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见上文,原著第339页以后。
(2) 见上文,原著第343—344页。
(3) 达拉第的讲话,见上文,原著第156页;张伯伦的讲话,见原著第157页和第208页。
(4) 见下文,原著第370—371页。
(5) 《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第26卷,第338—344页(798-PS);译文见《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192号。
(6) 会议记录见《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第37卷,第546—556页(079-L,通称为“小施蒙特报告”);译文见《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433号。
(7) 《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第29卷,第41—53页(1871-PS);译文见《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43号。
(8)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47号。
(9) 见上文,原著第337—338页。
(10) 见下文,原著第406页。
(11)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433号。
(12) 《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第30卷,第181—182页(2327-PS)。由凯特尔或希特勒签署或两人共同签署的、为这一战役制定的命令,从4月3日起就不断地发出(见上文,原著第337—338页)。
(13) 《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第34卷,第443页(126-C)。
(14) 同上书,第396页(120-C);参阅《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185号注⑤。
(15) 《法兰克福日报》,1939年5月20日;希特勒:《演讲集》(贝恩斯编译),第2卷,第1663—1664页。
(16) 《法国黄皮书》,第145号。
(17) 同上书,第164号。
(18) 关于德国总参谋部抱怨迟至8月25日西部前线的兵力仍严重不足的情况,见下文,原著第522页注②(即本书第723页注②。——译者)。
(19) 《法国黄皮书》,第171号。
(20)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100号;又见下文,原著第412—413页。
(21) 同上书,第166号,第202号,第204号,第286号。
(22) 《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第26卷,第523—524页(1014-PS);译文见《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193号。
(23) 见上文,原著第369—371页。
(24) 《法国黄皮书》,第139号。
(25)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592号。
(26) 《法国黄皮书》,第148号。
(27) 同上书,第153号。
(28) 同上书,第150号;又见上文,原著第156页。关于7月间博内和里宾特洛甫就1938年12月6日签署法德友好宣言时博内是否已使自己不再关心东欧事务的问题互相交换语气尖厉的照会一事,又见上文,原著第30—31页。关于这一宣言和它的含义,见《概览,1938年》,第3卷,第172—194页。
(29) 见上文,原著第158页。
(30) 《法国黄皮书》,第162号。
(31)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707号。
(32) 《法国黄皮书》,第161号。
(33) 参阅哈塞尔的日记,在1939年8月7日那天有这样的记载:据诺斯蒂茨(那时在德国外交部任公使馆参赞)说,里宾特洛甫已有好几个星期失去希特勒的信任,首先是因为他向总理报告的关于英国的消息失实,其次是因为他曾劝告在但泽问题解决之前,而不是在它之后,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哈塞尔:《来自另一个德国》,第67页)。
(34)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6号;见下文,原著第382页和第396—397页。
(35) 《法国黄皮书》,第170号。
(36) 《法国黄皮书》,第170号;《每日电讯报》,1939年7月24日。
(37) 见下文,原著第476—477页。
(38) 见下文,原著第399—400页。
(39) 见下文,原著第616—617页。
(40) 见下文,原著第584—585页。
(41) 见下文,原著第585—586页。
(42)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45号。
(43) 《迪克森文集》,第67—72页。
(44)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521号。
(45) 《迪克森文集》,第127页。
(46) 见亨德森8月16日致哈利法克斯的电报(《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32号)。
(47)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66号。
(48) 见库隆德勒的叙述(《法国黄皮书》,第194号)和魏茨泽克的备忘录(《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64号)。
(49) 《法国黄皮书》,第140号;又见下文,原著第397页。
(50) 《法国黄皮书》,第195号。
(51) 见《国际联盟驻但泽高级专员M·卡尔·伯克哈特的报告》(Report of M.Carl Burckhardt, High Commissioner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at Danzig)C.42, M.38Ⅶ,1940年(日内瓦,1940年3月19日),第14—15页以下简称伯克哈特:《报告》。参阅《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659号。在这次会见中地方行政长官福斯特大部分时间也在场(同上书,第691页)。
(52) 见上文,原著第349—350页。
