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芬兰
1940年夏季,德军占领了挪威,这使苏联不致立即卷入战争,从而使苏联领导人舒了一口气,让他们有时间占领1939年俄—德边界和互不侵犯协定中规定为苏联势力范围的大部分地方,以发展其西部战略地位。(1)这样,三个波罗的海国家和两次大战间的罗马尼亚的部分地区就同先前得到的波兰领土一起,被并入了苏联版图。只有芬兰留了下来。那年夏末,俄国人开始朝这个方向施加其全部压力,其意图显然是遵循一种同前不久用于苏联占优势的其他地区的步骤相类似的做法。(2)大约就在这时,德国由于关心它新近在挪威取得的几个港口的安全,同芬兰军事当局达成了协议,把人员和物资经由芬兰铁路运送到芬兰北部的基尔克内斯去。(3)从6月份起,俄国人就在催促芬兰人,要同他们就阿兰群岛问题签署一项协定,同时还一直在向佩特萨莫方面增加压力。(4)但是德国也对佩特萨莫很感兴趣,俄—德在佩特萨莫及其镍矿方面的利害冲突发展成为两国权力斗争的要点之一,到11月莫洛托夫同希特勒在柏林会谈时,这种冲突达到了严重关头。(5)
根据德国提供的文件来看,希特勒在11月作出的建议,即苏联政府应成为四强公约签字国之一,(6)看来只不过是企图使苏联的注意力转向中亚细亚方面。(7)因为就在莫洛托夫到达柏林的那天(1940年11月12日),希特勒已向他的司令官们下令,要他们准备东方战役。(8)可是,要实现德国在东欧和东南欧的直接意图,不少事情要取决于苏联的态度,这种态度仍然得加以探索。希特勒的计划也许并不是不可改变的,至少在他同莫洛托夫会谈以前是这样。假如德俄之间要发展一种较为真诚的关系,即使是暂时的话,那么造成紧张的论点就有必要用微妙而克制的手法加以处理,可是苏联外长在这方面的修养却很不够。莫洛托夫坚持要把讨论引向巴尔干和波罗的海问题,并且在11月12日又提出了芬兰问题。希特勒在下一天的讨论中向他保证说,就德国而言,芬兰在政治上仍然属于苏联势力范围。为了加强这项保证,他表示愿意终止根据过境协定正在通过芬兰领土的德国军队和装备的运送。但是作为这项保证的代价,希特勒强调德国在战争期间对芬兰的镍和木材所存在的利害关系。而且,他说,在波罗的海地区发生另一场战争可能会有“预见不到的后果”。然而,莫洛托夫决心要确切地试探一下希特勒对苏联在芬兰的计划究竟打算采取什么立场。他的持续不断的询问使希特勒作了一个明确的声明,大意是说德—俄关系将经受不起在波罗的海地区发生另一场战争的严峻考验。莫洛托夫在这个问题上最后感到满意了,虽然他执意要澄清一下德—苏在芬兰和东南欧的争论要点,一定使希特勒很恼火,并使他不大想再设法缓和对苏的紧张关系,或把苏俄作为一个参加者算入轴心国划分世界为几个势力范围的计划。莫洛托夫对于希特勒所暗示的他们应该“背对背”地斗争这一点没有作出反应,相反地却坚持要“面对面”地对付德国。(9)
不管希特勒凭什么理由决定要进攻苏俄,“巴巴罗萨行动”的明确命令反正是在1940年12月18日发布的,其中芬兰和罗马尼亚全被算作这场战争的积极参加国。(10)保卢斯元帅和布申哈根将军在纽伦堡审讯中的证词,描述了从巴巴罗萨命令发布之日起芬兰和德国军事当局之间在对俄作战计划方面所进行的密切和真诚的合作。(11)实际上,德国陆军参谋总长1941年2月3日同希特勒开会时所作的一项声明暗示出,德国军事领导人那时已同芬兰人进行过广泛的军事讨论,虽然希特勒在这次会议上表明,“直到不再需要隐瞒以前”,将不缔结任何协定。(12)布申哈根叙述了德国和随后芬—德在芬兰北部进行联合军事行动的计划的发展,这是在一系列会议中和2月份下半月的一次联合侦察中所进行的。他说,最终的计划由最高统帅部批准作为“蓝狐狸行动”。(13)然而,如果说德国人在北部的计划中完成了同芬兰人的合作,他们在南部想使芬兰主力部队卷入的尝试,看来却不十分成功。据后来担承同芬兰人联系的联络官德将瓦尔德马尔·埃尔富特说,1941年上半年的合作完全是德国人主动提出的。他描述了5月25日和26日在萨尔斯堡和柏林举行的会议,德军司令官约德尔和哈尔德在会上所作的试探并没有得到芬兰参谋长的反应。芬兰人讨论了假如他们受到俄国攻击时他们所要参加的那些行动,但是他们继续回避同德国直接结成联盟。(14)
