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英法两国对希腊和罗马尼亚的保证

    第一节 向希腊提供保证

    当4月7日意大利进犯阿尔巴尼亚的事变的消息传到伦敦时,(1)立即引起了对希腊处境的极大忧虑。由于意大利军队的到达阿尔巴尼亚,希腊现在看来已受到直接的威胁。在以后的几天里,由于在阿尔巴尼亚的意大利部队加强到了一种简直不是对付阿尔巴尼亚的抵抗所必要的程度,这种忧虑变得更为严重了。意大利军队还集结在多德卡尼斯群岛(特别是罗得岛),并有谣言说意大利即将占领科孚岛。(2)由于贝尔格莱德所采取的态度,看来实际上可以肯定意大利入侵阿尔巴尼亚是在南斯拉夫政府的默许下进行的。(3)于是,对希腊的威胁也就被看得更加严重了。失掉希腊让轴心国去占领,这对英国在地中海和中东的利益是一个比失去罗马尼亚更为直接的威胁,人们认为要避免这种危险,立即采取行动是必要的。

    我们已经看到,(4)当英国政府在3月的下半月要希腊政府表明,如果德国侵略罗马尼亚它将采取什么态度时,它不是很愿意明白答复的。(5)不过,现在的形势是根本不同了。现在是希腊自己感到,需要外来援助以对付轴心国家之一的攻击威胁了。(6)英国政府通过它单方面对波兰的暂时保证也已经表明,它是认真地决心要抵抗轴心国任何进一步的侵略行为的,必要时不惜使用武力。因此,在意大利开始占领阿尔巴尼亚的48小时之内,希腊政府就声明要用它所掌握的一切手段坚决抵抗意大利的侵略,以此作为获得西方大国的援助许诺的第一步行动。当希腊政府从可靠方面获悉意大利打算在4月10日至12日之间入侵科孚岛之后,梅塔克萨斯就在4月8/9日午夜向英国驻雅典公使宣布了这一决定。(7)梅塔克萨斯没有直接要求英国的援助,但当希腊驻伦敦公使西莫普洛斯在4月9日晨向哈利法克斯表达了他的政府同样的保证时,他还询问一旦发生对科孚岛的攻击时英国政府将如何办,他得到了将尽快给予明确答复的许诺。(8)希腊政府按照同样方式也向法国政府作了试探。

    哈利法克斯在会见西莫普洛斯之前,已经得到意大利代办的保证:意大利无意进攻科孚岛或威胁希腊的独立。(9)他立即要求并随后获得了罗马最高方面对这种保证的证实。(10)这一消息立即转送给雅典,(11)意大利人也在4月9日和10日直接向希腊政府保证:即将开始攻击的谣言是毫无根据的。(12)

    英国政府在4月9日下午把意大利的保证通知了法国政府,并询问,如果保证落空、侵略希腊的行动开始,法国是否将与英国合作来支持希腊的抵抗。(13)法国政府对于最近轴心国的行动感到非常惊慌,并担心很快就会有另一次意大利搞的事变(科孚岛、埃及、直布罗陀和突尼斯,据他们看来都可能是攻击的目标),(14)或者甚至对阿尔巴尼亚的攻击也只不过是意德两国从北海到埃及这一总攻势的前奏。(15)法国国防委员会在4月9日晚上决定,把大部分大西洋舰队调至地中海,向突尼斯和法属索马里派出进一步的增援部队,并把空军集中到容易轰炸意大利的地点。(16)那天晚上,达拉第向菲普斯保证,法国将立即向意大利宣战,如果英国帮助希腊抵抗对科孚岛或希腊领土的任何部分的攻击。(17)

    4月10日,复活节后的星期一,英国内阁(自从1918年以来第一次在一个公假日开会)决定在没有要求希腊作出相应的保证的情况下开给希腊一份与开给波兰相似的“临时保单”。(18)同一天通知了在复活节休会中的议会于13日开会(而不是原定的在18日复会),以便张伯伦可以就政府对意大利在阿尔巴尼亚搞的事变的态度以及它为对付这种局势正在采取的步骤发表一项声明。到4月11日,首相13日向下院讲话时打算宣布给予希腊以保证已成尽人皆知的事。

