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正
国民党的军事基础没了,国民党议员也就彻底失去了与袁世凯抗争的本钱。
二次革命结束后,袁世凯虽然宣布通缉孙中山、黄兴等人,但对于在京的国民党议员仍然是加以安抚,因为袁世凯要靠国会选举,才能使自己由“临时”大总统变成“正式”大总统。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国民党籍的国会议员没有因为这次战争而追随孙中山的脚步,这说明国民党内部,对于二次革命的刀兵相见,意见不统一,所以才会出现这些议员仍然服从袁世凯的现象。
按照民国元年《临时约法》的规定,应该是先由国会制定宪法,再根据宪法来产生正式大总统和政府。在宪法未定之前,不能进行总统选举。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个抽象哲学问题。
先有总统,还是先有宪法?这是个具体实践问题。
考察美国开国历史,1787年,由华盛顿主持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宪法。在宪法的基础上,华盛顿在1789年当选了美国第一任总统。孙中山正是基于这一史实,设定了这一制度。
然而,正是这一规定,民国从1912年1月1日成立,到1913年9月1日国民党军队在南京被北洋军打败,这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里,国家并没有正式的元首,国际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承认中华民国。
打败国民党之后,不论是基于个人考虑,还是基于国家考虑,袁世凯都必须把选举正式总统提到首要日程上来。问题在于,到底是先制宪还是先选举?
私底下的政治运作,便是必然的了。于是,不管是舆论机器,还是别有用心的口口传播,都指向一个话题:民国成立至今,列强仍不承认,前清随时复辟,必须先选总统!
袁世凯除了稳住以国民党为主的国会,还有另一手,为自己顺利当上正式大总统铺路,那就是组织新内阁,把进步党的力量为己所用。枭雄的手段向来如此,他不会把宝押在哪一人哪一派身上,万一出了差错怎么办,必须做多手准备。外人看着他这里封个官,那里设个职,眼花缭乱,但他所有的行为都指向一个主要目的,这个目的,只有他做完了,谜底出来了,大家才会恍然大悟。
其实在那个时代,国内不管是谁,论资历、阅历、能力、魄力,确实没人能与袁世凯相比肩。如果不是有《临时约法》的处处限定,按照中国历代王朝建立的时候皇帝把有挑战能力的对手都打趴下的一般规律,袁世凯早就荣登皇帝宝座了。但既然宣布建立了民国,公布了约法,那还得按照规定来。名不正,则言不顺。熊希龄内阁的成立,就是袁世凯大棋局上的另一个布局。
二次革命爆发之前,赵秉钧因宋案的嫌疑而辞职,段祺瑞代总理,还要布置行军打仗的事,袁世凯想组织一个既能听命于自己以使自己顺利“转正”,又要很有能力的内阁,于是,他又想到了结拜大哥徐世昌。
自从清帝退位之后,徐世昌就一直隐居青岛,一边读书撰文,一边静观天下。唐绍仪内阁辞职时,袁世凯曾想到请徐世昌出山,徐世昌推辞不就,但接受了袁世凯的另一相邀,就是秘密前往日本把梁启超说动,回国组织进步党,以抗衡同盟会。
南北动武之前,袁世凯又想请徐世昌出来助他一臂之力,在局势不明朗的情况下,徐世昌仍然婉言拒绝了。无奈之下,袁世凯便请进步党的熊希龄出来组阁,以此也能对抗在国会中的国民党力量。国民党方面,也正想拉拢进步党,两党联手对付袁世凯,于是国会顺利通过了熊希龄任内阁总理的提案。进步党人此刻也确实想从国民党手中抢过在国会中的主导权。所以袁世凯此时让熊希龄出来组阁,比徐世昌出来还要妙得多。
熊希龄,湖南凤凰人,天生聪慧,被喻为“湖南神童”,十五岁中秀才,二十二岁中举人,二十五岁中进士,后点翰林。在唐绍仪组阁时,熊希龄曾任财政总长,为袁世凯解决了善后大借款的大问题,所以袁世凯对他确实是另眼相看。
参议院表决通过之后,袁世凯于1912年7月31日正式任命熊希龄为国务总理。这届内阁,在历史上被称为“一流人才内阁”。因为熊希龄希望组成一个全国第一流的“人才内阁”,想把全国的“大名流”都网罗在新阁中。其实,这只是熊希龄的美好愿望而已,关键部门如财政、陆军、外交、内政、交通几个部的总长人选,袁世凯根本不可能撒手,何况国民党败局已定,让熊希龄出来,也就是拿他作橡皮图章而已。这期间经过了一个多月的反复商量,最终在9月11日,熊希龄的“名流内阁”才算确定,包括梁启超、张謇、汪大燮等社会名流都入了内阁。
南北战争打到7月底8月初的时候,大局已定了,黎元洪帮人帮到底,继续力挺袁世凯。既然没人超越得了袁世凯,那就顺水推舟得了。如果袁世凯当不上大总统,那才是国家的祸患呢。