(53) 希特勒大概指的是魏茨泽克同波兰代办于9日的会见:见下文,原著第397—398页。
(54) 可是希特勒也承认,同一位能替德国说好话的高级别的英国使者讨论事情也许是一件好事(《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659号,第659—660页)。又见上文,原著第223页,第350页。
(55) 伯克哈特:《报告》,第15页;《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104号。
(56) 见下文,原著第479页。
(57)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59号。
(58) 见上文,第281—284页。
(59)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192号。
(60) 见上文,原著第371页。
(61) 见上文,原著第257—271页。
(62) 分别见上文,原著第212页,第156页和注,以及第155页。
(63) 见上文,原著第30页。
(64)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718号,第986页。
(65) 同上书,第7卷,第146号。
(66) 分别见《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和第7卷内各处。
(67)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64号;参阅《法国黄皮书》,第194号。
(68)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32号;参阅《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66号。
(69)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37号。
(70) 同上书,第46号。
(71) 同上书,第10号;又见下文,原著第398页。
(72)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57号。
(73) 见下文,原著第395—396页。
(74)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136号。
(75) 同上书,第172号。
(76) 《法国黄皮书》,第194号。
(77)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91号。
(78) 同上书,第218号。
(79) 内维尔·亨德森爵士:《出使辱命记:柏林,1937—1939年》(Sir Nevile Henderson: Failure of a Mission: Berlin 1937—1939),伦敦,霍德和斯托顿出版公司,1940年,第250—251页,第264页。关于肯纳德发表的意见,见《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251号。
(80) 《法国黄皮书》,第197号。说这一运动至少是“对事实的严重歪曲和夸大”的证明,见肯纳德8月24日和27日的电报(《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251号和第372号)。关于波兰对德国镇压国内波兰少数民族的反控诉,见《法国黄皮书》,第202号。
(81) 《法国黄皮书》,第199号。
(82)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106号。
(83) 同上书,第119号注①。
(84) 同上书,第139号。
(85) 同上书,第512号。
(86) 同上书,第569号。
(87) 见上文,原著第333—334页。
(88) 伯克哈特:《报告》,第11页。
(89) 1939年7月10日的电报(《法国黄皮书》,第160号)。
(90) 伯克哈特:《报告》,第12页,和《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659号。
(91)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43号,第47页。关于齐亚诺对这番话的看法,见齐亚诺:《欧洲》,第455页;英译本,第301页。又见上文,原著第371页。
(92) 见《法国黄皮书》,第157号。
(93) 同上。
(94) 同上书,第126号。
(95) 例如,见1939年5月16日《曼彻斯特卫报》引用的波兰报纸材料。
(96) 见《波兰白皮书》,第106号,第115页。
(97) 伯克哈特:《报告》,第11页。
(98)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154号。
(99) 《法国黄皮书》,第171号。英国总领事的估计则更加低一些(《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355号)。
(100) 《每日电讯报》,1939年6月26日;《时报》,6月30日。
(101) 《纽约时报》,1939年6月28日;《每日快报》,6月30日。
(102)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601号。
(103)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155号,第197号,第198号。
(104) 《法国黄皮书》,第160号。
(105) 《每日电讯报》,1939年7月4日。
(106) 《泰晤士报》,1939年7月4日。
(107) 《曼彻斯特卫报》,1939年7月5日;《每日电讯报》,7月8日。
(108)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670号。
(109) 同上书,第686号。
(110) 伯克哈特:《报告》,第9—10页。
(111) 《纽约时报》,1939年5月30日。
(112) 《泰晤士报》,1939年6月8日;又见《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464号,和《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696号。
(113) 见《法国黄皮书》,第133号。
(114) 同上书,第134号和第136号。
(115) 伯克哈特:《报告》,第11页。
(116) 伯克哈特:《报告》,第11页。
(117) 《法国黄皮书》,第125号。
(118) 同上书,第136号。
(119) 《曼彻斯特卫报》,1939年6月13日和15日。
(120)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63号。毛奇对肯纳德说,并没有多谈什么。