    英国政府认识到,如果张伯伦能够宣布,不仅法国参加这项保证,而且土耳其也愿意把根据巴尔干条约它对希腊的义务扩大到适用于意大利的侵略,那将具有特殊的价值。与土耳其的协商从3月中旬以来就已准备就绪。情况表明,土耳其对于组织一个反对轴心国家侵略的安全体系,总的来说是抱有同感的。(19)不过,土耳其政府对于英国政府对意大利在阿尔巴尼亚搞的事变的反应感到不安,英国政府显然不愿意把这一事变看作是违反英意条约。(20)从土耳其(就同更为邻近英国的许多评论家一样)看来,这有着一种肯定是绥靖的味道。土耳其政府拒绝同意张伯伦在提到希腊的担保者时把土耳其也同法国一样列进去的建议,(21)虽然它在4月13日的早晨同意了在声明中可以提到希腊与土耳其政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22)

    与此同时,在英国政府把它的意图正式通知希腊政府之前,关于正在来到的保证的消息传到了意大利和德国政府,促使它们对希腊施加了压力,叫它不要去参与一项“包围”的政策。希腊政府对于科孚岛的忧虑因意大利的担保(归功于英国的干预)而减轻了,(23)梅塔克萨斯也赶忙向意大利政府表示了有点令人作呕的谢意,(24)还于4月10日和11日在希腊的报纸上发表公报,宣称希腊的独立和完整是“绝对有保证的”,意大利计划攻击希腊的谣言是“假的,是坏人的造谣”。(25)然而4月12日的《意大利日报》提到,意大利愿意与阿尔巴尼亚的一些邻国发展合作关系,除非这些邻国方面的反对,否则这种意愿是不会改变的。该报还宣称希腊“不需要遥远国家的互相妥协的保证”,这种保证只是蓄意要扰乱本来是很澄清的气氛。(26)在同一天的早晨,德国驻雅典公使给了希腊外交部次官一个警告,说希腊接受一项英国的保证将会使德国不高兴。后者回答说,他的政府不知道有关于提供一项保证的建议这回事。(27)

    这些几乎不加遮掩的威胁使希腊首相重新感到忧虑,后来在12日,当张伯伦建议的声明的文本送给他时,他显然是以惊喜交集的心情来接受的。他表示对英国政府的提议“深为感谢”,但强调它的“自发的”性质,要求小心不使人产生张伯伦的声明是与希腊事先商定的结果的印象。(28)

    对于保证的接受者方面的这种态度,英国政府表示谅解和同情。的确,它已经在波兰这个例子中表明,它迫切希望它的被保护人不要做出任何激怒德国或意大利而使保证生效的事来。张伯伦4月13日在下院的声明并没有暗示,对希腊的保证不是一个自发性的行动。这也适用于罗马尼亚,它的名字和希腊的名字并列在首相的声明中(虽然只是列在最后)。

    第二节 关于给予罗马尼亚保证的主张

    上文已提到,(29)在3月的最后几天,就在宣布英国政府给波兰以暂时保证之前,英国给予波兰和罗马尼亚以长期保证的建议(对波兰,保证是相互的,但对罗马尼亚并非这样)送到了英国驻华沙和布加勒斯特的外交使节那里,以便转交给驻在国政府。英国驻布加勒斯特公使霍尔直到张伯伦3月31日下午在下院作了关于波兰的声明之后才开始他的外交行动。(30)当他那天傍晚会见罗马尼亚外长并告诉他英国的计划时,加芬库的第一个反应是,这个建议虽然本身是健全的,但由于宣扬而受到了损害。他说英国政府所抱的主要目的也许已经达到了,因为英法一定要制止德国侵略的决心现在已经明白地表示了。罗马尼亚政府显然非常害怕(正如他们在两周以前急忙否认关于德国施加经济压力的报道所表明的)(31)做出任何德国也许会看作是挑衅的事,但是它也极不愿被抛弃一边任凭德国摆布而毫无获得西方支援的希望,害怕英国和法国会认为它现在所面临的危险比波兰小因而让罗马尼亚自己去听天由命。(32)因此,它(同希腊一样)希望从法国和英国得到一项“自发的”保证,这样它就可向柏林解释这并非出自它自己的谋求,而且它想立即得到这种保证,如果仅仅是因为加芬库刚接到迫切的、在4月中旬访问柏林的邀请,而这种邀请他是不敢拒绝的。罗马尼亚政府特别希望英法的保证不是以波兰的保证为前提的。他们事实上对贝克的政策很不信任,同波兰人一样也是极不愿意扩大波兰—罗马尼亚同盟的范围。

