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法属索马里兰的解放

    在战争开始后的最初几个月中,英法中东防御协作计划把法属索马里兰的司令官勒让蒂约姆将军置于韦维尔将军麾下。由于法属索马里兰的驻军人数大大超过了毗邻的英国保护国的驻军人数,韦维尔将军曾决定,如意大利参战,他将把两个地区的军队统交勒让蒂约姆指挥,并制定了防御来自意属东非进攻的协作计划。(1)

    1940年6月24日的法意停战协定规定法属索马里兰解除武装,并将吉布提海港和吉布提—亚的斯亚贝巴铁道在法属地区内一段的使用权让予意大利。(2)勒让蒂约姆虽已宣布他要继续战斗下去,并获得了下级军官的支持和士兵的拥护,但是,同法兰西殖民帝国的其他地方一样,大部分高级军官和文官都愿遵守停战协定。勒让蒂约姆拒绝让7月15日从维希来到的热尔曼将军进入吉布提接收他的司令职务;但在22日,勒让蒂约姆在会议上被民政当局压倒,感到如果要执行继续抗战的决定,必致造成内部的武力冲突。23日,热尔曼进入吉布提就任总督兼总司令。勒让蒂约姆遭到逮捕,但后来终于逃到柏培拉,并转赴开罗加入自由法国运动。(3)

    驻军中有法军1 600人,塞内加尔人7 000名。法国平民有400人左右,包括妇女四五十人和儿童100名。(4)1940年9月,在意大利停战委员会到达之后,英国政府宣布,为了控制向敌人输出禁运物品起见,他们决定把法属索马里兰视同敌控区。(5) 1940—1941年的冬季,戴高乐获得丘吉尔的赞同,计划利用勒让蒂约姆的威望把法属索马里兰争取过来,而勒让蒂约姆则由法属赤道非洲的军队给予支持。但贾德鲁对吉布提法国人的士气较为悲观。他的看法得到了事实证明:这些法国人对自由法国飞机投下的传单,反应很差,表面上看来是因为边境各处都设置着强烈地亲维希的部队,他们奉命对不论从哪一边企图越境的人开枪射击。(6)维希政府于1941年4月14日委任皮埃尔·努埃勒塔为总督,此人,

    除疯狂反英外,据说是个刚愎自用、顽固不化、妄自尊大而不可理喻的人。他以绝对的独裁者自居,凡表示任何亲自由法国倾向的人,甚至凡被发现捡拾自由法国传单的人,他都残酷无情地处以死刑。虽然听说城镇[吉布提]里的铁路工作人员和商人的看法至少是比较温和一些,但是有足够势力的人竟没有一个敢于对抗总督,因此他的权力似乎是至高无上的。(7)

    在此期间,迪雷达瓦于1941年3月29日为坎宁安将军指挥的英国部队占领,因此由铁路从埃塞俄比亚运到法属索马里兰的粮食供应被截断,同时在海上也受到英国海军的严密封锁。这时,英国和索马里兰的维希法国当局都打算进行妥协,从而一方可以放宽封锁,另一方则可让英国使用吉布提港口和通往亚的斯亚贝巴的铁道,以便用最经济的运输方法从埃塞俄比亚撤出意大利平民。5月1日,努埃勒塔通知亚丁总督,他已受权开始谈判,英方也准备采取同一步骤,但此时却遭到戴高乐的干涉,他以含有利己主义和蓄意恫吓的措词提出了抗议,这种措词以后成为他的惯常用语了。(8)由于德国飞机当时在叙利亚维希当局的默许下(9)开始利用那里的机场,英国人放弃了同吉布提谈判的想法;6月8日,即叙利亚战役开始的那一天,努埃勒塔接到韦维尔的一封信,信中说,封锁将继续到该殖民地纳入自由法国为止;将采取步骤使当地居民对局势真相有所了解;只要该殖民地“归附”,补给品便会立即运去。努埃勒塔于6月15日的答复中重申法属索马里兰保持对维希忠诚的死硬态度。(10)英国陆军部当时建议,适当开放封锁,以便运入牛乳和其他物品,因为据维希宣传,法国儿童由于缺少这些物品,性命危殆。不过,坎宁安将军认为任何这样的放松都会加强维希分子的抗拒,并经获准改向对方建议将全部欧洲妇孺撤到维希控制的其他地区,例如马达加斯加。努埃勒塔对这一建议不置可否,因此封锁继续下去,虽然准许把罐头牛乳运进去供应儿童,而来自也门的独桅船和来自马达加斯加的潜水艇也可以逃避封锁;通过航空还保持了同法国的很不可靠的联系。(11)