与此同时,假如总的说来11月在柏林举行的会谈已经挫败了俄国人的芬兰计划,它们却并未使苏联领导人对于他们在佩特萨莫的谋略感到泄气。1月和2月间,莫洛托夫和维辛斯基利用各种各样的外交手腕打算在该地区获得一个立足点。可是,芬兰人设法不让他们提起镍矿的管理问题,到5月初以后,在德国人给予的道义支持下,芬兰人的态度逐渐强硬起来。(15)
芬兰卷入这次战争以前那一时期的真相,到本书写作时(1953年)还没有完全澄清。芬兰同德国的军事合作,特别是在北部,以及某些芬兰领导人的活动和同情,暗示出他们同德国的关系比事后所声称的还要密切。(16)不论实际情况如何,芬兰无疑是被卷入了一连串的事件之中,而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芬兰存在着德国军队。(17)
当德国和俄国军队在德方发动进攻以前彼此严阵以待时,芬兰人于6月初开始分阶段进行动员,芬兰部队也逐步集结到了各防御阵地。(18)德军在芬兰已驻了两个师,6月17日德国海军舰艇便着手保卫芬兰海域以防停泊在喀琅施塔得港的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埃尔富特将军几天以前以德军联络官的身份到了芬军司令部。(19)芬兰政策的主要目的显然是防御。然而德军司令官们已作了充分的准备,使德军北翼得到掩护,而人数极少的芬军如果需要支援时,也不应没有支援。(20)
在6月22日德军发动进攻以后出现的那片混乱中,以及在希特勒把芬兰人牵连进去的那篇讲话所造成的气氛中,芬兰人想保持中立的企图,特别是在他们国土上驻有德军的情况下,真是枉费心机的。(21)法尔肯霍斯特的山地军从基尔克内斯开进了佩特萨莫地区,来自挪威的另一个师正在穿过瑞典。芬兰和德国的海军舰艇开始一起用水雷去封锁芬兰湾外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航线。(22)在这种情况下,要俄国人不相信希特勒向全世界发表的声明,必然是很困难的。(23)既然德军在芬兰国土上驻有大量的兵力,不用说芬兰人在北部和波罗的海上的积极合作,俄国人不可避免地最终也将对芬兰人开火。他们向北部开火,从汉科向部署在该地区的芬军开火,同时俄国轰炸机也轰炸了芬兰海域里的芬兰船只。芬兰保持中立的企图突然被打断了。6月25日,混乱而含糊的局面已经澄清,俄国人对芬兰的主要城市进行了轰炸,苏联政府已经作出决定,要把战争扩大到芬兰去,这一点已经变得很明显了。(24)不管芬兰人民原先的意图如何,他们就这样突然发觉自己又一次在同苏俄交战了。(25)
当曼纳海姆在6月28日违背了德国最高统帅部的愿望,决定于7月10日在耶尼斯耶尔维两侧朝东南方向发动进攻时,他背后无疑有着大多数芬兰国民的支持。(26)从冬季战争开始以后的苏联政策,已经使芬兰人积累起一种对俄国人不满的情绪,大多数芬兰人民当时似乎都赞成收复根据莫斯科和约割让给苏俄的土地。(27)他们觉得这次战争是上一次单独战争的继续。他们并不想同其他几个大国拉扯在一起。当他们同东方的邻国结清旧账的时刻似乎到来时,(28)他们在7月10日的进攻所激起的热情中,一般忽略了这次战斗的更为广泛的各个方面。可是,大多数政治领袖们不久就看到克制是明智的,所以在深秋和冬季芬兰的战争目标逐渐固定为收复1940年的失地和确立军事安全。(29)