    加芬库3月31日告诉霍尔,他对波兰的政策毫无信心,他显然怀疑贝克可能在开始“玩弄花招”,最终与德国达成谅解。(33)他认识到,波兰不希望开罪匈牙利,将使它不愿向罗马尼亚保证反对德国的攻击。他还说罗马尼亚本身是太弱小了,不可能把它承担的义务扩大到波兰。(34)卡罗尔国王4月1日接见霍尔时也表示了对波兰的同样不信任,(35)这也是罗马尼亚政府对英国建议的答复中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答复是加芬库在同一天向霍尔当面口头作出的。(36)罗马尼亚政府询问,如果扩大波罗同盟的范围经证明是不可能的,那么给予罗马尼亚保证的建议是否将被放弃;并询问在保证已经给予之后,如果波兰政府“发现有必要解除它自己的义务”,那么保证是否仍旧有效。(37)罗马尼亚政府的答复的其余部分重申了它抵抗袭击的决心;(38)宣称它将欢迎英法给予援助的保证(它满意地注意到并没有建议相互保证),如果这些保证“不是针对第三方的”,而且是“非挑衅性的”;并答应把可能会使英国政府感到担心的任何发展通知它。

    伦敦把对于罗马尼亚的答复的讨论推迟到罗马尼亚公使蒂列亚返回他的任所以后,(39)但是在4月7日蒂列亚会见了卡多根,(40)在10日他和罗马尼亚外交部秘书长克雷特齐亚努(41)首先受到卡多根的接见,然后又受到哈利法克斯的接见。(42)从这些会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英法给予罗马尼亚的保证要取决于一项波兰的保证,对于这个条件的忧虑仍然是罗马尼亚政府主要关注的事。蒂列亚4月7日告诉卡多根,贝克(他在伦敦曾会见贝克)答应波罗的外交协商应该立即开始,但是他提出了匈牙利问题,就像他与英国大臣们会谈时所提的那样。(43)到了4月10日,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之间在3月底曾一度缓和的紧张关系(44)又一次加剧起来,这自然增加了罗马尼亚对贝克的亲匈牙利政策的疑心。克雷特齐亚努4月10日告诉卡多根,依据波罗1931年条约的第一条,(45)波兰和罗马尼亚负有彼此互相帮助以抵抗任何侵略的一般义务,但是关于援助的技术性安排却只规定适用于俄国的侵略。他继续争论说,公开讨论扩大同盟的问题也许只会鼓励德国和匈牙利,因为这将使它们注意到这项条约可以被认为在德国或匈牙利攻击的情况下不会自动生效这个事实。(46)罗马尼亚的外交家们显然很少有希望通过一项正式的协定来创立一个英—法—波—罗集团,他们也的确认为这样的一个集团将是危险的,因为这会引起德国的指责,说是对它的包围。他们还争论说,法国也参加的一项正式协定“实际上将意味把苏联也包括在内,因为它与法国有着联系”。(47)罗马尼亚同波兰一样,最不希望在战争爆发之前必须在德国和俄国之间作公开的选择。但是克雷特齐亚努想,如果发生战争,罗马尼亚也许不会拒绝俄国的帮助,也许甚至会要求它帮助。(48)罗马尼亚的代表们强烈呼吁英国和法国立即“自发地”宣布,它们愿意帮助罗马尼亚,而无须等到一项互相补充的波兰保证的谈判结束之后。(49)但是哈利法克斯拒绝在这一点上作出承诺。(50)哈利法克斯问他,罗马尼亚愿意从英法得到什么样的帮助。克雷特齐亚努回答说,罗马尼亚“期望法国和英国从陆地、海上和空中攻击德国,还有,如果可能的话,派遣英法部队和飞机、驾驶员、机械师、高射炮通过达达尼尔海峡到罗马尼亚来”。他还希望得到战争物资方面的援助,“甚至在战争发生之前”。不过,哈利法克斯回答说,这些都是技术性问题,不属于他的职权范围之内。(51)

