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法国沦陷前
第一节 友好的中立
(一)美国宣布中立
1939年9月3日晚间,罗斯福在一次著名的炉边谈话中,对美国人民广播了一项特别通告,简略地论述了美国在一个战乱的世界中的立场。他说,美国将保守中立,可是他不能要求每一个美国人在思想上也保持中立。“即使中立者也有权利考虑事实。即使对一个中立者,人们也不能要求他闭塞自己的思想或良心。”他预告他的同胞们,他们将受到战争的重大影响。“只要有什么地方和平遭到破坏,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和平都受到威胁。”美国必须行动起来,维护它的安全;美国的安全和西半球以及邻近海域的安全有密切关系。同时,他再一次说(1)他希望并相信有可能不卷入战争,并且保证“只要我力所能及还能防止战争,在美国和平之光决不会熄灭”。(2)
两天后,总统正式向全世界宣布美国中立。第一次公告笼统地讲中立,(3)4小时后接着发布第二次公告,宣布禁止对交战国输出武器。(4)同时国务院指出,人们应注意两次公告的区别。它说,第一次公告
是谈我们根据国际法的准则和程序以及本国法令中和国际法一致的准则和程序,作为一个中立国的活动。即使法典上没有1937年5月1日的立法,这一公告也会按照习惯法予以宣布;它同美国在以往国际冲突中所发布的中立声明大体上是一致的。(5)
第二次公告以1937年的中立法令为根据,这一法令,可望国会不久将加以修改。(6)9月6日,罗斯福宣布联邦调查局将负责调查间谍活动、怠工破坏和违犯中立条例的行为。(7)8日,总统宣布全国处于有限的紧急状态。(8)他深知这种公告对爱好和平的公众可能产生的影响,因而在记者招待会上极力说明这并不意味着使美国立足于战争,无论在防务上或者在国内经济上都不是这样。然而,这可以使总统实行几项简单的紧急措施。公告的标题——全国紧急状态公告(关于遵守、保护、执行中立以及在和平时期的权力范围内加强国防的公告)——确切地说明了它的范围。(9)实行第一项紧急措施的总统命令立即颁发。命令规定增加陆军和海军部队,提供遣送海外美侨回国的经费,以及增添反间谍和反破坏机构的工作人员。这些措施的根据是1939年7月陆海军联合委员会通过的联合基本“陆海军作战计划虹1号”,(10)这个委员会是战争爆发后经罗斯福正式批准的。(11)
政府一方面采取这些步骤以保持美国本身的中立,另一方面也采取一些步骤来巩固整个西半球的中立。在布宜诺斯艾利斯(12)(1936年)和利马(13)(1938年)召开的美洲国家间会议上,各国曾一致同意,如果别处发生战争,威胁到美洲国家的和平与安全时,美洲国家应共同商量。因此1939年9月5日向21个国家的外交部长发出邀请,定期于9月21日在巴拿马城集会商讨。(14)会议议程先由泛美联盟管理委员会于9月12日批准,分为三个部分,包括中立、保护和平与经济合作。外长会议于9月23日开始,25日举行第一次全体大会,10月3日休会;会议批准了一项内容广泛的计划,包括16项决议案,以维护美洲的中立。内容包括:重申美洲国家间的团结,一般地声明中立并规定中立国的权利与义务,对违禁品的规定,以及防止颠覆活动的措施。成立了一个美洲国家间财政与经济咨询委员会,负责考虑如何稳定美洲各共和国之间的货币和商务关系,并就如何应付由于战争而发生的美洲各国的贸易失调提供意见;并成立了一个美洲国家间中立委员会。中立宣言里虽然再次强调美洲各国继续保持和平的决心,可是对其中规定的中立国的义务,却以偏袒英国和法国的态度作了总的说明。(15)会议最受人注意的结果是第14号决议案——“巴拿马宣言”,它创立一个“安全区”,(16)目的在于使西半球周围的海域免于战争,加拿大以及那些“毫无疑问属于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和领地”除外。这一宣言是罗斯福亲自倡议的,(17)它声明美洲各共和国,只要保持中立,就有“天赋权利”要求交战国不使美洲附近的水域发生任何敌对行动。这种安全区又称中立区,将由各共和国进行巡逻。(18)
(二)修订中立法
罗斯福面临的问题是怎样说服孤立主义思想仍然很浓厚的全国人民接受那些对美国安全十分重要的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是要使英法两国能从美国获得武器的措施,因为根据中立法的规定,这两个国家这时是不能从美国取得武器供应的。而美国和西半球的安全有赖于英国和法国的继续存在,这一信念却是美国战略思想的一项公认的原则。(19)这是陆海军最高统帅部在“陆海军作战计划虹1号”中提出的建议所根据的主题思想,也是战争爆发后影响美国外交和国防政策的一个基本因素。然而,这些都是假定英国和法国单凭本身的海军和空军就能抵抗得住德国的进攻,美国毋须考虑直接参战(不论作为交战国,或者甚至作为非交战国),便可摧毁纳粹在欧洲的统治,这种统治会造成轴心国对西半球的直接威胁。
美国的舆论几乎是普遍地反对纳粹而同情英法。但是,这种舆论在决心使美国置身战争之外这一点上,甚至更坚决地一致;人们经常争论,只有这样做,民主的传统——它在战争的紧急关头一定会消灭——才能保全,西方文明才能最后在世界上复兴。美国人必须保持和平,可是,只要这个和平不受到威胁,他们这时准备放宽中立法令,以使英法在美国购买武器——或者说,情况看来是这样,如果报纸和民意测验充分地反映了公众意见的话。(20)1939年7月间,国会最后拒绝取消武器禁运令以后,(21)罗斯福曾表示,如果在1940年1月下届例会召开以前战争爆发,他要召集一次特别会议来重新考虑这个问题。(22)战争爆发后立刻进行的一次国会议员调查,使他相信国会终于准备对修订武器禁运法令作有利的考虑。于是,9月13日他发出公告,将于9月21日召开国会特别会议。这项公告是一个信号,表明战争爆发后重新提起的关于废除中立法的斗争即将加剧。9月14日,参议员博拉在广播讲话中指责废除该项法令就是干涉;(23)16日,参议员范登堡说,美国不可能成为一方的兵工厂而不成为另一方的攻击目标。(24)孤立主义集团的领袖们已经定下了在国会辩论中应该采取的方针,认为投票赞成废除该项法令,就是投票赞成战争。
同时政府也在策划它的战役。国会开会的前一天,罗斯福邀请两党领袖参加白宫的一次会议。(25)会上讨论了修改中立法的方法与手段,罗斯福呼吁两党在紧急关头一致行动,在场的共和党人表示同意。(26)9月21日国会开会时,罗斯福亲自出席,向两院议员发表演说。(27)政府认为不宜明白宣布它希望取消禁运的真正理由,即援助英法符合美国的利益。任何情况,如果可能被理解为和某一些外国站在一边对抗另一些外国,一定会起一种信号作用,促使孤立主义者纠合在一起。因此,罗斯福在演说中提出取消禁运的理由是:恢复按国际法行事是保全美国中立与和平的最好方法。总统说,任何一个集团都没有权利自称为“和平派”;他和他的政府,在决心使国家不介入战争这一点上,和参众两院全体议员是一致的。几天后参议员皮特曼提出一项修订中立法案,由对外关系委员会研究处理,该委员会于9月28日向参议院汇报,表示赞成。此项法案保留了布卢姆法案的大多数条款,后者是以5月27日赫尔对修订中立法的六点计划为根据的。(28)这样,武器与弹药输出的禁运就会取消,而代之以对各种货物的“现购自运”条例。此外,指定一些地方为作战地区,禁止美国船只在这些地区行驶。这些规定如果通过,必然会给美国船运和贸易以及与美国进行贸易的其他国家带来重大困难。政府建议对航运的禁令应限于欧洲地区,皮特曼不同意;他说,他将不能使参议院同意取消武器禁运,除非也采取严厉的措施使美国不致卷入挑衅性的事件。(29)
参议院的辩论于10月2日开始,最初几天主要讨论什么是“真正”的中立,多少有点学究气。主张取消禁运的人认为禁运是不中立的,因为它有利于交战国的一方,而牺牲另一方;反对取消禁运的人则争辩说,在比赛的中途更改规则,这本身就是一种不中立的行为,等于偏袒某一方。赫尔在他9月21日发表的一项声明中竭力为这点辩护。(30)然而,当发言的人转而谈到真正的问题,即援助英法时,辩论也跟着变得比较切合现实。孤立主义者之中只有少数人相信,不论哪一方战胜,对美国都无关重要。更多人同意参议员洛奇10月10日表示的看法。洛奇认为,英国和法国不大可能战败,可是,即使未必能打赢的德国竟然战胜,美国也不会受到危害。他说:“幸而我们的国家安全没有危险。”(31)
不久情况就清楚了,议员们一般都同意“现购自运”的规定是有好处的。他们所建议的对美国商业和航运的严格限制,当然受到航运界的反对,由于航运界提出了意见,10月24日通过了修正条款,使美国船舶可以和加拿大、南非以及远东非直接危险区进行贸易。主要的争执是在取消武器输出禁令方面。孤立主义者想要对武器以外的其他输出采用“现购自运”规定,而保留对武器的禁运。他们为要达到这一目的而作的一切努力都被挫败了。此项法案,包括取消禁运在内,于10月27日在参议院以63票对30票获得通过,又于11月2日在众议院以243票对181票获得通过。
11月4日,总统签署了这项使英法两国可以利用美国资源的法案;当天就发布使法案各项规定生效的必要公告。在此期间,德国政府——对它来说,取消禁运是严重的打击——在对待美国方面一直小心地避免采取任何可能被认为不正确或者可能助长反德情绪的行动。(32)它毕竟从禁止美国商船进入战争地区的规定中得到了很大的好处,因为此项禁令使盟国失去了全部中立国船只中很大一部分力量。
(三)做一个中立国的麻烦
在1935年至1939年的各项中立法令中,美国自动地放弃了国际法赋予一个中立国的许多权利。自由航行权的原则,(33)美国先后于1798年、1812年和1917年为它战斗过,现在却把它暂时抛弃了。对交战国的贸易已经加以限制。美国船舶已经从交战国周围的水域撤退。(34)美国人一直愿意作出这些牺牲以保持美国的和平。因此,似乎完全有理由要求西半球中立国家之间的和平交通不应受到交战国活动的危害。安全区或中立区意味着美国有权使美洲和欧洲的战争隔离这一信念的表现。(35)著名的美国横渡大西洋的飞行家林白上校10月1日在一次演讲中把这种观点发挥得过了分,他谴责加拿大宣战,因此连累了美洲。(36)国会内外的孤立主义者都提议美国应没收英国和法国在西半球的财产,作为偿还战争债务的一部分,并因此消除可能危及美国中立的一个祸根。这些“和平主义”煽动者的意见固然受到国内大多数人的反对,但有许多美国人确实觉得,既然他们对欧洲战争的爆发完全没有责任,他们有理由要求交战国在它们自己家里打仗,而不要在邻近美洲的水域里打仗。(37)
