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一项英法苏三国互助公约的谈判
(6月1日—8月4日)
莫洛托夫关于可能同德国恢复友好关系的暗示,无疑不光是一种鼓励纳粹的姿态,而且也是对西方国家的一种要挟,想要迫使它们接受当时正在准备的俄国的一项反建议。6月2日,他把这项反建议交给了西兹和纳吉阿尔。(1)这次采取了把英国的草案重新起草一遍以适合俄国观点的做法。其中更动最大的部分是关于三国条约实施所需具备的条件的定义。它规定一旦由于下述情况而引起敌对行动,各缔约国应即互相援助:(1)三国中的任何一国直接受到侵略;(2)“英、法、苏三国已同意保卫其免遭侵略的比利时、希腊、土耳其、罗马尼亚、波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芬兰遭到侵略”;(3)对于为抵抗破坏其中立而请求援助的任何其他欧洲国家进行援助(第一条)。俄国的草案(第五条)还规定这样一项承诺:条约一旦开始实施,三国必须“经一致同意才得缔结停战协定或和平条约”。(2)另一项重要更动是:一项“有关援助的方法、方式和范围”的协议必须与主要协议同时生效(第二条和第六条)。
英法两国政府都预见到,要同时签署互助条约和一项三国参谋部会谈所达成的协定,这一规定很可能会使谈判困难重重和旷日持久。(3)然而,当时最主要的绊脚石是,在苏联草案的第一条中开列了所有缓冲国的国名作为接受保证的国家。对于这一建议,有关各国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那是无需怀疑的。英国政府认为,要强迫这些国家加入一个苏联所设计的安全体系,从而默认共产主义势力的扩张,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法国政府对于俄国照会中这一段的含意也感到十分震惊。(4)6月7日,张伯伦在下院就与苏联政府谈判的进展情况作了说明。(5)他说,对于几个主要的问题现在基本上已经取得一致的意见。英国政府已经可以满足苏联的要求,准备同它缔结一项全面互惠的协定。当任何侵略行动把它卷入同某个欧洲国家的战争时,英国政府将给予全面的军事援助。可是,还有一两个困难问题仍有待于克服,“尤其是某些国家的立场。它们不愿意接受保证,理由是这可能会损害它们希望严格保持的中立国立场。强迫那些不愿意接受的国家接受保证,这显然是行不通的”。
这时,英法两国政府对于谈判进展的缓慢都感到不安,正在辩论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加快谈判进程。(6)6月6日,西兹接到指示要他回伦敦一行,以便就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磋商。政府希望让西兹掌握了必要的论据,他就能够在谈判中具有较大的主动权,免得因事事都必须向伦敦请示而耽误了时间。(7)但是西兹因患病不能长途旅行,(8)因此决定派一名特使前往莫斯科协助西兹进行谈判。(9)6月7日,张伯伦在下院宣布了这个决定。第二天人们也知道了这位使者就是英国外交部办公厅主任威廉·斯特朗(后为斯特朗男爵)。斯特朗曾任驻莫斯科大使馆参赞。他和西兹一样,也精通俄语。因此他具备很好的条件来执行他的这一使命。但是在国内外都有人怀疑,在这种时刻派一名非大臣级的人物前往莫斯科是否明智。张伯伦曾亲自前往贝希特斯加登、戈德斯贝格和慕尼黑三地会见希特勒。难道这一次张伯伦或哈利法克斯就不该亲自去莫斯科,同斯大林直接接触吗?哈利法克斯确实曾考虑过亲自去莫斯科的可能性。(10)1935年访问莫斯科时已结识斯大林的艾登也自愿前往莫斯科。(11)决定派斯特朗而不派一位英国政府大臣去,这至少一部分是由于他们认为不管使者的级别多高,都不能保证谈判一定会成功。谈判的级别越高,谈判失败后的反响就越大。这一决定也可能是受了另一种考虑的影响:如果西方国家不显得急于要达成协议的话,俄国人或许有可能变得更加理智些。这是美国驻巴黎大使布利特所持的看法,他曾在1933—1936年期间任美国驻莫斯科大使。6月6日布利特告诉他在巴黎的英国同行说,如果西方国家给了苏联政府一种它们“正在追求它”的印象,那就永远不要想能同它达成协议。(12)无论怎样,事情似乎很清楚,俄国人对选派斯特朗这种级别的官员为英国特使是感到不满的,(13)虽然这也并不一定会使谈判的结果有什么真正的不同。
斯特朗在6月14日抵达莫斯科。(14)从这一天起到8月4日他被召回伦敦为止,英法谈判代表在莫斯科与莫洛托夫举行了11次会谈。(15)与此同时,迈斯基在伦敦同哈利法克斯会晤了6次。(16)在这期间,伦敦、巴黎和莫斯科之间也不断地在相互交换一些条款和条文的新草案、修正案和再修正案。有几个星期,西方政府被俄国人说的话搞得糊里糊涂,就像它们在5月里曾经历过的那样。俄国人习惯于说,在他们提出来的几点当中某一点是最重要的。可是当英国人和法国人勉强同意了这一特殊重要之点后,他们本来希望俄国人反过来也会作出一些让步,(17)这样其他悬而未决的问题就能尽快达成协议。这时他们却发现俄国人过去没有强调过的另一点,现在又被他们认为是十分重要的了。因为在俄国人认为是最重要的那些点上面,西方国家也最不愿意作出让步,它们于是试图在一些次要问题上让步,以便与俄国人做成交易。然而这样反倒促使俄国人坚持己见,直到英国人和法国人在那些主要问题上也作出让步为止。7月20日斯特朗写下了这段在莫斯科“受辱的经历”:“一次又一次,我们提出了一个主张,但一星期后我们又放弃了它。我们有了这样的感觉,就是莫洛托夫从一开始就确信我们将会被迫放弃它的。”(18)在斯特朗看来,这种步步退让使俄国人想起了英、法过去屈服于轴心国的情景,(19)并增加了他们的疑心,以为西方国家只是在同他们玩花招,以便赢得时间来同德国达成协议(20)——谈判进展缓慢更增加了这种疑心,俄国人指责西方国家要对拖延谈判负责。(21)
