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法国的优势

    协约国的大国确认并建立了东欧诸小国,把它们作为对付布尔什维克俄国的屏障,对战败的德国则作为一种抗衡的势力。这一体制的核心是波兰。波兰由于其人口比东欧任何其他国家多一倍,又凭着它在15世纪和16世纪是东欧主要大国的历史传统,这时希望跻身于大国之列了。(508)

    波兰的目的是要在波罗的海地区占优势。在一个短时间内,波罗的海出现了近代史上从未有过的状况,即在它的海岸上一个大国也没有。在1914年以前,那里的德国海军占优势,损害了第二个波罗的海大国俄国。这时俄国失去了波罗的海沿海地区,只剩下不到100英里基本上冰封的海岸线,即位于芬兰湾尽头的列宁格勒。造成德国在波罗的海占优势的主要工具是基尔运河,(509)凡尔赛和约规定,凡是与德国保持和平关系的国家,这条运河对它们一律开放,不过运河的主权继续属于德国,也就是给它恢复优势以保证。(510)由于波罗的海自1919年到1933年没有一个活动力强的大国,掌握维斯杜拉河的新波兰于是便可要求担任这一角色。1922年10月,波兰乘战胜俄国的余威,从立陶宛夺取了维尔纳。(511)正如波兰其他暴力行为一样,这一次也造成了许多仇恨。立陶宛因而拒绝同波兰建立外交关系,它们的共同边界18年来一直处于封锁状态。(512)立陶宛敌视波兰的传统相应地促成了它与苏俄外交上的亲善传统,(513)里加条约又助长了这种亲善关系,因为根据该项条约,分隔立陶宛和俄国的那一片地带可以使波兰和拉脱维亚有了共同边界。(514)立陶宛于1923年也藐视协约国,擅自攫取梅梅尔作为补偿,当时梅梅尔的地位一直未经确定。协约国只能承认立陶宛的这个既成事实,正如它们承认波兰的先例一样,它们把梅梅尔的主权给了立陶宛,条件是梅梅尔应成为自治区。(515)

    俄国边界线上的一连串国家从罗马尼亚和波兰起一直往北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芬兰;这些国家像波兰一样,都有理由害怕俄国,因为它们是牺牲了俄国而赢得其独立的,甚至在它们的独立得到了苏联承认以后,它们同苏联的关系也一直没有好转。波兰似乎是它们的天然保护者和盟国,波兰的政策也旨在建立一个以它为盟主的波罗的海联盟;但是由于它与立陶宛的关系恶劣,以及它的侵略政策所引起的猜疑,以致这一目标未得实现。芬兰于1924年加入了斯堪的纳维亚集团,因为它在历史上一向与瑞典有联系,而处在斯堪的纳维亚的政治气氛中,丧失了阿兰群岛还不是不可忍受的;(516)1925年以后,波罗的海国家也把注意力转向于建立它们之间的三方集团了。

    波兰和罗马尼亚的联盟是波罗的海地区和多瑙河地区之间惟一的内部外交联系;喀尔巴阡山既是一道天然的屏障,也形成了一种政治上的屏障。波兰的存在牵涉到它与德国和俄国的恶劣关系,它的侵略又导致它同俄国有了一条后者绝不会同意的共同边界,并使立陶宛成了它的仇敌,它与捷克斯洛伐克的关系也很不好,不过两国有着压倒一切的共同防御德国的利害关系。两国争执的焦点是切欣,切欣是在1920年被两国瓜分的;波兰人觉得捷克人利用了俄波战争中的波兰弱点而迫使波兰让步;而在和平时期捷克人是得不到这种让步的。(517)喀尔巴阡山以北的主要动乱中心是波兰,一个暂时取得胜利而又在侵犯其邻国的“历史上有名的民族”;在喀尔巴阡山以南的动乱根源是匈牙利,一个暂时失败而在谋求对其邻国提出修改和约主张以恢复其历史权利的历史上有名的民族。在1920—1921年间,奥匈帝国的三个主要继承国——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组成了小协约国,以防止匈牙利的修改和约要求和哈布斯堡王朝的复辟危险。(518)小协约国17年来仍然是东欧体制的外交骨骼。在这副骨骼上配上肌肉,同时在多瑙河流域和波罗的海地区之间又为它提供对外联系的,则是法国联盟。法国和波兰于1921年签订了军事联盟,那是在魏刚将军完成了拯救波兰的使命使它免于在俄波战争中陷于军事崩溃之后。(519)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在1924年又签订了一项友好同盟条约。(520)以法国为一方、波兰或捷克斯洛伐克为另一方的这两个联盟,以共同保证的条约方式载入了1925年的洛迦诺公约。(521)但是洛迦诺公约已经削弱了凡尔赛和约的东欧体制,因为它对德国的西部边界(由德国、法国、比利时、英国和意大利多边保证)和东部边界作了区别对待,英国拒绝保证东部边界,因而东部边界似乎是在并不那么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质的情况下被承认的。法国的联盟体制由于1926年的法国—罗马尼亚联盟(522)和1927年的法国—南斯拉夫联盟而告完成。(523)这一系列条约标志着把东欧作为一道政治屏障或壁垒的高峰。从此以后,它就不断受到意大利的侵蚀,不知不觉地为10年后的德国扩张准备了条件。

    (七)意大利的优势

    土耳其和俄罗斯的继承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一段时间内的历史虽然是相似的,并使它们互相接近,但它们的情况不久便有了差异。苏俄被掠夺,被排斥,被猜疑,并且还使人感到害怕,因为它奉行的信条促使当年神圣俄罗斯和欧洲之间的对立情绪更加强了,而且它从未丧失它潜在的大国地位。民族主义的土耳其清理了奥斯曼帝国的遗产,赶走了入侵者,按照西方模式把自己改造成为一个循规蹈矩的小小的民族国家。希腊力图乘土耳其削弱之机攫取利益,正像波兰乘机从俄国那里攫取利益一样,从1919年到1922年之间它也曾有过短时期的向东方扩张的梦想。(524)但安纳托利亚的沿海地区显然是一条它所不能逾越的寇松线。它又一次只能以执行巴尔干政策为限,它的外交政策只能再一次与它北方的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打交道。(525)

    希腊、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在反对保加利亚的修改和约主张方面有着共同利益,正如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在反对匈牙利的修改和约主张方面具有共同利益一样。但是也有某些不同之处。在保加利亚和它的战胜国之间是有纽带的,就匈牙利说来则没有;保加利亚的战胜者之间的分歧也比小协约国之间的分歧大一些,因此巴尔干协议一直到1934年才缔结。保加利亚和它的战胜国之间的纽带主要是它和南斯拉夫的纽带。斯坦博利斯基的政策是建立一个以南方斯拉夫民族的统一体为基础的巴尔干联邦,虽然在他尚未向这一目标迈进前就被赶下了台,但这一理想却仍然深深地铭刻在保加利亚人的心中。巴尔干旋涡的中心与其说是在保加利亚,还不如说是在马其顿,马其顿是一个迄未明确规定的地区,南斯拉夫、希腊和保加利亚的边界线都在这里会合,这里的利益冲突是三角形的冲突。保加利亚对塞尔维亚的马其顿提出了民族统一的要求,“马其顿内部革命组织”的总部就设在保加利亚,尽管它本身就是这一组织的最大受害者。(526)纳伊条约给保加利亚带来的最大损失是失去了西色雷斯,所以它不断地向希腊提出要求,希望通过亚历山德罗波利斯或类似的港口而取得通往爱琴海的出口。(527)但是南斯拉夫同样也对希腊提出南进的要求,要求取得萨洛尼卡而滨临爱琴海,这就是多年来两国关系搞不好的原因。(528)

    但是,正像波罗的海国家之间的关系最终取决于德国和俄国的正面压力或反面吸引力一样,多瑙河和巴尔干半岛国家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它们自身所能决定的。在1914年以前,巴尔干的政治是受奥匈帝国和俄国支配的。在1918年以后,俄国的势力一度消沉;但是随着奥匈帝国的消失,视奥匈帝国为宿敌的意大利立刻接过奥匈帝国所扮演的角色,成为东南欧的支配势力和干扰因素。墨索里尼在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政治中所表现的那一套浮夸和挑衅性的言行可以和从前的威廉二世皇帝或拿破仑三世媲美,(529)也可以作为阿尔卑斯山北面的那个更重要的独裁者即将登台表演的前奏。意大利在东南欧的政策始终是有害的,因为它追求的那种机会主义的霸权计划是它自己的力量所难以实现的,一种与法国争夺威望的政策,其目的和效果只是使冲突激化,并促成新的仇恨。

    像希腊一样,意大利也怀有以损害土耳其而在爱琴海扩张势力的目的。在1911—1912年的意大利—土耳其战争中,它占领了多德卡尼斯群岛和罗得岛,初步实现了它的目的。它的保证是要在土耳其从利比亚全部撤走后它才撤出这些岛屿,所以它就能继续占领它们,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又给它造成了更进一步瓜分土耳其的机会。(530)根据1915年的伦敦秘密条约,意大利将取得安纳托利亚的阿达利安部分和多德卡尼斯群岛的全部主权,尽管过去意大利曾一再否认它企图吞并希腊的岛屿。(531)根据1919年的维尼齐罗斯—蒂托尼协定,意大利同意将多德卡尼斯群岛割让给希腊,并在英国割让塞浦路斯岛以后在罗得岛举行公民投票;这个协定应与塞夫勒条约同时生效,根据这项条约,意大利可以在安纳托利亚取得更大部分土地。但是随着土耳其的基马尔复兴,意大利占领安纳托利亚的美梦和希腊一样被粉碎了。它在1922年宣布,由于塞夫勒条约失效,维尼齐罗斯—蒂托尼协定也相应无效;根据1923年的洛桑条约,它终于取得了多德卡尼斯群岛的主权,虽然在它的近东投机中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收获,但也足够令它满意了,(532)其代价则是造成土耳其和希腊的长期失和。

    继承奥匈帝国的遗产是意大利政策的更迫近和更紧急的目标。它提出的收复领土方案是“特兰特和的里雅斯特”,实际上这是指勃伦纳边界线和亚得里亚海的控制权。据1915年的伦敦秘密条约,意大利已取得了勃伦纳边界线,这一收获还以战略需要为理由而得到巴黎和会的确认;然而此举所意味的,不仅是收回意大利人的特兰提诺,而且还取得了纯属德意志人的南蒂罗尔或上阿迪杰,划定的边界线还把新成立的奥地利共和国置于意大利的军事管制下。(533)下列情况也说明了奥地利的脆弱:尽管意大利法西斯政府对南蒂罗尔的德意志少数民族实行了无情的非民族化政策,这是战前奥地利在特兰提诺的政策所无法比拟的,(534)却并未造成两国关系的长期交恶,这在大小相差无几的国家间是罕见的,而且也并未妨碍奥地利之成为意大利的卫星国。

    控制亚得里亚海包括两个不同目的,即控制阿尔巴尼亚和控制伊斯特拉及克罗地亚和达尔马提亚海岸。阿尔巴尼亚处于东欧的重要战略地位,是西欧和巴尔干之间的历史通道之一,又由于拥有发罗拉良港而控制了通往亚得里亚海的奥特朗托海峡。阿尔巴尼亚的脱离敌国而独立对意大利是关系重大的,正如低地国家的独立对英国的关系重大一样。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期间,阿尔巴尼亚于1912年宣布独立,当时为各大国所接受,认为这比塞尔维亚和希腊瓜分它好,也因为那时奥匈帝国和意大利都决定要建立一个阿尔巴尼亚缓冲国。1913年各大国又进而承认阿尔巴尼亚为主权公国,像比利时那样在大国保证下实行中立。(535)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它的这个中立地位并未得到确认,意大利的政策则迅速把这个缓冲国转变成为桥头堡。意大利于1914年11月占领发罗拉,根据1915年的伦敦秘密条约,它是可以得到这个港口的,并把阿尔巴尼亚作为它的保护国。巴黎和会又提出由意大利对阿尔巴尼亚实行委任统治,但意大利于1920年交还了委任统治权,主要是因为艾哈迈德·贝·索古在较小范围内成功地扮演了穆斯塔法·基马尔的角色,成为反对外国干涉的阿尔巴尼亚民族主义力量的领袖。根据1920年的意大利—阿尔巴尼亚协定,意大利从阿尔巴尼亚撤军,只保留控制发罗拉湾的萨赞岛。(536)同年,阿尔巴尼亚获准加入国际联盟,关于它的中立化问题则没有再提起。(537)

