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常备军
1900年这屈辱的一战,让朝廷治下的武卫军损失大半,只剩下袁世凯的武卫右军一家独大。
战败之后,政府和民间对训练新式军队的要求更加迫切。袁世凯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他既想轰轰烈烈地干出一番名垂青史的事业,又不想放过这千载难逢的壮大自己的机会。
不过,在当时的条件下,想要真心实意地干点儿事,不知道得有多难,不知道得有多少关系需要协调,仅次于曾国藩、李鸿章的第三政治强人袁世凯也不例外。
袁世凯就任直隶总督伊始,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他要想不让各方面的声音干扰自己的进程,还需得到朝中重臣的支持。
辛丑回銮以来,袁世凯的靠山荣禄一直病怏怏的,已是日暮西山了,袁世凯知道必须寻找到一个新靠山,在朝中找到新的同盟者,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自己在直隶总督任上的各项事业才能顺利进行。
以袁世凯多年宦海生涯练就的洞察力和嗅觉,他知道,接替荣禄当军机大臣领班的人,应该就是昏庸糊涂却官运亨通的庆亲王奕劻。
1903年4月,荣禄归天,当从自己收买的太监口中得知果然是奕劻执掌军机处时,袁世凯在第一时间迅速赶到庆亲王府递上了十万两银票。
小意思啦,洒洒水啦,毛毛雨啦,王爷您入主军机,老佛爷身边的太监们一定向王爷讨个赏钱,这就是给您到任时的零花钱,以后还要随时特别进贡呢。
红包铺就青云路,一纸银票十万钱。
十万两白银!一招便击倒了爱财如命的王爷。
庆亲王上任后,无论是王爷府里逢年过节,生日宴会,还是婚丧嫁娶,头疼脑热,袁世凯都会打点得妥妥帖帖。
袁世凯还与庆亲王的儿子载振拜了把兄弟,这样一来,大家成了真正的一家人。
庆亲王也投桃报李,只要是袁世凯保举的人,他一例画圈认可。两个人就这样,携手演出政治上的双簧戏,走完了整个大清朝。甚至连后来袁世凯逼清帝退位,也有庆亲王的一份功劳,因为袁世凯早就向他许诺了好处费。
收了钱就真给办事儿,多有职业道德的官儿啊。
除庆亲王之外,袁世凯更是时时不忘太后身边的人,大小太监都多有打点,尤其是对太后办公室主任李莲英,仅李莲英丧母,袁世凯就一次性送上四十万两白银。
袁世凯就是这样,打通了阻碍自己办事的各个环节,也把自己人安插在朝廷的各个岗位。
领导给下属买官位,不错吧。遇到这样的领导,你不卖命都觉得自己丢人。
但袁世凯心里可不傻,他知道什么事业对他最轻、什么事业对他最重。别的轰轰烈烈的东西,都是做给人看的,真正对自己有用、关键时刻叫得响的还得是自己的军队。于是,他在各方面关系基本摆平之后,一面着手朝廷改革军制,一面以武卫右军为基础扩充军队。
而且他心里非常清楚,凭着武卫右军的实力和影响,他的这支军队极有可能成为全国练兵的蓝本。于是,1902年6月21日,他建议成立一个专门机构管理军事,叫军政司,抢先一手主动布局。
每一个新编制或制度出台时,手段高明之人都会让法律制度为自己服务,为自己争得最大化的利益。袁世凯就是抢占先机,在大家没明白过来的时候先动手,通过一番巧妙运作,使自己和小站派的嫡系人马把持了军政司的大权。
军政司督办由袁世凯担任,下设兵备处、参谋处和教练处。兵备处总办由刘永庆担任,他是袁世凯的表弟;参谋处总办由段祺瑞担任;教练处总办由冯国璋担任。这简直是袁世凯家开的公司!
中国的正式陆军就此形成,这就是北洋常备军。常备军最初分左、右两镇,即两个“师”的编制,后来又很快延伸并陆续建成了著名的北洋六镇,都由袁世凯手底下的心腹大将来任师长、旅长。
但是,即使是对自己人,袁世凯也处处留了心眼儿,经常把各镇的师长、旅长调换,防止他们坐大而不受自己控制,像段祺瑞就分别当过第三镇、第四镇、第六镇的统制。不过,凡事都有另一面,段祺瑞也由此而结交了许多部下,袁世凯死后,段祺瑞虽然没能成为总统,但他却是中国政坛的实权人物,在幕后操纵政坛多年。
在编练北洋常备军的同时,袁世凯时时不忘军事教育,北洋陆军武备学堂、陆军师范学堂、参谋学堂、北洋陆军讲武堂、军械学堂、电信信号学堂等军事院校纷纷建立。1906年又在保定设立军官学堂,入学者必须是国内讲武堂以上毕业生或者是国外的士官学校毕业生,学习高等兵学行军奥义。1910年该学堂迁往北京,正名为陆军大学堂。民国建立后在保定军官学堂旧址上建立的著名的保定军官学校,虽然仅从1912年办到1923年,但这十年间却培养了一大批战将,比黄埔军校还要声名显赫,而且黄埔军校最初的教官大多是保定军校毕业的。我们所熟知的蒋介石、白崇禧、叶挺、傅作义、陈诚、张治中、顾祝同、薛岳、罗卓英、周至柔、陈长捷等将领,都出自保定军校。
袁世凯办军事教育,冯国璋出力最多,一人身兼数职,都能做得有声有色。所以后来冯国璋当上总统时,人称“教头总统”。
1903到1904年间,清政府看到日俄战争不可避免,虽然经过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无力介入战争,只能屈辱地宣布中立,但也加快了编练军队的步伐,决定以袁世凯的北洋新军为模板,在全国组建36个镇(师)。只是,这一庞大的计划直至武昌起义发生前也未能完成。
