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希特勒的欧洲的经济结构

    第一章

    1940年新秩序的规划

    帕特里夏·哈维

    1940年夏天,不仅德国军队占领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从大西洋沿岸直至苏联边境,而且德国人还公布了在战事结束后改组欧洲经济的计划。直到那时为止,德国的作家和演说人所做的主要事情就是抗议,起先抗议凡尔赛和约的条款,后来又抗议不给他们的人民足够的生存空间。但是到西欧战事结束后,一个憧憬已久的德国控制下的欧洲的梦想成为现实,德国的宣传于是开始了一个新局面。

    德国的征服欧洲,只是为欧洲建立一种“新秩序”的必要的第一步,这种新秩序将引进另一个黄金时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经济自由主义的彻底破产已经证明,只有几个法西斯国家成功地找到了走向繁荣的道路。德国准备同其他国家共享这种解决办法,可是,要想得到成功,欧洲必须在德国的领导下联合起来。欧洲幅员有限,不能分成许许多多人为的小国家,而且,尽管小国可能出于感情上的原因希望保持完全独立,它们应该了解,它们的命运是同大德意志帝国的命运连在一起的。

    一个小国〔罗森贝格说〕不愿受另一个同样大小的国家的统治,这是可以理解的,甚至可能是正确的。可是,我们确信,一个小国将自己置于一个大国,一个大帝国的保护之下,这并不有伤体面。……在经受了1 000年深重的苦难之后,德意志帝国在众目睽睽之下凭借自己的力量现在又屹立起来了。承认德意志帝国这样一个帝国的伟大,不是意志薄弱或态度可耻的表现,而是承认一条重要的规律,承认欧洲存在的命运所提出的要求。(1)

    只要欧洲各国准备接受它们的命运,“那就不会有经济危机来破坏繁荣,从而带来失业和可怕的社会弊病与精神弊病”。(2)

    建立新秩序的完整的、全面的计划,始终就没有公布过。不同的人士,为了适应不同的场合,曾发表过一系列声明,其结果是留下了许多空白点和许多未获解决的矛盾。最接近于一项阐明德国意图的全面的官方声明的,就是瓦尔特·丰克1940年7月25日发表的谈话。丰克是德国经济部长,也是受戈林委托制订新秩序计划的部长。可是甚至丰克也否认有一个严密的计划。(3)然而,根据现有的各种资料,把纳粹党徒在他们胜利地结束战争后计划创造的欧洲概括地描述一下,这还是可能的。

    新的经济秩序的基础,将是在欧洲组成一个单一的经济共同体,在德国的指导下进行工作。集中计划将取代无组织的自由主义,而在欧洲各地,通过创设充足的信贷,将保证有高度的就业水平。

    国际分工将尽可能予以鼓励。德国和东南欧国家在两次大战间建立起来的关系,已经显示出这样一种政策所带来的好处,而在新欧洲扩大了的地区内,这些好处甚至将更大。丰克于1940年9月在维也纳国家博览会上说,(4)如果每个国家为了要生产从纽扣到火车头这一切东西,因而不得不以高昂的代价建立重工业,并且只能靠关税、补助金和限制进口来维持这种重工业,那么这就是在经济上精神错乱。为了代替这种方式,欧洲各国之间应当发展专业分工,以有利于全体。然而,没有一个德国作家或演说人曾明白地说过,实现这种专业分工应采取什么方法。显然,他们曾设想到按照在德国已经确立的方针,由政府管制工业,同时还提出一项建议,认为已经承担起许多重要的准备工作的国际卡特尔可以予以扩充和加强,并置于某一中央权力的监督之下。他们承认整个大陆的分工问题不同于一个国家的分工问题,并且表明,为了整体的利益,可能有必要放弃仅仅有利于一国的工业。还有一点虽未公开表明,言外之意却是,遇到德国和欧洲任何一个其他国家有可能发生利害冲突时,德国的愿望应得到优惠的处理。

    就我们可以见到的情况来说,对德国以外的欧洲各地所作的设想,其倾向无论如何是朝着部分非工业化发展。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缺乏粮食和饲料,增加农业生产是合乎需要的,但是鉴于欧洲农业总的说来不如工业那样有利可图,因此德国人大概宁可让德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去从事农业。(5)在东南欧增加农业生产的政策将继续下去,但是这个地区将放弃其军备及辅助工业(诸如机械和机车),因为对这类产品是没有需要的。有一个作家把南斯拉夫的纺织工业也说成是“从欧洲的观点看来是不合理的”。(6)甚至在西欧,虽然全面的非工业化当然根本办不到,但是他们也设想出某些改变。丹麦将来应减少养牛和乳类生产,增加谷类和饲料的产量;挪威应致力于在农业上自给自足;甚至法国将来也应被看做主要是一个农业经济单位和主要粮食的输出国。(7)