    克雷特齐亚努还说,由于对波兰的保证只提到它的独立而没有提到它的领土完整,在罗马尼亚引起了一些忧虑。(52)他并表示,强烈希望法英对罗马尼亚的保证应明白表示修改边界问题不应再进行讨论。(53)之所以采取这个方针,是因为罗马尼亚人没有忘记匈牙利和保加利亚主张修改边界的要求。蒂列亚4月7日曾告诉卡多根说,一项反对保加利亚的保证对于罗马尼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他建议把它作为打消扩大波罗同盟的建议的另一个理由,因为与波兰过分密切的联系可能不利于罗马尼亚与巴尔干协约国其他成员的关系,依据巴尔干条约的规定,这些成员国在它受到保加利亚的攻击时有帮助它的义务。(54)

    在伦敦的外交部里与罗马尼亚外交家们会见的两个日期之间,罗马尼亚外交部长和土耳其外交部长就与新的英法建议有关的巴尔干条约所规定的义务进行了讨论。加芬库对伊斯坦布尔的访问在意大利于4月7日占领阿尔巴尼亚之前就已经安排好了,但意大利搞的事变给罗土会谈增添了新的内容。加芬库和萨拉若卢作出了决定,用加芬库的话来说,(55)那就是要把他们排列在决心抵抗德国压力的国家一伙之中——但在加芬库这方面的保留是,目前暂时不要求罗马尼亚在这一伙中公开露面。

    与此同时,英法两国政府也与土耳其政府讨论了由于试图组织对侵略的抵抗而产生的一系列复杂问题。英国政府在使自己对罗马尼亚承担进一步的责任之前,急切希望获得土耳其合作的明确保证。(56)它现在还认真考虑对莫斯科进行一次新的试探,看看苏联政府是否准备给予波兰和罗马尼亚以一项单方面的保证。(57)需要澄清与土耳其和苏联的关系,摸不准波罗两国的关系,以及据英国政府看来罗马尼亚不再处于十分迫近的危险之中:所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得某些内阁成员认为——甚至在4月10日决定给予希腊保证之后——给予罗马尼亚保证这个问题暂时搁起来不作决定,在4月13日张伯伦打算宣布给予希腊保证时也不作任何关于这个问题的声明是明智的。另外,在4月10日到13日这几天内,有好几方面都要求英国内阁在4月13日同时宣布给予罗马尼亚和希腊保证。这种意见不仅来自罗马尼亚本身,(58)而且还来自英国海军部(它仍旧担心海军封锁的效果,如果希特勒掌握了罗马尼亚的石油和小麦的话),来自英国工党领袖和保守党的前任大臣们,来自土耳其,特别是来自法国的。