    阿尔巴尼亚的边界是在1921年确定的。(538)与此同时,协约国各大国宣布,侵犯阿尔巴尼亚的边界或独立“均可构成对意大利战略安全的威胁”,如果阿尔巴尼亚由于其独立受到威胁而向国际联盟的行政院提出呼吁,各大国将“建议委托意大利恢复阿尔巴尼亚的领土边界”。(539)意大利因此就等于收回了在事态紧急时对阿尔巴尼亚的委任统治权益。(540)实地勘测阿尔巴尼亚边界线的工作直到1926年方才完成,(541)在核定边界过程中,以意大利为一方与南斯拉夫和希腊为另一方的两者之间发生了尖锐的利益冲突,这就给法西斯政府第一次坚持意大利的权力和威信的机会。1923年,意大利利用一个参与希腊—阿尔巴尼亚边界勘测工作的意大利将军被谋杀的事件,向希腊提出了最后通牒,继之以对科孚岛的轰击和占领,该岛是地中海最重要的战略据点之一,自1864年以来就已中立。(542)这一暴力行为标志着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首次国际表演,给希腊人的心灵上留下了持久难忘的印象。(543)容忍波兰攫取维尔纳这时所得到的后果便是,一个大国首次蔑视国际新秩序和国际联盟。

    按1915年的伦敦秘密条约,意大利基于战略理由将继承奥匈帝国,占有的里雅斯特、戈里齐亚、伊斯的利亚和达尔马提亚海岸的一半,以及阿尔巴尼亚的发罗拉,这样就使75万南斯拉夫人处于意大利的统治之下。这个政策的必然结果是,意大利强烈反对将塞尔维亚扩大成为一个亚得里亚海的南斯拉夫国家。(544)意大利的要求在巴黎和会上打了折扣,把未解决的阜姆缓冲区问题作为待处理问题,由于意大利和南斯拉夫于1920年签订了拉巴洛条约,最终将阜姆建为自由市。(545)德国用了21年时间才消灭了但泽自由市,而且付出了引起欧洲大战的代价;意大利却只用了4年时间就把阜姆自由市消灭了。这说明一个战败的德国和一个胜利的意大利、一个果敢的波兰和一个削弱了的南斯拉夫之间的实力的差别,也反映了1923年和1939年的欧洲大国群之间的形势不同。法西斯政府的初步成就之一就是接收邓南遮的遗产,将阜姆实际上并入意大利,南斯拉夫在1924年被迫同意对这块领土实行分治,意大利取得了主要利益。(546)

    因此,由于和约的安排,意大利在东欧占有了重要阵地,使它能够推行一种积极进行干涉和制造分裂的政策,这是左右巴尔干半岛和多瑙河流域政治的决定性因素,一直到意大利被纳粹德国的势力压倒才失去其优势。

    当前的意大利只能向东采取行动〔墨索里尼于1924年在阜姆协定以后所说〕,事实是:我们的西边是一些业已定型的民族国家,对他们,除劳动力外,我们是没有什么可供输出的……所以可供意大利和平扩展的路线是在东方。(547)

    意大利的政策有4个相互关联的目标:扩大真正的保护关系,北是奥地利,东是阿尔巴尼亚;孤立并分裂南斯拉夫,它不仅是邻国,而且还是巴尔干国家中的最强大者,意大利要在北部煽起克罗地亚问题,在南部挑起马其顿问题;(548)支持要求修改和约的保加利亚和匈牙利;从而反对南斯拉夫的盟国法国作为东欧的支配者。为谋求达到这些目标,意大利不仅玩弄外交手腕,而且还秘密地给其他国家的法西斯主义和恐怖主义集团以津贴,又非法地违反和约偷运军火。1928年1月发生了森特·戈特哈德事件,其中也牵涉到意大利向匈牙利私运机关枪;1933年1月希尔滕贝格的奥地利军火工厂的社会党工人揭发了一起类似的私运步枪和机关枪事件,目的地或许不只是匈牙利,而且还有奥地利的祖国保卫团。(549)意大利支持并资助马其顿的恐怖主义组织“马其顿内部革命组织”和克罗地亚的恐怖主义组织“乌斯塔沙”。1929年“乌斯塔沙”的领导人巴维利奇被迫从南斯拉夫逃亡,“乌斯塔沙”和“马其顿内部革命组织”结成了正式联盟,此后巴维利奇大部分时间就住在意大利或匈牙利。(550)法西斯意大利的国际革命政策于1934年以杀害南斯拉夫的亚历山大国王而达到最高潮。

    意大利的急进政策首次是在1926年暴露的,当时墨索里尼拒绝了法国和南斯拉夫提出的由法国、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缔结三国条约以稳定巴尔干局势的建议。(551)1926年11月,意大利和阿尔巴尼亚签订了一项友好与安全条约,英国驻地拉那公使认为该项条约与阿尔巴尼亚的独立是不相容的,(552)因此引起了一场为时达一年的危机。1927年4月,意大利和匈牙利又签订了一项友好与仲裁条约。(553)南斯拉夫便于1927年11月11日和法国签订了一项友好与仲裁条约作为回报,这样法国与小协约国之间的联盟关系便告完成。(554)意大利接着于1927年11月22日和阿尔巴尼亚签订了防务联盟,这是意大利控制阿尔巴尼亚的军事和经济组织日益增强的公开表现。(555)意大利于1928年又同土耳其和希腊签订了友好条约,它希望以此巩固它在东地中海的势力。(556)对土耳其来说,这是对它于1925年同苏联签订的条约的再保险,(557)同时也想防止意大利的扩张主义要求;对希腊来说,它可用于对南斯拉夫施加压力,以求解决萨洛尼卡争端。(558)但是,土耳其和希腊并未消除它们对意大利帝国主义的疑虑,它们对安纳托利亚要求和多德卡尼斯群岛以及科孚岛等往事也并未淡忘;(559)当意大利努力促成的作为东地中海三角关系第三方面的希腊—土耳其和解终于在1930年实现时,(560)事实证明的是,它并不是意大利策划中的工具,而是维持东欧现状的最持久保障。(561)

    土耳其在1932年加入国际联盟,这是它作为一个保守国家的政策所取得的成果。(562)在希腊和土耳其共同领导下,巴尔干的团结趋向这时取得了新的势头,也可以作为制止巴尔干国家在法国和意大利体系之间分崩离析的一种反应。建立非正式巴尔干会议的6个巴尔干国家是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希腊和土耳其,从1930年到1933年它们每年举行会议。(563)它们未能达成任何持久的政治协议,因为保加利亚要求修改和约,拒绝签订任何涉及承认现状的一般巴尔干条约。走向巴尔干团结活动的惟一成果是1934年由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希腊和土耳其签订的巴尔干公约,四国相互保证其边界不受巴尔干国家的侵略,也不受巴尔干国家联合另一大国对缔约国的侵略。(564)后一条款很快就揭示巴尔干国家的相互依赖并不能超越于它们各自对非巴尔干大国的依赖之上。土耳其对公约便有限制,它坚持它没有为罗马尼亚而同俄国作战的义务,因为有1925年的俄土条约;希腊也坚持它并无同任何大国作战的义务,所指的大国是意大利。(565)公约对其他两个巴尔干国家的参加还是敞开大门的,但它们不参加。阿尔巴尼亚的不参加已经损害了此项公约作为对抗大国的统一阵线的性质了。阿尔巴尼亚曾经表示过要加入的意向,因为它在1931年已经在相当大程度上摆脱了意大利的羁绊,所以不再续订1926年的条约。但是到了1934年,意大利又恢复了对它的控制,足以禁止它参加这一公约。(566)保加利亚的不参加使巴尔干公约出现了一种像小协约国一样的纯然是反对修改和约论者的面貌,失去了它作为处于萌芽状态的巴尔干联邦的性质,而把一个处于关键地位的持不同意见的国家丢下来作为大国的立足点。(567)然而,保加利亚的孤立又完全不像匈牙利那样彻底。它对南斯拉夫提出了最大的领土要求,但它同南斯拉夫的关系却又时坏时好,在1933年和1934年,后一种倾向竟然那么显著,致使希腊和土耳其都为之吃惊。(568)巴尔干协商这一结构在1934年鼓励了由维尔切夫和格奥尔基耶夫发动的保加利亚政变,他们终于取缔了“马其顿内部革命组织”,并加强了与南斯拉夫的联系。(569)但博里斯于1935年又推翻了维尔切夫,这意味着保加利亚—南斯拉夫恢复友好的政策将由旁人完成,而且还涉及其他方面。

    从1930年到1934年,意大利在东欧的势力逐步到达全盛时期。与此同时,法国和意大利两个体系之间的竞争却趋于暗淡与消沉,首先是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然后是德国的复兴。这些原因产生的趋势便是多瑙河地区也和巴尔干半岛一样都在走向联合,只是不那么明显,也不那么成功。捷克斯洛伐克的政策是在多瑙河流域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之间不断谋求新的经济合作,以接受当前存在的边界为基础,此种合作的需要由于世界危机而显得更迫切了。奥地利于1931年提出要同德国缔结关税同盟,以改善它的经济地位。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激烈反对,而且挫败了这一计划,其理由是关税同盟必然导致结成被禁止的政治联盟。(570)意大利也加入了法捷的反对行列,这是法国和意大利在东欧利害关系上的首次趋向一致。(571)在此后三年中,意大利便在确立自己对奥地利的控制权。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提出一个以塔迪厄为名的多瑙河国家关税优惠计划以取代奥—德关税同盟,这将加强法国在中欧的影响;但在德国和意大利的反对下这一计划被破坏了。(572)意大利与德国有一个共同点,即反对法国势力在东欧扩张;它与法国也有一个共同点,即反对德国势力在东欧扩张。

    1933年2月,希特勒在德国登台两个星期后,各小协约国签订了一个“组织公约”,根据这一公约,它们将原来的双边联盟条约续订为永久条约,建立了一个常设外长理事会来统一它们的外交政策。(573)这是小协约国联合一致的高潮阶段。一个月以后,墨索里尼建议由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签订一项四强公约,这将以一个由大国组成的共同指导机构来正式替代法国在东欧的霸主地位,而法国在这个机构中处于少数地位,俄国则被排除在外。四强将促进和约的修改,并逐步承认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在军备上可以获得平等待遇。此项计划是意大利争取威望、修改和约以及与法国争霸的政策的合乎逻辑的结果。它受到小协约国和波兰的强烈反对,法国人则成功地删去了计划的要害部分,所以最后于1933年6月签订的四强公约已失去其最初的特点而平淡无奇了。(574)正如奥—德关税同盟计划预示着德奥合并一样,四强公约也预示了慕尼黑协议。不过那时法国和它的盟国还有能力躲避它们所担心的威胁,而意大利却无力去改组并掌握“大国的一致”,像德国在5年后所做的那样,所以它只能退而求之于要求修改和约的东欧诸小国的联合了。

