兵已经达到了当初新建陆军时的两倍多,成了一支举足轻重的军事力量。

    山东省内,一时间得以安稳下来。

    袁世凯在山东的政绩,有可圈可点之处。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他把义和团驱赶到别的省闹去,这样就更显出山东的平静了。

    义和团本来是齐鲁大地的专利,这回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地区也热闹起来了,袁世凯在使“义和团经验”向全国普及推广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要不然,整天看京剧的慈禧老太太,怎么能有机会看到用拳民来与洋鬼子打仗这一精彩戏剧呢?

    袁世凯维护西方传教士的利益,不让人攻击教堂和教民,让西洋各国刮目相看,山东境内的社会和经济得以顺利发展。

    别看袁世凯本人不怎么读书,但他非常重视教育。在山东期间,他大兴教育,著名的山东大学堂,就是袁世凯在巡抚任上开办的。这是国内第二所大学,在山东大学建校时袁世凯说:“国势强弱在于人才,人才之盛衰源于学校,人才为立国之本,而学校又是人才必出之途。”

    而唐绍仪,仍然是紧跟袁世凯,袁世凯任命他为山东大学的第一任校长,时称管理总办。

    不过,袁世凯身边风平浪静的日子毕竟是很少的,仿佛是命中注定了他要在奋斗的道路上不停地打拼,并指引他走向一个未知的远方。

    正如网上有句很形象却很有哲理的话:

    生活就像是一场俄罗斯方块的游戏,不停地有那些不规则的事件突如其来地掉下来,你得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判断应该把它们放在哪里;最糟糕的时候,是还没想好放哪里,麻烦又接踵而至了。

    袁世凯经历了小站练兵的波折、戊戌变法的站队之后,对付义和团又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正当他为自己的手腕洋洋得意之时,京城又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而这件大事的发生,让袁世凯在危险中意外地得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这件惊天大事,就是大清国与八个帝国主义国家宣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