    克雷特齐亚努在从伦敦归国途中访问了巴黎,加芬库后来告诉霍尔说,克雷特齐亚努从达拉第那里得到许诺,法国政府将竭力要求英国政府保证罗马尼亚的领土完整,不管是否能从波兰得到同样的保证。法国政府很关心在加芬库与德国人打交道时给他道义上的支持,它对罗匈边界一带军队调动的新报道也感到担心。(59)它认为,罗马尼亚的处境比波兰更加危险,因为纳粹(如英国海军部所知)对罗马尼亚的石油极感兴趣,它担心德国可能会给罗马尼亚来一个最后通牒,紧接着是另一次既成事实。(60)4月12日法国部长会议决定,在4月13日宣布给予希腊保证(由于英国的请求)的同时,也宣布给予罗马尼亚一项保证。它并对英国政府施加了很大的压力,要英国响应法国对希腊所承担的义务,也立即承担对罗马尼亚的同样义务。(61)英国政府争辩说,罗马尼亚的情况同希腊是不一样的,如果立即给予罗马尼亚保证,就会失去一种手段,而这种手段在使波兰和土耳其加入这个体系和把保加利亚拉过来以扩大巴尔干协约国这两个方面也许是有用的。(62)但英国政府的争辩并没有取得什么效果。它终于相信,达拉第在4月13日宣布给予罗马尼亚以保证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面临着看起来同法国步调不一致的危险(这对英国政府来说似乎是最严重的事),它在13日的早晨让步了。菲普斯在巴黎接到通知,英国政府响应达拉第的紧急呼吁,遗憾地同意在那天下午张伯伦的声明中把罗马尼亚的名字和希腊的放在一起,(63)并向罗马尼亚和其他有关的政府立即通知了这个决定。(64)

    第三节 英法宣布给予希腊和罗马尼亚保证和这两个国家接受保证

    张伯伦4月13日在下院的演说主要是讲意大利在阿尔巴尼亚搞的事变的背景和影响,以及为英国政府决定不把这个侵略行动作为废除1938年4月16日的英意协定的理由辩护。(65)首相宣布给予希腊和罗马尼亚保证的那一段原文如下:

    我……乘此机会代表陛下政府声明,它对于设法避免以武力或以武力威胁来扰乱地中海地区和巴尔干半岛的现状一事给予最大的重视。它因此得出结论,一旦发生显然威胁希腊或罗马尼亚的独立的任何行动,而希腊或罗马尼亚政府也分别认为使用它们的国家武装进行抵抗是极为重要的,那么,陛下政府将觉得自己有义务立即尽其全力,视情况需要,给予希腊或罗马尼亚政府以一切援助。我们正在把这项声明通知直接有关的政府和其他方面,特别是土耳其,它与希腊政府的密切关系是大家都知道的。我得知,法国政府今天下午也在作一项相同的声明。(66)

    这种不明确的英国义务的扩大,甚至在几星期以前还是不可想象的,但竟没有引起议员们的只字批评,有几位议员在张伯伦演说后的辩论中猛烈地攻击他没有作出更有力的挑战——宣告废除英意协定。

    同一天(4月13日)达拉第向报界发表了如下声明:

    法国政府以极端重视的心情提出警告,反对以武力或武力威胁来改变地中海地区和巴尔干半岛现状的一切行动。
    考虑到上周发生的事件所引起的特别忧虑,法国政府因此已给予罗马尼亚和希腊以一项特别保证,如果发生显然威胁到罗马尼亚和希腊的独立的任何行动,而罗马尼亚政府和希腊政府认为以它们的国家武装部队进行抵抗是符合它们的切身利益的话,那么,法国政府有责任竭尽全力立即给予一切援助。(67)

    法国公众善意地接受了法国承担的义务的扩大,既给予它现在的盟国波兰和罗马尼亚以援助,同时也给予希腊以援助,他们总是希望作出抵抗的姿态就能制止住敌人。的确,在达拉第的声明发表之后,巴黎证券交易所的行情有了显著的好转,这还是几周来的第一次。(68)