    东欧结构在1934年发生了根本性动摇。1933年,陶尔斐斯为谋求避免德国纳粹革命的影响,便如法炮制,采取了一个在国际事务中常用的步骤,暂时停止了奥地利议会政府的活动,(575)奥地利独裁制的忠诚支持者是施塔伦贝格的祖国保卫团,这个组织接受意大利的津贴,是奥地利的亲意派,正如奥地利纳粹党是奥地利的亲德派一样;陶尔斐斯自己也谋求意大利的庇护。在1934年2月,通过短暂的内战,他镇压了社会民主党人,终于把奥地利变成了一个法西斯国家。(576)他得到墨索里尼的支持和鼓励,后者对奥地利的社会民主党人也很不满,因为他们揭发了希尔滕贝格的丑闻。(577)一个月以后,奥地利便同意大利和匈牙利签订了罗马议定书,规定了在政策问题上的相互协商和经济上的合作。(578)这是意大利对其多瑙河卫星国的政策获得的成功,防止了组成一个反对德国的共同阵线。(579)1934年7月,当纳粹党在奥地利发动暴动并杀害了陶尔斐斯时,意大利在意奥边界上部署了4个师,宣称它要保卫奥地利的独立。(580)这是两次大战之间意大利威力在东欧到达顶峰的时刻。此后由于它在非洲和西班牙浪费兵力,它的力量便趋向衰退,等不到4年,它就只能接受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

    可是,法国和意大利争霸东欧还有最后一次的暴力行动。法国在1934年的政策集中在建立与意大利的和好关系以对抗德国,这就涉及解决意大利和南斯拉夫之间的宿怨。南斯拉夫颇为恐惧地看到意大利对奥地利的控制加强,这是同意大利对阿尔巴尼亚的控制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就形成了从三方面包围南斯拉夫的威胁,就像后来德国相继包围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那样。南斯拉夫在1933年和1934年7月先后声明,如果意大利军队进入奥地利,南斯拉夫军队也将跟踪而入。(581)法国想与意大利达成谅解的企图促使法国和南斯拉夫之间的关系也趋向冷淡。1934年10月,南斯拉夫的亚历山大国王乘船前往马赛会见法国外长巴尔图,就在那里遇刺了。(582)他此行的目的也就随着他的死亡而消逝,不管他此去是要告诫法国,在保卫奥地利的任何国际安排中南斯拉夫必须与法国、意大利享有同等权利,或是要把巴尔干公约的前景告知法国,或是与巴尔图计划的东欧公约有关。(583)这次暗杀暴露了意大利的巴尔干政策的本质:这是意大利和匈牙利庇护克罗地亚恐怖主义者的果实,它是在意大利和匈牙利的领土上组织的,谋害后意大利又拒绝引渡帕韦利奇或将他交付审判;(584)案件的曲折说明了对南斯拉夫的攻击是统一行动,因为凶手本人就是“马其顿内部革命组织”的一名保加利亚成员。(585)法国关心的是要防止国际反响,深恐危及它自己、意大利和南斯拉夫之间的和好关系。因此它对南斯拉夫施加压力,要它别控诉意大利,又争取到使意大利不袒护其卫星国匈牙利作为交换条件,这样国联行政院才取得了一项妥协方案。(586)

    (八)德国的优势

    东欧本来就又弱又分裂,经过10年的波兰帝国主义、意大利的干涉和马其顿的恐怖主义,东欧又进一步削弱和分裂,这就为德国的扩张准备了成熟的条件。纳粹革命对外所引起的波澜首先是干扰了波罗的海和多瑙河地区,德国自己就是这一地区的大国;然后又影响到巴尔干半岛,德国和巴尔干国家之间还隔着两层或三层中间国家。意大利一手倡导的国际革命恐怖主义传到了德国手中,就被使用得更坚定更有针对性了。法国本来为应付这一类事故在东欧设计的法国联盟体系立即遭到歪曲并很快被破坏。因为德国的复兴引起了一场外交革命,这场革命引进了苏俄以代替波兰作为西方国家抗衡德国的力量;(587)于是波兰自己便解除了被包围的忧惧,罗马尼亚解除了来自俄国的压力,南斯拉夫解除了来自意大利的压力,小协约国的瓦解就这样开始了;(588)最后促使意大利追随德国,东欧与西欧隔绝。

    受到纳粹革命威胁最直接的国家是奥地利和波兰:奥地利是因为德奥合并乃是希特勒政策明白宣布的目标;(589)波兰是因为德国从未默认其东部边境领土的丧失。但波罗的海的外交革命是颇不寻常的。对波兰来说,纳粹主义是一种颇为模糊的现象。它提供了一个分裂波兰敌人的机会,因为德国新政权是反布尔什维克的,它废弃了曾为魏玛共和国外交政策基石的德国与苏俄的谅解。纳粹主义对波兰表示友好,不仅在德国是这样,在纳粹党于1933年5月取得政治控制的但泽也是如此。(590)而且,毕苏斯基对俄国的仇恨甚于对德国,他的不文明的波兰政权和德国纳粹政权的反动和反共等方面似乎有相似之处。在1933年3月,后来又在11月,毕苏斯基向法国建议对希特勒采取军事防范措施,法国没有接受。(591)这条可供选择的路走不通,波兰就于1934年1月和希特勒签订了一项10年互不侵犯条约,法国在东欧的体系首次出现了裂缝。(592)

    波兰和德国恢复友好所造成的后果立即对波兰的邻近国家产生了影响。第一个后果是,波兰恢复了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敌视,这就使波—德条约看来像是包括了波德之间的一项谅解,即两国对它们向捷克斯洛伐克提出收复领土要求是都感满意的。(593)第二个后果是促使三个波罗的海国家进行合作。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早已因纳粹革命的威胁而恐慌,生怕德国可能对自己提出领土收复要求,所以于1934年2月17日,参照巴尔干公约和小协约国组织公约的形式,签订了一项防卫同盟条约。(594)然而波—德条约更为独特的后果是对立陶宛的包围。在此之前,立陶宛因维尔纳与波兰结下了仇,又因梅梅尔同德国记下了恨,这种双重政策只有在波兰自己的注意力分散的时候,即它既要戒备俄国的敌视,又要防止德国的挑衅时才有可能实行。波—德条约是立陶宛的两个敌人的结合,使立陶宛所处的地位预示着1939年8月23日德—苏条约后波兰自己也将处于这种地位。这就促使立陶宛于1934年9月12日加入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条约。(595)第三个后果是俄国参加反对修改和约阵营的倾向明确了,从而导致俄国于1939年9月18日被接纳为国际联盟成员。(596)在此之前,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都在法律上承认了苏联,只剩下一个南斯拉夫是东欧惟一尚未和俄国建立充分外交关系的国家。(597)

    外交革命的最终结果是1935年5月2日苏俄与法国签订的互助条约(598)和1935年5月16日苏俄与捷克斯洛伐克签订的互助条约,(599)这些条约终于使苏俄置身于反对修改和约国家的行列。由于力量的这种重新组合,东欧政治地位的下降已成定局。它不再是一道屏障,而成为一个山谷,勉强由捷克斯洛伐克作为横断的山脊。可是被法国视为它所谋求的堪与洛迦诺公约抗衡的东方条约的核心法—苏条约,却被德国宣布为与洛迦诺公约并不相容,而且被用作为德国1936年3月7日重新武装莱茵区的理由。(600)

    接着便是可以预期的合乎逻辑的后果:法国的势力在东欧消失了,由德国的优势取而代之。这一变化过程并不只是由于大国间的关系改变而强加于东欧国家的。它们自己的积弱和错误加速了这一进程。在德国对它们确立政治控制之前,它们自己在经济上的弱点已足以使德国进行贸易攻势了。它们在政治上的错误使其未能组成一条对抗德国的外交统一阵线。

    世界经济危机暴露了东欧的法国体系的主要缺陷:这一体系是一种不以经济利益为其基础的外交安排。经济萧条将东欧国家推到毁灭的边缘,因为经常性的剩余农产品的处理问题激化了。它们的贸易大幅度下降。法国自己是一个在农业上自给自足的国家,因而无力收购它们输出的农产品,法国也无力供应它们所需要的工业品。法国体系不能扩大成为与西欧结成一体的经济和政治总组合,因为英国采取的是渥太华协议规定的帝国保护政策,拒绝在东欧承担政治或经济义务。苏俄自身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之一,它的工业生产力也不能满足东欧进口的需要。它的经济利益是要与东欧竞争而不是与它相互补充的。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正在意大利开拓一个重要的市场,但在1935年它们牺牲了这个市场以支持对意大利实行的集体经济制裁,而又没有获得其他出路。(601)于是德国便成了东欧必然的市场,也是东欧必然的工业品供应者了。西方国家虽然认为这是一个危险,但并未采取适当措施以消除此种厄运。德国对东欧的经济征服便于1936年在沙赫特指导下开始了。(602)德国对东欧国家的大部分土产品提出了无限量的需求,价格也大大超过世界市场的标准。它们之间的贸易额从世界危机期间的低潮迅速回升,经济生活活跃了,就业情况改善了,生活水平也就提高了。这些短时期的利益是巨大的,它们支配着每一个东欧政治人物的各种考虑。但经济复兴都指向德国,也为德国所左右。德国促进的贸易都是双边贸易,在经济上德国处于较强的地位。为了报答德国提供的市场,东欧国家被迫输入并非它们需要的物资,而是德国的设备能力可以生产的东西,于是非必需品便日益增多。为了报答德国的高价收购,它们被迫一再提高德国马克对它们各自货币的汇率,因而它们国内的物价也相应提高了,这就使它们更难以在德国以外另找其他经济合作的对象。(603)东欧到处都是德国的商业和技术代表团,它们是控制政治和军事的先遣部队。

    莱茵区的重新武装削弱了法国的联盟体系,这本是德国的目的,因为可以使法国无法越过不设防的并在经济上对德国至关重要的边境地区去侵入德国以援助其盟国了。(604)法国再也不能用占领鲁尔那样的措施去充当东欧的警察了。此举的直接后果是拆散了波兰和德国的结合,使波兰的政策再一次转向法国。当德国进兵莱茵区的那一天,波兰政府重申关于信守同法国订立的条约的保证,宣称在发生战争时波兰将站在法国一边,而且决定采取和法国同样的军事措施。(605)即便在那次危机中,法国的政策又怯懦又失败,波兰也没有明显地疏远它;波兰此后的政策还是要在法国人眼里维持它作为最初的东欧盟国的地位,较之苏联有过之而无不及;它要在大国集团之间保持平衡,这本是一个较弱的大国适宜扮演的角色,意大利在20世纪20年代就扮演过这样的角色。但波兰也想把无所偏倚的政策和充当德国爪牙的利益结合在一起,所以它继续利用东欧要求修改和约的力量,敌视俄国,敌视小协约国,特别是敌视捷克斯洛伐克。(606)

    从1936年到1938年,德国政策的重点是向东南欧扩张,波罗的海均势的改变暂时也还未使用暴力。1935年6月18日英国和德国签订海军协定,英国听任德国破坏凡尔赛和约规定的海军限制,使德国再一次控制波罗的海,并颇为自然地导致波罗的海沿岸重新设防。(607)这一进程终于使德国于1936年11月14日恢复了对基尔运河的全部主权。(608)对波兰的缓和政策扩大到对立陶宛,1936年8月德国和立陶宛签订了一项综合性的商务条约。(609)德国还以派遣战舰访问的形式扩大其影响,以坚定芬兰亲德的外交倾向。(610)