    欧洲经济的改组工作,将借助于德国与各成员国之间缔结的长期协定。这些协定保证在未来的若干年中向各成员国提供一个可靠的出口市场。在这些协定的基础上,将有可能调整有关国家的出口结构,使之符合于大德意志和其他欧洲国家的需要,这些协定对于农业国家将尤其重要,因为它们在这方面需要制订长期的规划。随着经济关系的范围逐步扩大,参加国所获得的利益也将日见增加。

    新欧洲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也将借助于消除兑换率波动的弊病。这些弊病如果听其存在,将会减损上述那些长期协定的价值。欧洲的货币将不再像以往那样同黄金联系起来,它们的价值将由国家管理的经济体系予以规定。“我们决不奉行一种会使我们依赖黄金的通货政策,因为我们不能使自己受到一种我们无法决定其价值的交换媒介的约束。”(8)经过一个预备性的调整时期以后,成员国之间的交易将在固定兑换率的基础上进行。要维持这些兑换率,自然取决于在成员国中按照德国战前采取的方针建立起严格的物价管制和监督来。至于贸易账目的结算,德国在1933年以来建立的双边协定的制度,到时候将为一种多边贸易制度所取代。按照这种制度,所有的欧洲国家将通过设在柏林的一个中央票据交换所,用德国马克来结算其贸易账目。兰德弗里德(经济部的国务秘书)在1940年9月科隆交易会开幕时说,德国正致力于恢复旧日的多边票据交换制度,以柏林作为欧洲的金融中心,并尽量减少贸易壁垒。“至今仍使欧洲各国彼此分隔开的国际间对出口和外贸所作的种种限制,必须迅速予以废除。”(9)

    新欧洲同世界其他各地的关系,是一个经常讨论的问题。国际分工,结合农业和矿业生产的发展,将使欧洲摆脱对世界其他各地提供的必需品的依赖。同外界进行的贸易的实际数额将取决于许多因素,尤其是新欧洲的确切的幅员和新欧洲境内所需要的生活水平。德国人始终没有清楚地说明,新欧洲究竟将包括哪些地区,但是在1940年,设想的范围大体上似乎包括全部欧洲大陆,从大西洋沿岸直到苏联边境,可能还包括地中海地区,甚至整个非洲大陆。(10)据一个作家说,人们日益认识到,德国和意大利所要改造的欧洲,包括整个非洲,欧洲有了一个强大的德意志中心和一个复兴的地中海地区以后,必须同非洲在政治上联合成一个大陆。(11)有些人还建议,德国同意大利、俄国和日本之间最终应结成一种伙伴关系,以便控制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整个广袤的地区。

    在较小的地区内,彻底的自给自足意味着对生活水平将加上某些限制。欧洲大陆——苏联不算在内——没有其他国家的供应也能生存下去,可是这意味着要失去某些东西:咖啡、茶叶和可可将不得不放弃,而烟草则只能满足正常需要量的50%。短时期内,缺少脂肪将成为严重的问题,但到时候通过增加油料作物的种植,应可弥补不足之数,饲料的缺乏大概会减少能够饲养的牲畜数目,棉花的消费量将不得不减少2/3,丝绸的消费量则不得不减少一半,而黄麻则是无法获致的。从长远来看,最最严重的问题可能是缺少诸如铜、铝、锡、镍和锌这类金属。

    然而,德国并不打算改变成一种绝对自给自足的经济。丰克将其主张概括如下:

    这不是要么自给自足要么出口的问题,而是自给自足并且出口的问题,对于这个词儿,要求有正确的理解。我们认为,卖掉我们的品质优良的工业产品,去换取世界市场上的原料,这是重要的。可是在这方面,我们有一点保留意见。我们必须留神使所有这些商品在欧洲经济区内部有充分的供应,从而使这个地区在经济上独立于其他地区。因此,我们必须保证它的经济自由。这主要是一个生活水平的问题。例如,如果我们采取定额配给来限制石油产品的消费量,我们将来就无需从海外市场上进口一吨石油。但是如果人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大开汽车,如果我们可以生产多少汽车就生产多少,那么也没有什么好阻挡我们从世界市场上进口这份额外的石油,因为万一需要,我们可以把消费量减少到我们自己能够生产的数量。这在诸如咖啡、茶叶、可可等等这类商品的消费上更为确切。我们必须提防,以免万一有需要时,大德意志经济区在自己本来能够生产的物资方面,竟然变得依赖它无法控制的势力和权力。(12)