德国军事领导人要曼纳海姆把主要的攻击对准拉多加湖以东斯维尔河畔的洛杰伊诺耶波列,并同沿沃尔霍夫河对岸朝前推进的德军会师。可是,曼纳海姆坚持把卡累利阿地峡作为他主攻的目标,虽然他打算在后一阶段遵循德国的建议行事。由于越过俄国边境所牵涉到的微妙的政治问题,赖提总统延迟了两个月没有允许曼纳海姆用他的“卡累利阿军”继续进攻,但在9月初他最后同意了,条件是曼纳海姆不得同德军合作进攻列宁格勒。(30)虽然曼纳海姆在9月里的计划是在列宁格勒郊区建立战术据点,那里只要用很少的部队便可以遏守,(31)但德军想在对这个城市发动的一次进攻中取得芬军合作的努力被芬兰人成功地抵制住了。(32)在芬兰,人力的严重缺乏是影响芬兰计划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到11月,当芬兰人开始认识到战争并不像他们最初预料的那样很快就会结束时,促使国民经济有瘫痪危险的人力缺乏使芬兰军事计划的热情挫抑了。11月,在德军指挥下的北部芬兰军队应曼纳海姆的要求,被置于防守地位。(33)
当芬兰军队为了“安全”的目的,开始越过1939年的边界去占领俄国的防御工事和基地时,英国政府应他们的俄国盟友的要求,着手施加压力要芬兰人撤退。(34)美国政府虽然还是一个非交战国,却暗示他们愿意帮助芬兰人退出战争。但是芬兰人在俄国土地上获得战略基地以前不愿意停止前进,这就导致英国政府于11月28日发出一份最后通牒,(35)声称假如芬兰人不停止军事行动和积极参加战争的活动,他们将发现自己同英国处于交战状态。丘吉尔本人给曼纳海姆写了一封信,作为英国照会的补充,信中向这个芬兰司令保证说,如果芬兰能够在实际上终止活动,那也就不需要予以公开宣布。曼纳海姆的含糊其辞的答复和芬兰政府的答复(36)都未能使英国政府感到满意,英国人于是在12月6日宣战。(37)
据埃尔富特将军说,芬兰同德国的军事关系始终只限于联络和磋商,(38)虽然政治领袖们在1941年11月甚至参加了防共公约。(39)12月间,他们讨论了对摩尔曼斯克铁路线采取一致的行动,但并未执行,虽然曼纳海姆是对索罗卡(别洛莫尔斯克)发动主攻的那项计划的设计师。(40)当军事形势的变化使德军不可能接替南部的芬军时,曼纳海姆就拒绝参加这次进攻。芬军战线最薄弱的环节是在奥涅加湖以南的斯维尔河畔。曼纳海姆坚持,德军必须派遣部队先在南部防区接替他的部队,然后芬军才能参加对索罗卡的进攻。(41)
当德军于1942年上半年在别处获得最大的军事成就时,从列宁格勒到北冰洋的这条战线却相当沉寂。德—芬战友关系由于希特勒在6月4日曼纳海姆75岁生日那天访问了赫尔辛基,和曼纳海姆不久以后又到德国希特勒的总部去进行了回访而得到了巩固。(42)可是,德军未能攻占列宁格勒,证明为俄国战线上芬—德进一步联合行动的主要障碍。那年夏末,德军计划对摩尔曼斯克铁路发动一次攻势,他们指望芬军夺取索罗卡,这使军事合作面临一个危机。当曼纳海姆提到原先同德国人达成的协议,即芬兰参战要取决于德军在列宁格勒周围军事活动的胜利时,德方在8月15日送来一个粗鲁的答复,要求确切地知道芬军是否将参加这次进攻。他们答应在这种情况下支援芬军,但是说,假如曼纳海姆坚持要先在南部采取行动,那么拟议的这次进攻(即“捕大麻哈鱼战役”)就不得不放弃。(43)曼纳海姆并未直接答复,而是派他的参谋长和一个助手去讨论这件事。这场争端的结果是,到8月底,德国人已决定放弃对摩尔曼斯克铁路的进攻,而把他们的注意力转向进攻列宁格勒的一项计划上(“北极光战役”)。(44)结果,德军在1942年秋季的几次挫败使他们放弃了对列宁格勒发动进攻的计划,并把注意力转向他们北翼的安全问题上去。在北部的德国部队奉命于10月间采取守势以后,芬—德磋商就变得日益关系到德军增援挪威各港口的运输问题了。(45)
只要德国军事冒险运气好,特别是在1942年上半年里,芬兰人对本国政府的“战友”政策就不会有什么反对。只是在1942—1943年冬季以后,当德军在俄国和别处遭到挫败时,反对参加德方作战的情绪才开始有所发展。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曼纳海姆向芬兰政府说明,德国非遭到失败不可,但是同德国的经济关系以及芬兰北部驻扎的大量德军,使芬兰人意识到突然单独媾和可能会导致的严重后果。(46)