虽然美国政府曾在巴拿马会议上主张采用安全区计划,但有许多人,包括赫尔在内,(38)却怀疑它的实际价值。它在国际法上没有效力,并且极难实施。事实上,作为最后的手段,只能由美国的船只来执行,采取一些会和它们的中立地位不相容的办法,引起和交战国的海军交锋。10月4日,赫尔明确表示,美国不打算为了保持安全区而卷入敌对行动。他说,对安全区进行巡逻,目的只是了解情况。美国船只不会干涉侵犯安全区的交战国船舶,但要把一切侵犯的行为向上面汇报,然后通过适当的外交级别来予以处理。(39)
巴拿马宣言的起草人希望交战国会为了它们自身的利益而同意接受宣言中的条件。实际上这些条件始终没有被正式接受;(40)虽然盟国和德国都表示准备同意设立这种中立区,如果它们的敌方也同意,但提出种种保留条件以适合它们自己的需要。(41)发生了许多侵犯中立区的事件,其中最惊人的是1939年12月13日在乌拉圭海岸边的普拉特河口几艘英国巡洋舰和“斯比伯爵”号的战斗。12月23日,美洲各共和国向交战国政府提出联合抗议。在这个照会里,它们抱怨说,“斯比伯爵”号的开火以及中立区内其他类似战争的事件危害了巴拿马宣言的目的——本洲的自卫,并扬言要对进犯国家实行制裁。(42)然而,不久情况就清楚,美洲各国对于采取激烈行动来强求别国尊重中立区这种做法是否明智或者相宜,意见并不一致。问题于是提交巴拿马会议所设置的“美洲国家中立委员会”。委员会随着进行了详尽的讨论,提出了一些实施措施的建议,提交有关美洲各共和国政府,可是随后并未采取明确的行动。(43)
在美国,公众对普拉特河交战的消息的反应,说明人们对侵犯中立区的担忧已经消失,因为这一事件证明了英国海军仍然保持着昔日的力量和战斗精神,使人感到高兴和自豪。三艘英国巡洋舰战胜强敌正是时候,可以恢复美国对英国海军战略的信心,在过去几个星期中,英国海军的战略曾被严厉地指责为只守不攻和保守的。
中立区是美国政策中的一项新事物,英国侵犯这个中立区并不使普通美国人太担心。中立国和交战国在公海上种种互相冲突的权利中孕育着其他争论大得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生,会扰乱英美的关系。从战争开始起,显然这种困难一定会出现。美国政府牢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英争执的严重性质,决心尽可能避免同样的摩擦。英国宣战后次日,赫尔和英国驻华盛顿大使洛西恩勋爵就讨论了怎样才能最好地避免英国航运政策和违禁品政策可能引起的麻烦。他们议定于9月12日举行一次美英专家会议;在这次以及此后的几次会议上制订了处理这种问题的计划。结果两国之间的意见分歧始终没有变得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那样尖锐。(44)
11月间,英国宣布决定没收中立国船上装载的德国出口货,作为对非法布雷的报复,并于12月1日采用中立国船舶特准运照制度;(45)这一决定的最初反应是冷静的。对英国干涉德国出口货,美国于12月8日向英国政府提出正式抗议,声明美国的海上权利,(46)可是人们一般地认为这只是“备案”而已。
随着时间的消逝,西线没有任何活动的迹象,于是美国人对于这种“假战”越来越感到讨厌和不耐烦;“假战”这个词是参议员博拉创造出来的,后被人们广泛使用。由于没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在进行——只有俄国和芬兰之间有一些战斗,而这两个国家在当时的主要斗争中表面上都是中立国——大多数美国人还看不出,英国和法国正在为了生存而斗争。因此,盟国——特别是英国——强加于美国商业的种种限制越来越使人恼火。1939年最后几个星期和1940年最初两个月中,美国同英国在海上中立权利方面的意见分歧,在美国引起不少公众的愤怒,并使政府气恼和焦虑,感到左右为难,不知怎样才能最好地维护美国的权利和利益,而又不过分妨碍英国的战争力量或者加深公众的反英情绪。美国政府对英国采取的一些措施曾提出正式抗议,(47)英国人在答复中不承认检查中立国邮件中有无违禁品是违反国际法,并指出信件和邮包中都有货币和其他贵重物品寄到德国。公众虽然对这一点没有疑问,但他们对一些封锁事件所表示的愤慨情绪却在继续,并于1940年2月达到高潮,当时《纽约时报》和其他一些亲盟国的报纸都发表了美联社的一则报道,指责英国人在百慕大用武力从美国民航班机上取走邮件。(48)在同一个星期中,一向同英国友好的参议员皮特曼,在广播演讲中扬言要对英国侵犯美国权利的行为进行经济报复。(49)
美英两国政府对于这种日益高涨的反盟国情绪可能会影响战局,深感不安。赫尔和洛西恩多次商谈后,(50)盟国政府决定派遣经济专家到华盛顿去协助英国和法国的驻美大使研究整个局势。除了实行封锁所造成的一些事件以外,盟国经济政策的其他各方面在美国也引起了麻烦。美国南部和中西部的一些州,由于英国对购买烟叶和其他农产品的限制而受到了严重打击,正在迫使国务院采取行动。在国会里,英国被指责为歧视美国的出口货,并有人提出质询,英国的战时贸易政策是否违背它1938年同美国签订的贸易协定。美国政府当局特别担心英国对进口的限制可能影响它争取延长贸易协定的期限。(51)反对赫尔的贸易政策的人,包括来自一些农业州的议员,认为战争的结果已使商业陷于混乱,贸易协定延长也无济于事。赫尔担心,如果英国不肯放松它对农产品的禁令,经济孤立主义者可能有获得胜利的大好机会。对党派的影响也须考虑到,因为法案如不能通过,有关方面怨恨政府不能保护农业州利益的情绪,可能会断送民主党在1940年选举中的前途。
英国政府担心有不少重要物资通过毗邻的中立国家由美国辗转运到德国。英国人要美国在原有的“战略物资”禁运单上增加若干种物品,并加上“不得再输出”的条款,以加强禁运。
英国和法国的专使,F·T·A·艾什顿-格沃特金和夏尔·里斯特教授(52)于3月5日到达华盛顿。在此后7个星期中,由经济战而产生的这类问题由盟国代表、美国国务院以及美国其他有关部门商谈研讨。艾什顿-格沃特金和里斯特一面说明继续封锁德国是必要的,一面保证施行的限制办法只是暂时性的,一定要尽快恢复自由贸易政策。英国代表还重申了张伯伦1月31日已经作过的保证,(53)英国不想永久利用战时管制使贸易渠道离开美国,像美国商业界常常指责的那样。同时,作出种种努力来抚慰美国特别不满意的某些方面。英国代表作出让步,同意美国可以自由输入某些在别处买不到的德国货。在邮件检查方面也作了一些让步,英国人还同意将来不把美国船押送到战斗地区的港口。(54)
所争论的各项问题不久就失去了意义,因为希特勒1940年4月入侵挪威和丹麦以后的胜利进军,使美国看清楚了自己面临的危险以及支援英国作为“美国第一道防线”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和平倡议与战后计划
上节讨论的各种中立措施,主要是为了避免美国被拖进战争的危险。当然,政府和人民都同样希望避免战争;可是,广大公众还没有认识到任何其他的美国利益受到威胁,而政府却早已相信美国政策的积极目的必须是确保西半球的安全不受侵略的危害。当局已经下定决心,认定这一目标对美国利害关系非常重大,它与保持和平相比,最后必须占优先地位,假如形势使这两个目标不再能两全的话。根据这种情况,罗斯福预料到在纳粹的侵略面前,美国也许不可能无限期地保持和平。因此,他谋求加强美国和整个西半球的防务,同时在与美国的中立地位以及全国的孤立主义情绪不相抵触的范围内帮助欧洲的民主国家。在国外,美国政府致力于防止战争扩大,以及使战争尽早结束。当局的长期目标是在健全和持久的基础上建立和平。
(一)对1939年10月间德国和平倡议的反应
虽然美国政府不久就开始认识到最后这两个目标——眼前的和平与公正而持久的和平——是矛盾的,可是美国公众却不是看得那么清楚。尽管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暴露了德国种种野心的真正性质,有许多美国人——像许多英国人在1938年那样——仍然执拗地相信,也许进行一些较小的领土调整,就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和希特勒谈妥条件。由于这种信念,德国在战胜波兰以后发出的和平试探在美国有相当大的反应。德国报纸提出了一些含含糊糊的建议,说罗斯福不妨出面调停;美国国会议员以及部分报界和公众都作出了响应。10月4日,参议员埃德温·约翰逊已在国会里提过一项议案,主张总统和其他中立国家合作,提出恢复和平的倡议。(55)在10月6日希特勒的演说和德国报纸的宣传以后,由美国出面调停的主张得到更多人的拥护。10月9日又有人提出建议:参议院应暂时停止关于中立法的讨论,并休会3天,同时由罗斯福进行谈判。(56)一次民意测验显示,有69%的人盼望和平谈判。(57)
罗斯福和赫尔都极力抑制这种不合时的热衷于和平谈判的情绪,并否认曾接到任何交战国提出任何正式请求。虽然确实没有接到正式的请求,德国却通过美国驻柏林代办亚历山大·柯克作了非正式的接触。10月7日,柯克电告,德国已向他建议,罗斯福可以利用希特勒的演说作为提出和平倡议的基础,两天后他又说,据告希特勒将欢迎美国主张休战与和平谈判的提议。(58)罗马尼亚、比利时和芬兰政府也通过美国驻布加勒斯特、布鲁塞尔和赫尔辛基的代表,建议罗斯福提出和平倡议。(59)美国政府讨论了这个问题以后,确认在当时提出任何这种建议都是不合时宜的。显然,希特勒准备接受的只能是让他保有一切征服成果的和平。因此,在这种时刻举行和平谈判,只能有利于德国,因为,如果盟国拒绝考虑希特勒的条件,继续战争的责任将落在它们身上。在比较有利的时机到来之前,美国政府不愿强求和平。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却在多方考虑,怎样在战争结束时建立稳定而持久的和平。