(121) 《人民观察家报》,《泰晤士报》,1939年6月19日;参阅《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93号,第120号。
(122) 《法国黄皮书》,第138号。见诺埃尔发回的另一电报,它估计愿意保持现状的但泽人数目至少已上升到80%(同上书,第160号)。
(123) 同上书,第143号。它加注说,这一短语在德国报纸上并未出现。
(124) 同上书,第159号。
(125) 见下文,原著第392—393页。
(126) 《法国黄皮书》,第134号。
(127) 同上书,第142号。
(128)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209号。
(129) 见上文,原著第385—386页。
(130)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154号。
(131) 同上书,第209号。
(132) 见《法国黄皮书》,第157号。
(133) 伯克哈特:《报告》,第11页。参阅《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353号,和《法国黄皮书》,第166号。
(134) 伯克哈特:《报告》,第11页。福斯特要求伯克哈特立即从中干预的一个问题是,波兰军事当局经过但泽领土的运输活动;他说这种活动没有遵照多年前订的一项协定,预先通知但泽方面(同上)。
(135) 《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第34卷,第200页(030-C)。
(136) 同上书,第446页(126-C)。
(137) 例如,见瑙约克斯的宣誓书〔同上书,第31卷,第90页(2751-PS)〕,海德里希于8月10日前后曾亲自指示他,对靠近波兰边境的格莱维茨附近的无线电台准备进行一次假装的进攻,并且“要使进攻队伍显得好像其中包括有波兰人”。又如关于卡纳里斯和凯特尔两人8月17日的一次谈话的报告,他们谈到了向海德里希提供若干套波兰军人制服的问题〔同上书,第26卷,第337页(795-PS)〕。
(138) 《法国黄皮书》,第129号(诺埃尔1939年5月25日的电报);《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416号,第417号;《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575号,第577号,第579号。
(139)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418号和注②;参阅《法国黄皮书》,第129号。
(140) 《法国黄皮书》,第131号。
(141)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470号。
(142)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471号。
(143)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24号。
(144) 见《波兰白皮书》,第106号,第3节。
(145) 《法国黄皮书》,第137号。
(146) 见《法国黄皮书》;《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652号,第749号。
(147) 伯克哈特:《报告》,第11页;《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693号。
(148) 同上书,第686号;又见《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612号。
(149) 见上文,原著第391页。
(150) 例如,斯米格莱-雷兹元帅在接见一位美国新闻记者时曾威胁说,如果德国坚持它的合并但泽的计划,“波兰将奋起斗争,即使是它必须单独作战而没有盟邦相助”(《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368号)。
(151) 关于争端的详细情况,见《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702号,第749号,第765号;伯克哈特:《报告》,第12—13页;《法国黄皮书》,第175号,第178号,第185号。
(152) 见上文,原著第391页。
(153) 伯克哈特:《报告》,第11—12页。
(154)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364号,第384号,第390号,第417号。
(155) 同上书,第503号。
(156)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749号;参阅《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542号。
(157) 《法国黄皮书》,第178号。
(158) 见《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543号。(谢泼德8月4日的电报。据这份电报说,茨霍达茨基那天早晨从华沙回来后就见到了伯克哈特,“并向他读了当天下午就要递交参议院的一份照会的译文。照会是温和的,但很坚定,结尾的语气是和解的”。不过,当提到“以开放东普鲁士边界来恫吓”时,茨霍达茨基也要求伯克哈特给格兰泽尔带去一个“私人口信,大意是,这样的一个行动对波兰来说将是一桩构成宣战理由的事件”。)
(159)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50号;参阅《波兰白皮书》,第81号。
(160)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774号(附件);参阅《波兰白皮书》,第82号。
(161) 伯克哈特:《报告》,第13—14页;《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568号。
(162) 见格兰泽尔在8月7日送交茨霍达茨基的照会中的叙述(《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780号)。关于这份照会,又见下文,原著第397页。
(163) 见贝克8月5日发给波兰各驻外使团的通报(《波兰白皮书》,第83号)。
(164) 诺埃尔8月6日的电报(《法国黄皮书》,第181号)。贝克在他发的通报中说这一日期是6日。
(165)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774号。
(166)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774号(附件,注②)。茨霍达茨基的这份照会,日期写的是8月4日;但从其内容来看,很清楚应该是5日。
