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俄德两国和解的背景
1939年8月23至24日里宾特洛甫访问了莫斯科并签署了一项俄德互不侵犯公约,这件事使全世界都吃了一惊。但事实上,这股暗流在它突然涌出地面之前,已经在地下流了很长一段路程,而且它的存在也不是被掩盖得毫无破绽的。(1)就俄国方面来说,权衡同德国改善关系的利弊得失这一过程,也许早在1938年秋天就已开始了,或者从那时起加快了速度,如果它开始得更早的话,因为慕尼黑会议之后苏联觉得自己被孤立了,并深深感到西方国家在本质上是敌视苏联的。1938年10月,德国和苏联两国政府同意制止双方各自的报刊和宣传机构对对方领导人的攻击。(2)在这年年底之前,德国人又主动扩大了俄德之间的贸易,并得到对方的积极响应。
在1938年年初的几个月中举行了一连串关于德国向俄国提供贷款的谈判,以便使德国用本国的货物换取更多的俄国原材料。但是讨论陷入了僵局,终于在3月份中断。到了1938年11月,由于德国急需俄国的原材料,戈林只得要求为达成协议再作一次努力。于是决定在即将开始的关于德俄年度贸易协定展期的谈判中再次把贷款问题提出来。因此,当谈判在德国外交部经济政策司的施努雷主持下于1938年圣诞节前在柏林开始时,德国人就问苏联政府是否准备增加原料供应,使1939年和1940年的每年供应总额达1亿德国马克(或者,如果可能,1.5亿德国马克)。1939年1月10日,俄国新任驻柏林大使梅雷卡洛夫通知德国外交部说,他的政府在原则上准备根据德国的建议重开贷款的谈判,只是要求在莫斯科举行。德国政府拒绝派遣一个正式贸易代表团去莫斯科,但作为折中办法,同意在1月底让施努雷单独到那里去同俄国专家们建立接触并讨论贷款协定的基础。(3)
1月里,无论是在德国还是在俄国,缓和的迹象都已显露出来了。1月12日,希特勒在柏林为外交使团举行的新年招待会上,学着拿破仑的姿态,走到梅雷卡洛夫面前装出一副很友好的样子同他闲聊了相当长的时间。这个小小的插曲自然成了梅雷卡洛夫在柏林的同行们议论的话题,同时也引起了莫斯科的重视。在那里,波将金向波兰大使格尔祖鲍斯基提到这件事时,显然感到很满意。(4)大约1星期后,《真理报》在显著位置不加评论地转载了伦敦《新闻纪事报》的一则关于德俄之间即将和解的报道。但是,在1月底出现了波折。同时也主持同波兰人进行贸易谈判的施努雷,在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前往华沙,打算在那里停留几天后再乘火车去莫斯科。他的这个打算是瞒不过他的东道主的,而波兰人自己也没有把这个消息加以保密(早在半个月前,李维诺夫就警告过波兰人要赶快同苏联进行贸易谈判,以便阻止“德国的阴谋”)。(5)结果,法国报纸把施努雷将去莫斯科访问一事当作一件政治上的大事报道出来了。(6)伦敦《每日先驱报》1月25日也报道,有一个德国贸易代表团正在去莫斯科的途中,“其目的与其说在于贸易,还不如说是政治性的”。(7)1月28日,德国外交部从华沙召回施努雷,并取消了他对莫斯科的访问。表面上说是“另有未预料到的紧急任务需要他去完成”。(8)
虽然俄国人觉得这个插曲是对自己的一个打击,但却未拒绝同舒伦堡开始讨论贷款协定。到了2月底,苏联外贸人民委员米高扬显然是很勉强地同意了向德国人提供原料,提供的数量只有德国人所要求的半数左右。(9)但俄国人所要求的贷款数额则比德国人所愿意提供的要大,而且还提出了其他一些不可能被接受的要求。(10)因此,在这个阶段又遇到了障碍。德国的经济专家们决定,纵然德国迫切需要俄国的原料,他们仍不得不放弃这笔交易,或者至少把谈判无限期地拖延下去。(11)
这个决定是在斯大林于联共代表大会上发表演说的第二天,即3月11日,由柏林外交部作出的。接着,俄国外交部生怕德国人不能心领神会,似乎也曾向舒伦堡暗示,这个演说只不过是作为一种政治姿态而已。(12)但是,世界舞台上紧接着发生的下一个事件,就是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3月15日以后的一个多月里,德俄双方似乎谁也没有采取任何可以促进彼此更好谅解的新步骤。另一方面,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俄国人对西方国家的不满这时正在不断加深。斯大林3月10日的演说中所表达的那种俄国人论点——西方国家的主要目的是使苏联同德国争吵——不但有人主张,而且还有事实为证,于是就更显得理直气壮了。