事实正像斯特朗在刚到莫斯科时(22)和接近离开那里时(23)都曾指出的那样,俄国人在谈判中是处于一个比西方国家有利得多的地位。可以设想,英法对波兰和罗马尼亚的保证这一既成事实,多少总算缓和了俄国人对于他们的部分西面前线的忧虑,(24)他们因而也就能够坚持他们自己提出的有关其余部分边界的条件了。而且,苏联政府十分清楚它是处于一个关键的地位,因为西方国家如果得不到俄国的帮助,就无法履行它们对波兰和罗马尼亚的承诺。因此,西方国家势必要竭尽全力使俄国以某种方式同“和平阵线”联系起来。苏联政府也晓得英法两国公众舆论中的重要势力正在对他们的政府施加强大的压力,促使政府立即同俄国达成协议。而另一方面,苏联政府却可以不必顾虑舆论。并且不像西方国家政府那样,它还有着选择另一条路的余地。它准备与两个“资本主义”大国进行谈判,这一事实并不必然意味着苏联领导人都一致认为缔结这样一项条约是最理想的办法。(25)正如西方国家一开始就觉察到的那样,如果它决定要重新回到孤立中去,那是完全有可能的。不管在与英法谈判的整个过程中,它是否真的在权衡比较同英法达成协议和同德国达成协议的各自利害得失,它也还是可以随时继续向德国作试探性的接近,这是它在春天时曾尝试过的。
由于西方国家怀疑俄国的军事实力并对德国的可能提早行动越来越感到忧虑,因此在它们看来,缔结一项三国条约的好处似乎主要在于它能对侵略者起一种遏制作用,因为这个侵略者是一贯害怕两线作战的。法国和英国政府或许过了很久才认识到,俄国人考虑问题要比它们自己实际得多。苏联政府确实曾认为期待中的那项三国条约应具有一种阻止德国侵略的性质,然而,随着会谈的逐步深入,俄国人显示出他们主要关心的乃是怎样加强他们在准备对德战争中的地位,这场战争他们可能始终认为是迟早要发生的。他们决定必须加强西北翼的防御,但在承担义务之前,他们决定要确实知道他们能指望西方国家给予多大援助。7月27日莫洛托夫说:“重要的是必须知道每一方将为共同的事业投入多少个师,以及它们将配置在何处。”(26)在谈判的整个过程中,在俄国人看来,这可能是一场最严峻的考验,可以由此判断与西方达成协议到底有多少价值。当谈判拖拖拉拉终于告一段落时,西方政府对于俄国人的态度或多或少地知道了一些。但是俄国人的态度从来没有明朗到足以使西方国家对于8月份的180度大转变事先在思想上有所准备,而俄国人却从而为他们自己取得了某些肯定是暂时的利益。(27)
与苏联政府不同,西方政府在谈判中还受到下述情况的限制。它们是两个政府,谈判又是在莫斯科,而不是在伦敦或巴黎。(28)很自然,对于某些争论中出现的问题的重要性产生意见分歧后,要取得一致意见常常是不容易的。要两国一致同意在什么时候对俄国的要求作出让步,那也并不容易。如果说博内的政策摇摆不定使得伦敦很尴尬的话,那么英国在像间接侵略的定义这类问题上的固执己见,在巴黎看来也已经危及谈判的成功,而且毫无实际意义。总的说来,法国人仍然让英国人带头进行谈判,在与莫洛托夫讨论时,法国驻莫斯科大使纳吉阿尔在大部分问题上都支持西兹,他也曾提出一些颇有成效的建议来排除障碍。英国政府在这一阶段也没有多少理由可以责怪法国的行动轻率。(29)然而在7月份的第三个星期,法国和英国的报刊上出现了这样的报道,大意是说法国政府准备在所有悬而未决的问题上同意莫洛托夫的主张,并敦促英国政府也这样办。伦敦方面认为这些报道(大致符合事实)的出现是由于巴黎方面泄露了消息。
此时,法国政府确实迫切希望能尽快宣布已同俄国达成了某种协议,(30)而对于协定的条款内容则不十分计较,英国政府也希望早日结束谈判。(31)但是对于俄国人的不肯让步,它也几乎是再也容忍不下去了,(32)因此也许是在考虑,如果在某些问题上采取坚定的立场,倒更有可能会获得效果。总之,这时它决定,在间接侵略的定义这个牵涉基本原则的问题上,它再也不能让步了。(33)
在莫斯科会谈的最初四、五个星期中,即从6月中旬到8月初,谈判代表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两个密切关联的问题上:如何把不愿意接受保证的波罗的海各国和其他一些小国也纳入三国公约的范围?如何把间接侵略的问题写进公约里去?波兰和罗马尼亚对待俄国援助的态度问题还没有拿到桌面上来谈,虽然很清楚,这个问题最后必须得到解决。(34)到哪一阶段才开始谈判和签署一项军事协定的问题,则是到了现在正在检查的那个时期将近终了时,才变得尖锐起来。
如前所述,(35)俄国6月2日的提案中有这样一项条款,即三国应保卫条约中指明的那8个国家免遭侵略。这个提案在伦敦和巴黎两地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对,因为得到英法保证的那些国家不希望在与俄国签订的任何协定中被提到它们的名字,(36)还因为名单中有芬兰、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它们并未得到法国和英国的保证,而且,人所共知,它们对接受苏联的保证是极为反感的。西方政府希望用6月6日英国重新起草的、由斯特朗亲自带到莫斯科来的那份三国公约草案的第一条来摆脱这个难题。(37)这份新草案没有提具体的国名,但规定在以下这两种情况下三国将进行干预:一、侵略一个国家,而该国要求援助时;二、“某一欧洲国家”的行动被缔约三国政府“认为危及另一欧洲国家的独立或中立,并已构成对该国安全的威胁时”。莫洛托夫在6月16日第二次会见大使们和斯特朗时拒绝了这个方案,认为还不够恰当。(38)他并且建议,假如波罗的海各国不愿意接受保证这一难题解决不了的话,那么,最好的办法或许就是“由于达成协议的时机尚未成熟而暂缓”讨论这个保证其他国家的问题,三国先只签订一项在遭受直接侵略时互相援助的条约。由于西方国家没有立即接受这一建议,6月22日莫洛托夫又把它撤回了,并声明苏联政府仍回复到它6月2日提出的建议。(39)