(167) 同上书,第773号。
(168) 《法国黄皮书》,第176号。
(169) 见上文,原著第376—377页。
(170) 见上文,原著第379页。
(171) 《法国黄皮书》,第176号。参阅圣-阿杜安关于柏林政治气氛变化的另一报告(同上书,第180号)。
(172) 同上书,第185号,第186号;参阅《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599号。
(173) 伯克哈特:《报告》,第14页;《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4号注②。
(174)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780号;参阅《波兰白皮书》,第84号。又见《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575号,第577号。
(175) 见利普斯基的最后一次报告(《波兰白皮书》,第147号,第147页)。
(176)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5号。
(177) 《法国黄皮书》,第189号。
(178) 《波兰白皮书》,第86号;参阅《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10号。
(179) 伯克哈特:《报告》,第14页。据伯克哈特对贝克讲述的这次谈话的内容,福斯特还说,为了不使事情变得更为复杂,希特勒要他避免在但泽再发生任何新的事件(《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606号;《法国黄皮书》,第188号)。
(180) 见上文,原著第379—380页。
(181)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2号。
(182) 同上书,第8号。
(183) 同上书,第57号。
(184) 伯克哈特:《报告》,第14页。
(185)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72号;参阅《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25号。
(186) 同上书,第117号。
(187) 伯克哈特:《报告》,第14页。
(188) 伯克哈特:《报告》,第14页,第15页。
(189)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119号;并参阅第254号。
(190) 同上书,第176号。
(191)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188号。
(192) 《波兰白皮书》,第106号,第113页。法国驻但泽总领事8月24日报告说,波兰政府已在当天中断了海关谈判,“认为参议院的要求是无法接受的”(《法国黄皮书》,第224号)。但是肯纳德在同一天的一件电报中说,贝克曾亲自对他说,“他目前不打算真的中断关于海关检查员等等的谈判”(《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228号)。
(193)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42号。
(194) 见上文,原著第8页和第10—11页。
(195) 见波兰驻梵蒂冈大使发表的意见(《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95号)。
(196)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113号。
(197) 伯克哈特:《报告》,第15页。
(198)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681号。
(199) 同上书,第693号。
(200) 同上书,第721号。
(201) 伯克哈特:《报告》,第15页。
(202)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224号;又见《文件,1939—1946年》(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第1卷,第453页。
(203) 见《法国黄皮书》,第234号。
(204)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265号;参阅《法国黄皮书》,第241号。
(205) 《法国黄皮书》,第269号。
(206) 《法国黄皮书》,第316号。
(207) 原文见《法令公报》(Reichsgesetzblatt),1939年,第1部分,第1547页。
(208)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264号。
(209) 伯克哈特:《报告》,第16页。
(210)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657号;《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498号。
(211) 见下文,原著第559—561页。
(212) 见上文,原著第366—367页和下文,原著第436—437页。
(213) 见下文,原著第432页。
(214) 见下文,原著第436页。
(215) 见上文,原著第366页。
(216) 见下文,原著第407—409页。
(217) 见下文,原著第474页以后。
(218)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451号,又见下文,原著第437页。
(219) 同上书,第685号。
(220) 同上书,第699号。
(221)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700号。
(222) 同上书,第729号。又见下文,原著第477页。
(223) 同上书,第736号。
(224) 同上书,第758号,第760号。
(225)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757号。
(226) 同上书,第766号。
(227) 同上书,第7卷,第18号。
(228) 同上书,第50号。
(229) 同上书,第43号,第48—49页。
(230) 同上书,第142号。
(231)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191号。
(232) 同上书,第205号,第210号。
(233) 见上文,原著第284—290页。
(234) 见《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631号,第655号,第668号。