美国政府继续以某种方式同芬兰保持外交关系,虽然他们的俄国盟友,以及至少在理论上,他们的英国盟友,都在同芬兰交战。同时,美国人还继续尽力防止芬—德联盟或芬兰进一步参加对苏俄的进攻活动。当时,芬兰人并没有对1942年苏联的和平建议有所反应。(47)只是到1943年2月,在战事一再失利以后,芬兰人中才表现出了单独媾和的愿望。(48)1943年,在各个友好国家劝说芬兰退出战争的种种努力所激起的那种气氛中,美国政府于3月20日向芬兰人提出了一份备忘录,建议由他们出面斡旋,为俄国和芬兰之间安排和谈。当时芬兰人没有回答,反而派他们新任命的外交部长亨里克·拉姆赛博士去同里宾特洛甫讨论这件事,结果不但同美国的关系恶化,而且同德国的关系也恶化了。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对芬兰人的这一姿态一点也不感激,却要求芬兰人不但应拒绝美国的提议,并把答复的措词通知德国,而且还应签署一个书面保证,决不单独媾和。芬兰人并没有接受这个要求,但是,当芬兰的复文于4月间先送给德国人去要求同意时,美国政府几乎同芬兰断绝了关系,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破裂始终没有完全成为事实。(49)可是,在拉姆赛飞往柏林并在4月里引起反响以后,芬兰人和他们的德国战友之间的关系开始冷淡下去,德国人看到芬兰人中,特别是芬兰社会民主党人中,对于芬兰军政领导人在战争中一直奉行到那时的芬—德合作政策日益流露出反对的迹象,因而越来越感到气恼。(50)
(1) 舒伦堡(德国驻莫斯科大使)说,由于英—法在1940年初对中立国家,特别是对苏联表示出的敌意,苏联政府担心被“协约国”强迫参加一场他们毫无准备的战争。他说,他们担心英—法军队出现在波罗的海沿岸,以及重新开始谈判芬兰问题。因此,当德军占领挪威,抢先防止了这一发展时,他们表现出明显的宽慰。见舒伦堡1940年4月11日的备忘录(《纳粹—苏联关系》,第138—140页)。
(2) 莫洛托夫在11月13日告诉希特勒说,他设想在1939年那项协定的结构里把芬兰问题解决掉,就和“在比萨拉比亚及其毗邻国家的方式一样”〔同上书,第240页;《文件,1939—1946年》(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第2卷:《希特勒的欧洲》,第296页〕。
(3) 1940年8—9月间商定的芬兰—德国过境协定的细节,见《概览,1939—1946年:轴心国的初期胜利》。参阅J·H·武奥里宁:《芬兰与第二次世界大战》(J.H.Wuorinen:Finland and World War Ⅱ),纽约,罗纳德出版社,1948年版,第92—95页〔本书以后简称武奥里宁〕。在莫洛托夫要求提供关于这项协定的情况后,里宾特洛甫指示舒伦堡于10月2日通知他说,这项协定并无政治用意,“就像我们同瑞典达成一项谅解,通过瑞典领土向奥斯陆、特隆赫姆和纳尔维克地区进行类似的过境运输那样,我们也同芬兰达成了一项谅解,向基尔克内斯地区进行过境运输”。他又从该协定中引用了四点(《纳粹—苏联关系》,第202页)。
(4) 关于阿兰群岛和佩特萨莫问题的一篇叙述,见《概览,1939—1946年:轴心国的初期胜利》。
(5) 德国外交部1940年10月8日的一份备忘录为德国在佩特萨莫问题上态度的改变提出了种种理由。苏联政策在佩特萨莫的成功将会妨碍德国在镍矿方面的利益,同时苏联领土也就将与基尔克内斯接壤。因此,有必要超出以前的消极政策“去加强芬兰的抵抗意志”〔《纳粹—苏联关系》,第205页;《文件,1939—1946年》(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第2卷:《希特勒的欧洲》,第293页〕。