    意大利在多瑙河地区的优势转给德国这一变化很快就被大家看到了。在斯特雷扎阵线瓦解和德—意协议于1936年形成以后,奥地利就不能再依靠意大利的保护了;意大利则由于进行埃塞俄比亚战争而财政非常困难,也不能再资助祖国保卫团了。(611)1936年7月,德国迫使奥地利接受一项条约,使奥地利从意大利的卫星国一变而为德国的卫星国,并且在许士尼格的内阁中安插两名亲纳粹分子。(612)与此同时,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也充分施加压力。(613)虽然德国尚未废止与洛迦诺公约同时签订的德—捷仲裁条约,但此项条约在情况发生变化后是否还有效显然是有疑问的;(614)希特勒重新占领莱茵区后提出的和平建议并未提到捷克斯洛伐克。在1935年5月的捷克斯洛伐克大选中,亨莱因的苏台德德意志党得到令人注目的胜利,所得票数比其他任何一个党都多,得到苏台德区德意志人口2/3的支持。(615)因此,希特勒就掌握了分裂捷克斯洛伐克国家的强大手段,而在1936年6月21日,亨莱因在赫布的演说中要求说,德意志少数民族需要的不是个人的权利,而是全体的民族权利,这时此种手段的性质也就很明显了。这样的要求是1919年的少数民族条约所未曾梦想到的——使少数民族成为民族中的民族;这样的要求使东欧诸国在以后的2年中陷于分裂和屈服。(616)具有象征意味的是马萨里克于1935年12月辞去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职务。他也许是欧洲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家,他比任何其他人更能体现和约解决方案的好的方面。贝奈斯继任总统,正值他一生的事业即将经受考验的时刻接受了全权。(617)

    在欧洲,捷克斯洛伐克是孤立的。它和它的盟国法国之间被它所惧怕的广阔的德国隔开了;莱茵区的重新军事化意味着即使法国依然愿意援助它,法国也无力这样做,除非它和德国展开全面战争。它和它的盟国俄国之间隔着一块宽度不到100英里的乌克兰领土,这块土地战后属于波兰和罗马尼亚管辖。对波兰和罗马尼亚来说,它们是否允许俄国军队通过它们的领土去援助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政治上的难题。波兰自身与俄国或捷克斯洛伐克均无结盟关系,实际上与两国的关系是不友好的,所以它决定拒绝俄国军队过境;对波兰来说,捷—俄协议还形成了部分的包围形势,对东加里西亚是一种威胁。(618)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则有着结盟关系,而且从1934年以后它自己也同俄国改善了关系;此外,它对苏—捷条约还曾表示赞同。(619)罗马尼亚国内在政策上有着尖锐冲突(和法国的情况一样),一派主张加强同法国、捷克斯洛伐克和俄国的联系,另一派则害怕因此而得罪德国,这是害怕德国胜于害怕俄国和害怕俄国胜于害怕德国的两派人之间的冲突。前一派的领袖是蒂图列斯库,他是一个看问题非常敏锐、非常坦率的人,多年来指导罗马尼亚的对外政策,是仅次于贝奈斯的小协约国的主要设计者,本人又是巴尔干协议的主要设计者。但是他也像威尔逊和维尼齐罗斯一样,只顾追求国外的胜利而忽视了自己在国内的地位;1936年8月他的下台明白无误地标志着政治风向的变化,正如3年以后李维诺夫的下台一样。(620)在他以后的政府继续建造布科维纳—特兰西瓦尼亚铁路,以便沟通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往来,(621)但又不愿承担义务使罗马尼亚成为外交合作的中间环节。

    在1936年和1937年,德国的压力无情地迫使小协约国分裂。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施加强大压力;波兰摆脱罗马尼亚;意大利摆脱南斯拉夫。(622)捷克斯洛伐克日益仰赖于同俄国联盟;南斯拉夫是东欧惟一拒绝和俄国恢复外交关系的国家;罗马尼亚在俄国问题上和法国一样意见分歧。捷克斯洛伐克由于既是一个战略堡垒,又是一个坚决实行民主制的国家,成为德国控制东欧的主要障碍。贝奈斯和他的人民愈顽强地拒绝为德国的利益效劳,他们受到的压力也就愈大。(623)匈牙利和波兰都卷入了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争端中,都指望得到领土。在德国的鼓动下,匈牙利修改和约的要求暂时从南方和东方转向北部边界,解除了对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的压力,从而削弱了小协约国对它们的价值。(624)这时匈牙利的外交目的是,放弃匈牙利对南斯拉夫的领土要求以换取后者同意在匈牙利与捷克斯洛伐克交战时保持中立,通过德国对匈南边界的保证以取得德国的合作,与德国参谋部会谈以便联合进攻捷克斯洛伐克。(625)波兰与捷克斯洛伐克的关系仍然不好。(626)这时波兰的外交目的是,恢复与法国和罗马尼亚的联盟(不开罪德国),它陷于幻想而妄图组成东欧的中立集团,重萌曾鼓舞罗马集团的反德联盟的动机。(627)1936年9月,贝克谋求与立陶宛和解,但遭到拒绝。在蒂图列斯库的继任者安东尼斯库的领导下,罗马尼亚的政策也是旨在加强罗马尼亚和波兰的关系,恢复1921年原有的“防疫线”,这为两国提供了妄图建立独立路线的幻想,又符合德国削弱现有东欧外交结构的意图。(628)小国不可能在它们之间成功地推行再保险政策以对抗侵略性的大国,这必须与另一个大国合作。与此同时,南斯拉夫正在和德国结成前所未有的经济关系,和意大利结成前所未有的外交关系并恢复旧有的经济关系。1934年亚历山大国王的被刺成为意南关系中的转折点;(629)从那时起,随着德国的幽灵逐渐向亚得里亚海延伸,墨索里尼大力推行对南斯拉夫的再保险政策,此项政策虽在埃塞俄比亚战争时期由于南斯拉夫参加了对意制裁而中断,但并未终止。斯托亚迪诺维奇就是墨索里尼的贝克上校,他们两人在1937年3月签订了一项友好条约,此项条约在亚得里亚海就等于1934年的德—波条约。如果该条约是由亚历山大国王谈判签订的,那将成为他事业上的辉煌成就,因为条约使意大利承认南斯拉夫在亚得里亚海彼岸是有生存权的,但这时看来此项条约似乎只是为了轻率而失策地同轴心国拉上关系而削弱了小协约国。(630)

    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也是巴尔干公约的签署国,但它们向着轴心国的游离或摇摆政策成了巩固公约的阻力。希腊已为自己对巴尔干公约承担的义务规定了界限,以避免被拖进一场对非巴尔干国家作战的危险,特别是对意大利。(631)保加利亚最早最全面地陷于德国的经济控制之下,重新充当德国在巴尔干帮手的老角儿。(632)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于1937年1月签订了一项单纯的永久友好条约,这本可以说是斯坦博利斯基、维尔切夫和亚历山大的伟大传统的成果,把拜占庭的斯拉夫人联合起来,对抗西方长期以来的剥削和侵略,但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都是在不得人心的独裁者统治之下,两国的政策都已在遵循德国主子所规定的路线。(633)惟一不受德国压力影响而由自己制定其政策的巴尔干公约国家是土耳其,这个东欧国家在东欧承担义务的领土最少,是惟一既与俄国也与西方大国有共同边界的国家,这是个有利条件,也是一个危险。

    1936年3月莱茵兰的重新武装在东欧到处都有反响,接着在4个月内便是黑海海峡的重整军备。这是土耳其自1933年来一直提出的要求,(634)大国保证土耳其安全的洛桑条约到了1936年已完全失去价值。导致1936年6—7月举行蒙特勒会议的外交活动,只是使土耳其赢得以和平手段修改条约的道义声望。但原来为允许土耳其重新武装黑海海峡而召开的会议却讨论了怎样修改海峡通行的条件,俄国希望作有利于它的修改。跟1923年的洛桑会议一样,蒙特勒会议也发展成为英国和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不过这一次法国是站在俄国一边;土耳其再次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会议前它已在原则上达到了它的目的(这一次是重新武装海峡,1923年则是收复东色雷斯)。自洛桑会议以后,俄国的实力和威望都已大为增加,它这时希望取得海峡的出口以便与它的法国盟友保持联系。英国希望减少土耳其对俄国的依赖,也希望为允许俄国舰队进入地中海取得补偿,因为俄国舰队驶入地中海将影响那里的均势。但英国在蒙特勒会议上是孤立的,1936年7月的蒙特勒公约按下列条件确定了黑海海峡的新体制:(1)重申商船自由通过海峡的原则。(2)非黑海国家只限于派遣轻型水面舰只驶入黑海,总吨数也有限制;但黑海国家得派遣任何吨位的主力舰驶入地中海。(3)撤销国际海峡委员会,其职责交由土耳其行使。(4)土耳其在战时或战争迫在眉睫时得关闭海峡。(5)土耳其准予立即重新武装海峡。(635)在洛桑会议上由俄国扮演的不满者的角色在蒙特勒会议上改由意大利扮演了,因为限制意大利在地中海的势力是土耳其、俄国和英国政策的共同目标;所以意大利既不参加会议,也不签署公约。蒙特勒解决方案是在土耳其国家安全和俄国利益之间取得平衡,俄国又一次被正式承认为黑海的主要大国。当年意大利纵谈它“在亚洲的历史性目标”,并梦寐以求在爱琴海的优势,蒙特勒公约便标志着这一时代的结束,所以它也预示着,争夺巴尔干半岛控制权的冲突,即将成为5年后破坏德苏协定的主要因素。(636)

    (九)德奥合并

    自从罗马—柏林轴心于1936年形成以来,德奥合并实际上已不可避免。在两个敌对大国之间作为缓冲的一个小国还有可能保持它的独立,因为这也有利于那个较弱的大国。但如果两个大国建立了协议,那个缓冲国就很可能被瓜分了。德国于1938年3月11—12日征服奥地利就属于这种情况。德奥合并是变相的瓜分;因为虽然最明显的现象是奥地利共和国并入第三帝国,(637)但它也导致德国承认勃伦纳边界,还把奥地利民族的一部分放弃给意大利,这就是1919年被意大利兼并的南蒂罗尔居民,他们在那里生活、消失、受着迫害。(638)

    当纳粹党人在维也纳胜利地升起他们的旗帜时[纳米埃尔写道],整个中欧和东南欧,从波希米亚山和喀尔巴阡山一直到亚得里亚海、希腊和黑海海峡,都将燃烧起来了,欧洲的政治均势将被破坏了。(639)

    德奥合并对于推翻均势所产生的影响好像1796年法国入侵意大利一样;扩张中的大国征服小国是逐步累积的,征服了一个,下一个便更容易更有把握了,如此一个又一个直到大国之间的真空地带全部填满为止。在18个月内,苏联也签署了它的福米奥营条约。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后使自己循多瑙河而下,同匈牙利和南斯拉夫都有了共同边界。(640)捷克各省4/5的边界已被包围。

    与奥地利合并……不仅实现了一个长期以来的民族目标,而且肯定地改善了我们的战略地位,从而有助于加强我们的军事力量。直到现在为止,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插入德国境内,形成很大威胁(它是朝向法国的蜂腰,又是盟国特别是俄国的空军基地),现在捷克斯洛伐克自身也被钳住了。它自己的战略地位现在已经变得如此不利,以致在能得到西方的有效援助之前,它势必成为强有力攻势下的牺牲品。(641)

    希特勒并不是一直打算先征服奥地利然后再征服捷克斯洛伐克的;5个月以前他声称有必要同时征服这两个国家;(642)在4月21日,维也纳失陷后5个星期,在这个被征服的首都自杀的浪潮尚未减退,(643)恐怖统治才开始成为常规时,希特勒便开始详细考虑对捷克斯洛伐克的进攻。(644)3天以后,亨莱因在捷克斯洛伐克内部举起了叛乱的旗帜,他在卡罗维发利发表了演说,这一回不像1936年在赫布的那次演说那样有保留了,他在取得胜利的德意志帝国全部威望的支持下,要求德意志民族集团的行政自治权和法律上的人格尊严,要求他们有权“宣布接受德国国籍和德国政治哲学”,即在德意志人地区建立纳粹极权主义政权来肢解这个民主共和国。(645)他还要求“修改捷克斯洛伐克的外交政策,这种政策曾经把国家引导到德意志民族的敌人的行列”。5月20日深夜,贝奈斯鉴于德国军队集结的报道,下令实行部分动员。(646)这就激怒了希特勒,促使他提前实施他的计划。5月30日他写道:“在最近的将来以军事行动摧毁捷克斯洛伐克是我的决不更改的决定。”(647)