(235) 戈林在4月16日曾把此事告诉墨索里尼;齐亚诺是在5月间被告知的(《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211号,第341号;又见上文,原著第366页)。
(236) 见上文,原著第284页。
(237) 见上文,原著第269页。
(238) 见上文,原著第271—284页。
(239) 见上文,原著第272—273页。
(240) 见上文,原著第276—277页。
(241) 这时墨索里尼又想到了召开另一次国际会议的好处,在会上他可以重新担任他在慕尼黑担任过的那个重要角色。在马吉斯特拉蒂备忘录中包括有召开这样一种会议的建议。
(242) 见上文,原著第273—277页。
(243) 齐亚诺:《欧洲》,第449—453页;英文版,第297—299页。
(244) 见上文,原著第279页。关于这些会议的德国记录,见《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43号和第47号。据记载,希特勒告诉齐亚诺说,“如果波兰作出严重的挑衅行动,如果它不明确表示它的政治态度”,他就要立即行动(同上书,第47号)。
(245) 见下文,原著第566—568页,第569—577页。
(246) 魏茨泽克8月27日写信给马肯森说,为了避免德意分歧变成一件在德国众所周知的事,正在作巨大的努力(《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364号)。墨索里尼也采取了同样的方针(同上书,第438号)。
(247) 同上书,第6卷,第487号。
(248) 见上文,原著第367—368页。
(249)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535号,第538号。
(250) 同上书,第538号。
(251)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548号,第619号;又见下文,原著第671页。
(252) 同上书,第553号。
(253) 同上书,第7卷,第262号;又见下文,原著第660—661页。
(254) 同上书,第209号。
(255) 同上书,第223号。
(256) 同上书,第292号注;关于以前日本人对俄德经济协定的批评,见同上书,第6卷,第756号。
(257) 同上书,第7卷,第329号。
(258)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183号。
(259) 同上书,第367号;又见下文,第679页注②(即本书第936页注②。——译者)。
(260) 关于英法两国试图用建立一个“和平阵线”来“包围”德国,见本书第二编。
(261) 见上文,原著第6—7页。
(262) 见上文,原著第7—9页。
(263) 1939年6月13日《真理报》上一篇文章的摘要,见《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520号;和《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42号。又见下文,原著第451页以后。
(264)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589号。
(265) 同上书,第724号。
(266) 同上书,第736号。又见下文,原著第477页。
(267) 同上书,第7卷,第75号。又见下文,原著第496—499页。
(268) 同上书,第205号和第229号;又见下文,原著第500页,第502—503页。
(269)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229号。
(270) 同上书,第6卷,第779号。
(271) 同上书,第7卷,第134号。
(272) 同上书,第203号。
(273) 同上书,第276号。
(274) 同上书,第332号。
(275) 同上书,第339号。
(276)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463号。
(277) 同上书,第477号。
(278) 同上书,第375号。
(279) 同上书,第419号。
(280) 同上书,第410号,第419号。
(281) 同上书,第429号。
(282)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459号。
(283) 同上书,第481号。
(284) 关于巴尔干协约,和西方国家想要加强和扩大它的尝试,见上文,原著第113—136页。
(285)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554号(附件)和第559号。
(286)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644号注②。
(287) 同上书,第784号,第1095页。
(288) 同上书,第7卷,第50页编者注。
(289) 同上书,第41号。
(290) 同上书,第100号。
(291) 同上书,第165号(附件二)。
(292) 同上书,第214号,第401号。
(293) 同上书,第214号,第237号。
(294) 同上书,第468号;他也被告诫,不要一味地进行反匈牙利的宣传。
(295) 同上书,第488号。
(296) 见上文,原著第183—184页。
(297)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542号。
(298) 见上文,原著第122—129页。
(299)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578号。
(300) 同上书,第641号。
(301) 同上书,第712号。
(302)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784号。
(303) 同上书,第7卷,第124号。
(304)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1939年8月18日。
(305)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175号。
(306) 同上书,第289号。
(307) 同上书,第489号。
(308) 同上书,第520号。
(309) 同上书,第533号。
(310)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43号,第42页。
(311) 同上书,第6卷,第500号,第508号。关于德国在几个月前要保加利亚参加这项公约的尝试,见《概览,1938年》,第3卷,第450页。
(312)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673号。