(6) 详情见《概览,1939—1946年:轴心国的初期胜利》。
(7) 从1940年1月起,他一直在考虑对俄国发动一个战役,并同反对这一战役的司令官们争辩这一计划的优点(见安东尼·马廷森:《希特勒和他的海军将领们》,第92页)。
(8) 希特勒的第18号秘密指令,1940年11月12日(《元首会议,1941年》,第3页)。又见威斯克曼:《罗马—柏林轴心》,第246—247页。
(9) 希特勒和莫洛托夫1940年11月13日会谈的备忘录〔《纳粹—苏联关系》,第234—247页;《文件,1939—1946年》(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第2卷:《希特勒的欧洲》,第293页〕。11月25日,莫洛托夫把从芬兰撤走过境德军这项建议也包括在内,作为苏联参加拟议中的四强公约的条件之一,以换取苏联政府保护德国在芬兰的经济(镍矿和木材)利益的一项保证(舒伦堡11月25日的电报;《纳粹—苏联关系》,第258—259页)。里宾特洛甫于1941年3月29日告诉松冈说,苏联在芬兰和土耳其问题上所要求的种种条件全是德国人所不能接受的。他说,德国对芬兰的立场不仅以经济利益为基础,而且还以感情为基础。德国在冬季战争期间始终保持中立,这是因为它对俄国承担的义务,也是因为它没有理由去帮助反希特勒的芬兰社会民主党政府。然而,芬兰人的英勇抗战所唤起的情绪却影响了德国的态度,“因为俄国占领芬兰将会导致这个国家的全部毁灭,如同波罗的海各国的例子所显示的那样”(里宾特洛甫和松冈于1941年3月29日在柏林的会谈,同上书,第304页)。
(10) 该项命令说:“芬兰将掩护从挪威调来重新部署的德国北方集团军(即第二十一集团军的一部分)的集结,并将同它联合行动。此外,芬兰还将担负起拔除汉科的任务。”见希特勒的第21号命令(“巴巴罗萨行动”),1940年12月18日〔《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第26卷,第47—52页(446-PS);《纳粹—苏联关系》,第260—264页;《文件,1939—1946年》(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第2卷:《希特勒的欧洲》,第70页〕。
(11) 两个军官都证实,芬兰参谋长海因里希斯将军曾于1940年12月访问过设在措森的德国最高统帅部,他在那里对德国军官们就冬季战争时期苏联军队和芬兰军队的作战方法和战斗价值作了一次讲话(《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第7卷,第258—259页,第309—310页)。
(12) 参谋长说,“芬兰人大概将以4个军在南部进行一次战略集结,其中有5个师组成的一个进攻集团将朝着列宁格勒方向推进,3个师将对付奥涅加湖,两个师将对付汉科——他们需要强有力的支持。”〔《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第26卷,第394页(872-PS);《纳粹的阴谋与侵略》,第3卷,第629页〕希特勒的声明(在同一文件中)把罗马尼亚的情况作为例外(同上书,分别为第398页和第632页)。
(13) 《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第7卷,第310—311页。应该记住的是,保卢斯和布申哈根两人当时都是俄国当局提出的证人,这一点——根据众所周知的苏联“准备”证人的方法——可能使人对他们的证词的可靠性产生怀疑。保卢斯业已转变为支持苏联事业的人。