    力量均势的破坏不但改变了小国与德国的关系,也改变了小国之间的关系。“狗腿子”改善了它们的地位,指望分到一些赃物。波兰计划军事占领立陶宛,以抵消德奥合并的影响;可是它却在3月17日送去一份最后通牒,要求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648)俄国警告波兰,如果波兰武装进攻立陶宛,俄国保留采取行动的权利。(649)为德国胜利地摧毁的和约所规定的限制不能迫使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再遵守了。保加利亚于7月31日在萨洛尼卡与巴尔干公约集团签订了互不侵犯公约,公约承认保加利亚在军备方面的平等地位,承认它对自己国境内的充分主权,但它并未加入巴尔干公约集团,也未放弃修改和约的主张。(650)8月22日,匈牙利和小协约国也在布莱德签订了一项相似的协定。(651)如果保加利亚不像10年前当意大利的附庸国那样当今天德国的附庸国,如果匈牙利不是被迫在政治上、经济上部分转变成为“同等地位的辅助力量”的话,(652)这些协定本来是可以具有小国联合起来对抗德国威胁的性质的。德奥合并激励了匈牙利国内的德裔和匈牙利裔纳粹党人,增强了德国的压力和宣传;1938年5月霍尔蒂以伊姆雷迪替代达兰伊。以遏制匈牙利的国家社会主义,但是像陶尔斐斯、卡罗尔和斯托亚迪诺维奇一样,伊姆雷迪所能执行的政策只能是效法形成威胁的病害,其效果并不是使人具有免疫力,而是为真正的病害铺平道路。当夏季捷克斯洛伐克危机日益高涨时,小协约国生命力的惟一迹象是许多南斯拉夫青年到捷克使馆和领事馆去申请,愿意在发生战争时服役。他们是7月来到布拉格参加全国体育组织“索科尔”最后一次盛大联欢节日的最热烈的来宾,他们向马萨里克的国家提供援助,正如过去欧洲走向毁灭时,马萨里克在阿格拉姆审判中赞助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的事业一样。(653)但是最后解决捷克斯洛伐克问题的还是那些大国,而不是一些小国,所有这一类危机几乎都是如此。

    (十)第一次瓜分捷克斯洛伐克

    1938年9月至11月第一次瓜分捷克斯洛伐克是一次没有进行战斗的战争的结果,它推翻了凡尔赛解决方案并使德国成为无可争辩的东欧主宰。(654)这次危机对东欧国家的政策(对西方大国的政策也是这样)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为一年后爆发真正战争的各种力量提供了可资选择的模式。决定性因素是西方国家的政策,它们的决心可以使法—捷联盟不起作用,(655)因此东欧的命运又一次要取决于东欧以外的力量;然而其次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在东欧内部,即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自己的政策。波兰的政策纯粹是机会主义的,贝克天真地称之为“独立的”政策。在外表上,波兰的政策是基于既怕德国又怕俄国,所以在1938年9月又妄想在德国和俄国之间玩弄中立集团的把戏,这一次还想扩大为“赫尔辛基—布加勒斯特轴心”,(656)好像波兰站上一张椅子就能俨然成为大国似的。但随着战争的迫近,可以看得清的是,波兰在德国和俄国之间并不是保持平衡的,在两者之间德国对波兰虽然是更为直接的危险,但波兰却倾向于德国,它对俄国的敌对态度更露骨。另外还有一个因素在起作用,即波兰渴望马上获得领土利益。如果德国单独与捷克斯洛伐克作战,波兰会协同德国一起击败并肢解捷克斯洛伐克,尽管波兰的军事措施并不与德国怎样协调,而且它还可能认为自己是可以独立作战的。(657)即便法国履行它与捷克斯洛伐克联盟的义务,波兰也不愿向法国驻波兰大使诺埃尔保证遵守中立。(658)从这里也可以看到,法国联盟体系最后是要陷于自身内部的重重矛盾之中的。同法国签订的主要是针对德国的同盟条约的波兰,竟会加入德国一起去进攻法国的另一盟国捷克斯洛伐克,即便在法国为保卫捷克斯洛伐克而同德国交战时,它也会这样干。波兰人对此所阐明的论据是:捷克斯洛伐克反正免不了要瓦解,波兰从中可以收复被它夺去的领土,这是波兰的利益所在;让波兰这样增强并扩大而成为介于德俄之间的东欧中立集团的领袖,这是法国的利益所在。(659)此种需要、贪婪、误断加在一起的论据就成了不坚持原则的非常充分的理由了。但是最重要的因素也许还是波兰不喜欢捷克斯洛伐克的盟国苏联。站在捷克斯洛伐克一边对德国作战几乎肯定地意味着站在俄国一边对德作战,这就带来了要让苏联陆军和空军过境的危险,而对此波兰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同意的。(660)最后,波兰在德国和俄国之间决非不偏不倚,它可与德国合作共同反对俄国,(661)但决不与俄国合作去反对德国,这和捷克斯洛伐克同这两国的关系正好相反。

    波兰本身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要求只限于切欣。但是它支持南边的匈牙利,而匈牙利要想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欲望仅次于德国。波兰还支持罗马尼亚,因为罗马尼亚介于捷克斯洛伐克和俄国之间,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防务关系重大。波兰与罗马尼亚有共同边界,与匈牙利的共同边界还有待产生。在波兰的中立集团计划中,争取波兰与匈牙利接壤是现实和成就的小核心,其部分目的是扩大德国和俄国之间的屏障。实现的办法便是匈牙利扩大其边界,恢复它昔日在喀尔巴阡山脊一度有过的边界,那就要把它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的修改和约的要求全部实现,不仅要和同民族统一主义的马扎尔人再度合并,而且还要把卢西尼亚甚至连斯洛伐克也都包括在内。(662)对波兰来说,它所注意的只是要消灭作为潜在的乌克兰民族主义中心的卢西尼亚,如果该省为匈牙利收复,就可以凭后者去根除隐患。但是这就意味着小协约国的瓦解,意味着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也就不会去援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曾谋求放弃它对南斯拉夫的要求以换取后者的保证中立,它也曾谋求墨索里尼保证进攻南斯拉夫,如果后者袭击匈牙利的话。(663)看来,以上两项正式保证它一项也没有得到。斯托亚迪诺维奇是谨慎的,在1938年1月访问柏林时对希特勒,以及后来对法国人,(664)他都重申南斯拉夫对小协约国承担的义务。德奥合并大概使南斯拉夫的政策有几分倾向轴心国。当捷克斯洛伐克危机在整个夏季点燃并煽起时,南斯拉夫告诉意大利人说,南斯拉夫不干预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冲突,如果匈牙利让德国率先去发动侵略,或者表面上好像是捷克斯洛伐克挑起的。(665)意大利也不表态:如果南斯拉夫与轴心国关系良好,南斯拉夫不会去进攻匈牙利。(666)因为意大利正想把南斯拉夫拉进罗马集团,(667)甚至想悄悄把意大利的势力向北一直延伸到华沙。墨索里尼于1938年9月18日在的里雅斯特的演说第一次公开把苏台德区的争端扩大到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匈牙利和波兰少数民族,并于危机高潮时在他巡视意大利北方所发表的演说中,大肆炫耀地支持这些附带要求。(668)

    在小协约国之中,罗马尼亚是惟一同轴心国没有共同边界的国家,也是惟一同俄国有共同边界的国家,这就使它的政策在对待德国关系上有较大的独立性。而且它同小协约国的切身利害关系也超过捷克斯洛伐克,超过南斯拉夫,因为它的匈牙利少数民族比那两个国家多。可是罗马尼亚既怕德国成为侵略国,又怕俄国成为盟国,此种双重恐惧使它的政策陷于瘫痪状态。同德国结成联盟的匈牙利对捷克斯洛伐克的进攻,不同于17年前组成小协约国时所要对付的和约修正主义者的匈牙利了;现在的匈牙利可以领着德国军队穿过匈牙利国土直达罗马尼亚边界。(669)俄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援助如果不用苏联陆军,则一定是由苏联的空军飞越罗马尼亚的领空,那么罗马尼亚就会成为德国和俄国的战场,而且战争结束后苏军是否会再次退回到比萨拉比亚边界线后面去,这是没有把握的。所以,罗马尼亚对法—捷—苏联盟存在着缺口的战略链条上的这类重大问题只好支吾搪塞或到时再说了。(670)1938年3月李维诺夫在回答这方面的问题时说过这一类的话:“如果反侵略国家认真对待这个问题,是可以找到解决办法的……‘有决心就会有办法’”;他的话被解释为俄国在必要时将侵犯波兰和罗马尼亚的领土,以便到达捷克斯洛伐克。(671)但苏联的政策显然仍希望采取集体行动。1938年9月2日,李维诺夫向法国驻莫斯科代办建议,(672)迈斯基也向丘吉尔建议转达英国外交部,应该通过国联的行政院按照国联盟约第11条克服罗马尼亚的犹豫不决。(673)由于英国和法国对国际联盟和集体行动有反感,才没有让罗马尼亚蒙受不接受这个建议的坏名声。它现在可以躲在尚未完工的布科维纳—特兰西瓦尼亚铁路后面挖掘战略壕沟,这就使苏军不可能在3个星期之内赶到波希米亚前线;(674)而在法律上,又可以凭波兰—罗马尼亚联盟的条款为依据,它必须与波兰协调其对俄国的政策。(675)因此,波兰就用它的左手约束罗马尼亚,使它难以进行自卫,同时又用右手招呼匈牙利发动进攻。

    捷克斯洛伐克的自卫抗德计划乃是假定在西方有与法国的结盟,在东方也可说有与俄国的结盟,如果同时遭到匈牙利的攻击,则也有与小协约国的更早的联盟关系。捷克斯洛伐克总参谋部估计他们可以顶住德国人3个月到6个月,必要时甚至还可以顶住匈牙利人,这样便能争得时间让俄国支援部队取道罗马尼亚及时到达,让法国进攻莱茵兰。(676)法国背叛了自己承担的义务,这个计划的基础便被破坏了。希特勒于1938年6月写道:“可是,正如占领非武装区并进入奥地利一样,只有在我确信法国不会进军而英国也因此不会干预的时候,我才会决定对捷克斯洛伐克采取行动。”(677)然而,以调解人自居的英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盟国法国,却不站在捷克斯洛伐克一边去干预,反而站到德国那一边去了,它们向捷克斯洛伐克发出最后通牒,从而在精神上破坏了后者抗敌的士气。9月21日发出的第一个最后通牒宣称,如果捷克斯洛伐克拒绝英法的计划,即拒绝按张伯伦于9月15—16日访问贝希特斯加登的结果将苏台德区割让,英国和法国将不再过问捷克斯洛伐克的命运。(678)贝奈斯接受了英法的计划,希望赢得时间收买正在沿捷克斯洛伐克边界集中军队的波兰和匈牙利。他说:“我已经作出应付各种事变的计划。”(679)在9月21日同一天,波兰要求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波兰少数民族问题应立即按解决苏台德区德意志人的同样方式处理,同时宣布废除1925年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订立的少数民族条约。(680)9月22日,匈牙利为匈牙利少数民族提出了同样要求,(681)在华沙举行了要求建立波兰和匈牙利的共同边界的游行示威。

    同一天希特勒在戈德斯贝格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682)西方国家的态度因而在表面上强硬起来了,捷克斯洛伐克在9月23日宣布动员,这使捷克人暂时解除了四大国的压力,看来似乎最终有可能形成反对德国的联盟。当时在日内瓦出席国联大会的李维诺夫在9月21日和23日两次重申苏联在国联盟约集体安全的体制内,以履行法捷条约为条件,承担它对捷克斯洛伐克的义务。(683)9月23日,俄国警告波兰,如果波兰进攻捷克斯洛伐克,它将废弃苏—波互不侵犯条约。在这种情况下,贝奈斯收买波兰的计划付诸实施。9月22日,他写给波兰总统莫希齐茨基一封私人信,原则上接受波兰的要求,同意立即开始进行谈判;这封信是在9月25日发出的。(684)贝克拒绝了这个建议,他想要使捷克斯洛伐克受到公开的屈辱。(685)贝奈斯后来说,这是他不顾俄国的支持而向德国投降的“最后的决定性原因”。(686)

