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德苏公约及秘密议定书签订
(8月14—24日)
8月14日,里宾特洛甫打电报给舒伦堡,要他立即去见莫洛托夫,并说明完全而又永久地改变俄德关系的时刻已经到来。因此,里宾特洛甫“准备对莫斯科作一次短时间的访问,以便用元首的名义向斯大林元帅陈述元首的意见”。(1)8月15日晚,舒伦堡把这一信息带给了莫洛托夫。据舒伦堡报告说,莫洛托夫以“极大的兴趣”接受这一信息,而且他“比以前更加坦率了”;(2)不过他认为,如果里宾特洛甫的访问要取得成果,那就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他特别提到了据说齐亚诺在6月底时已经对苏联驻罗马代办提起过的那几个问题:(3)改善苏日关系;签订一项德苏互不侵犯公约和联合保证波罗的海各国的可能性;签订一项范围广泛的经济协定。这个方案的经济部分已经在进行中,莫洛托夫想知道德国是否愿意讨论其他几点。如果愿意的话,他认为就应当就这些问题进行具体的讨论。
舒伦堡在又接到了新的指示之后,(4)就在8月17日告诉莫洛托夫说,德国政府愿意就他们上次会见时提到的一切问题进行谈判;里宾特洛甫则准备在8月18日以后的任何一天飞往莫斯科;他拥有全权来处理德苏关系中的全部复杂问题和签订相应的条约。在这次会晤中(5)莫洛托夫说,斯大林“正以极大的兴趣注视着会谈”;他并把苏联政府对大使15日的口信的正式答复交给了舒伦堡。答复对于德国“改变原来的政策,朝着认真改善同苏联的政治关系的方向发展”的前景表示欢迎,虽然表达的方式是小心谨慎的和有节制的,而且也提到了俄国不信任德国的理由。苏联政府建议,第一步应该是签订各项经济协定,接着在不久之后,或是签署一项互不侵犯公约,或者就重新肯定1926年的中立条约。关于里宾特洛甫前来莫斯科的建议,莫洛托夫对于“这样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国务活动家”居然建议来访问他们,表示非常满意,并且同斯特朗,“一位二等官员”的来访作了对比,以表示对德国人此举的称赞。不过,俄国人自己所希望的显然是不要有这样大张旗鼓的场面。里宾特洛甫的来访会很快宣扬出去,这是俄国人希望最好能避免的。他们宁愿“不声不响地做点实际工作”。
俄国人试图避免加快同德国人谈判的步伐,其动机也许与英国政府当初派遣代表团到莫斯科来时的动机并没有什么不同。(6)如果同两方面的谈判能够尽量地拖延下去的话,也许单靠这种办法就能阻止希特勒在天气变得不适宜打一场闪电战之前进攻波兰。(7)但是这样的拖延时间正是里宾特洛甫决心要避免的。第二天(8月18日),他打电报给舒伦堡说,鉴于德波关系“正在日益恶化”,应催促对方不要拘泥于正常的外交程序,事情要加快进行。经济协定实际上已经完成(事实上是在8月19日深夜签署的)。(8)互不侵犯公约的谈判也很简单,只要求两国在25年的期限内彼此不进行战争或以武力相对抗。舒伦堡还应向对方指出,里宾特洛甫将有权“签署一项特别议定书,以规定双方在对外政策问题方面的利益,……比如,决定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利益范围,波罗的海各国问题,等等”,不过这样的解决只有“通过口头讨论”才有可能。(9)
为了执行这些最新的指示,舒伦堡在8月19日又同莫洛托夫会晤了两次。在第一次的会晤中,莫洛托夫仍坚持他的意见,即里宾特洛甫的访问需要“充分的准备工作”,甚至要为来访规定一个大概的日期也是不可能的。互不侵犯公约并不像德国人似乎想象的那样简单。而特别议定书的内容也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苏联政府希望德国政府能够更具体地说明它应包括哪些内容。“苏联政府对待它签订的条约的态度是极其严肃的。它尊重自己所承担的义务,并盼望别人也同样地尊重这些条约。”(10)
显然,等舒伦堡一走,莫洛托夫就立即去向斯大林报告。斯大林被一项能解决“波罗的海地区利益范围”的议定书所引诱而上了钩,这项议定书则只有里宾特洛甫来莫斯科才能签署。在他离去还不到半小时之后,舒伦堡又被重新请回到克里姆林宫来。在下午4时30分,莫洛托夫告诉他说,苏联政府同意里宾特洛甫在经济协定公布一星期之后,即8月26或27日来访问。(11)
然而,德国人觉得所建议的这个日期还不够早。8月21日下午3时,舒伦堡向莫洛托夫转达了希特勒给斯大林的一个口信,(12)表示同意俄国起草的一份互不侵犯公约草案(草案是在19日深夜发往柏林的),(13)并要求让里宾特洛甫于星期二,即8月22日,或至迟于23日在莫斯科受到接待。(14)莫洛托夫于下午5时把斯大林的答复交给了舒伦堡。其内容如下:
多谢你的来信。我希望德苏互不侵犯公约将给我们两国的政治关系带来一个决定性的好转。我们两国的人民需要相互之间的和平关系。德国政府同意缔结一项互不侵犯公约,就为消除我们两国之间政治上的紧张局势,并为建立两国之间的和平与合作提供了基础。苏联政府要我通知阁下:它同意里宾特洛甫先生于8月23日到达莫斯科。(15)
这样,战争的第一个大战斗回合就被德国在8月21日那天赢去了。当天深夜,德通社发表了如下的公报:“德国和苏联两国政府同意缔结一项互不侵犯公约。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先生为完成谈判工作将于8月23日星期三前往莫斯科。”(16)这条新闻第二天早晨也在俄国报纸上发表了,但没有提里宾特洛甫来访的确定日期。按照舒伦堡的讲法,此事在莫斯科“引起了外交界极大的惊奇”,并“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17)
里宾特洛甫已由希特勒授予全权来进行关于互不侵犯公约及“一切有关问题”的谈判和签署由谈判达成的任何协定。(18)他从柏林乘飞机去莫斯科,于8月23日下午1时到达。当天下午他在克里姆林宫见到斯大林和莫洛托夫,同他们进行了3个小时的讨论,内容涉及到苏德关系中的一切方面。双方同意应在一个完全新的基础上处理这些关系,并以一项互不侵犯公约和一项规定双方势力范围的秘密补充议定书来予以表达。双方同意,在万一发生战争的情况下,(19)划出一条穿过波兰的分界线,并划定涉及到芬兰、波罗的海各国和比萨拉比亚的其他一些利益范围。晚上8时刚过,里宾特洛甫打电话给柏林说,刚才结束的第一次会议“正朝着对我们有利的方向进行”,不过俄国人认为举足轻重的一点还未解决,这就是他们要求把波罗的海的两个不冻港,利耶帕亚和温次匹尔斯,划入他们的势力范围。(20)希特勒同意了这个安排,(21)于是为准备协定的最后文本扫清了道路。
互不侵犯公约并没有经过多少讨论。俄国人8月19日交给对方的草案全文,显然在柏林又重新起草过。里宾特洛甫自己在他的法律专家高斯所拟的序言中加上了“一个多少有点说过了头的关于建立德苏友好关系的短语”。斯大林对此表示反对,他说:“被纳粹政府用大粪浇头已经6年之后,苏联政府不能够突然又向大众讲保证德苏友好的话。”(22)于是,这一成为问题的短语就被改掉了。不过除此之外,双方似乎都没有提出过什么实质性的改动。
8月23日夜间,里宾特洛甫同斯大林和莫洛托夫举行了第二次会谈,双方就共同感兴趣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23)在德国对日本的影响这个问题上(苏联政府对此特别感兴趣),里宾特洛甫宣称他本人准备试试,来对苏日分歧进行调解。斯大林说,德国在这方面的帮助将是有用的;不过他不愿让日本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即似乎是俄国在这件事上采取了主动。对于日本的挑衅,俄国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如果日本想要战争,它可以打。……如果日本想要和平,那当然更好!”里宾特洛甫向斯大林保证,一次新的发动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只不过是已进行了好几个月的会谈的继续罢了。
斯大林问起意大利的目的是不是还不只限于阿尔巴尼亚一地——他似乎认为吞并阿尔巴尼亚“对意大利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价值”。意大利对希腊领土是否抱有野心?里宾特洛甫回答说,“为了战略上的原因,阿尔巴尼亚对意大利来说是重要的。而且,墨索里尼是一个强硬的人,不可能把他吓倒。”不过,他“十分欢迎德国同苏联恢复友好关系”。
里宾特洛甫在被问到他对土耳其如何看法时说,尽管他极力想同它建立友好关系,土耳其却还是首先参加反对德国的“包围阵线”的国家之一。斯大林和莫洛托夫也说道,苏联“同土耳其人的摇摆政策也有过不幸的经历”。双方一致认为,英国“为了鼓励反德的宣传”,正在把大量金钱送进土耳其。
在议论英国时,这三位政治家似乎都表现了特殊的敌意。斯大林和莫洛托夫诉说,英国军事代表团“从来不告诉苏联政府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里宾特洛甫说,“英国是虚弱的,但却想让别人去为它的统治世界的狂妄要求打仗”;对此,斯大林“激动地表示同意”。他说:
英国军队是脆弱的;英国海军也不像过去那样重要了。英国的空中力量有了增加,……但驾驶员不足。如果英国虽有此缺点而仍能统治世界,那也只是因为其他国家太愚蠢,总是让自己被人吓住了。举例来说,区区几百个英国人居然统治了印度,这真是可笑。