俄国人坚持要把接受保证的国家的名字写进三国公约的动机,西方政府是不太清楚的。但是,6月13日和29日《真理报》上的两篇文章,非常清楚地反映了苏联政府对于波罗的海各国的问题的基本态度。第一篇文章(40)认为,波罗的海各国没有能力保卫它们自己的独立;它们接受大国的帮助,并不会危及它们的主权或独立,因为一切热爱和平的国家都在谋求互相援助以反对侵略。芬兰、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三国政府拒绝接受援助,那一定是出于某种“误解”,或者是由于“某些政治家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妄图阻挠爱好和平的国家组成一个反侵略的防御阵线”。这篇文章接着又说,这些国家的人民与它们的政府和统治阶级是截然不同的,他们热切希望得到一项援助的保证。(41)文章还暗示,有“外国的影响”在对这些国家的政府起作用;甚至还暗示,煽动可能来自“民主国家的某些反动集团”。
6月29日《真理报》上的文章作者署名日丹诺夫,文章的标题是“英法政府不愿意在平等的基础上与苏联签订一项条约”。(42)日丹诺夫用了相当长的篇幅来论述谈判拖拉的问题,说这已经引起了“对英法真实意图的诚意的怀疑”。接着他指责英法“人为地制造障碍”,其中主要的困难就是保证芬兰、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安全的问题。
认为上述波罗的海各国不愿接受这种保证,并且由于这种考虑才使得英法两国不愿接受苏联的提案,这种说法显然是没有根据的。这种说法只能是出于一种动机,即想要使谈判复杂化,并把它引进死胡同。不管怎么说,我们大家都知道有这样的例子,譬如说,当英国认为给予这个或那个国家以保证是符合它自己的利益的话,它总是不等这个国家自己提出请求,就能够找到一些途径和方法来这样做的。
日丹诺夫还进一步发展了这种论点。他说,在接受俄国的保证这个问题上,波兰所持的态度和三个波罗的海国家的态度并没有什么不同。波兰也曾声明过它不需要这样的保证,但这并没有妨碍英法政府去要求苏联政府答应保卫波兰免遭侵略。
(日丹诺夫最后写道)所有这些都说明,英国人和法国人并不想在平等和互惠的原则基础上同苏联达成一项协议。……他们所要的只是这样一项协定,即苏联在其中应扮演一名雇工的角色,并独自承担一切责任。没有一个有自尊心的国家会签订这样的一项协定。
这些文章清楚地表明,西方政府所面对的要求将是很难与它们早先对波罗的海国家作出的保证协调一致的。然而,如果它们想同苏联签订一项条约的话,它们就不得不对这些要求作出很大的让步。(43)英法与苏联政府的谈判继续不时地被芬兰、(44)拉脱维亚(45)和爱沙尼亚(46)的抗议所打断。它们声称,一个大国未经邀请而径自强加于人的援助,将被认为是一种侵略行为。但是日丹诺夫的文章发表以后,英国政府觉得有必要警告波罗的海各国政府,为了全局的利益,它可能要被迫接受一种波罗的海各国不愿意要的安排。(47)7月10日,张伯伦在下院被问到,他是否能够“保证决不违背一个主权国家的意愿,而强行将其列入陛下政府缔结的任何互不侵犯公约”。他还被要求作出更为明确的保证,即政府参与签订的任何协定,将“不会损害波罗的海各国的独立和自由”。他的回答是谨慎的。
陛下政府的基本政策就是坚持尊重一切主权国家的领土完整。尤其是,它清楚地意识到芬兰和波罗的海各国希望维护它们的独立和中立的愿望。由于这也同样是陛下政府的目标,在目前的谈判中,它当然会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的。(48)
此时,波罗的海各国出现了令人不安的迹象,即它们有更加倒向德国的倾向。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虽然芬兰不在内)已经接受德国提出的签订一项互不侵犯条约的要求。(49)这三个国家似乎都在采取措施,谋求得到德国方面的保护以防止俄国人可能加予的干涉。例如,拉脱维亚外长芒特在6月的第一个星期访问了柏林;德国总参谋长在6月底访问了塔林和赫尔辛基。(50)不久以后,一批德国高级情报官员访问了赫尔辛基,顺便又访问了塔林。(51)英国政府在莫斯科的代表曾指出,采取例如在三国协定中列举波罗的海国家的名字这种做法,是不明智的。这很可能会加速这种与德国修好的过程。(52)但是他们发现,苏联政府对这事却有不同的看法。在它看来,波罗的海各国投向德国怀抱的迹象,只是再次证明,必须给予这些国家以保证,不管它们喜欢不喜欢这种保证。的确,俄国人是如此强烈地坚持,必须将芬兰、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列入受到保护免遭侵略的国家名单中去,以致看来似乎他们甚至宁愿把这三个国家推到德国怀抱中去,以便能得到一个借口再来进行干涉。(53)