(二)战后计划(60)
罗斯福在9月3日的广播演说中曾表示,在讲和的时机到来时,美国将是一个有利害关系的国家。赫尔在元旦发表的声明中,(61)以及罗斯福于1940年1月3日在他一年一度致国会的新年祝词中,(62)都大大强调,美国政府相信,在建立稳定而持久的世界秩序中尽一分力量,对美国来说十分重要。国会议事日程上的主要议案中,有一项是主张贸易协定法再延长3年。罗斯福和赫尔都相信,自由贸易政策是奠定持久的世界和平基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美国的限制贸易政策是造成目前这场战争的一个原因。因此贸易协定法的延长是必要的,它使美国政府对战后经济建设和国际福利能作出充分贡献。争取延长期限的运动,已经由赫尔于1939年12月5日在芝加哥对美国农场事务局联合会发表演说时开始,(63)罗斯福在他一年一度对国会的演说中对此给予有力的支持。在委员会举行多次听证会以及两院长期辩论以后,国会同意授权总统再签订贸易协定3年。
1月8日,赫尔宣布,国务院已成立了一个以韦尔斯为主席的顾问委员会,负责研究海外战时措施的影响以及和平时期调整的种种问题。(64)
美国政府一方面在国内为美国参加缔造和平做这些准备工作,一方面也努力和其他希望和平的中立国家建立有效的合作。罗斯福在国外采取的第一个步骤是和梵蒂冈取得联系。和教廷建立关系的打算在1939年夏季已经开始,美国驻罗马大使威廉·菲利普斯曾奉令探询教皇是否欢迎这样做。(65)当菲利普斯汇报说梵蒂冈将乐于接待美国代表时,罗斯福决定任命迈伦·C·泰勒担负此项使命。12月23日,总统致函教皇,正式通知派遣他的私人代表,“为了有助于我们双方并行不悖地谋求和平的努力以及减轻世人的苦难”。总统写道:“虽然现在不能预言将采取什么行动或者在什么时候行动,但是,我们促进世界各地具有共同目标的人们——宗教界和政界的人们——之间更密切的联系,还是合适的。”(66)在迈伦·泰勒2月16日启程赴罗马以前,总统对泰勒说,他一直在考虑和平赖以建立的一些基础,就是,宗教自由、通讯自由、贸易自由和裁减军备。罗斯福还嘱咐泰勒探测早日结束战争的可能性。(67)
2月9日,赫尔宣布,美国政府已开始和其他中立国政府就建立健全的国际经济制度和在世界范围内裁减军备的和平问题,进行非正式的对话。在他的声明中,赫尔要求人们注意讨论的范围:战时问题不包括在内,讨论只涉及战后的安排。(68)这些暗示表明政府正在准备在拟定和平解决的办法中起一种积极的作用,大多数美国人欢迎这些暗示,虽然有少数人反对任何对欧洲事务的介入。他们的意见由《芝加哥论坛报》(1940年1月14日)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来:“战争不插手,和平不染指。”
(三)韦尔斯赴欧洲的使命
至于在这个时候提出和平倡议是否明智,人们的意见更不一致,官方和非官方的圈子里都是这样。赫尔坚信1939年10月政府曾同意的那些反对和平倡议的理由在1940年1月同样有效,罗斯福和韦尔斯却不是那么确信无疑。虽然罗斯福并不真正相信,在纳粹未打败以前就可能达成令人满意的和平,但是他也觉得,不可忽视即使是最微小的机会,以说服交战国进行谈判,以免战争发展到更激烈的局面,引起仇恨,而使公正合理的和平不可能实现。(69)这个时候似乎已经不远,因为来自欧洲的信息预示,德国将在春季发动攻势。1月初,罗斯福决定派韦尔斯为特使,前往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就达成一种合理和平的可能性探询四国政府的意见。罗斯福2月9日关于派遣使团的声明中说,韦尔斯仅仅去了解情况,他没有受权代表美国政府提出建议或者承担义务。(70)
尽管发表了这个声明,韦尔斯的欧洲之行(71)在国内和国外都引起大量的谣言。3月间,继俄芬和谈和里宾特洛甫访问罗马之后,紧接着就是韦尔斯第二次访问意大利首都,当时盛传韦尔斯此行的结果将是罗斯福提出和平倡议。3月10日,参议员皮特曼发表广播谈话,呼吁休战30天,以便进行调解。盟国担心美国或许会施加它的影响,不惜任何代价来求得和平。(72)它们又担心,拒绝考虑和平计划可能使美国人对它们不满,从而减少美国人对它们的事业的同情和支持。为了辟谣,罗斯福于3月16日发表演说,申述他认为公正的和平所必须具备的道义基础,(73)一方面赫尔和韦尔斯向报界发表声明,重申代表团的使命纯粹是了解事实。(74)
韦尔斯于3月28日返抵国内,次日交给罗斯福和赫尔一份关于欧洲之行的详细报告,这个报告表明,眼前没有希望取得以合理条件为基础的和平。他和希特勒、里宾特洛甫及戈林的会谈,使他相信,除了根据纳粹的条件,没有媾和的可能。这些条件就是德国在东欧和中欧的霸权,以及交还德国以前的殖民地。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都对他说,盟国一心要摧毁德国,不到这种意志本身被摧毁,他们看不出有和平的希望;只有通过德国取得彻底而全面的胜利,才能做到这一点。(75)韦尔斯认为,这时没有什么能制止德国人,也许除非他们相信美国将加入民主国家一边。
韦尔斯说,虽然法英两国政府都向他保证,在德国被打败之前,它们的抗战决不会动摇,可是他从伦敦和巴黎带回来的印象大不相同。法国的政治家是失败主义者,被德国的武力所慑服,另一方面,他觉得英国人意志坚定,决心对希特勒抵抗到底。
他对罗马的两次访问令人失望。他和罗斯福原来都希望墨索里尼仍然可能受到美国的影响而改变主意,特别是如果他认识到合作和非交战的状态会给意大利带来经济上的利益。韦尔斯说,墨索里尼未尝不愿意看到经过谈判来实现和平,可是,如果战争继续下去,他大概会把意大利卷入战争。意大利人民绝大多数反对卷入战争,但可惜决定权掌握在墨索里尼一个人手中。韦尔斯于3月16日第二次访问罗马期间,墨索里尼和齐亚诺都对他说,他们相信德国人很快就要发动一次全力以赴的军事攻势。(76)
罗斯福接到韦尔斯的报告以后,发表一项声明说,虽然没有“在欧洲立即建立一种公正、稳定而持久的和平的希望”,但韦尔斯获得的资料,在建立这种和平的时机到来时,将有很大的价值。(77)同时他指示美国最高统帅部重新研究世界局势以及美国介入战争的前景。4月9日,陆海军联合计划委员会提出报告,此项报告成为以后几个月中扩大西半球防务措施的行动基础。(78)
第三节 同中立国和非交战国的关系
美国政府在这一时期奉行的对中立国和非交战国的各项政策,旨在推进同一个目的,即防止战争扩大。因此,它注意避免采取任何可能促使苏联、日本或意大利同德国结成更密切联盟的行动。
(一)苏联
因此,1939年9月17日俄国入侵波兰时,罗斯福未曾宣布俄国为交战国并执行中立法。官方的行动只限于由国务院10月2日发表了一项声明,表示美国不承认这种对波兰的重新瓜分,将继续视流亡的波兰政府为合法政府。(79)俄国在随后几个星期中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所订的协议,仍然让这些国家的政府表面上掌权,所以不发生美国采取外交行动的问题。到了芬兰的独立显然也受到威胁,而芬兰——不像波罗的海三个国家——准备抗拒俄国要求的时候,罗斯福接到芬兰和瑞典两国政府的请求,要他运用他的力量,劝使苏联政府不要在波罗的海地区再进行侵略。虽然罗斯福回答说他没有这种力量,但他最后还是同意于10月11日向加里宁主席发出呼吁,(80)并和美洲的其他共和国一起致电参加斯德哥尔摩会议的斯堪的纳维亚各国政府,表示支持。(81)10月16日,罗斯福收到加里宁的答复,其中所提条件说明俄国不肯改变它的方针。(82)
在此期间,美国因它自身的问题正和苏联政府发生纠葛。问题起因于一艘美国货轮“弗林特市”号被扣留在摩尔曼斯克。“弗林特市”号于10月9日被德国人捕获,押到特罗姆塞。(83)当挪威当局命令该轮立即离开时,德国的押船员把船驶往俄国港口摩尔曼斯克躲避,在那里停泊了将近一星期。美国政府指出,扣留该轮是违反海上战争条例的。按照规定,被捕获的船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可以押送到一个中立国的港口,如果在这些情况已经不存在时,该船仍未离开,就应将船归还给它原来的船员,对押送的船员必须扣留。美国驻莫斯科大使斯坦哈特提出抗议,苏方置之不理,也不让他和美国船员会面。经过美方施加了很大压力,直到10月28日,苏联当局才命令该船离开摩尔曼斯克,但仍由德国的押送人员控制。国务院要求苏联政府说明它这种行为的理由,但只得到不能令人满意的和托词推诿的答复。虽然十分明显,苏联政府始终和德国串通一气,美国政府认为最明智的做法是不再追究这个问题。(84)
俄芬谈判在莫斯科破裂以及俄国于11月28日宣布废除它和芬兰的互不侵犯条约以后,美国政府向莫斯科和赫尔辛基提出,它愿意居间调解。芬兰接受这一建议,(85)可是俄国置之不理,并于11月30日开始战争行动,对赫尔辛基进行猛烈的轰炸。(86)12月1日,罗斯福发表声明,谴责“这种用武力解决国际争端的新行动”,(87)并于同日向苏联政府和芬兰政府发出呼吁,敦促双方避免轰炸平民。(88)12月2日,禁止对犯了轰炸平民之罪的国家输出飞机的道义封锁(89)——此项禁令已经对日本实行——开始对俄国实行。制造飞机所需原料也列入禁运物资之内,12月15日,禁运物资又增加钼和铝两项。(90)此外,召回在俄国飞机工业中工作的美国工程师,以示对俄国不满。
最后一次要使苏联政府赞成温和政策的努力,是在1940年3月间在莫斯科开始和谈以后。斯坦哈特于3月间同莫洛托夫进行的一次会谈中明白表示,美国能否继续供应苏联一些十分需要的商品,或许要决定于俄国向芬兰提出的媾和条件的性质。(91)