    我们已经看到,向希腊和罗马尼亚提供的保证,这两国政府是怀着既感激又困窘的复杂心情来接受的。毫不奇怪,这两国政府是不会觉得给予张伯伦和达拉第的声明以公开的热烈欢迎是明智之举。在发表声明那一天(4月13日),又得悉德国海军的春季演习将在靠近西班牙海面举行,这个消息加上最近谣传墨索里尼对马其顿问题正发生兴趣,(69)使梅塔克萨斯觉得比往常更需要小心谨慎。有一二天,受控制的希腊报纸和电台对英法声明的评论是克制的和甚至是冷淡的——虽然事前对西方援助的前景毫不知情的公众却立即显示了安心和感激的迹象。不过,在4月16日和17日,正式宣布了希腊政府已分别向英法政府发出热诚的感谢电。17日的公报还说,英法声明“已被希腊政府以极为喜悦和满意的心情接受,这种心情也是希腊人民所一致共有的”。(70)另一方面,希腊政府在4月19日采取了预防措施,通知意大利政府说,英法的保证是“自发地”向它提供的。这时,罗斯福4月14日发出的通电要求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保证他们不打算进攻一些指明的国家,其中也包括希腊。(71)这就有助于减轻希腊的忧虑,并出现公众信心恢复的迹象。其中包括4月8日至15日那一周银行被大量提款后,现金又开始回到银行。(72)4月24日,梅塔克萨斯离开雅典去伯罗奔尼撒半岛巡视,这次出巡因意大利占领阿尔巴尼亚后出现的危机而被推迟。在他启程之前发表的演说中,他宣称,他能够看到很多迹象,表明事态正在向一个更加和平的未来转移。

    在罗马尼亚和在希腊一样,公众听到英法保证的消息后感到惊异和高兴,但官方的反应起初是有保留的。罗马尼亚外交部竭力强调英法声明“自发的”性质,并在4月14日发表一项声明否认罗马尼亚曾经要求保证。按照外交部的说法,英法声明是完全来自西方的一种政策的表述,罗马尼亚接受保证并没有束缚它的行动自由或使它承担任何责任。同一天首相发表了如下一项声明以阐明政府的态度:

    本政府努力发展与那些和我们有着共同利益的国家的密切的经济关系,从而表示了它的友好善意。本政府还曾表示,罗马尼亚人民一贯准备捍卫他们的独立和他们国家的边界。法国和英国自发地以友好的条件支持我们的和平努力的声明,是对巩固普遍和平的一个宝贵的贡献。(73)

    同希腊一样,罗马尼亚的人们也觉得罗斯福致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通电是对“巩固普遍的和平”的另一个宝贵“贡献”,它大大减轻了人们对于柏林正在准备接见罗马尼亚外长一事感到的焦虑。加芬库于4月16日到达柏林,正是接到美国总统的通电之时。他在几天以后离开德国时并没有任何不愉快的发展,受到控制的罗马尼亚报纸不但表示安慰,也表示高兴。柏林对加芬库表示的热情和他的访问没有产生戏剧性的结果,被解释为执行一项既依靠西方大国道义上的支持,又准备在合理的限度内对德国让步的政策是有成效的。(74)


    (1) 英国政府的反应,单从它与意大利本身的关系方面来论,将在另外一处叙述(见下文,原著第245—252页)。

    (2) 见下文,原著第243页,第244页。

    (3) 《时报》(Temps),1939年4月10日;《纽约时报》,4月9日。

    (4) 见上文,原著第73—74页。

    (5) 哈利法克斯3月24日在伦敦会见了希腊公使,并告诉他在组织力量抵抗侵略方面的尝试的最新发展(罗马尼亚那时仍旧是西方大国选中的第一个牺牲品)。西莫普洛斯说,他的国家的态度没有改变(《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516号)。

    (6) 大多数希腊人对意大利的不信任和厌恶感情,并没有因为他们中有些人过去对德国曾怀有敬佩的心情而复杂化。即使梅塔克萨斯一向亲德,想符合轴心国的政策,但当意大利成了潜在的侵略者时,公共舆论也使这成为不可能的了。