    乍看起来,德国改组欧洲经济的计划,即使从一个非德国人的观点来看,似乎也有某些优点。答应给予那些在新秩序下合作的欧洲国家的好处,听起来颇为动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经济自由主义未能提供一种办法来战胜萧条并取得合理的就业水平,所以采用某种形式的国家管制和计划,乃是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法。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各国之间对于可能进行合作的兴趣增加了。在库登霍韦-卡莱吉伯爵于1923年创立泛欧同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间的岁月里,曾经有过一系列旨在促进欧洲经济合作的会议和计划,其中包括所谓白里安和范·齐兰德计划,以及设立一个欧洲同盟调查委员会在国际联盟范围内进行工作。乍看起来,新秩序似乎是在欧洲大陆内实现国际合作的又一次尝试,这一次是由德国和意大利发起的。

    可是,经过较为仔细的考虑后,情况似乎就颇为不同了。一个联合的欧洲可能会从成员国的合作中得到好处,但是现在主要的好处都保留给德国自己了。丰克说,“未来的和平时期的经济必须保证给予大德意志最大的经济安定,并保证给予德国国民最大的商品消费量,以提高全国的福利水平。欧洲的经济必须适应于实现这一目的。”(13)对于那些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和那些在相当程度上依靠海外贸易的国家,前景是暗淡的,因为德国人直言不讳地说过,这些国家必须对其经济结构进行彻底的改变。那些纯粹依靠农业和矿业的国家,境况则不一样。根据答应缔结的长期协定,在一段时期内稳妥可靠地提供给它们广阔的德国市场,将使它们摆脱掉由于海外更为有力的竞争而感到的忧虑。但是,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那些年里东南欧事态的发展来判断,境况不会是全然有利的,尽管德国人自称德国在那个地区的贸易政策是成功的。固然德国为它从东南欧输入的农产品付了很高的价格,但是,有关国家也被迫为它们从德国输入的商品付出高价,而且根据同德国谈妥的清算协定,这些国家不能转到别处去购买。从长远来看,将要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东南欧农业区内人口过剩的问题,而对于这个问题,新秩序却提不出一项解决的办法。(14)

    在欧洲境外,新秩序对德国以前的贸易伙伴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据丰克和德国其他作家与演讲人说,新欧洲完全准备同其他地区进行贸易,不过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这样做。英国和美国对世界贸易的垄断必须予以打破,新欧洲拒绝再向“欧洲以外的任何团体强加给它的政治和经济条件屈服”。(15)欧洲愿意同个别国家进行贸易,但是将拒绝同任何一些联合起来的国家进行磋商。丰克说,“在同南美国家进行贸易时,我们不需要北美做中间人。德国要么在同主权国家自由缔约的基础上同南美各国进行贸易,要么干脆不同南美进行贸易。”(16)另一方面,德国人的欧洲将拒绝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除非后者作为一个单独的单位。倘有需要,新欧洲将能够不同外界贸易而存在下去,可是其他国家由于需要工业品,将被迫寻求同欧洲建立贸易关系。

    可是,在改组欧洲的计划公布以前,德国在已经落入它控制下的国家里采取的行动,最为清楚地表明了拟议中的新秩序的真正性质。1940年夏天,海外国家和西欧国家可能还准备谛听德国人的导致一个新的黄金时代的宏伟计划,可是奥地利人、捷克人和波兰人却已经在德国的统治下受苦受难了。


    (1) 德意志广播电台广播(英国广播公司监听),1940年7月9日。

    (2) 同上,1940年7月14日。

    (3) 《东南回声报》,1940年7月26日;《文件,1939—1946年》(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第2卷:《希特勒的欧洲》,第29页。

    (4) 《人民观察家报》,1940年9月3日。

    (5) “(在欧洲)工业比农业生产力更大。近年来在欧洲各国中,从事制造业的每一人的净产量(按照该产品的国际价格计算,从而排除了保护贸易的影响),似乎比农业和矿业中每一男工按照同样方法计算的产量高出60%至100%之间。”〔“德国在欧洲的新秩序”,《国际新闻公报》(“The German New Order in Europe”, Bulletin of International News),1941年1月25日,第18卷,第70页〕

    (6) 《德意志总汇报》,1941年4月24日。

    (7) 《德意志总汇报》,1941年5月24日。

    (8) 丰克1940年7月25日的演说〔《东南回声报》,1940年7月26日;《文件,1939—1946年》(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第2卷:《希特勒的欧洲》,第33页〕。

    (9)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1940年9月16日。

    (10) 见上文,原著第48—49页。

    (11) 《科隆日报》,1940年10月6日。

    (12) 丰克1940年7月25日的演说。

    (13) 丰克1940年7月25日的演说。

    (14) 见“德国在欧洲的新秩序”,《国际新闻公报》,1941年1月25日第18卷,第72—73页。

    (15) 丰克1940年7月25日的演说。

    (16)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