美国政府对俄国采取外柔内刚的策略,不大受美国公众欢迎。苏联政府在美国向来极其不受欢迎,除了在战前一段比较短的时期以外,当时那一小批鼓吹苏联的共产主义者曾受到大多数自由主义和左翼舆论的支持。8月23日的俄德协定,使后者大为震惊和困窘,虽然有些左派分子仍力图为俄国的行径辩解,说英国和法国逼得它没有其他办法。9月间入侵和瓜分波兰,接着又威胁波罗的海三国和企图任意践踏芬兰,增加了美国对俄国的敌意。“弗林特市”号事件以及莫洛托夫在10月31日的演说中攻击美国的政策,更是火上加油。(92)莫洛托夫批评罗斯福干涉俄芬关系和批评取消武器禁运法案,在美国引起严重的不满。对取消禁运的非难,被认为是企图影响美国国会议员,使他们反对取消禁运。一个不受欢迎的外国政府竟然想要影响美国人,这种笨拙的做法,没有疑问是造成最后有很多票数赞成取消禁运的主要原因。(93)
一个月后俄国进攻芬兰,使美国国内的反俄情绪越发高涨;俄国几乎受到普遍的谴责,只有很少为它辩护的人,敢于委婉地说俄国的行动是出于战略需要。强烈主张政府和俄国断绝外交关系的一片呼声立时掀起。当政府不肯听从这种意见时,1月间,美国国会复会后,就有人提议不批准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的经费。2月间,一项这样的提案仅仅以3票之差未得通过。
美国人对俄国的愤怒十分激烈,同时对受到俄国之害的国家的同情也十分深切。这种同情第一次的具体表现是罗斯福12月5日宣布的决定:把芬兰每年应该摊还的债款转入暂记账,俟以后归还。(94)在这一姿态之后,又于12月10日宣布对芬兰贷款1 000万美元,以购买农产品和其他民用供应品。(95)美国各地举行群众大会和游艺会,为前任总统胡佛所设立的芬兰救济基金筹集款项。(96)美国红十字会送去医药用品和救护车,芬兰退伍军人协会为芬兰前线招募志愿军。(97)一时盛传即将给予芬兰一笔贷款,使它能购买军用物资;国会于1940年1月3日开会时,议员们提出几项议案来实现这种援助。然而,到了这个时候,公众已有充分时间考虑过由官方给予贷款购买武器对美国中立地位的种种关系。美国人虽然对芬兰的苦境仍然深切关注,却不准备使他们的中立受到危害。最后决定再给芬兰一笔贷款,只供购买非军用物资。1月16日,罗斯福写信给参议院议长和众议院议长,要求增加“进出口银行”的贷款周转资金,以便帮助芬兰购买剩余农产品和工业品,但不包括武器。(98)可是,甚至这种温和的援助办法还受到孤立主义者的严厉攻击,他们争辩说,芬兰即使并未宣战,事实上却是一个交战国,(99)因此贷款将违反中立法的精神和意向。他们也怕这笔贷款可能被视为先例,并贷款给盟国。
辩论持续了6个星期,直到2月28日——俄国和芬兰签订和约前10天——国会才最后通过再贷款2 000万美元的议案。(100)
(二)日本(101)
在战争的最初7个月中,美国和日本的关系没有出现任何引人注目的大事。美国政府和先前一样,力图避免任何可能助长日本国内好战派气焰的行动,同时继续致力于维护西方在中国的权利并支援中国政府抵抗日本。(102)
由于英法两国陷入欧洲的战争,在中国维护西方权利的重担几乎完全落在美国身上。日本人在1939年9月想利用当时的局势把西方国家撵出日本在中国的占领区,这一企图遭到美国政府的坚决反对。它告诉日本政府,日方意欲强迫法国和英国武装部队撤退的任何行动,在美国将被认为是走向消灭西方势力的具体步骤,并因此而产生对日美关系不利的后果。赫尔又明白表示,在任何情况下美国军队决不会撤退。
幸而,日本由于未能使它在中国的战争胜利结束以及由于德国同俄国和好,因而不能充分利用欧洲战争给它提供的机会。日本的处境还有一个弱点,就是,它依靠从美国输入重要原料。这样,美国虽然在物质上和心理上都不准备用武力约束日本,却掌握着一种强有力的经济武器。必要时动用这一武器的准备工作,已经在1939年7月间做好,当时美国政府曾通知将废除1911年的贸易条约。(103)到1940年1月25日条约满期时,美国可以采用两种经济战的方法。它可以对输入的日本货征收差别性关税,或者对出口到日本去的物资实行禁运。
美国政府指望,日本急切希望避免这些惩罚,也许会缓和它企图在东亚强制推行“新秩序”的步骤。然而,到12月中旬,情况已经明显,日本政府虽然亟望缔结新的贸易协议,可是只愿或者只能作出微小的让步以应付美国的要求。(104)因此,赫尔于12月20日指示格鲁(105)通知日本外相,在日本未能明确地证实它愿意承认美国的权利以前,决不就新的贸易协议进行谈判。他并要格鲁附带说明,目前暂不对日本货征收差别性关税。贸易关系仍按照以前的办法继续下去,但只是过一天算一天。(106)未来的关系变幻无常,犹如达摩克利斯的利剑悬挂在日本的头顶上,使它不敢肆无忌惮地任意作恶。
因为采取这种政策,国务院切望国会不要制订禁止对日输出的法令。但在11月初,参议员皮特曼就说,除非和日本的关系有所改善,他相信国会将通过他在7月间所提的议案,授权总统对输往日本的美国出口货实行禁运。(107)11月26日,他重申他要催促实行禁运:“在代表美国同日本打交道时,我认为没有任何理由要采取绥靖的行动,甚或作绥靖的表示。我们甚至现在就会被指责为一直在犯绥靖的错误。”(108)
皮特曼的提议在国会和在全国都得到不少人的支持。1940年1月10日,美国不参与日本侵略委员会主席史汀生写了一封措辞强硬的信给《纽约时报》,敦促国会通过这种悬而未决的议案中的一项。(109)主张禁运的报纸中,包括这样一些同床异梦者,像亲盟国的《纽约先驱论坛报》和竭力反对美国支持欧洲民主国家的《纽约每日新闻》。2月间公布了一次盖洛普民意测验的结果,它表明一般公众中有三对一的多数赞成停止向日本输出战争物资。(110)当然,有这样多的人赞成禁运,并不意味着美国人愿意和日本打仗。假如他们曾想到实行禁运意味着冒战争的风险,那么赞成禁运的大多数一定会缩减到很小的少数。这大多数人也没有认真考虑到,既须有一种相当坚决的对日政策,又须避免那些可能加强日本国内好战分子的地位而不利于温和派的行为,要在这两者之间保持平衡,必然在外交谈判上有微妙为难之处。
那些认为实行禁运可能导致战争或者至少可能使日本扩大侵略的人,以及商界人士,都反对禁运。商界自然不愿意遭受损失,再加上害怕英国商人将由于美国竞争者被迫退出对日贸易而获得利益,这种不愿意的心情就更加强烈了。(111)
当参议员皮特曼和施韦伦巴赫所提的议案于2月间送交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时,显然委员会里对禁运的利弊意见不一,正反两派势均力敌。在这种情况下,委员会就把政府的希望作为决定性因素,并无限期地推迟对这些议案的进一步讨论。(112)
虽然政府认为不宜在这个时候绝对不许日本在美国购买战争物资,然而通过道义禁运而不卖给日本的货物品种还是增加了。1939年12月15日宣布对飞机和飞机零件的道义禁运扩大范围,(113)把制造飞机所需要的原料包括在内,这是针对俄国和日本两国的。但12月20日的扩大禁运范围,包括用于生产高级航空汽油的一切设备,(114)则是特别针对日本的。日本意识到美国的这种用意,这从它在1月6日致美国政府的抗议照会中可以看出。(115)
美国政府决心继续抵制日本人想要统治中国的企图,这表现在3月间它对中国成立汪精卫傀儡政府的反应,(116)以及3月7日由联邦贷款管理局宣布的再给蒋介石贷款2 000万美元的决定。(117)
美日关系中这段比较平静的时期已经将近结束。不久,德国在欧洲的胜利,给日本提供了一个好机会,重新开始它的侵略行程;日本为了取得对荷属东印度的控制而采取的头几个行动,使得美日关系在1940年4月和5月间又紧张起来。(118)关于荷属东印度的地位问题,是1940年6月为了设法制止日美关系急剧恶化而在东京开始的一系列会谈中格鲁和日本外相讨论的内容之一。(119)
(三)意大利
在战争的最初6个月中,美国政府希望意大利政府不会改变它声明过的意向,不介入欧洲战争。(120)美国政府也觉得,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加上意大利可以从保持和美国的良好关系中获得的经济利益,使美国政府有可能影响意大利的政策。因此,罗斯福在1940年1月接见意大利大使科洛纳亲王时,强调美国对于意大利决定保持中立感到满意,并表示殷切希望这种政策继续下去。(121)
2月间韦尔斯动身赴欧时,罗斯福仍然认为有可能说服墨索里尼相信,意大利的最大利益在于继续中立。韦尔斯的访问会格外有意义,因为墨索里尼已经同意亲自接待他,虽然他已有一年以上不肯接见美国驻罗马大使菲利普斯。韦尔斯3月间和墨索里尼的会晤,使他相信墨索里尼不打算放弃扩张意大利领土的野心,而且如果只有通过站在德国一边去获得胜利,才可能实现这些野心的话,那么一旦出现有利的时机,他就会强使他那些不愿这样做的同胞加入战争。(122)
4月间德国攻势的开始,标志着意大利的“非交战状态”之最后阶段的开始。随着德国的胜利日益扩大,问题已经不是墨索里尼是否会介入,而是他将于什么时候介入。
4月12日,在希特勒入侵挪威成功以后,菲利普斯报告说罗马的气氛“动荡不安”。一星期后,罗斯福收到他派赴梵蒂冈的特使迈伦·泰勒两次来电。泰勒说,梵蒂冈切望罗斯福设法劝墨索里尼不要参加战争。教皇准备作同样的努力。(123)英国政府也发来电报,建议罗斯福可以尝试劝墨索里尼置身于战争之外,即使仅仅目前能这样也好。罗斯福犹豫一番以后,接受了教皇的建议,于4月29日打电报给墨索里尼,指出战争的任何扩大一定会给全世界带来影响深远的后果。他说,没有人能预言结局如何,或者还有一些什么国家——不管它们怎样爱好和平——会为了自卫而不得不参加战争。
墨索里尼的答复不能使人高兴。他说,在意大利和德国的要求得到满足以前,和平是不可能的。他还说,既然意大利不在美洲多管闲事,因此希望美国也不要干涉欧洲的事务。
罗斯福接到菲利普斯来电,说齐亚诺这时估计意大利不加入战争的可能性已经大大减少;他于5月14日又向墨索里尼作第二次呼吁。墨索里尼迟至5月18日才答复,第一次明确地承认他打算参战。他说,意大利是德国的盟友,并准备继续保持这种关系。欧洲的命运还在未定之天,意大利不能离开它的岗位。(124)