    (7)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97号。

    (8) 同上书,第111号。

    (9) 同上书,第95号,第141—142页。

    (10) 同上书,第107号,第109号,第110号。又见下文,原著第248页。

    (11) 同上书,第105号。

    (12)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114号,第118号。

    (13) 同上书,第100号。

    (14) 同上书,第96号。

    (15) 同上书,第106号。

    (16) 同上书,第152页。

    (17) 同上书,第103号。

    (18) 《泰晤士报》和《纽约时报》,1939年4月11日。

    (19) 见上文,原著第74页,又见下文,原著第113—114页。

    (20) 见下文,原著第193页。

    (21)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128号,第149号,第153号。

    (22) 同上书,第151号。关于与土耳其协商的详细叙述,见下文,原著第113页以后。

    (23) 梅塔克萨斯在4月11日发出一封表示“深为感谢”的电报,对于“英国政府的立即和有效的调解使一个危险的局面得以防止”表示谢意(同上书,第145号)。

    (24) 见下文,原著第248—249页。

    (25) 《纽约时报》,1939年4月11日和12日。

    (26)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141号,第146号。

    (27) 同上书,第147号。英国公使评论说,次官的话“在当时是真的”。希特勒4月1日(宣布英国政府单方面给波兰以保证的第二天)在威廉港发表演说,警告小国不要卷入西方大国的包围计划(见下文,原著第335页)。

    (28) 同上书,第140号,第146号。

    (29) 见上文,原著第87—89页。

    (30) 见上文,原著第92页。

    (31) 见上文,原著第70—71页。

    (32) 为了减轻罗马尼亚在这一点上的忧虑,英国政府于3月31日和又一次于4月1日给予继续关心的保证(《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583号,第599号)。英国驻布加勒斯特公使对于他所认为的罗马尼亚政府的真正观点的分析,见同上书,第601号。

    (33) 关于加芬库最近与贝克的接触,见《概览,1938年》,第3卷,第341页注⑦,第356—357页。在这次接触中他受到压力,要他在多瑙河盆地的领土问题上顺从波兰的意见。

    (34)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587号。

    (35) 同上书,第602号。

    (36) 同上书,第603号。

    (37) 同上书,第580页。

    (38) 3月27日,罗马尼亚首相和外长在全国复兴阵线最高会议上正式声明,他们的政府决心捍卫罗马尼亚的独立和完整(同上书,第5卷,第65号,第111页)。

    (39) 蒂列亚在3月间被召回布加勒斯特,见上文,原著第70页注⑥(即本书第97页注④。——译者)。

    (40)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30号。

    (41) 当时他正访问伦敦,讨论英国的建议。

    (42)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65号,第37号。

    (43) 见上文,原著第98页。

    (44) 见上文,原著第71—72页。

    (45) 原来的波兰—罗马尼亚1921年条约第1条(依据在国联秘书处备案的文本)为:“当它们一旦在它们现今的东部边界上成为一次无缘故的攻击的对象时,波兰和罗马尼亚约定彼此互相帮助。因此,如果两国中的一方成为一次无缘故的攻击的对象,另一方应认为自己处于战争状态并应给予武装援助。”尽管在第2款中略去了“在它们现今的东部边界上”这些字样,这一条显然没有约束双方必须互相援助,除非是在俄国侵略的情况下。不过,1926年3月26日,波兰和罗马尼亚签订了一项新的同盟条约以代替1921年的那一条约。在这新的条约中,它们相互保证对方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以反对外来的侵略而不规定侵略的来源。这项条约的有效期限为5年,并以相同的条款于1931年3月续订〔1931年条约原文载于《英国和外国政府文件》(British and Foreign State Papers),第134卷,第1050页〕。这两个国家还在1921年缔结了一项军事协定,它的设计只是针对一场假定的俄国进攻。这一军事协定并没有加以修改以适合后来的同盟条约的条款。

    (46)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65号,第112页;参阅第37号,第74页。

    (47) 同上书,第76页。

    (48)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6页。参阅霍尔4月12日的电报。电报说,一项罗马尼亚将接受俄国的帮助的正式保证大概可能从卡罗国王那里得到,但是“把接受苏联的帮助作为英法帮助的条件……将是灾难性的”(同上书,第44号,第91页)。蒂列亚4月7日曾询问,英法的保证是否既适用于反对德国,也适用于反对俄国。卡多根回答说,没有考虑过这一点(同上书,第30号,第66页)。