(14) 据埃尔富特说,海因里希斯向哈尔德宣称,同德国直接合作决不会得到芬兰军事和政治权威人士的支持。约德尔显然指出,假使芬兰人把苏联军队遏止在他们的边境上,他就满意了。关于这几次会议的详情,见瓦尔德马尔·埃尔富特:《芬兰战争,1941—1944年》(Waldemar Erfurth:Der finnische Krieg 1941—1944),维斯巴登,林梅斯,1950年版,第30—32页〔本书以后简称埃尔富特〕。参阅武奥里宁,第97—98页:武奥里宁声称,会谈限于以俄国对芬兰发动一次进攻为基础的假想的军事行动(第98页)。
(15) 关于1月到5月间苏—芬关于佩特萨莫的讨论和谈判的进展情况,见芬兰:《芬兰公布对苏政策的秘密文件,1940年3月—1941年6月:芬兰官方蓝—白皮书》(Finland:Finland reveals her secret documents on Soviet policy,March 1940 — June 1941:Official Blue-White Book of Finland),纽约,芬克,1941年版,文件第60号,第61号,第63号,第64号,第65号,第67号,第68号,第69号,第70号,第71号〔本书以后简称《芬兰蓝—白皮书》〕。
(16) 武奥里宁(第102—105页)从芬兰的观点(公认是证据不足的)出发,为这一见解辩护说,芬兰只不过是一盘强权—政治棋赛中的牺牲品。另一方面,布申哈根将军在纽伦堡证实,芬—德联合军事合作扩大到了曼纳海姆的部队和东欧的德国部队之间向列宁格勒前进的一项联合行动,以及为芬兰的动员采取的种种有计划的措施。他还说,“为了无法反驳的军事理由,从芬兰领土上发动的进攻只能在对俄发动进攻后8到10天才能进行。”(《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第7卷,第313页)芬兰陆军的一名前少校埃尔温·莱斯内说,芬兰右翼同德国人勾结的情况一直可以追溯到冬季战争爆发以后的1940年3月那么早的时候〔莱斯内:“芬兰的悲剧”,《哈珀杂志》(Lessner:“Finnish Tragedy”,Harper's Magazine),1944年6月〕。然而,即使军事合作是像后来指出的那么广泛,它在1941年5月以前还是谨慎地保守秘密的,因为直到那时,德国领导人才正式同芬兰人接近(埃尔福特,第28—29页)。
(17) 武奥里宁叙述德国人根据过境协定从北部调进了一个师,从南部也调进了一个师,诡称是去挪威换防,所以在德军发动进攻以前,有两个师带着他们的装备呆在芬兰(武奥里宁,第103页)。
(18) 埃尔富特(第35页)说,当时并没有下达总动员令,但命令是口头上传达给各个人员的。芬兰部队部署在东部边境的防御阵地和面对俄国在汉科的基地的边境阵地上。6月19日,芬兰军队接到命令进驻阿兰群岛,该群岛非军事化的协定是在前一年10月同俄国人签订的(见武奥里宁,第103页)。
(19) 埃尔富特,第36页。
(20) 在德国对俄国发动进攻以后,希特勒在6月22日的讲话中说:“在纳尔维克取得胜利的战士们同芬兰同志们联合起来,正驻守在北极地区。挪威征服者指挥的德军几个师,同芬兰元帅统率的自由英雄们合作,正在保卫芬兰领土。”(《纽约时报》,1941年6月23日;埃尔富特,第196页)
(21) 关于芬兰外交政策中保持中立的那段时期,即从6月22日到25日,见武奥里宁,第106—107页。
(22) 同上书,第105页;埃尔富特,第38页。
(23) 莫洛托夫在6月23日要求芬兰政府澄清其对俄—德战争的态度,坚持认为俄国曾受到来自芬兰领土上的攻击(武奥里宁,第108页)。
(24) 武奥里宁,第109页;埃尔富特,第39页。