随着德军所向无敌地席卷低地国家并横扫法国,希望罗斯福采取行动的建议越来越多,而且是各式各样的。美国大使布利特从巴黎转来人们的种种建议:有的要美国总统请教皇以逐出教会来吓唬墨索里尼;有的要美国派遣大西洋舰队访问希腊;有的要美国在发生战争时禁止意大利移民从美国汇款到意大利去。达拉第建议美洲所有的共和国联名发出呼吁;英国政府提出,美国应对运往意大利的战略物资实行禁运。美国政府不准备派一部分舰队去地中海,因为它认为有必要把全部海军力量留在太平洋,以防备日本。同时它不相信,没有武力为后盾的虚声恫吓能使墨索里尼改变方针。(125)
5月25日,丘吉尔和达拉第提出一种更为切实可行的办法。即由罗斯福请墨索里尼把意大利对英法两国在领土问题上有什么不满之处通知他。如果墨索里尼同意保持和平,盟国政府愿意考虑任何合理的要求,准备于战争结束时加以解决。意大利将被接纳参加和平会议,和交战国处于同等的地位。罗斯福同意,并于26日根据这些方针又打电报给墨索里尼。他许诺,如果意大利政府同意讨论条件,他将要求英国和法国保证它们忠实地执行所达成的任何协议,只要意大利也保证不加入战争。墨索里尼连谈判也拒绝考虑,他说,这种谈判不“符合法西斯主义的精神”。
罗斯福于5月30日给墨索里尼发去最后的电报。这一次他说,意大利一旦参战,美国将加速它自己重整军备的计划并加倍致力于供应盟国可能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战争物资。他还提醒墨索里尼注意美国在地中海的利益。墨索里尼在他的毫不妥协的答复中最后声明,任何进一步的压力只会使他的态度更加强硬。(126)6月10日,意大利政府对英法两国宣战。向理智的呼吁以及所谓美国可能在某个时候参战那种含糊的恫吓又失败了。只有美国肯定进行干涉,才有可能使墨索里尼不加入战争。
同一天,6月10日,罗斯福在夏洛茨维尔的弗吉尼亚大学演讲时,回顾他为了劝墨索里尼不要介入战争所作的努力,并严厉谴责意大利政府的行动是“手持匕首朝邻居的背上戳进去”。(127)
第四节 国防和对盟国的援助
(一)国会对防务议案的态度
战争爆发后几天之内宣布的全国处于有限紧急状态,(128)使得罗斯福能够立即增加海军、正规陆军以及国民警卫队的编制实力,尽管增加得不多。
在年度预算于1940年1月4日提交国会时,罗斯福要求增加对陆军和海军的拨款。在附带的咨文中,总统说,防务预算(刚好不足20亿美元)是“发展和维持我们正常的防务准备工作所需要的费用。鉴于当前的世界形势,防务预算也包括陆军部与海军部、海岸警卫队、司法部以及巴拿马运河所需要的紧急费用”。(129)
虽然这种防务预算在当时的情况下是非常有节制的,(130)但在美国的和平时期历史上却是最高的,而国会和全国人民仍然具有和平时期的心理。还必须记住,1940年是选举年。增加支出,就必须征收新捐税或者提高联邦公债的限额。许多国会议员不准备在他们的选举人投票以前采取这些不受欢迎的措施。因此他们决定要节约,而防务预算正是最方便的目标。它是国家预算中最大的项目,不受公众欢迎,并且没有一个强大的压力集团作为后盾。结果,海军和军事拨款议案经委员会审查后,原来的预算数字被大大削减。尽管马歇尔将军和三军的其他主要代表根据事实加以说明,但是巴拿马运河新建一座船闸、在阿拉斯加建设一个空军基地以及改进关岛港口等工程提供经费的一些项目,还是从预算议案中被取消了。众议院拨款委员会2月29日声称,它认为巴拿马运河船闸不是“一项迫切的防务需要”。(131)马歇尔后来在提起这一段时期时,写道:“希望进一步加强美国武装力量的要求,竟被许多方面认为完全是贩卖战争。”(132)
除了对海军的固定拨款以外,政府还请国会批准进一步扩充海军力量。1940年1月8日,海军作战部部长斯塔克海军上将在致众议院海军事务委员会的一份报告中,主张海军力量增加25%,并立即计划和着手执行。(133)此项增加,还有1938—1939年度业已获准增加的部分,(134)主要是为了使太平洋上美国舰队和日本舰队的力量对比恢复到五对三的比率,(135)同时留有余地,使一部分海军力量可以用于加勒比海和西大西洋。提议增加海军力量,显然是根据这样的假设,即英法两国的舰队能控制东大西洋和地中海。斯塔克知道这种情况可能不是长久不变的,也许有必要再增加力量。然而,1940年美国的造船设备不是立刻可用,也无法取得国会的同意;3月12日众议院通过一项修正案,只批准增加11%,可以说明这一点。(136)
扩大海军的议案和军事供应的议案都到德国的春季攻势开始以后才在参议院展开讨论,那时支持这两项议案的人希望这些议案能比较顺利地获得通过。这种希望仅仅实现了一部分。4月间,在斯堪的纳维亚遭到入侵以后,关于建造巴拿马运河船闸的措施恢复了,海军拨款议案也于19日由参议院通过。但是,最后通过的拨款仍然比原来预算中要求的少得多。斯塔克未能说服参议院把众议院所批准的增加实力11%提高到海军原先提出的25%,尽管他提醒参议员们这样的扩充是必要的,因为日本正在大造军舰,将使两国海军的力量对比“令人不安地接近”平衡。(137)反对派争论说,不必要再提高,因为已经批准的计划还没有完成。政府在1月间已试图解决这方面的困难,当时海军部长要求国会授予他特别权力,以控制工厂、原料和船舶,从而加速造船计划的进度。此项建议遭到多方反对,海军部不得不把它收回。于是,4月间,斯塔克告诉参议院海军事务委员会,他准备接受1940年批准的只增加11%的拨款,因为这是到1941年6月30日为止可能动工建造的最大限度。然而,他暗示在这个限期以前还会要求进一步大大增加拨款,并暗示在一年内造船能力一定要提高到需要的程度。
直到5月间德国发动了闪电战,国会和全国人民才真正看清他们面临的危险。以往决心对外部世界保持孤立的那些美国人,突然发现这个世界正在从四面八方来包围他们了。荷属西印度、格陵兰以及西半球的法属领地——对美国防务有重大关系的地区——这时由于它们的宗主国已经沦陷或者即将沦陷而得不到保护。(138)假如法国瓦解,英国能否单独支持下去还很难说。假如英国舰队溃败,美国就不得不面对艰巨的任务,以“一个洋”的海军保护其大西洋和太平洋两面的战线。
在此后那些闹哄哄的日子里,许多美国人认识到,不仅他们在西半球未必能免于袭击,而且,如果受到袭击,他们的防御手段也不足。三军领导人在国会委员会紧急防务立法的听证会上作证时,向国会清楚地说明了美国武装部队的弱点。类似的作证以前也有过,可是没有被重视。这时共和党和民主党的议员联合起来要求立即采取行动。这一次,总统为美国重整军备而要求的拨款,毫无异议地全部获得通过,并且在某些方面,国会甚至增加了原来要求的拨款数目。
5月16日,罗斯福又要求额外拨款,为数共计将近10亿美元,用于购置为增强陆军和空军实力而必需的配备,以及使原有的配备现代化,并增加生产设备。(139)5月17日,已由参众两院通过的海军拨款议案在会上被收回,把16日罗斯福要求的款项加进去。5月23日,这项修正的议案在参议院获得通过,没有一票反对。(140)军事拨款议案,也经过修正进而包括了罗斯福所有的要求以后,同样地一致通过。(141)这些议案很快获得众议院同意后,分别于6月11日和13日成为法律。
两星期后,5月31日,罗斯福再一次要求拨款10亿美元以上,用于“根据防务需要迅速扩大装备和训练的计划”。他说欧洲冲突两星期以来一些几乎难以置信的事态发展,使得有必要再扩大美国的军事计划。没有人能预言未来的情况,可是,只要存在各大洲都卷入一场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就必须使美国的防务更加可靠。(142)6月22日,国会完成了关于一项追加防务拨款议案的手续。到6月23日国会因为共和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而休会一星期时,已经通过的防务拨款(包括批准的合同在内)达50亿美元以上。(143)6月22日通过了一项为应付额外支出的防务财政议案。该议案规定可以征收新税并把国家公债的限额从450亿美元提高到490亿美元。在这些措施以外,又计划大大扩大海军舰艇的建造。海军力量增加11%,曾是2月和4月间长期辩论的问题。到6月份,国会已经准备建立一支巨大的舰队。6月17日,由于法国舰队可能投降而受到刺激,众议员文森提出一项议案,要求规定美国海军力量再增加24%。(144)这一议案第二天就被一项更雄心勃勃的计划所取代。原来,斯塔克向海军事务委员会提出一项计划,要使美国海上力量增加70%,以提供一支“两洋”海军。(145)此项建议,加上先前的一些海军造船议案,使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给美国海军规定的力量差不多增加了一倍。这个计划旨在使美国舰队具有充分的实力,可以单独应付潜在的敌对海军国家在各处海洋上可能结成的任何联盟。到1946年,美国将拥有任何强国从未有过的最大的海军。它将由750艘战斗舰艇组成,总共约有376万吨。
批准这一庞大的新计划的议案于6月22日由众议院接受处理。两小时以后就一致通过,并转送参议院采取行动。(146)
此后总统提出的为美国防务增加经费的要求,国会都是以同样的随时准备接受的精神予以同意。
(二)对盟国的援助
虽然罗斯福和其他有远见的美国人认识到使美国的资源用于援助英法的重要性,美国政府的手脚却被孤立主义占上风的20年代和30年代时所制订的立法捆得牢牢的,以致在战争的最初几年,美国不得不花很大的气力来摆脱这些枷锁。
对盟国援助的第一个障碍于1939年11月4日被消除,那天罗斯福签署了修正的中立法,取消了输出军火给交战国的禁令。(147)这样就打开了一条通道,起初是少量供应的涓涓细流,在以后几年中却汇成了一股洪流。
在战争的头两个月中,为英法制造飞机和武器的美国厂商,在国会对禁运采取行动以前,已根据盟国原先的定货单继续生产。禁运一经取消,马上就恢复交货。1939年11月19日,洛克希德公司制造的5架轰炸机用人力推过毗连加拿大的边境,因为,根据当时的法律,美国和交战国的飞行员都不准驾驶飞机越过美国国境运往交战国。以后还有许多飞机由这条路线交货。一个月后美国派第一批飞机专家到英国,协助装配英国政府购买的飞机。