    在波兰依旧采取粗暴和掠夺性的政策的同时,小协约国却在看风使舵。它们的目的是保持中立。(687)很明显,在西方大国表态之前,也就是说在大战开始之前,它们也决不表态。9月23日,罗马尼亚驻罗马公使告知齐亚诺,罗马尼亚正在拒绝并将继续拒绝苏联关于苏军自由假道的要求;他说罗马尼亚赞成将捷克斯洛伐克纯马扎尔人的那部分归还给匈牙利,不过它反对匈牙利关于斯洛伐克的要求;如果俄国和波兰交战,它将支持波兰,它和波兰的联盟将被置于它对布拉格所承担的义务之上。(688)9月24日,南斯拉夫政府禁止公众集会,企图取缔不仅支持捷克斯洛伐克而且反对斯托亚迪诺维奇的群众游行。第二天,斯托亚迪诺维奇在原则上同意罗马尼亚提出的一项建议,由南罗两国向匈牙利政府发表口头联合声明,两国可以同意捷—匈边界线作有利于匈牙利的修改,但仅限于马扎尔居民占多数的地区,它们对匈牙利兼并斯洛伐克则不能置之不顾。(689)在柏林要求下,这一步骤并未实行;(690)这一步骤的计划是小协约国的最后挣扎。

    大国的专断决定是压倒一切的。9月29日,两个轴心国家和两个西方国家的首脑在慕尼黑会见,他们商定瓜分捷克斯洛伐克,瓜分的方案与希特勒在戈德斯贝格提出的要求相差无几。(691)当天晚上通过第二次英法最后通牒,以不寻常的蛮横态度,将这个方案强加于捷克斯洛伐克政府。(692)如果波兰人处于这样的绝境,被所有的盟国所遗弃,面临边界各方面的敌人,他们可能还要战斗下去。捷克人则比较审慎小心,能够克制,他们屈服了。贝奈斯的决定是以冷静的估计为基础的,不但估计到捷克斯洛伐克敌人的实力,而且也估计到国家内部的力量对比。因为对陆军和农民党——主要的政党——的领导人说来,苏台德区的丧失同借盟军之名的红军干涉相比之下,前者还只是一个较小的祸害。(693)如果捷克斯洛伐克无视慕尼黑国家而进行武装抵抗,它势必只能依靠苏联的援助。这样就会使它在这场布尔什维克国家与西方国家的思想意识斗争中同苏联结合在一起,正好应验了以纳粹德国为首所宣传的那一套说法,也许就会断送西方国家最后的任何援助。尽管捷克人在传统上有着斯拉夫文化优越论,然而,马萨里克和贝奈斯的捷克斯洛伐克(正如普什米塞家族和卢森堡王朝的波希米亚一样)是一个西方式国家而不是拜占庭式国家,1918年它是在西方国家的赞助下重新建国的。西方国家已经背弃了它,俄国单独提供援助是肯定无疑的,然而是危险的,全国一半人民拒绝这种援助;因此捷克斯洛伐克只能被迫寄最后希望于小国,希望由于顺从它的邻国而赢得一个差可忍受的中立。(694)但是人们总会去推测,如果当时捷克斯洛伐克进行抵抗,是不是会加速大国之间的战争爆发,这些大国又是不是会采取不同的联合。(695)

    慕尼黑解决方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它预示了这次大战的许多重要后果。慕尼黑会议有三个值得注意的缺席者: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俄国,每一个国家的缺席都有其各不相同的重要意义。这个解决方案是由于一种倾向而产生,即在欧洲建立一个大国指导中心,任意处置小国的领土及其利益,这是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在1933年就曾共同制止的。这次会议标志着意大利要求成为一个大国的不真实的鼎盛时期,以墨索里尼为欧洲的调解人与和平缔造者;(696)同时也标志着波兰妄想成为大国的告终,对贝克的仗势欺人的政策的初步评说便是没有请他参加慕尼黑会议。俄国也没有被邀请参加,它这一次又被排斥在东欧之外虽然只不过延续了11个月,却大大加强了它对西方国家的敌视,而且还影响它以后与西方国家的关系。(697)慕尼黑协定不仅标志着法国联盟体系的解体,也标志着这种联盟体系作为其最近表现的法国在东欧的历史悠久的影响消失。法国在东欧的影响可以追溯到4个世纪以前法兰西斯一世和奥斯曼帝国在帕维亚之后建立的协议,甚至还可以追溯到波兰和匈牙利的安茹王朝和伯罗奔尼撒人,以及这个王朝对拜占庭的图谋,还可追溯到教皇的政策变革,在13世纪使圣路易的兄弟登上西西里的王位。(698)慕尼黑协定标志着英国在东欧的影响——除希腊和土耳其的半岛前哨基地外,也开始趋向结束;1939年对波兰和罗马尼亚提供的保证未能挽回英国的影响,最后于1945年在雅尔塔签订的并无成效的协定则使英国在东欧的影响完全消失。慕尼黑协定也标志着捷克斯洛伐克作为欧洲中心部分惟一的西方议会制国家的完蛋。它被西方国家背弃了,沦为纳粹德国的卫星国,以后成为它的保护国,10年以后又走上另一条路,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余波,成为完全依附于俄国的国家,此种依附地位正是它在1938年9月拒绝接受的。(699)

    瓜分捷克斯洛伐克的工作进行得既顺利又迅速。德国占领苏台德区是在10月1日至10日之间进行的;设在柏林的由4个慕尼黑国家和名义上的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国际委员会于10月13日决定在割让区不再举行公民投票,这个委员会的成立不过是为这场交易蒙上一层遮羞布,它对德国的要求总是唯命是从的。(700)11月20日的德—捷议定书便划定了最后的边界线。边界线的划分大致上是按照希特勒在戈德斯贝格提出的要求,主要以民族考虑为依据,但也给德国以战略上的便利,使捷克的残余各州听凭德国摆布,(701)波希米亚就这样在历史上第一次被分割,就在亨莱因的追随者欢庆他们与一个他们及其祖先从未隶属过的帝国团聚的同时,捷克斯洛伐克的南北边界却都在向境内缩进。历史又倒退到1919—1920年,当时捷克斯洛伐克所获得的领土又从它手中被夺走了。当波兰看清捷克斯洛伐克已被遗弃而屈服时,便立即于9月30日提出最后通牒,要求交出切欣区,(702)这是捷克斯洛伐克在1920年乘波兰无力兼顾时吞并切欣区的历史重演。捷克斯洛伐克于10月1日让步,在10月2日至12日之间波兰占领的那一块领土,据捷克估计,那儿的捷克人占53.5%,波兰人只占33.5%。(703)匈牙利于10月1日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关于举行修改边界的谈判。自10月9日至13日由斯洛伐克人和匈牙利人举行的谈判是在科马尔诺(科马罗姆)进行的,因匈牙利人提出的要求过高而告破裂。(704)匈牙利在10月12日便已采取军事行动,在东斯洛伐克和卢西尼亚进行了几个星期的小规模非正规战争,这又是1919年的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战争的重演。(705)同1919年一样,冲突并不是由于两个小国之间的直接问题而要打出一个结果来,两个小国之一在军事上占优势,另一个则有大国的支持,取得胜利的乃是后者。(706)在经过进一步毫无结果的直接谈判之后,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和匈牙利政府将争端提请德国和意大利仲裁,因此里宾特洛甫和齐亚诺于11月2日在维也纳的贝尔维德雷宫划出了新的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边界线,完成了对捷克斯洛伐克的瓜分。(707)为了矫正过去把6%的马扎尔民族并入捷克斯洛伐克的不公正行为,现在将20%的斯洛伐克民族并入了匈牙利。(708)

    在维也纳和在慕尼黑一样,都有重要的缺席者,最显著的缺席者是慕尼黑会议的两个西方国家,这和慕尼黑协定附件的规定是相违背的,附件规定由四国来解决波兰和匈牙利提出的要求。现在将英、法排除于东欧之外是在外交上第一次出现。(709)匈牙利曾要求波兰和德国、意大利一同作为仲裁者,捷克斯洛伐克则提出,如果有波兰,也应有罗马尼亚作为仲裁者。因此小国又一次被排除在外,而波兰也又一次成为小国之一。维也纳议定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是否要建立波兰和匈牙利的共同边界,和1919年一样,这再一次意味着要处理卢西尼亚。匈牙利和波兰的目的是由匈牙利恢复昔日的喀尔巴阡山边界,并作有利于波兰的小小修正,它们两国得到意大利的支持;罗马集团的政策和波兰集团的政策携起手来了。波兰想拉罗马尼亚一起瓜分卢西尼亚,可是罗马尼亚却有顾虑,生怕匈牙利的修改和约的主张下一回便要轮到特兰西瓦尼亚了,这是当初建立小协约国的共同利益的最后一次消极表现。(710)卫星国的加强联合又一次出现了相互矛盾:对德国说来,波兰和匈牙利的共同边界可以加强一个从属于德国政策的反苏集团,但这一集团的主要动机或许也是反德的,因为它拦住了德国向东发展的道路。维也纳会议暴露了轴心国家内部的潜在矛盾,意大利支持匈牙利,德国则支持斯洛伐克,但德国具有更大的发言权。(711)维也纳议定书对斯洛伐克和卢西尼亚的宰割较之分割波希米亚更武断,但是还保存了一部分残余的卢西尼亚,正如它依然是其一部分的剩余的捷克斯洛伐克那样,作为德国实现其目的的工具。

    (十一)从慕尼黑和维也纳到布拉格

    新的捷克斯洛伐克一开始就是德国的傀儡国。它的天然防线和建筑的防御工事都交出去了,在战略上和经济上它都无法维持,它的生存只能听命于德国,而德国从一开始就准备全部并吞它。(712)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利用人民群众对西方国家的愤怒情绪同轴心国合作。10月5日,贝奈斯辞去了总统职务并于10月22日离国出走。(713)紧接着慕尼黑事件之后,在捷克斯洛伐克国内出现了两种事态发展,都是在德国鼓励下促成的具有煽动性的激进主义。第一种是国家联邦化,第二种是部分建立了法西斯体制。在德国控制下,捷克斯洛伐克分解成为各该组成的民族,它们迄今潜在而受到抑制的自治倾向现在实现了。10月6日成立了斯洛伐克的自治政府,(714)10月11日成立了卢西尼亚的自治政府,(715)后者的古老首府乌日戈罗德已割让给匈牙利,现在只好在穷村胡斯特建立新首府。11月17日通过了全国新宪法,国名由捷克斯洛伐克改为捷克—斯洛伐克,11月21日又正式制定了斯洛伐克和卢西尼亚的自治法规。(716)捷克各州的宪法也有了变革:各政党合并为两个集团,其余一律解散,权力集中在行政部门。(717)可是两个新的自治政府既无独立基础,又没有独立传统,所以德国对它们的影响远胜于布拉格。斯洛伐克一向有教权和专制的传统,所以在斯洛伐克民粹党及其按纳粹党党卫队模式组织的赫林卡卫队的控制下,建立了一种极权主义的体制。斯洛伐克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纳粹的模范卫星国,连匈牙利也黯然失色,德意志少数民族领袖卡马辛成为德意志事务部长,实际上监督政府的全部工作。(718)卢西尼亚由于过分落后,无法实行有效的自治,担任总理的年长的东正教教士沃洛辛和继贝奈斯之后担任捷克斯洛伐克总统的年老的哈查法官一样,对于担任这样的重要职务都缺乏准备;在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的鼓舞下,建立了一个半法西斯主义的政权,采取反犹太人的措施,并成立了一个效法赫林卡卫队的冲锋队组织,名叫“西奇”;(719)但是卢西尼亚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是德国进一步扩张的前哨阵地。