(25) 关于芬兰已经处于交战状态后赖提总统6月26日发表的广播演说的摘录,见《芬兰蓝—白皮书》,文件第74号,第99—105页;《文件,1939—1946年》(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第2卷:《希特勒的欧洲》,第296页。
(26) 埃尔富特,第42—43页。
(27) 同上书,第197页。
(28) 芬兰政治领袖们为曼纳海姆7月10日的命令辩护是有些困难的。曼纳海姆在命令中勉励他的士兵们“去解放卡累利阿人”(武奥里宁,第123—124页)。埃尔富特将军说,赞同解放东卡累利阿和建立“大芬兰”的芬兰舆论的那部分人主要是限于陆军和专科院校中的青年人这一少数派(埃尔富特,第197页)。
(29) 武奥里宁,第124—127页;参阅埃尔富特,第197页。
(30) 埃尔富特,第199页。
(31) 同上书,第67页。
(32) 武奥里宁,第126—127页。
(33) 埃尔富特,第85—86页。芬兰人民有16%是在武装部队里;参阅武奥里宁,第127页。
(34) 赫尔:《回忆录》,第2卷,第980页。
(35)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1—1942年》,第640—641页;《文件,1939—1946年》(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第2卷:《希特勒的欧洲》,第304页;参阅武奥里宁,第134—135页。
(36)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1—1942年》,第641—642页;武奥里宁,第135页。又见《文件,1939—1946年》(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第2卷:《希特勒的欧洲》,第305页。
(37) 曼纳海姆1941年12月6日的命令把军事努力从进攻改为防御,但芬兰人在这件事情上做得晚了24小时。
(38) 埃尔富特,第36—37页。
(39) 武奥里宁,第118—119页。见芬兰驻华盛顿公使馆1941年11月27日所发表的声明,已收入《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1—1942年》,第638—639页。
(40) 占领白海岸上的索罗卡(别洛莫尔斯克)就把摩尔曼斯克—列宁格勒铁路在它同沿白海南岸通往东方的那条铁路的联轨点上切断;从索罗卡通往南方的那条铁路已被芬兰人切断,俄国人正用这条铁路来代替(埃尔富特,第89页)。〔使摩尔曼斯克—列宁格勒铁路同阿尔汉格尔—莫斯科铁路连接起来的从索罗卡到奥博捷尔斯克的铁路,就在德军和芬军进攻俄国前不久的1941年春季完工和通车。〕
(41) 埃尔富特,第101—102页。
(42) 埃尔富特,第202—205页。
(43) 关于德方的答复,见埃尔富特,第118页。
(44) 8月间,作为对俄国的一种姿态(赫尔:《回忆录》,第2卷,第1177页),美国政府关闭了芬兰驻美国的各领事馆。1942年秋季,美国还对芬兰人施加了压力,制止他们去进攻列宁格勒或摩尔曼斯克铁路(武奥里宁,第141页)。
(45) 盟军在北非登陆以后(1942年11月7—8日),德国人对盟军可能在挪威北部登陆以配合俄军的攻势,也开始感到关切。
(46) 武奥里宁,第144—146页。
(47) 同上书,第149—150页。
(48) 1943年2月15日,芬兰社会民主党通过了一项决议,宣布芬兰有权退出战争(同上书,第151—152页;参阅埃尔富特,第208页)。
(49) 武奥里宁,第150—154页;参阅埃尔富特,第209—210页。
(50) 关于后来在芬兰发生的事件的一篇叙述,见《概览,1939—1946年:欧洲的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