话虽如此,斯大林的意见是,“尽管英国有其弱点,但打起仗来还是很机智,很顽强”。
另一方面,斯大林在谈到法国时带有几分敬意。他认为法国的军队是“值得重视的”。里宾特洛甫在答话中指出,法国军队在数量上劣于德国。而且,“德国的西部防线要比马其诺防线坚强5倍。如果法国想同德国交战,那它一定会被打败”。
在谈到反共公约这一题目时,只轻轻一笔就带过了。里宾特洛甫说,这项公约“基本上不是针对苏联,而是针对西方民主国家的。他知道,……苏联政府完全认识到这一事实”。斯大林插话说,这项公约“主要是吓唬了伦敦城和英国的小店主们”。里宾特洛甫同意这一点,并且说了一个流传于柏林的笑话:“斯大林自己也会参加反共公约的。”
最后,里宾特洛甫宣称,德苏谅解受到德国人民各阶层的“最热烈的欢迎”。他们“本能地觉得德苏之间并不存在有天然的利害冲突;良好关系的发展迄今只是受到外国的,特别是英国的阴谋诡计的干扰罢了”。斯大林说,这一点,他“完全可以相信”;不过,他说到“德国人希望和平”这句话时,却使里宾特洛甫又提到了他们“对波兰的愤怒”,这种愤怒“是如此之强烈,以致人人都准备要打”。
在这第二次会谈中,宾主频频举杯祝酒——为希特勒干杯,为里宾特洛甫干杯,甚至为舒伦堡也干了杯。“莫洛托夫先生向斯大林举杯说,是斯大林,通过他今年3月发表的、已被德国很好了解的演说,才引来了政治关系的彻底变化。”莫洛托夫和斯大林一再为互不侵犯公约、为德苏关系的新阶段和为德国民族干杯。里宾特洛甫也为斯大林、为苏联政府和为德苏关系的顺利发展而干杯。在离去时,斯大林对里宾特洛甫讲了“大意是这样的话:苏联政府是非常认真地对待这项新公约的。他可以用自己的名誉来保证,苏联决不会背叛它的伙伴。”
午夜12时左右,在互不侵犯公约以及秘密议定书上都签了字。24日凌晨1时,里宾特洛甫用电话把签字的消息告诉了希特勒。
根据互不侵犯公约,每一方都不得对另一方采取侵略行动,不得支持与另一方交战的任何第三国,并且不得参加旨在直接或间接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双方应经常保持联系,以便进行磋商;并通过“友好地交换意见”或在必要时以仲裁方式来解决任何争端。公约有效期限暂定为10年。(24)
秘密议定书(25)规定:如果发生“在波罗的海各国领域内的领土和政治变动,……立陶宛的北面边界线将成为德苏两国利益范围的分界线”——维尔纽斯地区则应归还给立陶宛。至于波兰的领土,双方势力范围的分界线将大致接近“纳雷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桑河这一条线”。关于保存一个独立的波兰国家的问题,“只有在日后政治发展的过程中才可能明确地加以决定”;但无论如何,应通过友好的协议来予以解决。关于东南欧,苏联明确声明它在比萨拉比亚的利益;而德国政府则宣称“在这些领土上完全没有政治上的利害关系”。(26)
8月24日,在度过他全部经历中最重大的24小时之后,里宾特洛甫于下午1时30分离开莫斯科,飞返柏林。
在德国,希特勒兴高采烈到了如此程度,以致在25日早上他就打电话问他的新闻处要关于伦敦和巴黎发生内阁危机的消息。他确信经受这样一下打击之后,没有哪个政府还能站得住脚。(27)同一天,他又给墨索里尼发了一个电报,声称公约的缔结是苏联政府对德国的态度改变的结果,而“这种改变在李维诺夫去职以后就变得很明显了”。这位元首向意大利领袖保证说:“在发生任何冲突时俄国将采取最善意的态度是完全靠得住的,而且,最重要的是,在发生这样的冲突时罗马尼亚进行干预的可能性也不复存在了!……在世界政治中一个完全新的局面已经产生了,这必须被看作是轴心国家可能得到的最伟大的收获。”(28)
在俄国,如果还有任何舆论的话,那么它也似乎被这样突然的一次政策大改变弄得有点混乱了。对于同英法的结盟已不抱有热情,但是因为报纸上从未透露过同德国谈判的缓慢而又秘密的经过。俄国公众一觉醒来,当发现已陷入同他们最害怕的敌人的这种不自然的拥抱时,当然要感到很突然。在莫洛托夫8月31日发表的建议批准这项公约的演说中有一段也表明,政府一定已觉察到,公众感到有点惊奇不解。(29)但是没有一个人敢把斯大林可能是做错了这种严重的怀疑讲出来。纳粹现在是必须被当作朋友来看待了。作为这种友谊的报答,斯大林得到了很大的好处。他不仅使俄国避免陷入战争,而且做到不需付出任何代价,反而得到了极大的收获。不开一枪,他就为俄国收回了在它过去衰弱的年代中丧失的、被每一个俄国人认为是原来属于本民族的大量领土。
斯大林竟会相信互不侵犯公约能维持到10年期满,这是极不可能的。但是俄国还没有作好战争准备,所以为了赢得时间,他不能不演一场假戏。同纳粹签订的公约至少可以使他达到这个目的,而同西方签订这样一项公约则将使他面临迫在眉睫的危险。(30)正如丘吉尔后来对此所作的评论:
只有两国的极权主义专制制度才能坦然面对这样一个反常的行动所引起的公愤。究竟是希特勒还是斯大林最厌恶它,这还是一个疑问。双方都知道它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这两个帝国和两种制度之间的对立是你死我活的。斯大林无疑是认为,希特勒同西方国家打过一年之后,对俄国来说,将会变成一个不再是那么可怕的敌人。希特勒则是采用了他的“一个时候对付一个”的办法。这样一项协定居然能搞成功,这件事本身就表明,几年来英法两国的对外政策和外交的失败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31)
1941年7月3日,这时苏德协定签订已将近两周年,斯大林在他的政策看来似乎已经落空的时刻不得不出来为它进行辩护。他说,可能有人要问,苏联政府怎么能够同意与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这样的“奸诈魔鬼”签订一项互不侵犯公约。但是这并没有错。由于这样做了,就为俄国争取到了18个月的和平和一个重整军备的机会,以防德国竟然不顾公约而对它发动进攻。这样也就证明了,对俄国是确实的获得利益,对德国则是不利。(32)
英德两国外交政策文件的由官方系统地编辑出版,暴露了两国代表1939年夏季进行的秘密谈判的详细经过,(33)这样就使得俄国历史学家尼科诺夫1955年写书时可以精心地发挥他的这样一个论点,即苏联政府1939年的180度大转变是西方国家的“虚伪”逼出来的。他宣称,它们的真正目的一直是“同德国缔结一项牢固的协定,把德国的侵略‘引向’东方”。(34)
尼科诺夫写道:
在国际舞台上已把苏联孤立起来之后,英法美三国现在又企图通过秘密协定和交易,诱使希特勒德国把敌对的矛头指向它。在这种情况下,(35)苏联所面临的选择是:
或者是为了自卫,接受德国的签订一项互不侵犯公约的建议,从而保证苏联得以维持一定时期的和平,并利用这段时间来改进苏联军队在一旦遭受侵略时进行抵抗的准备工作。
或者是拒绝德国的签订一项互不侵犯公约的建议,从而让西方国家阵营中的战争挑拨者(原文如此)立即把苏联拖进一场对德的武装冲突中,而这个时候的形势对苏联是极其不利的,它将完全被孤立起来。
由于西方国家的抱有敌意的政策,苏联被迫作出了它的选择,同德国签订了一项互不侵犯公约。(36)
(1)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56号。
(2) 同上书,第70号,第79号。舒伦堡在8月16日写信给魏茨泽克说,莫洛托夫变得“简直是非常的迁就和坦率”,而且他本人好像也由于里宾特洛甫提议访问莫斯科而受宠若惊了(同上书,第88号)。
(3) 见上文,原著第476页。
(4)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75号。
(5) 见舒伦堡的报告(同上书,第105号)。
(6) 见上文,原著第481—482页。
(7) 美国新任驻莫斯科大使斯坦哈特8月16日向华盛顿报告说,有两件事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同他谈过话的俄国官员们对远东的局势特别关切;但是他们对欧洲的局势显然漠不关心。斯坦哈特猜想,苏联政府是在“有意地把谈判拖延下去,希望到来年春天日本的处境会变得更坏些”(兰格和格利森:《对孤立的挑战》,第163—164页)。
(8) 据施努雷说,对于贸易协定的全部条文,在8月18日晚上双方已经达成完全一致的协议。不过到了第二天,俄国人又提出“一些不相干的、形式上的问题”,并宣称他们还要等莫斯科的指示到达后才能签署这项条约。施努雷认为,他们显然已经接到了指示,“为了政治上的原因”,要推迟条约的签字(《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123号)。
关于施努雷所作的条约内容的概述,见同上书,第436号。关于条约全文,见同上书,第131号。
协定的主要内容是:
(一)德国给予苏联2亿德国马克的信用贷款。
(二)贷款用于向俄国提供资金以购买德国的机器和工业设备。交付的货物(这些交付必须由“德国作出某些承诺”)大部分将为机床。“广义的武器(如光学仪器、装甲钢板等)”只能供应“小部分”,并且“必须逐项经过审查”。
(三)贷款由俄国于两年内提供(立即开始)价值不超过1.8亿德国马克的原料来偿付。原料包括木材、棉花、饲料、油饼、磷肥、白金、皮毛和石油。
施努雷指出,协定“是经过极大的困难之后才产生出来的”,如果政治气候有利的话,协定所建立的框架可望将“在双方的进出口方面都有很大的超出”。他确实认为,货物的流通量在今后几年中可能达到总数超过10亿马克。
