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即是失

    政治上的事,向来这样。打天下时,大家都是兄弟,一个碗吃饭,一个铺睡觉,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目的,没有太多的禁忌,有话直说,有事直找,有疙瘩几句话就解开了。

    可是坐天下时,大家就是君臣关系了。再如以往一样没大没小、没轻没重,就越来越不是那么一回事了。而君臣之间一旦起了隔阂,这道缝隙只能越来越大,而绝不会越来越小。这是历史的必然,人性的必然,政治的必然,权力的必然,谁也不要不适应。

    从段与袁的权力纠纷上,大家明白为什么开国皇帝经常大肆屠杀功臣了吧?有时,不是功高震主,而是居功自傲、尾大不掉,甚至敢于与元首分庭抗礼。这要是发生在平民百姓身上都是小事,但发生在朝廷大员身上,它带来的后果却是大事。因为它会带动一批人重新站队、表态、卷入,进而使整个国家乱起来。只不过,官与官之间的争斗,最后给你定的罪名,是个抽象而模糊的大罪名,其实缘起,就是那么点儿屁事。

    你不是不办公吗?我再请个人,天下也不是离了你就不转了。

    袁世凯开始真的撇开段祺瑞了。

    要排除段祺瑞的影响,对外还不能太露痕迹,只能借重北洋系内部的力量来与段抗衡,否则,没人能填补段祺瑞之后的权力真空,特别是段的威望太大,总不能撤了个雄才,换上个饼才吧,这样难堵悠悠众口。

    冯国璋已经到南京了,那么还有一人,也只有此人出面,才可让北洋众将口服心服,那就是龙杰王士珍。

    1914年春天,袁世凯派袁克定亲自去河北正定迎接王士珍进京(从时间上看,袁与段矛盾还不是很深的时候,也就是冯国璋刚南下之后不久,老袁就考虑接王士珍进京了)。

    王士珍表示,自己已归隐山林,无意于政治,大公子您请回吧。

    袁克定开始耍赖:你参不参加政治是一码事,父亲邀你进京谈谈是另一码事,一个是事实问题,一个是态度问题。你一天不启程,父亲交代我的事要是办不好,也没脸回京,我就在这陪你待着吧。

    王士珍遇上这么一贴膏药,没办法这才起身进京。袁立刻颁授王为陆军上将,并且派为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坐办(段祺瑞只是统率办事处的一个办事员,谁高谁低,用谁来压制谁,显而易见。蔡锷此时也在这个统率办事处)。

    有一阵子,袁世凯想把陆军总长的位置交给蔡锷,权衡再三,还是没舍得。一者蔡锷不是北洋系的,这么大的权力交给一个外人,还真有点儿不放心;二者非北洋系的人骤得大权,怕北洋诸将不服。所以,还是想让王士珍来接陆军总长。

    段祺瑞不傻,老大既然已经不信任我了,军权这个东西,可不是闹着玩的,弄不好会惹得一身骚,还得掉脑袋。总统要是把结党营私、任人唯亲、拥兵自重、图谋不轨的罪名扣下来的话,那就完了。而这几个原则性的罪名,扣到谁头上都一个样,我还是主动辞职吧。一道辞呈,递了上去。

    袁世凯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与段的感情毕竟是非常深的,段的才能毕竟是非常高的,段的功劳也是相当大的,袁的目的只是让权力保持平衡,互相牵制。因此袁世凯只准段祺瑞请假,可以不断地续假延期嘛。段此时的身体确实不好,袁世凯让他赴西山养病,同时准备让王士珍来代理陆军总长。

    王士珍毕竟是龙杰,世事洞明,只不过权力欲淡罢了,他可不愿意背上卖友求荣的罪名。哦,段总长下去了,我上来了,外人一看,是不是我王士珍不是东西呀?王士珍死活不肯代理这个总长。

    直到1915年5月31日,王士珍才在袁世凯的反复劝说下,答应署理陆军总长。袁世凯对段祺瑞说,芝泉呀,我先给你两个月假,你安心养病啊,我可盼着你回来呢,在你养病期间,国家要是有什么大事,我也得把你给请回来。

    事实上,这个问题谁都明白。让你屁股离开那个座位,没直接免职,也和免职差不多。什么时间想用你,就由不得你段祺瑞了,而由我大总统说了算。

    段祺瑞养病了,袁世凯可没闲着,他最不喜欢的徐树铮还在呢,这是段的耳目,或是段祺瑞的影子。必须得把这个最烦的人踢开。

    于是,袁世凯开始揪徐树铮的小辫子。官场这些人,谁没有个三长五短,只要想查,就一定能查出个事儿来。

    袁世凯派肃政厅查徐树铮订购国外军火时浮报的40万元,查证属实后,6月26日,免去了徐树铮陆军次长的职务,以田中玉接任。

    政治斗争就是这样,不管说得怎样天花乱坠,其实质的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谁下谁上的问题。这一点,还是躲在山西的阎老西看得透、说得俗。

    阎锡山曾问名士幕僚赵承绶:“什么叫政治?”赵引经据典,滔滔不绝。阎笑:“没那么复杂!所谓政治,就是让对手下来,咱们上去!”阎又问赵:“什么叫宣传?”赵又洋洋洒洒,说古论今。阎更加不屑:“没那么复杂!所谓宣传,就是让大家都认为咱们好,别人不好!”

    曾国藩有句诗“人生随处有乘除”。有的时候,对于一件事来说,表面上看是得,实质来看却是失;有的事情,表面上是失,后来发现却是得。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说的就是这些深奥玄妙的道理。

    袁世凯战胜了段祺瑞,表面上看是赢了,而他不知道,他却是真的输了。他输掉了自己的名声,输掉了北洋将士对他的信心和忠心,输掉了人心。

    为什么?

    大家一看,我们忠心耿耿地追随你打天下,为的不是什么狗屁大道理,不是什么国啊民啊的,就是为了自己也能分得一杯羹,享受一下胜利果实,挣个一官半职,老婆孩子跟着沾点儿光。但老大你不仅实行了总统任期的延长、连任以及对继任者的指任,还想当“家天下”的皇帝,那一把手不永远是你家的了吗?那我们还有什么奔头?

    这年头,谁不想当一把手啊?谁不知道一把手有巨大实惠啊?

    你这不是耍我们呢吗?

    就在袁世凯因为“二十一条”的签订而导致执政威望下降的时候,不恰当的权力集中举措更是挫伤了段祺瑞和冯国璋的心,他们开始疏离袁世凯。袁世凯的权力表面上看是加强了,实际上已开始走下坡路,因为内部已经开始离心离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