修正的中立法通过后3天,一个由阿瑟·珀维斯领导的英国采购委员会在美国成立。法国的一些采购代理机构合并成为一个单一的代表团,由让·F·布洛赫-莱内负责。12月6日,罗斯福任命一个联络委员会,帮助执行外国的采购计划。这个委员会由陆军部和海军部以及财政部采购司的代表组成,归财政部长摩根索领导。(148)1940年1月,作为盟国各采购代表团之间的协调机构而建立的“英法采购委员会”,得到罗斯福和摩根索的承认,同时美国政府各部门都奉命在它们的职权范围内给予一切协助。
法国沦陷以前,美国对盟国的援助规模比较小。美国工业还没有调整得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直到1940年3月,英国政府本身也避免大量定货,因为它首先注意要节约自己的美元储备。3月份以后,才有数量大得多的定单:1940年上半年,英国和法国订购了8 000多架飞机和13 000多只引擎,而两国从1939年1月1日到1940年6月30日订购的飞机总共为10 800架。1940年的头4个月中,实际上只有104架飞机运往英国和557架运往法国,(149)可是,对于增加美国的生产能力,这已经是一个有益的开端。英国和法国为在美国建立新工厂和购置设备,以及举办训练学校培训美国工人方面,花了很多钱。
盟国的定货单在促进美国工厂生产能力方面的重要意义,在美国不为人们所普遍了解。很多人认为盟国的采购会妨碍美国自己的防务计划。所以政府于3月间决定让英国和法国购买P40型新式柯蒂斯战斗机——在这以前一直是保留给美国武装部队专用的——在国会里曾引起一场小风波。参众两院中都有人要求对政府的出口政策进行调查。(150)反对出售飞机和其他武器的人所根据的三点理由是:外国购买武器会延迟美国武装部队有效地装备起来;会泄露军事秘密;以及外国购买武器会提高美国政府在本国军备方面必须支付的价格。(151)罗斯福在3月19日的记者招待会上为政府的政策进行有力的辩护。他指出,国防的基本要素之一是生产飞机的能力,并强调盟国的定货单在增进这种能力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他保证飞机装配方面某些应该保密的技术决不让外国客户知道。(152)陆军部长以及马歇尔将军和阿诺德将军在众议院和参议院的军事委员会作证时也持同样的论点。在听了陆军部的证词以后,委员会的成员同意政府对飞机解禁的政策是符合国家利益的,因此不需要进行调查。(153)也有人试图以修正防务法案的方式阻止对盟国出售武器;可是这些都被轻而易举地挫败了。
4月,陆军部同意对更多种类的新式战斗机和轰炸机解禁,让盟国购买。
德国在欧洲的节节胜利,固然使得美国实际上全国一致地拥护政府的重整军备计划,但是没有结束美国国内在援助盟国这一问题上的争论。相反地,德国的胜利对这种争论的影响,是使它愈演愈烈。除了那些认为欧洲的事与美国无关的孤立主义者顽固派以外,还有另一些人,他们慑于这场灾难发展之快和范围之广,这时觉得已经来不及挽救英法了。像美国驻伦敦大使那样,他们认为如果美国必须为自己的生存而打仗,那还是在自己的后院里打为妙。(154)因此,他们争辩说,比较明智的办法是不要再把武器送到英国和法国去,而留着一切东西保卫美国。幸亏罗斯福的看法不同。由于他深信盟国的继续存在对美国的安全关系重大,所以他决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取一切办法鼓励它们继续斗争。也幸亏时间对总统有利,因为,孤立主义者的争论尽管一时更加喧嚣和激烈,最后注定会被事态的发展压下去。
在此期间,罗斯福的力量也有限,无法给盟国充分的援助,以满足它们当时非常急迫的需要。在德军于5月13—14日突破色当以后,法国政府向罗斯福作了多次令人心碎的呼吁,请求支援。雷诺说,法国或许还可能挽救,如果罗斯福对德宣战,把大西洋舰队和美国所能出动的飞机都调到欧洲去。(155)罗斯福不得不拒绝。他无权宣战,即使他当时愿意这样做也不行,因为只有国会才能作出宣战的决定。(156)美国舰队的主力在太平洋,以控制日本,至于那小得多的大西洋舰队,又需要用来保卫美洲的东线。美国“没有大批的飞机”可以派往欧洲。(157)英国政府也来电要求美国帮助,其语气虽不像法国那样急不可待,却几乎同样的迫切。5月15日,丘吉尔要求罗斯福宣布非交战状态,他说这种非交战状态就是“除了不实际派出武装部队参战外,将尽一切力量帮助我们。”他要求的援助包括借用四五十艘驱逐舰、最新式的飞机和其他军需品——弹药和原料。他还建议美国派军舰访问爱尔兰的港口和新加坡。(158)一个月后,为了避免法国政府投降,丘吉尔要求罗斯福“尽量使美国进行最大限度的干涉”。(159)丘吉尔和雷诺两人都指出美国本身处境的危险,如果法国和英国竟然瓦解的话。
罗斯福本人对于在那种情况下美国将面临的危险是完全了解的,所以他担心法英两国舰队的命运,并极力使盟国领导人保证他们的舰队在任何情况下决不会交给德国。可惜在这紧要关头,他无能为力,因为在1940年夏天,美国在物质上和心理上都还没有做好打仗的准备或者冒打仗的危险。凡是可能做的事都做到了。罗斯福公开地和秘密地都请英法两国政府放心,美国政府一定尽一切可能加速运交物资。同时他决定搜集美国所有可以动用的武器,立即运往欧洲。当时惟一可以动用的武器是美国陆军和海军的库存,可是,根据国际法,中立国政府不得向交战国政府出售武器。然而,由于私人这样做是合法的,政府就把剩余的武器卖给厂商,由它们转卖给盟国,这样就能克服困难。(160)主管部门造具了库存的武器和弹药清单,由马歇尔将军于6月3日批准。这笔物资将售予美国钢铁公司,再由该公司转卖给英国采购委员会;有关的谈判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最后的合同于6月11日签字。这时物资已经从美国全国各地的陆军仓库和军火库集中起来,堆积在驳船上和格雷夫森德湾的码头上,有英国船等在那里装货。第一艘满载的船于6月13日由该湾开出,23日到达英国。除了这些步枪、大炮和弹药的供应以外,陆军还让出93架攻击型轻轰炸机,海军也让出50架柯蒂斯·赖特轰炸机,这些轰炸机经作价卖给厂商,用以抵偿当时尚在生产中的新式飞机的部分价款,然后由厂商再卖给盟国。(161)可惜这些飞机很少能有幸到达目的地。大多数(106架)被装上了停泊在哈利法克斯的法国航空母舰“贝尔恩”号,(162)于6月17日开出,这正是法国投降的那天。“贝尔恩”号奉达尔朗的命令驶往马提尼克岛,在那里该舰及其所载货物注定将停泊3年之久。美国人不让英国人夺取或者破坏“贝尔恩”号以及停泊在马提尼克的其他法国军舰,德国人则不许法国人同意美国的建议,把飞机交给英国和把船只送到美国去扣留在那里。(163)
法国在美国的军需资产,由于英法采购代表团的团长们及时采取行动,得免于同样的命运。6月16日,珀维斯签署了文件,承受法国在美国的军火合同,价值共达6亿美元。(164)
6月间运给英国的剩余武器,其价值不能仅仅从物质方面来衡量。这些东西虽然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受到限制,但是对一个在法兰西战役中耗尽了武器的英国来说,却是如饥得食。(165)这也是美国政府决心帮助英国打下去的一个具体证明。罗斯福准备这样做的心意,于6月10日在夏洛茨维尔的一次演说中向全世界宣布了:(166)“我们将实行两项明显的和齐头并进的方针;我们将把本国的资源援助那些反抗暴力的人们;同时,我们将适当使用和迅速利用这些资源,以便我们自己在美洲可以有充分的装备和训练,能够应付任何事变和各项防务的要求。”(167)
(1) 罗斯福在9月1日的记者招待会上已表示过同样的希望(见《概览,1939—1946年;大战前夕,1939年》,第618页)。
(2) 全文见《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39—1940年》,第2—5页。
(3)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39—1940年》,第629页。
(4) 同上书,第647页。
(5) 《美国国务院公报》,1939年9月9日,第203页。
(6) 同上。
(7) 《富兰克林·D·罗斯福公开发表的文件和讲话……1939年卷》(The Public Papers and Addresses of Franklin D.Roosevelt ...1939 vol.),伦敦,麦克米伦,1941年版〔以下简称罗斯福:《公开发表的文件》〕,第478页。
(8)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39—1940年》,第645页。
(9) 罗斯福:《公开发表的文件,1939年卷》,第482—484页。
(10) 见《概览,1939—1946年;大战前夕,1939年》,第612—613页。
(11) 马克·斯金纳·沃森:《参谋长:战前的计划和准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陆军)》〔Mark Skinner Watson: Chief of Staff: Prewar Plans and Preparations (U.S.Army in World War Ⅱ)〕,华盛顿,陆军部军事史主编室,1950年版,第6卷,第103页。
(12) 见《概览,1936年》,第805页以后。
(13) 见《概览,1938年》,第1卷,第663页以后。
(14) 关于巴拿马会议,又见兰格与格利森:《对孤立的挑战》,第206—218页。
(15) 例如关于商船改换国旗以及武装商船和潜艇在中立国(美洲)港口可以享受的权利的一些决议〔塞缪尔·弗拉格·比米斯:《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政策》(Samuel Flagg Bemis: The Latin American Policy of the United States)〕,纽约,哈考特·布雷斯,1943年版,第361—369页。