    1941年12月,日本参战,英军被迫解除封锁,因为海军战舰势难抽出作封锁之用。此后,吉布提得到比较大量的食物供应。(12)1942年11月,马达加斯加维希法国人的投降和盟军在法属北非的登陆,使吉布提的政治局势更加紧张。28日,通过同代总督特律费尔将军的商洽,雷纳尔上校属下的驻军,约有1/3越过边境进入英属索马里兰。(13)这时维希当局正在迅速失去对那里的控制,但仍继续试图在英国、自由法国和奉政府指示于12月6日访问吉布提以进行考察和报告该地情况的美国驻亚丁领事之间从事挑拨离间,从中取利。12月中旬,新任代总督杜邦将军邀请英国人讨论和解问题,建议法属索马里兰和联合国家之间订立经济协定,但英国代表(埃塞俄比亚的总指挥官和驻中东的国务大臣的代表)答复说,法属索马里兰必须归附自由法国。12月24日,杜邦再次提出经济方面的建议,并声明他不可能同自由法国进行谈判。同日,美国国务卿因担心法属索马里兰的纠纷会影响到盟军在法属北非的脆弱处境,于是向哈利法克斯建议,他们两个政府应物色两个人出来,从中“挑选一位既不是公然忠于达尔朗,也不是公然属于戴高乐派的适当的法国人”来领导吉布提的民政;(14)但在12月26日,雷纳尔上校率领的自由法国部队进入吉布提,并夺取了两座桥梁,这两座桥如果遭到毁坏,会使通向亚的斯亚贝巴的铁道在战事结束以前不能通车。大批维希驻军投诚,12月28日夜,杜邦在东非自由法国代表面前签署了一项协议,根据这个协议,法属索马里兰将作为自由法国一部分站在联合国家方面。这次显示武力的结果,使维希法国不流法国人一点血而保留了体面。12月30日,自由法国委派的总督到达,1943年元旦,当时已是法国印度洋属地的高级专员勒让蒂约姆将军正式检阅了吉布提驻军。(15)


    (1) 韦维尔:《战况报告之二》,第8—10段。

    (2) 卡梅雷尔:《停战真相》,第445页,第3款。

    (3) 韦维尔:《战况报告之二》,第16—17段;柯林斯:《韦维尔》,第252—253页。

    (4) 《纽约先驱论坛报》,1940年6月17日;《时报》,8月29日;《纽约时报》,9月7日。

    (5) 《泰晤士报》,1940年10月10日。

    (6) 贾德鲁,第96—98页;丘吉尔,第2卷,第552页,第634页;美国版,第2卷,第625页,第709—710页(1940年12月1日和27日)。

    (7) 韦维尔:《战况报告之五》,第3591页,第91段。

    (8) “……引用为饥饿迫使就范的军队对自由法国是没有价值的资产这一事实作为论点,对于英国来说是不可能起到作用的;因为这是只涉及法国人的一个问题,必须由法国自身去判断。”

    “吉布提的问题应该考虑得更广一些。问题如下:自由法国要依靠英国盟军的支持成长起来,而吉布提事件是使它不冒风险而成长的一个机会;否则它就会因为常常受到英国的阻挠而不能成长。在这种情况下,它会消灭。但如果它消灭了,法国民族是不会原谅的,在愤怒和绝望之下将会自暴自弃而与德国合作。于是英国会同我们一样打败仗。”(贾德鲁,第98—99页)

    (9) 见上文,原著第93—95页;参阅:米塞利埃,第224—225页。

    (10) 韦维尔书信的原文和法方的复信载1941年8月29日《时报》。

    (11) 韦维尔:《战况报告之五》,第3591—3593页;奥金莱克:《战况报告之一》,第19段;丘吉尔,第3卷,第77—78页;第688页;美国版,第3卷,第86—88页,第772页;米塞利埃,第177—178页;《泰晤士报》,1941年6月23日和7月19日。

    (12) 《泰晤士报》,1942年12月3日。

    (13) 同上书,1942年12月28日。特律费尔辞职后不久,就由杜邦将军继任。努埃勒塔已于10月13日乘飞机返回维希。

    (14) 赫尔:《回忆录》,第2卷,第1204页。

    (15) 参阅陆军中将威廉·普拉特爵士:《东非司令部作战实况,1941年7月12日至1943年1月8日》(Lieut.-General Sir William Platt:Operations of East Africa Command,12th July,1941 to 8th January,1943),《伦敦公报》附刊,1946年7月17日,第37655号,第3 719—3 720页(以下简称普拉特:《战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