袁世凯却是打着这个名义,结结实实地把自己的北洋六镇军队喂得兵强马壮。
清政府为了检验每年花的九百万两银子的成效,从1905年开始,政府每年都进行几次军事演习,袁世凯统领的北洋军大出风头,让外国军事观察员领略了这支经历战乱之后迅速崛起的军事力量。
1906年秋天举行的彰德秋操(秋季演习)在当时是比较著名的。
1906年9月,清政府令袁世凯的北洋军和张之洞训练的湖北新军这两支武装力量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北军由段祺瑞率领,南军名义上是由张彪而实际上是黎元洪率领。
张彪是张之洞在担任山西巡抚任上时的侍卫——清朝叫“戈什哈”,相当于生活秘书的角色,实际上就是跑腿的,给领导办私事的心腹。晚清到民国,从戈什哈发迹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吴佩孚,一个就是张彪。因为张彪很会讨主子张之洞的喜欢,所以张之洞夫妇索性就把贴身丫环赏给了张彪。贴身侍卫加贴身丫环,张之洞家的事基本由张彪两口子包办了。由于贴身丫环与主人关系非同寻常,既可算作自家闺女,有时又会产生主仆之间,或者是今天富人堆里流行的“干爹干闺女”之意的暧昧关系。所以,凡是娶了主公丫环的,人们一律称之为“丫姑爷”。张彪就是张之洞的丫姑爷。但是,张彪毕竟是伺候长官、察言观色、揣摩主意、跑腿办事起家的,平常唬个兵、收个礼、狐假虎威一把还行,在指挥打仗方面,能力相差太远。所以,南军真正的操盘手是黎元洪。
黎元洪,字宋卿,湖北黄陂人,为人厚道,个头矮胖,富态,人称黎菩萨。1883年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1884年编入北洋水师。1894年参加甲午海战,坐舰被日舰击中搁浅,他穿着救生衣爬上了岸。1895年应两江总督张之洞电召赴宁,三赴日本考察军事、政治,颇受器重。武昌起义时,任革命军湖北军政府都督。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当选为副总统。袁世凯死后,继任总统,曾先后当过三任副总统,两任大总统。
彰德秋操时,大家全都看好北军大名鼎鼎的段祺瑞,但真正演习过程中,大家才发现,原来南军的黎元洪也是一员不可轻视的战将,他在演习的好几个科目中都让段祺瑞的北军吃了苦头。段祺瑞心里可能从这时起就与黎元洪结下了疙瘩,后来袁世凯死后的民国政坛府院之争,就是由他们两个互相不服气而导致的。
袁世凯的心思是非常机警的,在彰德秋操中,从朝廷的阅兵大臣和裁判脸上,他灵敏地嗅出了清政府对他及这支日益壮大的军事力量的不信任。演习结束后没几天,袁世凯又收到一个非常不利的消息:朝廷即将把兵部、练兵处、太仆寺合并,成立新的陆军部,收回由地方督抚编练新军的领导权,由陆军部统一管理。
袁世凯知道,于法、于理、于情,清政府这么做都无可挑剔,自己的北洋六镇的势力确实太大了,引人注目是必然的事。那么,既然无法阻挡,自己不如主动交权,尽最大力量消除政府对自己的猜疑。
段祺瑞敏感地捕捉到了袁世凯的顾虑,他第一个前来效忠:把大部分权力移交给陆军部,这只是个形式,而实质内容是——不管六镇人马走到哪里,都将永远是袁宫保的忠实追随者。
见到自己的得力干将这样听话,袁世凯的心放到肚子里了。
打定主意后,1906年的农历十月初三,袁世凯主动上奏,把北洋六镇中的一、三、五、六镇交回陆军部管辖,同时以直隶地域辽阔,控制弹压须赖重兵为由,留下了第二、四两镇。此外,他又把一些无关紧要的虚职如通商大臣、邮政大臣等八个虚职一并摘掉,集中精力搞最重要的事儿。
这样,袁世凯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及时让出了大部分利益,既保住了最核心的力量,也让朝廷暂时放过他一马。
1906年之后,因为办学成绩突出,冯国璋被调到了北京兼任贵胄学堂的总办。这是满洲贵族创办的一所新式学堂,专门招收王公贵胄的子弟。根据学堂的规定,只有四品以上的宗室子弟,以及现任二品以上满、汉文武大员的子弟,才可以进入学堂求学。由此可见,这是一所名副其实的贵族学校。该学堂还附设了一个所谓的“王公讲习所”,前来学习的全都是满洲的王公贵族,冯国璋管理起来,比普通学堂要难上数倍。
不过,冯国璋因为勤勤恳恳,加上能力超群,注重教学方法,其管理很有效率,还与满族新贵建立了密切联系,深得那些王公贵族的尊敬和信任。“爱公之诚,久之以师礼相待,无复有贵人状态矣。”这对他未来的政治前途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就这么个贵族学校的教师爷位置,却让冯国璋在国家发生武昌起义之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红利。
看来,人哪,不论给你个什么位置,你都要把工作做到极致,把能力展现并发挥到极致。哪怕你手里只得到一个鸡蛋,你要充分利用这个你仅有的一次机会,把它办成个养鸡场;哪怕爹妈就教会你做一碗面,你也要争取把这门手艺打理成席卷世界的康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