把受到保护的国家名单列入协定这一难题,最终还是解决了——虽然西方国家并不完全满意。(54)7月3日,莫洛托夫告诉大使们说,(55)苏联政府同意这样一个建议(这原来是由纳吉阿尔在6月21日的会议上作为他个人的建议提出来的),(56)即受保护国的名单不列入协定正文,但应放在另一个不公布的、作为条约附件的单独文件中。但是究竟哪些国家要列入名单,仍然没有决定;在怎样的情况下才需要三国进行干预也还没有定下来。
苏联政府在6月2日的建议中把比利时也列入得到保证国家的名单。(57)但是,那时西方政府还没有向它提起俄国的保证是否也适用于荷兰和瑞士的问题。根据1939年2月的一项君子协定,(58)英法两国政府已经把德国侵略这些国家中的任何一国的行为视作构成宣战理由的事件。但是各有关政府中没有一个曾被询问过,它们是否希望得到一项保证;它们也从来没有正式得到过有关这一决定的通知。(59)因此,这些国家处于一种同波罗的海各国十分相似的地位(西方政府认识到,为了它们自己的利益,它们是决不能允许荷兰、瑞士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受到侵犯的;这一事实的确使得它们对俄国人在波罗的海国家问题上所持的态度比较有了一些同情。否则的话,它们对俄国人的看法就可能是另一个样子了)。然而,芬兰人向英国政府指出,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差别。荷兰和瑞士分别是英国和法国的邻邦,而没有同苏联接壤,它们也不怕西方政府会寻找借口来进行干涉,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另一方面,芬兰政府“确信,苏联的目的是想逐渐渗透和侵入他们的国家”。(60)
在西兹6月15日致莫洛托夫的信件中,荷兰和瑞士也和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一样,被列为可能成为“间接侵略缔约三国”的渠道的国家,但它们都还没有得到或不希望得到保证。(61)后来,当受到保护免遭侵略国家的名单显然如不列入三国协定的正文就必须列入一份不公布的议定书时,西方大国根据俄国人认为是极其重要的互惠原则,要求将荷兰和瑞士,还有卢森堡(按照法国的愿望),也一并列入名单,如果波罗的海各国列进去的话。(62)这一要求引起了很大争论。俄国人争辩说,这是不可能的,要他们答应为了荷兰或瑞士而去进行干涉,无论怎么说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们和这些国家还没有外交关系。(63)他们完全拒绝考虑卢森堡这一例子。(64)虽然法国人在这一点上继续坚持要求,但他们并没有得到英国人的有力支持。(65)俄国人也坚持说,他们为得到保证的国家将要承担的新义务是如此沉重,(66)以致他们不可能再把他们所承担的义务扩大到使那些未得到保证的西方国家也享受其利,除非他们能得到一些补偿。7月1日,莫洛托夫说,如果土耳其和波兰同意和苏联缔结互助条约,苏联政府可以考虑将荷兰和瑞士列入名单。(67)土耳其政府当时在原则上也愿意缔结这样的一项条约;但西方政府明白,建议波兰也同苏联作出这样一项安排,那将纯粹是浪费时间。因此,它们不再企图把荷兰和瑞士与波罗的海国家摆到一起了。在7月初,它们又回到了早先提出过的一个想法,(68)即应当有这样一条总的规定:当一个在协定中没有提到的国家受到进攻或威胁,而缔约国中的一国或数国认为有必要进行干涉时,应即相互磋商。(69)
事实上,要俄国人在德国威胁或进攻荷兰或瑞士时给予西方以援助,那大概只会成为一场学究式的空谈。(70)西方政府硬要把这两个国家列入名单,其主要动机也许是想运用以攻为守的手法,使它们经常作出的让步也能得到一些补偿。它们提出的在荷兰或瑞士受到威胁时应进行磋商的建议,是不合莫洛托夫的口味的。不管怎样,磋商的问题已经同间接侵略的定义那个更广泛的问题纠缠在一起,而这又是使西方政府和苏联政府发生分歧、引起最激烈争吵的问题中的一个。
讨论开始以后,在谈话和电报中常常出现“间接侵略”这一个词。但是有一段时间西方的谈判者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这个词的含义对于他们和对于俄国人是多么的不相同。英国人和法国人使用这个词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德国进攻比利时、荷兰或瑞士,因为这将威胁他们自己的安全,它是相对于直接进攻英法而言的。(71)同样道理,在他们看来,德国如进攻波兰、罗马尼亚或波罗的海国家,也将构成对苏联的间接侵略。从一开始他们就愿望,如果发生对三缔约国中任何一国的一个弱小邻邦使用武力或威胁要使用武力从而使其丧失独立或中立立场的事情时,就应互相支援。然而他们认为,当情况并不是这样简单明了时,那就最好是先磋商一下。(72)到6月底时,英国政府同意从它所起草的文本中删去两个条款,那是为了保护小国不受以防止间接侵略为借口而强加于它们的“援助”而规定的。(73)在法国施加压力以后,它还同意在某一条款的“有关缔约国认为有责任加以援助以维护其独立或中立的另一个欧洲国家”这一短语中,不用“援助”一词而代以“保卫”一词。(74)