    库隆德在1938年12月写道:“由于命运的不可思议的颠倒,为了遏制德国的扩张所建立的堡垒捷克斯洛伐克,今天却成了德国用以突破东方大门的撞锤。”(720)通过对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征服,德国便从西面和北面包围了匈牙利,使它在经济方面实际上并给德国了,此种屈从地位可不是在领土方面占一些小便宜所能补偿的。波兰所处的新地位更引人注意。波兰仅次于捷克斯洛伐克本身,是慕尼黑和贝尔维德雷议定书的主要的和最直接的受害者,它在这方面所受到的损失远远超过了它被排除于上两次会议之外在威望上所受到的打击。德奥合并从三方面包围了捷克斯洛伐克,而变成了德国卫星国的斯洛伐克和卢西尼亚同样又从三方面包围了波兰,使它也处于贝克所不曾预见到的战略上的不利地位。慕尼黑会议以后3个多星期,新主题的第一个调子奏起来了,10月24日里宾特洛甫召见波兰驻柏林大使利普斯基,向他提出要求,把但泽割让给德国,并要求一条通过波兰走廊而不受波兰管辖的公路和铁路。(721)波兰就这样身不由己地只能紧跟着德国的轨道走了;它的愚蠢就在于没有早在自己的领土完整尚未成为问题时就避免这一危险,这时它才感到与另一个被排除于慕尼黑和维也纳会议之外的主要大国有共同利益,因此也倾向东方了。为了驳斥波兰将参加反共产国际公约的报道,波兰和俄国于1938年11月26日发表了联合公报,重申它们于1932年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722)

    对波兰最明显的威胁并非来自西部边界的压力,而是来自自治的卢西尼亚,从慕尼黑会议到1939年3月,卢西尼亚已成为德国谋求破坏东欧残余结构的支点。德国在卢西尼亚策动了一项乌克兰民族主义运动;这个落后的小省本是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之间的桥梁,又即将成为匈牙利和波兰之间的短时期内的桥梁,业已上升为民族统一主义的中心,一个乌克兰的皮埃蒙特,一心想把它的吸引力传播到远远超越于它自己的小小边境之外,传播到波兰东部的被压迫的乌克兰人中间去,传播到苏维埃乌克兰的大部分乌克兰民族中间去。(723)从1938年10月起,德国报纸将这个地区称作喀尔巴阡-乌克兰,12月31日起又正式改用这一名称。(724)在这里历史的车轮又倒退了,但不是倒退到1919年的混战年代,而是倒退到前一年的德国势力短暂的鼎盛时代,就是在签订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与德国西线崩溃之间的时期,那时一个自治的附庸国乌克兰成了德军向东一直推进到顿河流域的康庄大道。(725)18年来波兰一直预料到并且害怕来自东方俄罗斯的民族统一主义将影响它的乌克兰居民,现在看来这种影响却来自南方的德国。从这里它危及桑多米埃什周围的工业储备库,那是背靠喀尔巴阡山的安全中心区或三角区,当初所以选定并发展这一带地区正是因为那儿既远离德国的边界,同样也远离俄国的边界。1938年12月8日,波兰的乌克兰民族民主党要求取得当时斯洛伐克和喀尔巴阡-乌克兰所拥有的那种自治权,即要有独立的军队和参与外交关系的权力。曾经摧毁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外包围和国内分裂,这时也结合在一起同样威胁着波兰,而更为可怕的是国内分裂。(726)

    瓜分捷克斯洛伐克标志着德国按照民族原则修改和约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那就是帝国主义了。不仅如此,瓜分捷克斯洛伐克也煽动了东欧要求修改和约的小国、少数民族和一些小民族。民族原则第一次被用之于瓦解继承国的新目的,而那些继承国当初也都是根据民族原则而缔造的。南斯拉夫的克罗地亚人,像波兰的乌克兰人一样,也被斯洛伐克和卢西尼亚的自治美景所吸引。(727)德国要求修改和约的主张第一次附带地使一个要求修改和约的小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由于匈牙利的领土扩张,保加利亚的欲望也更强烈了。这些运动为德国的政策提供了多种机会;可是正当德国集中力量最后摧毁捷克斯洛伐克并开始对波兰施加压力时,它的目标却在于全面巩固它在东南欧的统治地位而不欲挑起新的分歧。正如在1936年那样,当德国首次使东欧与西方分离时,它对这一地区的开拓是以沙赫特作为经济部长出访多瑙河流域和巴尔干各国首都开始的。(728)同样,在1938年的最后季度,沙赫特的继承者丰克也以同样的旅程庆祝并加强该地区的德国优势。(729)1938年10月28日,里宾特洛甫在罗马会见墨索里尼和齐亚诺时,在列举“要求和轴心国家建立更密切关系的其他国家”中,不仅是匈牙利,而且还有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730)

    然而,德国在这个地区的外交并不是毫无阻力的,在那年年终和1939年初,多瑙河流域到处出现了抗拒的微微波动。这些国家尽管在外交上仍屈从于德国,却企图在内部事务上取得更多的管理权和独立权。11月和12月,在布加勒斯特的一个德国贸易代表团未能得到它想谋求的长期贸易协定,(731)从4月起就被监禁的铁卫团领袖科德里亚努于11月30日被一星期前才自贝希特斯加登访问归来的卡罗尔杀害了。希特勒大为震怒,加芬库则以他特有的自我表演方式,深信他之所以在12月23日被任命为外交部长,是为了应付德国可能沿多瑙河发动一场“惩戒性征讨”的局势。(732)在整个冬天,罗马尼亚是最积极主张联合的东欧国家,因为它尚未与德国接壤,尚未沦于附属地位,它也不像希腊和土耳其那样由于距离危险较远而宁愿让其他国家去采取主动。但是联合起来对抗德国可不像联合起来对抗保加利亚那么容易,加芬库频繁出访外国首都所取得的惟一具体结果,就是巴尔干公约集团于1939年2月22日在布加勒斯特举行了会议,这次会议再一次肯定现有的边境,反对任何修改边界的主张。(733)

    同南斯拉夫结盟对意大利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墨索里尼于1939年1月8日明确地把吞并阿尔巴尼亚列入了他的扩张计划,但是要依靠南斯拉夫的支持,而南斯拉夫在征服萨洛尼卡方面则要得到意大利的赞助。(734)从1月18日至23日,齐亚诺访问了南斯拉夫,与斯托亚迪诺维奇举行会谈。应德国的要求,齐亚诺问南斯拉夫是否愿意参加反共产国际公约;为了意大利自己的利益,他建议瓜分阿尔巴尼亚;斯托亚迪诺维奇对两个建议都作了积极的回答。(735)但在1938年12月11日的大选中,斯托亚迪诺维奇实际上是被击败了:独裁制有助于把克罗地亚的自治运动转变成为连大多数塞尔维亚人都支持的南斯拉夫全国反对派。(736)1939年2月4日,斯托亚迪诺维奇被迫辞职,轴心国在贝尔格莱德的影响动摇了。齐亚诺写道:“在斯托亚迪诺维奇去职以后,南斯拉夫这张牌对我们已失去了90%的价值。”(737)墨索里尼这时决定,“如果斯托亚迪诺维奇的政策继续下去,就与南斯拉夫共同瓜分阿尔巴尼亚,否则就抛开南斯拉夫,必要时甚至反对南斯拉夫,以占领阿尔巴尼亚。”(738)

    与德国关系最不明确的卫星国是匈牙利。匈牙利为贝尔维德雷议定书没有使它得到卢西尼亚而感到强烈不满,它认为是德国的卑劣行动使它的正当要求得不到满足。它以不断地在斯洛伐克和卢西尼亚边界发动恐怖袭击来发泄它的不满情绪,并在政治演说中和报纸上批评德国。这样做必然也激怒了希特勒和墨索里尼。(739)12月,被希特勒视为德国敌人的匈牙利外交部长坎姚由恰基取代;1939年1月13日,恰基和希特勒举行了一次争论得很激烈的会晤,不过在告别时他得到了希特勒不再禁止匈牙利占领卢西尼亚的保证。(740)

    在他会见希特勒以前3天,恰基宣布匈牙利已接受加入反共产国际公约的邀请;(741)俄国便于2月2日与匈牙利断绝关系,理由是匈牙利这时实际上已丧失了独立性。(742)罗马尼亚为此很高兴,因为对罗马尼亚提出领土要求的三个国家中有两个国家又进一步疏远了。2月14日,伊姆雷迪由于他对德国的卑躬屈膝的政策越来越不得人心而被迫辞职;在这个反犹太的政治人物的世系上发现有犹太人血液的这一事件,说明了那种祸福无常但又难以避免的命运,而他的国家正在对它作战是徒劳的。捷列基继他之后担任总理,不过恰基仍留任外长。匈牙利在2月24日正式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公约,它是第四个签署国,是缔约国中的第一个小国。同一天捷列基解散了匈牙利纳粹党,他希望将内政和对外政策分别处理。当时看来,德国之所以决定在3月占领布拉格,部分原因似乎“是为了要摧毁当时德国东南方的大部分邻邦小国所表现的不驯服”。(743)

    罗马尼亚长期以来希望对多瑙河口取得无限制的主权,就像土耳其于1936年取得对黑海海峡的无限制主权一样。早在1925年,罗马尼亚就谋求废除多瑙河欧洲委员会,而代之以国际委员会。由于土耳其的外交在蒙特勒会议上取得成功,罗马尼亚的不满更加深了。(744)此外,俄国从1925年开始,德国从1927年开始,都一直要求派代表参加欧洲委员会。(745)1936年11月,德国废弃了凡尔赛和约中有关国际水道的条款,并退出国际河流委员会,这对多瑙河的国际体制是一个决定性的打击。(746)罗马尼亚反对欧洲委员会的活动在1939年8月的锡纳亚会议上达到了目的,那时欧洲委员会放弃了与罗马尼亚主权不相容的一切权力。(747)1939年3月1日,德国终于被接纳参加欧洲委员会。但是1856年的体制现在实际上已不复存在了;罗马尼亚一向致力于摧毁对它本身独立的欧洲保证;现在为德国和俄国之间进行控制多瑙河口的斗争已经铺平了道路。

    (十二)第二次瓜分捷克斯洛伐克

    希特勒后来说过:“对我说来,从一开头就很清楚,我不能满足于得到苏台德——德意志人的领土。”(748)慕尼黑会议划定的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的边界对捷克斯洛伐克来说,是无法维持生存的,对德国来说,也不会是一直可以接受的。一个捷克的突出部仍在破坏它的东部边界线,在战略上还需要拉直从西里西亚的南端到厄斯特马克的东北端之间的那一条线。(749)1939年1月16日,希特勒告诉恰基说,从10月到第二年3月之间在欧洲不可能采取军事行动。(750)这是指明德国准备最后征服捷克斯洛伐克的那个月,前几年德国就在那个月重新实行征兵制,重新武装莱茵兰,又征服了奥地利。1938—1939年的冬天,德国一直在准备完成它在慕尼黑只实现了一半的目标。军事和经济计划均已完备,捷克斯洛伐克内部的德国第五纵队已高度组织起来,在外交上对布拉格政府又不断施加压力。

    但是,捷克斯洛伐克的毁灭是计划通过国家的瓦解来实现的。(751)到1939年初,这个国家的三个组成部分已经不再在一个共同的结构内活动,而是各自在国际上存在。卢西尼亚作为纳粹乌克兰的宣传鼓动基地,正在恶化布拉格同波兰和匈牙利的关系。纳粹对斯洛伐克分离主义的利用正为德国进行干涉准备机会,斯洛伐克的极端分子即将在第二幕中扮演的角色正是亨莱因的党在第一幕中所扮演的角色。1939年2月,他们为斯洛伐克独立而进行的鼓动达到了最高潮。布拉格政府必须作出决定,究竟是默认捷克斯洛伐克国家的瓦解,还是采取可能突然引起危机的行动。3月6日,布拉格政府对卢西尼亚进行干预,(752)3月9日对斯洛伐克进行干预,(753)将最积极从事分离主义活动的部长解职。这些行动是布拉格的政府想在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全境内确立其权威的最后尝试。