黎元洪其实心理上是支持袁世凯当总统的。他既知道自己的分量,又认为孙中山不能够领导民国前进,所以他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他知道自己肯定干不过袁世凯,但副总统的位置,肯定会由他这个首义元勋来坐。
1913年8月5日,黎元洪联合十九省的都督、民政长发出通电,主张先选总统,或者是从速制定宪法,两个月内(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两周年的时候)务必要把总统选出来。理由是,民国成立已一年半有余,仍然没有正式总统,不仅不为列强所承认,而且国家也时刻面临着被瓜分的危险(英侵西藏,日、俄侵满蒙和东北)。因此,事急从权,事难从简,必须先选总统,再定大政方针。黎元洪也看明白了,究竟是先吃饭还是先吃菜,都改变不了整体局面,让袁世凯赶紧坐上正式总统的宝座,国家还能安稳点。别再这么折腾啦,建国快两年了啥也没干成。
此举非常迎合袁世凯的心思。
到了9月份,进步党人又提出一个折中的办法,先制定大总统选举法,以选举法为基础,选出总统,然后再制定宪法。国民党议员已经没有与袁世凯抗衡的资本和勇气了,9月5日,参众两院顺利通过“先选总统后定宪法”的提案。一个月之后,《大总统选举法》匆匆出炉,终于赶在10月10日之前,做好了选举正式大总统的组织和制度准备。
10月6日,在众议院的会场进行正式的总统大选。
候选人:袁世凯。
再没有第二个人参选!
虽然是这样,但北洋系的军人政客还是怕出差错,在选举之前,已经组织好了数千人的“公民团”,会场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起来。当然,大家一看就明白了,这里的“公民团”是“被”代表,因为他们要么是袁世凯的手下花钱雇来的,或者是北洋军换身各界平民的衣服,之所以怕出差错,是因为在总统选举法中有明确规定:选举大总统时,以选举人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出席,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得票要超过投票人数的四分之三,方可当选。如果两次投票均无人超过法定票数,那就从第二次得票多者的两个候选人之中选,以得票过半数者为准。
在投票之前,“公民团”中的“公民”和袁世凯的“粉丝”们把会场团团围住,像等待四大天王出场时一样亢奋,口中嗷嗷喊着:
你们这群议员要是选不出让我们“人民”满意的总统,今天就休想走出会场半步!
拉出了玩命的架势。
意想不到的是,第一次投票选举,还真的出了差错。
上午八点,投票开始。参众两院一共759人,从检点人数、发票、投票、开票、计票,折腾了四个小时。第一次开票的结果,袁世凯得票471,黎元洪154,孙文、伍廷芳各1票,但最高票因不足法定的四分之三导致选举无效。
投票完毕,已经是中午了,议员们想出会场吃东西,休息一下,有烟瘾的要吸几口,但“公民”们根本不同意:选不出我们心目中的好总统,饿死你们活该。
于是,议员们勒紧裤腰带,重新投票,又忙活了三四个小时,结果出来了,袁世凯有进步,497票,得票率60%,但仍然不足法定票额。
这时候已经是太阳落山,薄暮冥冥了。
袁世凯在总统府里也是焦急地等待着投票结果,从早晨到晚上,每次问的时候,下面的人都说投票正在进行,他已经预感到出了问题,脸色铁青,心理估计在想:等我当上总统了,看我怎么收拾你们。敬酒不吃吃罚酒。
又过了三个多小时,到了晚上十点,第三次投票才以507票勉强通过袁世凯任大总统。
按照规定,总统选举如果到了第三轮,说明“竞争十分激烈”,就像戈尔和小布什那样,没差几票,此时,只要谁过了半数即可当选。
袁世凯在第三轮中得了507票,正好三分之二。
恭喜你,过半数了,当选。
“总统万岁!”“公民”们在外面高呼口号。
14个小时熬过来了,终于吃到了一碗热汤面,议员们激动得眼泪直流。
第二天,进行副总统的投票,场外静静的,“公民团”累了,放假一天,回家睡觉去了,黎元洪以610票高票当选。
民国二年(1913)10月10日,武昌起义两周年的日子,袁世凯和黎元洪正式就任正副总统。
就在袁世凯就职的这一天,俄、法、英、德、奥、意、日、比、丹、葡、荷、瑞、挪等13国政府均发出照会,承认民国。逊清皇室亦派代表向袁祝贺。
就任正式大总统后,袁世凯大封官员。徐世昌和赵秉钧得到了勋一位,各省都督得到了勋二位,各省民政长获得了勋三位。
民国终于步入了正轨,加入了正常国家的行列,真不容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