最后,他指出,这项协定特别值得注意,因为“双方都认为这是为重新调整政治关系而迈出的决定性的第一步”。
8月31日在他的关于批准苏德互不侵犯公约的讲话中(见下文,原著第505—508页),莫洛托夫提到信贷协定时曾说:“协定在信贷条件方面(7年)对我们是有利的,而且它还使我们能定购到大量的为我们所需要的设备。根据这项协定,苏联保证出售给德国一定数量的、我们多余的原料,供它的工业使用,这也是完全符合苏联的利益的。……协定……是完全符合苏联的国民经济和防务的利益的。”(《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附录Ⅲ,第619页)
(9)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113号。
(10)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132号。
(11) 同上书,第125号,第132号。
(12) 舒伦堡接到这一信息是在20日下午8时50分(同上书,第148号);虽然他遵照接到的指示竭力想把这信息立即送出去,可还是直到21日下午3时,他才见到了莫洛托夫(同上书,第152号)。
(13) 草案全文,同上书,第133号。
(14) 同上书,第142号,第157号。
(15)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158号,第159号。
(16)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153号。
(17)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181号。
(18) 同上书,第191号。
(19) 根据高斯在纽伦堡审判中的供词(《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第10卷,第316页),里宾特洛甫“是这样的斟酌他的用词,即他让一场德国同波兰的战争冲突看起来不像是一件已经最后决定了的事,而只是一个迫在眼前的可能性。在这一点上,苏联政治家们没有讲过什么可以认为是赞成或鼓励这样一场冲突的话”。里宾特洛甫在纽伦堡也说,他曾告诉俄国人说,德国将竭尽一切可能用和平的方式来同波兰解决争端(关于里宾特洛甫所提供的有关德苏谈判的证词,见同上书,第267—269页)。
(20)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205页。
(21) 同上书,第210号。
(22) 高斯在纽伦堡法庭上的供词(《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第10卷,第312页)。
(23) 见德国外交部的亨克所写的关于会谈的备忘录〔《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213号;参阅《文件,1939—1946年》(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第1卷,第404—408页〕。
(24) 全文见《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228号;《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226号;《文件,1939—1946年》(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第1卷,第408—409页。全文刊登在8月24日的德国和苏联报纸上。
(25) 全文见《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229号;《文件,1939—1946年》(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第1卷,第409—410页。8月23日,给在莫斯科的里宾特洛甫拍去一份电报,通知他说,希特勒将感到十分高兴,如果在协定中“能写明,在德苏两国就东欧各种问题达成协议后,这些问题即视为完全属于德苏双方的利益范围之内的问题”(《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206号)。