然而,这些让步,在俄国人看来并没有触及事情的根本。他们坚持认为,关于互相援助的条款不仅应适用于西方国家所考虑的那种“典型的”间接侵略,而且也应适用于纳粹所施展的新花招,他们就是使用这些新花招不发一枪就控制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美美尔的。莫洛托夫5月30日提到了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哈恰的投降,以作为这方面的一个例子。(75)7月1日他再次提到这一事例;(76)此后它就变成了他的现成的论据之一。7月1日,当大使们反驳说,6月2日的建议中并未提及这一类的间接侵略,而苏联政府却说过它仍然坚持6月2日的建议;(77)这时莫洛托夫就说道,苏联政府同其他两国政府一样,有权在讨论的过程中提出新的观点。7月3日,莫洛托夫要求把间接侵略的定义写进有受到保卫、免遭侵略的国家名单的秘密议定书中。(78)苏联政府建议的文本中有这样一段话:“……间接侵略,其中,应理解为也包括为侵略者的利益而发生的国内政变或政策的大转变。”(79)西方政府竭力反对这一提议。(80)这一次莫洛托夫倒是没有拒绝“稍微退让一步”。7月9日,他提出了一个新的间接侵略的定义:“这一名词应理解为适用于一个欧洲大国为了侵略下述国家中的一个或三缔约国中的一个的目的而占用这个国家的领土。”(81)他解释说,这一定义打算适用于这样一些事例:一个波罗的海国家和德国签订了一项侵犯这个小国的独立或中立地位的协定,但还不是以武力相威胁;或者使用德国的军官和教官来把一个波罗的海国家的军队变成为德国的侵略工具。(82)
大使们认为他们的政府也许可能会接受这一方案,(83)法国政府已准备同意了。他们认为,它在实质上与7月6日英国提出的那个方案没有多少差别;英国的方案完全不提间接侵略,只是说“侵略”应“理解为是指该有关国家在另一大国的武力威胁下遭受到的行动,包括放弃它自己的独立或中立”。(84)法国政府还向英国政府指出,它将如此解释俄国的方案而不受约束:它没有义务必须支持俄国干涉别国内部事务的行动。(85)然而,英国政府却不愿采取这样的方针,即只要不要求西方政府支持其行动,就不管苏联政府在波罗的海各国干些什么。英国政府似乎真诚地关心让那些受保护的小国有几分自由来决定它们自己的命运。(86)它这时似乎也想到了对俄国人要立场坚定是很重要的,即使是冒谈判破裂的风险也在所不惜,而且在间接侵略的定义上持这样的立场要比在另一个仍在争论的问题(同时签订一项军事协定和一项政治协定)上采取这种立场好得多。(87)不管怎样,7月21日外交部通知西兹说,英国政府不能“参与这样一项安排,以致使它可能因此被置于干涉别国内政的同谋者的地位”。(88)英国政府认为,如果试图寻找这样一种方案,其中包括有能迫使一个国家放弃其独立和中立的所有一切办法,那只能导致猜疑和误解。依照它的看法,需要进行干涉的检验标准,必须是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以致使独立或中立遭到破坏。西兹在7月21日接到指示说,英国政府不可能走得比它7月6日的方案更远了。这一方案的要旨,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加以维护,虽然也可以加入一句话,规定如一旦发生定义不能适用的情况时可进行磋商。(89)
西兹在几天前已接到指示,7月6日的方案应看作是英国政府对间接侵略问题的最后意见,(90)他并且在7月17日把这一点转告给了莫洛托夫。莫洛托夫那时就说,他7月9日提出的定义是代表他的政府的最后决定,是不可变更的。(91)由于莫洛托夫与大使们在7月23日的下一次会谈中,无论哪一方都没有愿意在实质性问题上让步的表示,(92)谈判似乎已经陷入僵局。西兹根据来自伦敦的指示,7月27日再次与莫洛托夫会谈时仍坚持原来的立场。(93)虽然对各种不同方案提出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正,一般是由法国人提出来的,(94)但这并不能弥合英俄之间的分歧。7月31日下院在威斯敏斯特进行了一场关于国际局势的辩论。张伯伦在其演说中对间接侵略的问题作了如下的阐述:
当然这已不是什么秘密,苏联政府与英法两国政府之间至今还未能在“间接侵略”的定义上取得能使各方都满意的一致意见,虽然我们三国全都知道,间接侵略可能同直接侵略一样危险,而且我们三方也都期望找到一种满意的办法来防止它。与此同时……我们也极其担心,决不要即使是只显露出一点想要侵犯他国独立的样子。如果说我们至今还未能在这个间接侵略的定义上同苏联政府达成协议,那是因为它所赞成的方案,在我们看来正好包含有那种意义。(95)
辩论是由R·A·巴特勒来收场的。他在发言的末尾也提到了间接侵略的问题,他的话也许相当真实地反映了政府和下院成员们对这个争论问题的意见,但是也无法指望它能解决困难,找到一种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我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来同俄国商讨我们之间尚未解决的困难问题,而……主要的问题还是,我们是否应该侵犯波罗的海各国的独立。我们同意(A·辛克莱爵士),(96)我们不应该这样做。在这一点上难以找到一个方案,这就是谈判拖延的主要原因之一。(97)
莫斯科立即对巴特勒的讲话作出了激烈的反应。8月2日刊登在《消息报》上的一份塔斯社公报声称,巴特勒的话“歪曲了苏联政府的态度”。