    现在德国进行干涉的条件已经具备。在纳粹强大的压力下,在他们的国家可能被移交给匈牙利的威胁下,斯洛伐克的议会在3月14日投票决定斯洛伐克独立。(754)布拉迪斯拉发的人民以冷漠和悲观的态度接受了独立宣告。斯洛伐克人同捷克人的分离就这样凭德国的暴力来贯彻,丝毫不能使他们表示自发的行为,这是他们对马萨里克和贝奈斯的共和国的最后敬意。同一天晚上,胡斯特的政府也采取同样行动,宣布喀尔巴阡-乌克兰独立。(755)头一天午夜,卢西尼亚人给希特勒发了一个电报,要求他接受喀尔巴阡-乌克兰为德国的保护国,可是并未得到回电。(756)在不到24小时内,卢西尼亚省在它的历史上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成为一个独立国家,即喀尔巴阡-乌克兰共和国。它摆脱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束缚,但尚未被匈牙利再吸收;然而它作为所希望的一个自由乌克兰民族的最后残余的化身,似乎也只是像远在喀尔巴阡山另一边的卢西尼亚人的加利西亚公国的依稀重现,那个公国在13世纪下半叶的蒙古人入侵浪潮中,曾作为古老的基辅俄罗斯世界的最后代表。(757)

    3月14日晚上,希特勒把哈恰召到柏林并在次日清晨举行会晤,这是最粗暴、最臭名昭著而又最足以证明希特勒迫使一个外国政治家服从他的一次会晤。他以空军将立刻毁灭布拉格相恫吓,强迫哈恰签署一项“将捷克人民及其国家的命运置于德意志帝国元首之手”的协议。(758)3月15日黎明,德军从各个方向侵入捷克斯洛伐克,在大雪纷飞下迅速推进;希特勒在给德国人民的布告中宣称:“捷克—斯洛伐克已不复存在。”(759)当天晚上,在实行宵禁后街道上已寂无行人时他进入了布拉格,在赫拉德昌尼古堡睡了一晚。3月16日,他从那里发出兼并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并将它们作为保护国的法令。(760)迄至那时为止,在欧洲除不时有过小型国家如安道尔和摩纳哥、圣马力诺和爱奥尼亚群岛、克拉科夫共和国以及但泽自由市以外,还从未有过保护制国家。(761)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即便是在受哈布斯堡王朝奴役时,在法律上也还是一个王国,如此古老和大块的土地如今所处的地位却降为西方对伊斯兰世界和原始民族进行扩张的主要法律工具,这表明西方社会的解体较之巴尔干化——它早已从东方基督教世界侵染着西方社会——又前进了一步,即殖民化。(762)西方强国就不再垄断拥有帝国领地的威望了,因为德国已在欧洲取得了殖民地和保护国。(763)

    当斯洛伐克在3月14日宣告独立时,匈牙利立即向布拉格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捷克军队撤出卢西尼亚。(764)哈恰正在从柏林返回途中时,捷克政府实质上已接受了最后通牒,同一天晚上匈牙利军队小心翼翼地开始侵入卢西尼亚。以后的两天,匈军由于遭到乌克兰游击队的抵抗,只得在大风雪中沿着山谷缓慢地前进。沃洛辛将国家献给了罗马尼亚,本人也逃到那里去了。可是罗马尼亚却恐慌失措,它进行了动员,预期匈牙利在入侵卢西尼亚之后会入侵特兰西瓦尼亚,还害怕保加利亚在南线采取行动。它自己的国家结构看来正处于危险中,所以只占领了卢西尼亚边界上的几个村镇就感到满足了。(765)3月16日,匈牙利人占领胡斯特并到达了波兰边界,捷列基便在布达佩斯宣布吞并卢西尼亚。占领于3月19日正式完成,不过战斗还继续进行了几天。匈牙利再一次伸展到喀尔巴阡山的山巅,实现了和波兰的共同边界。

    斯洛伐克和卢西尼亚一样,完全的独立只有一天,但它的命运并不是被吞并。3月15日,希特勒离开柏林前往布拉格时,蒂索打电报乞求他将斯洛伐克置于他的保护之下;3月16日希特勒正式复电同意。(766)从那天起,德军开进斯洛伐克,占领了全部战略要地。保护条约是于3月18日在维也纳和3月23日在柏林签字的,根据条约德国实际上已接管了斯洛伐克的国防和对外关系。(767)在柏林又增加一项秘密议定书,使斯洛伐克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经济上都成为德国的保护国,在两国之间实际上建立了关税同盟。(768)然而德国对斯洛伐克的保护是临时性的,也是不够明确的。它并未制止匈牙利在3月23日侵入斯洛伐克的东南部,当时德国的注意力正集中于夺取梅梅尔并占领翁谷铁路线和一些城镇。匈牙利人争辩说,他们入侵是在德国和斯洛伐克的条约在柏林签字前几小时,不过此后的战斗却一直持续到那个月的月底。(769)

    希特勒为1939年3月的收获所付出的代价是放弃它的乌克兰计划。他在3月25日告诉勃劳希契,(770)他不再抱短期内设立乌克兰国家的打算。(771)这本是德俄改善关系的必要条件,希特勒不可能看不到他在这方面的利益。(772)乌克兰皮埃蒙特的消失去除了自慕尼黑事件以来东欧政治上最干扰人心和最无法估量的因素。波兰和匈牙利的共同边界意味着放弃实际上曾是德国和罗马尼亚的共同边界,德国当时作出这一点让步是表示它尊重匈牙利和波兰的愿望。(773)然而在捷克斯洛伐克分崩离析的混乱局面平静下来的时候,权力的新模式已能看得清楚了,从个别到全体的小国都发现自己的地位大为削弱。匈牙利由于收获领土而使自己沦为奴隶,它的西部和北部同德国接壤的边界现在都已处于附庸地位。罗马尼亚受到德国和匈牙利联在一起的威胁,较之过去德国控制卢西尼亚走廊时更为严重。马扎尔帝国主义在北方一带秣马厉兵,接着也许就要受怂恿而转向东方了。(774)因布拉格陷落而引起了情绪上的反应,罗马尼亚便于3月23日同德国签订了一项它在上年12月曾拒不签订的长期贸易协定;这就使罗马尼亚在经济上成为德国的附庸,但也可能暗示着德国对它边界的保证。(775)南斯拉夫也感到了民族解体的预兆。塞尔维亚人的反应较之东欧任何其他民族更突出地积极;当时在贝尔格莱德要求建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民族联合政府的呼声日益增强。但在克罗地亚,对于在德国操纵下的斯洛伐克自治模式还有不同的想法,而意大利人则忧心忡忡地看到德国的阴影逐渐向阜姆、的里雅斯特和亚得里亚海迫近了。(776)

    波兰是最直接受到威胁的国家。来自卢西尼亚的乌克兰危险的消失完全被德国在斯洛伐克的出现所抵销,后者是更为露骨、更为强大的威胁。

    1938年秋季和1939年春季捷克冲突的不流血解决以及兼并斯洛伐克,使大德意志的领土得以圆满调整,因而此时有可能根据或多或少有利的战略前提来考虑波兰问题。(777)

    德国于3月23日夺取立陶宛的梅梅尔,这是1939年3月强暴事件的尾声,也可以从反面说明并强调波兰的被包围。(778)“此后德国人对立陶宛十分‘宽宏大量’,希望立陶宛能由于维尔纳而成为它反对波兰的盟国,成为它北翼的另一个斯洛伐克。”(779)

    美国驻柏林的武官在一份报告中敏锐地描绘了新的形势:

    德国由于占领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和斯洛伐克,在军事上和战略上所取得的利益是巨大的。从战略上看,德国已置身于波兰和匈牙利之间,明确而又永久地防止了波匈反对它的联合行动。而且,如果德国要对波兰采取行动,它现在已控制了通往克拉科夫、林堡和俄国乌克兰的大门。它现在所处的新地位可以把它的军队部署在波兰的三个方面,可以从容不迫地给予又迅速又有力的打击。至于对匈牙利,德国也从西北两个方面威胁布达佩斯,德军所处的地位可以长驱直捣匈牙利的肥沃大平原或通过匈牙利进入罗马尼亚。从德国据有的新的战略地位来看,匈牙利占领的卢西尼亚的崇山峻岭已无足轻重了。(780)

    从此以后,小国要么就加入德国的行列,要么就求助于反德各大国的从未履行的保证;可是在第一次瓜分捷克斯洛伐克后残存的东欧中立集团的幻想这时终于破灭了。因此,波兰和匈牙利的共同边界正由于其实现的具体情况而失去其主要目的了。(781)希特勒把他对乌克兰的长期计划搁在一边,却换得了当前如此巨大的利益,这正是希特勒策略天才的特征;或者也是形象地说明,当一个大国正处于扩张的春潮高涨时,小国的防御性策略只会倒戈反击自己,成为一股洪流中的支流。“因为在这一点上,权力的本质正如名望一样,总是日益增长,或是像重物体的运动,走得越远,速度越快”。(782)

    波希米亚过去在欧洲危机中曾两度充当过主角。15世纪的胡斯革命不仅是新生的捷克民族主义对德意志权势上升的反抗运动,而且也是在自由的精神道德或思想意识方面所设想的一系列民族革命的第一次革命,此种革命贯穿于全部西方历史,而以民族运动和1918年的威尔逊原则为最高潮;就它的宗教和社会方面的极端表现所产生的国际影响来看,它对宗教会议运动所起的作用正如后来布尔什维主义对国际联盟所起的作用一样。(783)在17世纪的最初25年期间,波希米亚又一次公然对抗德国的天主教,当时它取消了它与哈布斯堡王朝的关系,另外选举了一个信新教的亲王为国王,这便加速了“三十年战争”的爆发。波希米亚人在胡斯战争中保持了他们的独立,他们对欧洲的军事优势确实也保持了17年之久,最后以1436年的协议,与巴塞尔会议取得了妥协,根据协议他们的宗教自主获得了承认。在“三十年战争”开始时,他们在对抗反宗教改革军队的战斗中,只保持了两年独立,其后自白山灾难性的战败后,他们在整整3个世纪内丧失独立。在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中,捷克人第三次成为欧洲危机的中心,这一次他们是受害者而不是主角,他们扮演的是一个默然的顺从者而不是一个反抗者,他们在1938年9月对大国的意志只抵制了一个星期。1939年3月,他们一枪不发地屈从了。自15世纪以来,由于现代国家的实力和组织的增长,大国和小国之间的差距是那么明确,致使现在较小国家的人民要保持其独立是那么困难了。但是希特勒提倡的(784)消灭小国的主张,却加深了大国之间角逐的尖锐化,其趋向是他所不能控制的。早在60年前俾斯麦就说过,如果哈布斯堡王朝瓦解,俄国所要占有的就不仅是加里西亚,而是全部奥地利斯拉夫人。

    至于波希米亚,欧洲永恒的战场,润泽我们的各条河流所发源的大高原,上帝竖在我们大陆中心的天然大要塞。如果落到俄国手中,那就意味着我们被奴役;如果波希米亚在我们手中,那就意味着对沙皇帝国进行毫不留情的和永无休止的战争。你们可以看到奥地利的继续存在是我们自己的生存所必不可少的。(785)

    希特勒的治国谋略不懂得他前任的那种有限目标和适度节制,因为他的治国谋略确实实现了俾斯麦政策中的更为深刻的精神特质——暴力、欺诈和骄横。正是1939年3月15日胜利自身带来了俾斯麦所预见到的各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