(313) 一个月之后,在卡罗尔国王访问伊斯坦布尔后,保加利亚人担心可能会产生一项土耳其—罗马尼亚协定。8月21日,保加利亚驻柏林公使德拉加诺夫告诉德国人说,他担心他的国家可能会从罗马尼亚和土耳其那里接到一份最后通牒——而且可能从希腊那里也接到一份(同上书,第7卷,第168号)。
(314) 同上书,第6卷,第675号。
(315)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689号。
(316) 同上书,第617号,第849—850页。
(317) 同上书,第618号,第857—858页。
(318) 同上书,第656号,第673号,第728号。
(319) 同上书,第7卷,第33号。
(320)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659号。
(321) 同上书,第7卷,第314号。
(322) 关于6月1日在欢迎保罗亲王的宴会上希特勒的讲话摘要,见希特勒:《演讲集》(贝恩斯编译),第2卷,第1665—1666页。
(323)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474号,第637页。
(324) 同上书,第635—636页。
(325)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637号。
(326) 同上书,第675号。
(327) 同上书,第689号。
(328) 见上文,原著第136号。
(329)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691号。
(330) 同上书,第720号。
(331) 同上书,第733号。
(332) 同上书,第7卷,第43号,第42页。
(333)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532号。
(334) 同上书,第6卷,第573号。
(335) 同上书,第586号。
(336) 同上书,第615号;议定书原文见第620号。
(337) 同上书,第683号。
(338) 同上书,第703号(附件)。
(339) 同上书,第7卷,第81号,第102号。
(340) 同上书,第240号,第241号,第318号。
(341)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784号。
(342) 同上书,第7卷,第43号,第42页。
(343) 同上书,第6卷,第625号,第627号。
(344) 同上书,第7卷,第31号。
(345)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361号。
(346) 同上书,第483号。
(347) 同上书,第386号。
(348) 同上书,第253号(附件)。又见上文,原著第109页注⑤(即本书第148页注②。——译者),第315—316页。
(349)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236号。
(350) 同上书,第517号,第518号。
(351)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547号。
(352) 同上书,第245号,第361号。
(353) 同上书,第385号,第483号;又见上文,原著第184页以后。
(354) 见《概览,1939—1946年:大战和中立国》,第5—6页。
(355)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585号。关于罗马尼亚同英国举行供应武器的谈判的经过,又见上文,原著第190—192页。
(356) 同上书,第632号。
(357) 同上书,第703号,第959页。
(358)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738号。
(359) 同上书,第742号。
(360) 同上书,第7卷,第77号,第94号,第97号,第121号,第127号,第230号。
(361) 同上书,第93号,第162号。
(362) 同上书,第77号,第97号,第127号,第243号,第454号。
(363) 同上书,第497号。
(364)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566号;并见上文,原著第309页,第314页注。
(365) 见上文,原著第113—122页。
(366) 对于希腊,德国人并不担心。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和军事地位方面的弱点——自从意大利人在阿尔巴尼亚登陆后,这一点更为突出——使它不可能对德国的敌人作积极的帮助。
(367)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483号。
(368) 同上书,第488号;参阅第504号。
(369) 同上书,第496号,第671页。
(370) 同上书,第672页。
(371)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213号;又见下文,原著第501页。
(372) 同上书,第393号。
(373) 同上书,第399号。
(374) 同上书,第448号。
(375) 同上书,第465号。
(376) 同上书,第551号;又见上文,原著第139—140页。
(377) 同上书,第6卷,第703号(附件)。
(378) 同上书,第782号。
(379)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六卷,第321号,第454号。
(380) 同上书,第472号,第475号,第489号。
(381) 同上书,第565号。
(382) 同上书,第782号,第1084页。
(383) 同上书,第7卷,第45号。
(384) 同上书,第80号。
(385)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141号。
(386) 同上书,第219号。
(387) 同上书,第141号注⑤。
(388) 同上书,第247号;又见上文,原著第139页和注。
(389) 同上书,第406号。
(390) 同上,第406号,注④。
(391) 见《概览,1939—1946年:大战和中立国》,第30—31页,第82页以后。
(392) 见上文,原著第146—150页,第175—180页,第190—192页。
(393)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189号。
(394) 见上文,原著第403—405页,第407—409页。
(395)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180号。
(396) 同上书,第213号,第227页。
(397) 见下文,原著第501—5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