(公报接着说)事实上意见的分歧并不在侵犯或不侵犯波罗的海各国的独立这一问题上,因为双方都赞成应保证这种独立;问题是不要在有关“间接侵略”的条款中留下漏洞,使企图侵犯波罗的海国家独立的人有空子可钻。谈判拖延的原因之一,就是英国的方案为侵略者留下了这样的空子。(98)
8月2日大使们又一次见到莫洛托夫时,莫洛托夫立即强烈抗议巴特勒的讲话。西兹试图替巴特勒辩解,他说巴特勒一定是认为,重要的是不要使波罗的海各国产生疑虑,或给予敌意的宣传以可乘之机。然而这种解释并不能平息莫洛托夫的怒气。(99)西兹报告说,在这次会谈中莫洛托夫成了“另一个人”,这位大使觉得谈判遇到了“严重挫折”。(100)因此,这次会谈在寻找一个双方都同意的间接侵略定义方面没有取得任何进展,是并不出人意外的。次日,当哈利法克斯在上院发表演说时,他也只能说这个问题仍然没有解决。(101)此时,在签订一项军事协定的时间问题上,两个西方政府迫于俄国人的压力,已经作了让步。因而只剩下间接侵略的定义这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它至少已使这三个大国在总参谋部人员会谈开始之前不可能草签一项政治协定的条款了。(102)
那时作出的关于军事协定的谈判应立即开始的决定,也是经伦敦和巴黎再三考虑研究后才得出的。正如我们已知道的,缔结一项军事协定是5月15日莫洛托夫向西兹提到的三基本要点中的第三点。(103)6月2日俄国的建议中还有这样一条规定,即载明三国同意彼此互相给予的援助的“方法、方式和范围”的一项军事协定,应与公约本身同时生效。然而,在6月间谈判初开始时,英法政府就希望它们能够说服苏联政府撤回这一要求。它们反对这个建议的主要原因是,军事协定的谈判必然会进展缓慢,而它们则极其不愿意将签订一项政治协定的时间拖延到三国总参谋部能够在军事条款上达成协议的时候。(104)当然,它们还有另外一个想法。这在斯特朗7月20日给外交部的一封信中略有提到:“的确,这是非常奇怪的,在我们还不能确实断定它将成为我们的盟国之前,就要我们去同苏联政府谈军事秘密问题。”(105)然而,在有些问题上莫洛托夫的死缠住不放战术证明是很成功的,而这就是其中之一。大使们的争辩毫无用处。的确,随着双方之间的分歧在谈判中逐渐减少,军事协定的问题也越来越被苏联政府看成是最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了。如果不能确实保证它将得到西方的实质性援助,它是不会承担任何新的义务的。
起初,西方政府希望这样也许就能使俄国人满意,即答应等政治协定签署后立即开始参谋部人员的对话,或稍迟之后即开始。(106)这样内容的一个条款于是以西方政府准备予以接受的形式列入了一份条约草案的文本,这是在两国驻莫斯科的大使馆里拟订的,两位大使6月底时并建议应尽早在适当的时候把它交给莫洛托夫。(107)在接到这一建议之后,外交部又通知西兹说,他不得同意把军事协定的签署作为政治协定生效的必要条件。(108)7月5日并再次指示他必须坚持这一点。(109)然而,在7月9日两位大使和莫洛托夫会谈时莫洛托夫说,苏联政府全体成员一致同意,政治协定和军事协定应同时签署,这是绝对必要的。他所建议的程序是:政治协定的文本应先行草签;总参谋部的会谈应立即开始;政治协定和军事协定应同时签署,同时生效。政治协定一旦草签,他认为,也许就可以把它的条款主要内容公开宣布出去。(110)7月11日,西兹从伦敦方面获悉,英国政府打算接受这种安排,如果苏联政府能接受它的关于间接侵略的提法的话。(111)如果苏联政府不愿接受这笔交易,那么英国政府认为也许这样的时刻已经到了,即告诉莫洛托夫,要么签订一项只适用于直接侵略情况的互相援助的协定,并附有在其他情况下进行磋商的条款,要么就是让谈判归于破裂,除此之外,别无他法。(112)然而法国政府对这两种办法都不赞成。(113)它认为还是接受苏联提出的最后一个关于间接侵略的方案比较好些。(114)它相信,这样就将意味着政治协定可以立即签订,并可以继续拒绝同意在同一时间签署政治协定和军事协定。它(十分正确地)预见到,在参谋人员会谈中将会产生一些需要征得波兰和罗马尼亚同意的问题;如果不首先签订政治协定的话,它害怕在德国与波兰的关系进入关键性阶段以前就会什么也签订不成——这一阶段它(又是十分准确地)预期将在8月间来临。(115)不过,它还是乐于同意让法英两国的代表团立即前往莫斯科去开始参谋人员的会谈。(116)
遵从法国人的愿望,7月15日外交部指示西兹不必再向莫洛托夫提起它在11日建议的那笔交易;但要告诉他,如果他不再坚持必须同时签订政治协定和军事协定,并且接受英国的关于间接侵略的方案,那么,西方政府就准备立即开始参谋人员会谈。(117)7月17日向莫洛托夫一提出这一建议,他当即加以拒绝。他说,协定的政治部分和军事部分必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除非西方政府同意这一点,否则就没有必要继续商讨了。(118)俄国人这种中断谈判的威胁几乎使博内恐慌得手足无措。自6月底以来,法国政府已从柏林和莫斯科得到报告说,俄德两国的贸易谈判已经或即将恢复,(119)而且博内还刚接到里宾特洛甫的一封信,警告法国不要干预东欧的事务。(120)现在,在博内看来,最最要紧的是,尽可能早地与苏联缔结一项协定,而不管其条款如何。因此,他以最强烈的措辞敦促英国外交部接受俄国人的关于间接侵略和同时签署政治和军事条款这两项建议。(121)英国政府拒绝了这一劝告的关于间接侵略方案的部分,但是通知西兹,他可以接受俄国人的关于政治条款和军事条款的建议。(122)不过,他应该再作最后一次的努力,劝莫洛托夫同意英国提出的关于间接侵略的定义,这样在军事协定的谈判开始之前,政治方面的问题就可以全部得到解决。(123)