(16) 见《概览,1939—1946年:大战和中立国》,第19页。
(17) 兰格与格利森:《对孤立的挑战》,第208页。
(18) 巴拿马会议最后决议的文本以及有关这次会议的其他文件,见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美洲国家国际会议:第一补编,1933—1940年》(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of American States: First Supplement 1933—1940),华盛顿,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1940年版,第315页以后。邀请参加会议的通知是由巴拿马政府应7个美洲国家政府的请求发出的。会议的主要策动者实际上是美国政府,主要由美国政府负责拟订议程,包括规定一个海上安全区。
(19) 见《概览,1939—1946年;大战前夕,1939年》,第587页。
(20) 见德国驻华盛顿大使汉斯·迪克霍夫于1939年9月7日发出的敏锐而悲观的电文(《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8卷,第22号;参阅第26号和第54号)。
(21) 见《概览,1939—1946年;大战前夕,1939年》,第596—597页。
(22) 《纽约时报》,1939年8月12日。
(23) 同上,1939年9月15日。
(24) 同上,1939年9月17日。
(25) 除了众议院和参议院的两党领袖外,参加会议的还有兰登和诺克斯,他们是共和党1936年的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不到一年后,诺克斯参加罗斯福的内阁,任海军部长。
(26) 虽然许多能够容纳不同意见的共和党人承认两党一致行动的必要,并据以行动,但直到日本袭击珍珠港为止,共和党在国会中投票的情况却显示,反对政府主要对外政策措施的人一直占多数。
(27) 全文见《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39—1940年》,第6页。
(28) 见《概览,1939—1946年;大战前夕,1939年》,第595—596页。
(29) 赫尔:《回忆录》,第1卷,第693—694页。
(30)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39—1940年》,第655页。
(31) 《国会记录》(Congressional Record),1939年10月10日,第498页。
(32) 见《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8卷,第56号,第85号,第88号,第129号,第220号,第364号;参阅第431号和第569号。
(33) 美国怎样受盟国管制违禁品的影响,见《概览,1939—1946年:大战和中立国》,第18—25页。
(34) 美国船舶禁止航行的地区包括卑尔根以南和西班牙以北的欧洲西海岸周围所有的海域。西面延伸到西经20度,东面包括波罗的海及其支流水域。被禁止航行的交战国海岸包括加拿大的东海岸、法国的南海岸以及非洲法属和英属殖民地的北海岸。禁区在德国入侵挪威及法国沦陷后,先后于4月10日和6月11日两次扩大。
(35) 见《概览,1939—1946年:1939年3月的世界》,第1—20页。
(36) 他说:“西半球是我们的领域。……可是,仅仅因为它〔加拿大〕喜爱英国国王而不喜爱美洲独立,它就有权利把西半球卷入欧洲的战争吗?迟早我们必须要求使美洲及其周围的岛屿不受欧洲权力的指挥。”(《纽约时报》,1939年10月15日)
(37) 见韦尔斯:《决定的时刻》,第212页。
(38) 赫尔:《回忆录》,第1卷,第690页。
(39) 同上书,第691页。罗斯福于11月3日、国务院在同一天的一项声明中均作了类似的保证(《纽约时报》,1939年11月4日)。
(40) 例如,英国海军部在1939年10月12日发表的一项声明中就对此项宣言的合法性提出疑问。
(41) 英国、法国和德国政府分别在1月14日、1月23日和2月16日的照会中对巴拿马宣言作了正式答复,这些照会是为了答复1939年12月23日向它们提出的关于侵犯中立区的抗议而发出的(全文见《美国国务院公报》,1940年2月24日,第199—203页)。10月5日,当时的第一海务大臣丘吉尔曾根据上述方针,通过美国驻伦敦大使约瑟夫·P·肯尼迪提交一份备忘录(赫尔:《回忆录》,第1卷,第691页)。
(42)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39—1940年》,第121页。
(43) 虽然美洲各共和国在制裁问题上意见不是完全一致,交战国未能正式承认安全区一事反而激起美国更积极地行动,与尽可能多的拉美共和国合作,形成一个更有效的西半球防区。这个区域实际上成为1940—1941年美国政策所采用的主要方法,以给予英国有效的援助,可是,到那时候,这个区域尽管保留着“安全”区的特征,却肯定不能说是“中立”区了。
(44) 赫尔:《回忆录》,第1卷,第679—681页。
(45) 见《概览,1939—1946年:大战和中立国》,第19页以后。
(46)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39—1940年》,第707页。
(47) 见《概览,1939—1946年:大战和中立国》,第18—19页。
(48) 《纽约时报》,1940年2月22日。
(49) 《纽约时报》,1940年2月19日。
(50) 赫尔:《回忆录》,第1卷,第734—735页。
(51) 见下文,原著第453页。
(52) 艾什顿–格沃特金是英国经济作战部的政策顾问,里斯特是法国封锁事务部的经济顾问。
(53) 是在伦敦国防公益委员会举行的一次午餐会上作出这种保证的(《泰晤士报》,1940年2月1日)。
(54) 1月间“莫马克森”号在柯克沃尔被扣留,在美国引起很大的愤怒,事后丘吉尔打电报给罗斯福,说已发出命令,以后不许强使美国船只改道驶入战斗地区(赫尔:《回忆录》,第1卷,第733页)。有关方面曾打算在加拿大东北部建立一个由英国控制的基地,但未能实现。关于此项计划,见《概览,1939—1946年:大战和中立国》,第19页。
(55) 《国会记录》,1939年10月4日,第220页。
(56) 同上书,1939年10月9日,第372—373页。
(57) 《新闻纪事报》,1939年10月30日。
(58) 赫尔:《回忆录》,第1卷,第711页。
(59) 同上书,第710—711页。
(60) 又见下文,原著第528—529页。
(61)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39—1940年》,第32页。
(62) 同上书,第34页。
(63)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39—1940年》,第21页。
(64) 《美国国务院公报》,1940年1月13日,第19页;美国国务院:《战后外交政策的准备,1939—1945年》(U.S.A., Department of State: Postwar Foreign Policy Preparation 1939—1945),华盛顿,美国政府印刷局,1949年版,第20—22页。
(65) 赫尔:《回忆录》,第1卷,第713页;参阅兰格与格利森:《对孤立的挑战》,第347—350页。
(66)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39—1940年》,第367—369页。
(67) F·D·罗斯福:《罗斯福总统和教皇庇护十二世的战时通信》,迈伦·C·泰勒作导言(F.D.Roosevelt: Wartim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President Roosevelt and Pope Pius Ⅻ,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Myron C.Taylor),纽约,麦克米伦,1947年版,第5页。
(68)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39—1940年》,第375页。
(69) 赫尔:《回忆录》,第1卷,第737页;韦尔斯:《决定的时刻》,第73—74页。
(70)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39—1940年》,第376页。
(71) 韦尔斯于1940年2月17日离开纽约。他的旅程包括:罗马,2月25—28日;柏林,3月1—3日;巴黎,3月7—10日;伦敦,3月11—14日;罗马,3月16—20日。
(72) 见赫尔:《回忆录》,第1卷,第740页;韦尔斯:《决定的时刻》,第74页。
(73)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39—1940年》,第48页。
(74) 《美国国务院公报》,1940年3月23日,第319页。
(75) 韦尔斯的这种印象由希特勒1940年2月29日下达给即将与韦尔斯会谈的德国政府代表的指示完全证实(原文载《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8卷,第637号。韦尔斯和里宾特洛甫谈话的德方记录,见同上书,第640号和第641号。韦尔斯和戈林谈话的德方记录,见同上书,第653号)。据魏茨泽克报告(同上书,第642号),韦尔斯曾告诉他,“如果战争以全力进行……美国不可能老是消极被动”。
