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在观望
在改换国体的重大决策面前,袁世凯还有几件事放心不下:一个是列强的态度,第二个就是民众的态度。
袁世凯的两大外籍智囊,日本的有贺长雄、美国的古德诺,都认为共和制不适合中国,从几千年传统来看,中国应该采取君主立宪制为妥。
英国公使朱尔典与袁世凯私交甚好。当袁世凯与朱尔典谈论改制的时候,朱尔典表示:若中国无内乱,则随时可以实行,此系中国内政,他人不能干涉。
对于德国,袁世凯曾派袁克定面见德皇,德皇威廉二世对袁克定说:“中国的东邻日本,奉天皇为神权;西面的英、俄,也以帝国为根本制度。中国地广人众,位于日、英、俄之间,离合众共和的美国则很远。美国人断然不能远渡重洋,来做中国的强援。如今中国的共和制度刚刚建立,执政者多为帝国旧臣,而革命分子势力脆弱。以袁大总统的威望,一变民国为帝国,变总统为皇帝,这正是英、日、俄各国的愿望。德国誓以全力襄助此事!”袁克定大喜过望,回国后即转述与袁世凯,极力怂恿称帝之事。
袁世凯也很高兴,能当皇帝自然是好,一来可以为子孙解决工作问题;二来可以有至高的权力推进自己的政治主张,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三来如果国家强大了,就不会再有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饱受的欺负了,尤其是日本的欺负,实在窝囊。
透过英国、日本、俄国、德国等国的态度,袁世凯基本明白了,只要民国不乱,只要列强在华的投资和利益不受损,他们不会反对自己当皇帝的。这就好办了。
再看看民意如何吧。
对于民意,袁世凯除了下级定期送上来的各种分析报告,还有他的军政执法处(一个类似锦衣卫的机构)搜集的信息,此外还有通过报纸来分析。
在这里,谈一下舆论的重要性。
如果一个领导想做成一件事,不能只想着枪杆子,笔杆子也非常重要,袁世凯忽略了舆论的威力。虽然他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舆论,但是清末民初的报纸还是有一定程度的自由的,不光有外国人办的报纸,就是国内的报纸,也不全发出一个声音。而这些不同的声音,都给袁世凯称帝之途带来许多不可预知的问题。
袁世凯称帝失败,从宏观角度来说,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所以失败;从微观角度来说,抛开价值判断和意识形态判断,纯从技术手段和操作层面来看,袁世凯对舆论的失控,是君宪制失败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也就是说,他枪杆子、笔杆子,都没抓牢。北洋系两个大佬段祺瑞和冯国璋不支持他,这是军权不牢;他对报纸舆论的失控和御用报纸对他的欺骗,这是话语权不牢。只此两点,他必败无疑。
照实说来,袁世凯也不是不知道舆论的重要性,他一方面是用金钱收买报纸主笔或用暴力限制言论出版自由;另一方面是创办“御用报纸”鼓吹帝制,为自己服务。
但是,他做坏事做得不够彻底。
厚黑教主李宗吾说,成大事者,要脸皮厚,心要黑。袁世凯也算是厚了、黑了,可还厚黑得不彻底。他禁了一部分报社,可并没有全部清除;他也杀过人,可面对如章太炎般的名士之时,他还是没敢下手。
1915年,就在袁氏父子决定改民主共和为君主立宪的时期,袁世凯开始加强对新闻出版的严格控制,特别是京津一带,多数报刊都遭到整顿,有的干脆被停业。唯独外国人在北京办的《顺天时报》和天津出版发行的《时报》总是跟袁世凯唱反调。
袁世凯却也无可奈何。
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各项事业都以商业运作为主,新闻报刊也不例外。比如,美国人就认为:“新闻就是坏消息。要想读好消息,那请看广告好了。”
从西方新闻行业的发展来看,商业媒体没有正面宣传任何个人、团体和国家的义务。不仅如此,他们对带有宣传和鼓吹色彩的言论都有本能的排斥。特别是他们为了发行量、吸引观众眼球,故意炒作负面新闻、骂政治人物、揭秘政治黑幕,这些成了他们的主色调。
袁世凯就吃了这方面的大亏。外国报纸报道了袁世凯政府的大量负面消息。外国人这不是为了监督中国政府健康运作,这纯属赚中国人的钱,而且要彻底把袁世凯搞臭。只有中国政局不稳,只有中国人不团结,只有人民和国家不一致,只有不让政治强人好好地治国,他们才能从中国获取更大利益。
想想袁世凯也够可怜的,无奈之中,只得派亲信薛大可携巨款去收买这两家报纸的主笔,各给他们一万金,乞求他们不要再在帝制问题上与袁世凯唱对台戏。两家主笔欣然同意。
第二天,袁世凯拿起报纸一看,果然没有了批评帝制的消息,非常高兴。
可是,十天以后,这两家报纸又开始恢复老调。袁世凯气急败坏,令薛大可前去责问:你们也太不讲职业道德了,收了钱不办事,强盗啊?
两家主笔说,我们的报纸因为发表批评帝制的文章,在社会上很受欢迎,每天发行量达数万份。可是,自从不发批评帝制文章,每天只卖出数百份,因此让我们每天损失千金。你给我们的一万金,只够补偿我们十天的损失。如果以后你们愿意每天给我们千金作为补偿,那我们可以考虑不发表批评帝制的文章。
薛大可回报袁世凯,袁世凯认为他们要价太高,不予理睬。于是,这两家报纸骂得更狠了。
袁世凯还犯了一个掩耳盗铃式的错误。他只禁了京津地区的报纸言论,只图耳朵根子清静了,可对上海的报纸,却没能控制住。南方地区本来就受国民党影响较大,报纸更是把袁世凯骂个狗血喷头。
袁世凯又派薛大可到上海开办《亚细亚报》,作为政府的言论机关。这样一来,遭到了其他报馆的反对。袁世凯又想起了金钱收买一招,于是派私人代表会见各报主笔。
这些主笔意见不一,有的回避,有的接待,有的拒受。其中某报主笔所说的话特别有趣。他说:“代表民意,监督政府,这是报馆的天职,用公款补助报馆,这是政府的天职,现在既然政府能尽其天职,我们更应该尽报馆的天职了。至于私人请托,不仅报馆所不屑接受,而且政府也该不屑所为也。您既然携巨款前来,我们怎能不更加努力代表民意,监督政府呢?”
袁世凯的代表十分尴尬,灰溜溜地走了。
《亚细亚报》在上海销路很小,开始想印几千张,后来减至几百张,再后来就只能印几十张了。薛大可却不急不火,他告诉大家,只要总统每天见到有上海的舆论,而且是拥护帝制,那我们办报目的就达到了。所以,薛先生认真及时地把这份报纸送一份给袁世凯,袁世凯给他们的经费照样是按整个报馆的支出来计算的。
想想,身边人这样不遗余力地糊弄袁老头,身为国家元首的老袁得到的信息看似海量,其实全是经过包装和加工的,有多少是真实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