7月23日,西兹告诉莫洛托夫说,英国政府原则上接受政治协定和军事协定应同时签署并生效的意见。看来这一消息使得莫洛托夫非常满意。(124)当西兹继续说道间接侵略的定义是一个英国政府不能让步的原则问题时,莫洛托夫说,这一问题不是不可克服的障碍,他认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是能够找到的。然而,他不同意两位大使要在参谋会谈开始之前再作一次尝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打算。莫洛托夫认为,这样做只能造成不必要的拖延,比较好的办法是参谋人员的会谈和间接侵略问题的讨论可同时分别进行。(125)纳吉阿尔关于这次会谈的报告是这样的乐观,以致法国政府似乎已经断定政治协定现在实际上是“十拿九稳”的了。因为在间接侵略问题上只剩下了一些不重要的细节上的分歧,而这是很容易解决的。(126)不过,西兹知道,间接侵略的问题并不是那么容易了结的,所以不像他的同行那样乐观。但是,他也希望莫洛托夫对于西方政府在军事协定方面的让步所感到的明显高兴,是意味着他打算尽最大的努力在这仅有的一个分歧点上迎合英国人的愿望。(127)
然而,7月27日两位大使再次与莫洛托夫会谈时,莫洛托夫的态度又变得强硬起来了。这可能是因为俄国人怀疑英国在搞“绥靖”。最近几天欧洲许多国家的报刊都报道说,戈林的经济事务助手沃尔塔特和英国海外贸易大臣赫德森曾就德英两国之间的贸易问题举行过会谈。(128)在7月27日的这次会谈中,大使们告诉莫洛托夫说,他们两国政府现在同意立即开始参谋人员的会谈,但是希望在法英两国军事代表团抵达莫斯科之前的这一间歇期间先恢复间接侵略问题的谈判。莫洛托夫对英法想重开谈判的企图避不表态,他拒绝在西方政府认为极其重要的事情上迎合它们的愿望。为了从这种局势中取得最大限度的好处和抚慰国内公众的关切心情,西方政府急于想宣布:鉴于政治谈判现在已取得很大成就,因此已可开始参谋人员的会谈,法英两国的军事代表团为此将尽快地前往莫斯科。两位大使在7月23日将这一点告诉了莫洛托夫,但是他表示他并不太赞成这样的做法,即采取联合公报的方式来进行宣布。(129)27日当把这样一份公报的草稿给他看时,他不仅拒绝同意由三国联合宣布或同时分别宣布,而且说苏维埃政府反对其他两国政府发表声明。他认为,军事代表团到达莫斯科这一事实本身,就足以使德国人产生深刻印象和安抚公众舆论了;苏维埃政府赞成在总参谋部人员会谈完成其任务之前不作任何宣布。(130)
面对这种态度,法国政府打算再一次让步,不再发表任何声明。(131)但是英国政府决定,它必须在8月初下院休会之前发表一项声明。因此,在7月31日议员提出质询的时候,首相用以下一段话答复了关于同俄国谈判的进展情况和参谋部人员会谈的开始等问题:
苏维埃政府曾建议,在谈判的现阶段立即开始军事会谈是一个有利条件。陛下政府和法国政府已经表示同意,并且正在安排尽快地派遣英法军事代表团前往莫斯科。我们也建议在军事会谈的同时,政治讨论应该继续进行下去,以便在政治协定的条款方面最后能达成协议。英国代表团由海军上将雷金纳德·普伦基特·厄恩利-尼尔-德拉克斯爵士任团长,团员包括空军中将查尔斯·伯内特爵士和陆军少将海伍德。(132)
如前所述,这一天在下院的辩论中也提到了间接侵略的问题。R·A·巴特勒关于这一问题的发言引起了莫斯科的极大愤慨。(133)同预料的相反,(134)张伯伦宣布派遣军事代表团一事,倒并没有引起苏联报刊敌意的评论。
在8月2日莫洛托夫和两位大使的会谈中,莫洛托夫对巴特勒的讲话提出了抗议。(135)这表明间接侵略问题的谈判已陷入僵局,在参谋人员会谈开始之前,这种僵局看来已不大可能打开了。由于一些紧要问题完全由西兹一手在抓,外交部决定斯特朗已没有必要继续留在莫斯科。于是,在8月4日它又把他召回伦敦。(136)
(1)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697号。
(2) 虽然这一点在当时并不是最主要的问题之一,英法两国政府没有接受这一建议,无疑大大加深了俄国人对西方列强诚意的怀疑。在6月15日的一件信函中,英国以条件还未成熟为理由,拒绝了俄国提案的这一部分。为此,尼科诺夫批评了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第78页)。他写道:“在一项联盟和互助的条约中写上这样一个条款的必要性,对于每一个真正希望建立一个牢固的反侵略联盟的人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3)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715号,第743号。
(4) 据说博内曾讲过:“法国和英国肯定不会同意支持苏联在东欧这样的扩展布尔什维主义。……接受苏联的提议就意味着赞成把照会中列举的那些国家变成苏联的保护领地。”(布利特6月5日和6日发回华盛顿的电报。引自兰格和格利森:《对孤立的挑战》,第116页)
(5) 下院辩论,第5辑,第348卷,第400—402栏。
(6)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715号。