(76) 韦尔斯的使命,见韦尔斯:《决定的时刻》,第73—147页。
(77)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39—1940年》,第380页。
(78) 见下文,原著第475页,第485页,第489页。
(79)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39—1940年》,第359页。
(80) 赫尔:《回忆录》,第1卷,第702—703页。
(81) 《美国国务院公报》,1939年10月21日,第403页。
(82) 罗斯福致加里宁的电报和加里宁复电的全文,见《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39—1940年》,第382—383页。
(83) 从挪威的观点对这一事件的叙述,见上文,原著第114页。
(84) 赫尔:《回忆录》,第1卷,第704—705页。斯坦哈特给美国国务院报告的全文,见《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39—1940年》,第701—702页。
(85) 同上书,第705—706页。全文见《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39—1940年》,第384—385页。
(86) 关于俄芬战争以及战争以前谈判经过的记述,见上文,原著第63—85页。
(87)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39—1940年》,第385页。
(88) 同上书,第386页。
(89) 1938年7月间实施,见《概览,1938年》,第1卷,第617页。
(90)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39—1940年》,第727页。
(91) 赫尔:《回忆录》,第1卷,第742页。
(92) 见《纽约时报》,1939年11月1日。
(93) 因“弗林特市”号事件而被德俄两国激怒,同样使此项法案在修正阶段中能够顺利进展。
(94) 罗斯福:《公开发表的文件,1939年卷》,第590页。1940年6月间,国会批准1940年应还债款延期偿付。
(95) 《纽约时报》,1939年12月11日。
(96) 到1940年3月底,芬兰救济基金已筹得75万多英镑(《每日电讯报》,1940年3月30日)。
(97) “芬兰退伍军人”于1940年12月21日在《美国一体化》(America Inc.)上发表的一项报告说,有453名志愿军已赴芬兰(《纽约时报》,1940年12月22日)。由于俄芬战事结束,没有继续配备和派遣更大的部队。
(98)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39—1940年》,第390页。
(99) 由于政府不愿援用中立法,所以它为了策略上的原因而接受了俄国人编造的所谓苏联未同芬兰交战的说法。
(100) 《纽约时报》,1940年2月29日。
(101) 对于1939年9月以后美日关系较为详细的记述,见下文,原著第558—565页。
(102) 见《概览,1939—1946年;大战前夕,1939年》,第600页以后。
(103) 《概览,1939—1946年;大战前夕,1939年》,第605页,第650页。
(104) 日本力图缔结新约以及格鲁试图改善日美关系的详细记述,见下文,原著第561—565页。
(105) 约瑟夫·C·格鲁,1932—1941年间任美国驻日大使。
(106) 赫尔:《回忆录》,第1卷,第725页以后;美国国务院:《美国对外关系文件:日本:1931—1941年》〔以下简称《日本:1931—1941年》〕,两卷本(华盛顿,美国政府印刷局,1943年版),第2卷,第190—196页。
(107) 《纽约时报》,1939年11月7日。
(108) 《巴尔的摩太阳报》(Baltimore Sun), 1939年11月26日。
(109) 《纽约时报》,1940年1月11日。
(110) 同上书,1940年2月14日。
(111) 他们的这种担心被孤立主义和反英的报纸以及一些断言英国在准备和日本妥协的演讲者大肆渲染。1940年1月20日,《芝加哥论坛报》宣称,1939年曾签订过一项秘密的英日协定,其中规定英国承认日本在中国的地位,并答应一旦日本和美国开战,英国将守中立。
(112) 《纽约时报》,1940年2月15日。
(113) 见上文,原著第458页。
(114)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39—1940年》,第727页。
(115) 赫尔:《回忆录》,第1卷,第729—730页。又见下文,原著第562页。
(116) 见下文,原著第548页以后。
(117) 《纽约时报》,1940年3月8日。
(118) 日本在这个阶段所采取的一些行动以及美国的反应,见下文,原著第580—582页。
(119) 见下文,原著第564—565页。
(120) 见上文,原著第212—214页。
(121) 赫尔:《回忆录》,第1卷,第777页。
(122) 见上文,原著第236页。
(123) 关于此事,见上文,原著第241页。
(124) 赫尔:《回忆录》,第1卷,第777—780页。
(125) 赫尔:《回忆录》,第1卷,第781页。
(126) 同上书,第782—783页。
(127)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39—1940年》,第80—81页。
(128) 见上文,第442页。
(129) 罗斯福:《公开发表的文件,1940年卷》,第15—16页。
(130) 陆军所提出的补充预算,已经被预算局根据政府的政策拒绝考虑(沃森:《参谋长》,第163页)。
(131) 《纽约时报》,1940年3月1日。
(132) 美国陆军部:《马歇尔将军的战时报告〔等〕》〔U.S.A., Department of War: The War Reports of General Marshall (& c.)〕,费城,利平科特,1947年版,第18—20页。
(133)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39—1940年》,第740页。
(134) 见《概览,1939—1946年;大战前夕,1939年》,第607—608页。
(135) 1921—1922年华盛顿海军会议上规定主力舰这一比率的协议,见《概览,1920—1923年》,第493—495页。
(136) 《纽约时报》,1940年3月13日。
(137) 《纽约时报》,1940年4月17日。
(138) 见下文,原著第487页以后。
(139) 《美国国务院公报》,1940年5月18日,第529页以后;罗斯福:《公开发表的文件,1940年卷》,第198页以后。
(140) 《纽约时报》,1940年5月24日。
(141) 同上,1940年5月23日。
(142) 罗斯福:《公开发表的文件,1940年卷》,第250—252页。
(143) 《纽约时报》,1940年6月23日。
(144) 同上,1940年6月18日。
(145) 同上,1940年6月19日。
(146) 同上,1940年6月23日。
(147) 见上文,原著第446页。
(148) 要财政部长负责外国采购者和美国生产者之间的联络,表面上的原因是财政部采购司对于大规模的采购已有经验。还有一个原因毫无疑问是摩根索赞成对希特勒采取强有力的行动,而当时的陆军部长伍德林却反对向英法供应武器(见沃森:《参谋长》,第300页,第304页)。
(149) 小爱德华·R·斯退丁纽斯:《租借法:取得胜利的武器》(Edward R.Stettinius,Jr.: Lend-lease: Weapon for Victory),纽约,麦克米伦,1944年版,第22—23页。
(150) 《纽约时报》,1940年3月14日。
(151) 同上,1940年3月29日。
(152) 罗斯福:《公开发表的文件,1940年卷》,第104页以后。
(153) 《纽约时报》,1940年3月28日,29日。
(154) 赫尔:《回忆录》,第1卷,第766页。
(155) 赫尔:《回忆录》,第1卷,第767—770页,第773—774页。
(156) 同上书,第788页。
(157) 陆军反对再派飞机出去,因为飞机已经不够满足美国本身的需要(见沃森:《参谋长》,第305—306页)。
(158) 丘吉尔,第2卷,第22—23页;美国版,第2卷,第24—25页。
(159) 同上书,第163页;美国版,第185页。
(160) 这种买卖方式的法律根据是1917年的一项法令,由国务院的一个工作人员在故纸堆中发掘出来的。
(161) 斯退丁纽斯:《租借法》,第25—29页。5月22日造具的库存武器清单包括1917—1918年制造的步枪50万枝、75毫米大炮500门以及机枪、迫击炮和弹药。6月4日,清单上又增添75毫米大炮100门。6月11日又移交500门——不顾美国陆军的抗议(沃森:《参谋长》,第309—312页)。
(162) 5月29日修正了中立法的条款,以便让美国驾驶员可以驾驶飞机飞到加拿大的沿海各省,然后运往盟国(赫尔:《回忆录》,第1卷,第775页)。
(163) 又见兰格与格利森:《对孤立的挑战》,第689—691页。
(164) 斯退丁纽斯:《租借法》,第31—32页。
(165) 见丘吉尔,第2卷,第237—238页;美国版,第2卷,第271—272页。
(166) 《美国对外政策文件,1939—1940年》,第77—82页。
(167) 同上书,第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