(26) 里宾特洛甫在1940年6月24日给希特勒的一份备忘录中,对于秘密议定书最后一项条款的背景作了如下的说明:“我口头上作了声明,我们对比萨拉比亚问题不感兴趣。不过,为了避免明确地写明承认俄国对比萨拉比亚的要求,因为鉴于当时德苏的关系仍然很不明朗,我们不得不考虑到出纰漏的可能性,所以我就选择了在议定书上用概括性的提法。事情是这样的,当讨论到东南欧问题时,我非常笼统地宣称,德国在‘这些地区’,也就是在欧洲的东南部,并无政治上的利害关系。至于德国在这些东南欧国家的经济利益,我是完全加以强调指出的。”〔美国国务院:《纳粹—苏联关系,1939—1941年:德国外交部档案文件》,R·J·桑塔格和J·S·贝迪编(U.S.A., Department of State: Nazi-Soviet Relations, 1939—1941:Documents from the Archives of the German Foreign Office, ed.R.J.Sontag and J.S.Beddie),国务院出版物第2023号,华盛顿,美国政府印刷局,1948年,第157—158页〕
(27) 见科尔特:《幻想和现实》,第2版,第192页。又见下文,原著第518页。
(28)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266号。又见下文,原著第563页。
(29) 见下文,原著第507页。
(30) 惠勒-本尼特在《慕尼黑:悲剧的序幕》一书末尾的结语中指出:“斯大林又回到‘争取喘息时间’那个俄国的古老政策上来了。这项政策1807年亚历山大一世在提尔西特曾用来对付拿破仑,一百一十年之后,列宁在谈判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条约时又采用过它。在1939年,俄国还没有充分地准备好来抵挡德国的强大军事力量。它需要时间来弥补它在战备计划方面的差距。而最重要的则是,它需要在西面有更多的领土来供它布置纵深防御之用。它准备走英法在慕尼黑走过的那条老路——牺牲小国来换取和平以及做好准备的时间,并把纳粹侵略的威胁暂时从它自己的身上引开到别处去。如果必要,它就准备让西方国家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使自己从绥靖主义中取得比它们过去曾获得的更加可观的好处。”(惠勒-本尼特:《慕尼黑》,第407—409页)
(31)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卷,第306页;美国版,第1卷,第393—394页。
(32) 约·斯大林:《苏联的伟大的卫国战争》(J.Stalin: The Great Patriotic War of the Soviet Union),纽约,国际书店,1945年版,第11页。斯大林没有提起通过牺牲别国人民的利益“捞取”到的大量好处,这些好处通常并不是互不侵犯公约的一种伴随物。
(33) 见上文,原著第212页以后。
(34) 尼科诺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第89—90页。
(35) 尼科诺夫指责说,西方国家同德国的“秘密协定和交易”是迫使俄国作出这种选择的“客观形势”;他的指责当然在一定程度上是根据“事后的认识”作出的。除了关于赫德森–沃尔塔特会谈的消息曾走漏出去,以及有过关于霍勒斯·威尔逊爵士同赫德森和沃尔塔特谈过的那项可能的交易也有牵连的谣言之外,1939年夏举行的英德两国高级会谈在当时是严加保密的,俄国人似乎不可能得到关于会谈的任何准确情报。无论如何,尼科诺夫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英国方面坚持,这些会谈(它实际上是试图促进同德国和平解决各种悬而未决的问题的努力的一部分)应取决于以下的附带条件:德国方面必须采取一些切实的步骤来恢复因占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而丧失掉的信任关系。英国谈判人员每一次都是把话讲得十分清楚的:如果德国坚持走它正在走的这条路,那么它将发现自己是在同英国进行战争。另一方面,西方国家显然也准备放弃它们在东欧的利益,以作为解决办法的一部分;这就可能被解释为是在鼓励德国推行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所制定的那项政策,即以牺牲俄国的利益来扩大德国的“生存空间”。
(36) 尼科诺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第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