4月15日,英法两国向李维诺夫提出了一项新的建议:要苏联公开宣告愿意援助任何抵抗侵略的国家。(13)两天后,4月17日,苏联政府又朝德国的方向靠拢了一步。这一天,梅雷卡洛夫自出任大使以来第一次在柏林拜访了魏茨泽克。拜访的借口是打听俄国从捷克斯洛伐克的斯科达工厂订购的军用物资的交货问题,但梅雷卡洛夫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进而又讨论了俄德两国的一般关系。他说,苏联政府没有利用,也不打算利用德国和西方民主国家之间目前的紧张关系。意识形态的不同并不曾影响苏联和意大利保持正常的关系,因而没有理由说俄德两国的关系就不应该也如此,而且正常的关系还可能逐渐发展成更加密切的关系。(14)3个星期后,在5月5日,施努雷告诉俄国代办阿斯塔霍夫说,俄国人同斯科达工厂签订的合同将会得到履行。但是当阿斯塔霍夫问到德国现在是否准备恢复已停顿了两个多月的关于贷款的谈判时,施努雷说德国仍在审查俄国在上一次接触中所提出的种种问题。于是阿斯塔霍夫便对施努雷进行试探,想知道莫洛托夫的任命会不会影响德国的对苏政策,并强调了莫洛托夫这个人物的重要性。阿斯塔霍夫说,莫洛托夫不是一位外交事务专家这一事实,对于未来的苏联外交政策是有重大意义的。(15)这次会见后不出几天,希特勒就把施努雷和德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参赞希尔格叫了去,要他们详细介绍俄国国内的形势。5月17日,阿斯塔霍夫向施努雷保证说,“德苏两国在外交政策方面并无冲突”,因而“没有理由相互敌视”。(16)5月20日,舒伦堡根据柏林的指示,(17)向莫洛托夫建议,现在就可以派施努雷来莫斯科同米高扬谈判贸易问题。然而莫洛托夫回答说,首先应为经济谈判建立好“政治基础”,双方政府都必须好好考虑如何做到这一点。莫洛托夫不愿把话说得更明确、“更具体”一些。正如舒伦堡指出的,“他的这种多少有些固执的态度是出名的”。第二天(5月21日),魏茨泽克打电报给这位大使:“现在我们必须站稳脚步,等着瞧苏维埃俄国人是否会把话讲得更坦率些。”(18)5月30日,阿斯塔霍夫在柏林外交部会晤了魏茨泽克,只笼统地讨论了政治缓和的可能性问题。(19)舒伦堡随即接到通知说,希尔格现在可以“主动地”去同米高扬取得接触,并立即报告俄国人是否有任何重开贸易谈判的建议。(20)5月31日,莫洛托夫在一次公开讲话中(21)谈到了同德国重开经济谈判的可能性的问题,但是并没有立即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苏联政府从4月中旬到5月末的6周内就这样的迈出了若干谨慎地向德国靠拢但又不至于使自己陷入难以自拔的地位的步子;但与此同时,它也同英法政府进行了谈判。下面需要再讲一些关于这种三国谈判的经过情况。
(1) 例如,在两次大战之间的整个期间,德俄双方的军官们之间一直保持着某种程度的接触,这并不完全是件秘密的事。据说,斯大林发觉了这种勾勾搭搭的关系(可能是来自德国的情报),并确实因此而在1937年逮捕、审讯和处决了图哈切夫斯基和许多将领(见《概览,1938年》,第3卷,第396页和注)。在纳粹统治的最初几年有相当影响的冯·泽克特曾赞成同俄国积极合作,而且在德国外交部中也有亲俄的一派,舒伦堡就属于这一派〔见J·W·惠勒-本尼特:《慕尼黑:悲剧的序幕》(J.W.Wheeler-Bennett: Munich: Prologue to Tragedy),伦敦,麦克米伦,1948年版,第398—399页;和同一作者题为“俄德关系二十年:1919—1939年”的文章,《外交》季刊,1946年10月,第25期,第23页〕。
(2) 科尔特:《幻想和现实》,第2版,第157页注②。
(3)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484号和第485号。
(4) 见格尔祖鲍斯基关于他出使的最后一次报告(《波兰白皮书》,第184号)。
(5) 李维诺夫在1月8日曾给格尔祖鲍斯基提过这个警告(同上;参阅诺埃尔:《德国对波兰的侵略》,第273页)。
(6)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487号。
(7) 该报外事编辑评论说,纳粹政府现在几乎相信一旦欧洲发生战争,苏联将采取中立和不介入的政策。
(8)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86号。
(9) 同上书,第490号,第491号,第493号。
(10) 同上书,第6卷,第530号。
(11) 同上书,第4卷,第495号;第6卷,第530号。
(12) 3月20日,德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参赞冯·蒂佩尔斯基尔希报告说,李维诺夫最近曾对日本大使东乡的妻子讲过一句话(这句话又被东乡夫人偷偷地告诉了蒂佩尔斯基尔希),其大意是:德意两国同日本关于军事联盟的谈判已经破裂;轴心国就要开始调整它们同苏联的关系了(同上书,第51号)。蒂佩尔斯基尔希认为这句话意义重大,即使它的主要目的无疑是要对当时正在同俄国人谈判渔业问题的日本人施加压力(见下文,原著第655—657页)。
(13) 见下文,原著第438页。
(14)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215号。
(15)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332号。
(16) 同上书,第406号。
(17) 同上书,第424号(附件);科尔特:《幻想和现实》,第2版,第158—159页。
(18) 同上书,第414号。
(19) 同上书,第451号。
(20) 同上书,第453号。
(21) 见下文,原著第4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