    (49) 加芬库4月10日在布加勒斯特向霍尔作过同样的请求(同上书,第40号)。

    (50) 同上书,第37号,第75页。贝克和英国大臣们在伦敦的会谈导致了英国不再坚持必须把波罗同盟的扩大作为给予波兰保证的一个条件(见上文,原著第101页),但是只要波罗两国之间的协商产生有益的结果还有一线希望,英国政府就仍旧不愿意在没有波兰合作的情况下给予罗马尼亚以保证。

    (51) 同上书,第5卷,第37号,第75页。在这次与克雷特齐亚努会见的前一天,罗马尼亚和土耳其两国外长在伊斯坦布尔会晤时,他们同意在与西方大国的谈判中,将力求获得关于他们能够指望得到的“有效军事援助”的详细情报(见下文,原著第114—115页)。

    (52) 见上文,原著第94—95页。

    (53)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37号(第74—75页)和第65号(第112页)。

    (54)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30号。

    (55) 格里戈雷·加芬库:《欧洲的末日:1939年的一次外交旅行记》,增订版(巴黎,埃格洛夫,1947年),第167页。

    (56) 哈利法克斯致菲普斯函,4月12日(《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48号)。

    (57) 见下文,原著第438页。

    (58) 加芬库于4月12日重新提出他的请求,他告诉霍尔说,在他即将对柏林的访问期间,一项英法保证将大大增强他的讨价还价能力(《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44号)。13日早晨,他又一次极为迫切地提出请求(同上书,第54号)。

    (59) 4月10日,克雷特齐亚努告诉卡多根,匈牙利政府拒绝发表它将尊重罗马尼亚边界的声明,并说在卡罗国王和首相巡视边界之后有一些部队正被调到更靠近边界的地方(同上书,第65号,第113页)。后来在4月12日,加芬库得到南斯拉夫和波兰大使们的警告说,匈牙利正在抱怨罗马尼亚部队在集中,并威胁要采取相同的措施。他回答说,罗马尼亚部队3月25日以后并没有新的集结;由于匈牙利部队的调动和匈牙利报纸发动对罗马尼亚的猛烈攻击,罗马尼亚的防务准备是必要的(同上书,第55号;参阅第64号)。布达佩斯和布加勒斯特双方都受到了外交方面的压力。到了4月中旬,匈牙利外长在议会中公开声明匈牙利打算尊重罗马尼亚的边界,而罗马尼亚政府也已经开始复员(《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204号)。

    (60) 菲普斯致哈利法克斯函,4月13日(《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53号)。

    (61)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48号,第53号。

    (62) 同上书,第57号,第66号,第144号。关于劝说罗马尼亚在多布罗加问题上作出让步以引诱保加利亚加入巴尔干协约国,见下文,原著第123页。

    (63) 同上书,第57号。

    (64) 同上书,第59号,第60号,第61号。

    (65) 这项协定见《概览,1938年》,第1卷,第137—143页。英国政府决定不废除这一协定的动机,在另一处论述(见下文,原著第251—252页)。

    (66) 下院辩论,第5辑,第346卷,第13栏。

    (67) 《时报》和《曼彻斯特卫报》,1939年4月14日。声明接着又重申了法波同盟(见上文,原著第77—78页)。

    (68) 《曼彻斯特卫报》,1939年4月14日。

    (69) 同上,1939年4月10日;《新闻纪事报》(News Chronicle),4月15日。

    (70) 《曼彻斯特卫报》,1939年4月18日。

    (71) 希特勒后来曾询问希腊政府是否觉得受到了德国的威胁,希腊政府是那些给予否定回答的国家之一(见下文,原著第361页)。

    (72) 《每日电讯报》,1939年4月21日。

    (73) 《泰晤士报》,1939年4月15日。

    (74) 《泰晤士报》,1939年4月21日。关于加芬库的访问柏林,参阅下文,原著第340页,第3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