(7) 同上书,第720号,第722号。
(8) 同上书,第729号。
(9)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734号。
(10) 哈利法克斯6月8日告诉迈斯基说,他曾想过向首相建议由他(哈利法克斯)去莫斯科,“但实在是走不开”(《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5号)。6月12日,在斯特朗已离开伦敦之后,迈斯基建议,“等事情平静一些”,再让哈利法克斯去莫斯科,那可能是一个好办法。哈利法克斯回答说,目前他不能离开伦敦(同上书,第38号)。
(11)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卷,第303页;美国版,第1卷,第389页。
(12)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719号。6月7日博内表示他同意这种意见(同上书,第740号)。
(13) 见莫洛托夫8月17日对舒伦堡讲的话,他把里宾特洛甫拟议中的访问与斯特朗的来访作对比(见下文,原著第497页)。据菲普斯6月8日报告,达拉第“有理由认为苏维埃政府大概有点恼火了,因为一些比斯特朗先生级别更高的人没有去莫斯科”(《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2号;参阅第3号)。“派一名级别如此低的人物确实会令人恼火。他是否能穿透苏维埃机体的外壳,这很值得怀疑。”(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卷,第304页;美国版,第1卷,第389页)
(14)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18号。下面有关斯特朗访问莫斯科期间谈判情况的记述,主要是根据这一卷英国官方文件汇编中刊载的电报和信件。纳吉阿尔写给法国政府的关于谈判的报告都没有刊载在《法国黄皮书》中。博内在其回忆录《欧洲的结局》(第184—204页)中对谈判作了概括的叙述,但他主要关心的当然是想推卸他自己对谈判破裂所负的责任。他把法国的态度说成是在英国和苏联政府之间充当调解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真实的,但是他忽略了由于他突然改变态度而使英国政府陷入的尴尬处境。一个俄国人写的关于1939年夏季英法苏三国的谈判和同时进行的德苏双方的谈判的记述,见V·波将金编的《外交史》,三卷本(巴黎,梅迪西出版社,1946—1947年版),第3卷,第696—713页。然而,该书并没有详细地论述这些外交谈判。尼科诺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第72—79页)讲得稍微详细些。他认为英国和法国政府“对于同苏联缔结一项有效的互助条约并不真的感兴趣”(第79页)。它们对这些谈判远不如对它们与德国的谈判那么重视(第71页)。
(15) 6月15日(《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60号,第103号),6月17日(同上书,第69号,第73号),6月21日(同上书,第119号,第122号,第123号),6月22日(同上书,第126号),7月1日(同上书,第206号,第207号),7月3日(同上书,第225号,第226号),7月9日(同上书,第279号,第281号),7月17日(同上书,第338号,第339号),7月23日(同上书,第414号),7月27日(同上书,第473号),8月2日(同上书,第525号)。
(16) 6月8日(同上书,第5号),6月12日(同上书,第38号,参阅第281号),6月23日(同上书,第135号),7月6日(同上书,第255号),7月12日(同上书,第305号),7月25日(同上书,第444号)。
(17) 哈利法克斯5月22日在日内瓦告诉迈斯基说,英国政府对于苏联政府的丝毫不妥协“深感失望”(《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582号)。6月23日,他甚至更加坦率地同这位大使谈到这个问题。他“直截了当地问迈斯基先生,苏联政府到底还想不想要一项条约。对此,迈斯基回答说,当然是要的;并反问,我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我回答说,因为在整个谈判过程中,苏联政府寸步不让,我们则作出了所有的让步,促成了一些进展。……对每件事都说‘不行’,这不是我意想中的谈判”(同上书,第6卷,第135号)。
(18) 同上书,第376号,第422页。
(19) 同上。
(20) 在6月29日《真理报》上的一篇文章中,日丹诺夫指出(并见下文,原著第460页),西方国家正在玩弄利用苏联政府的固执态度,以便为它们自己制造公众舆论来同侵略者勾搭。西兹的看法是,“政治局的每一个成员都认为今天的英国政府浸透了一种‘投降’的情绪,只要有可能就投降轴心国”(7月24日的电报,《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416号)。
(21) 莫洛托夫在5月8日第一次会谈时就向西兹抱怨西方国家拖延时日;并指出“苏联政府总是在三天而不是三星期之内就作出答复”(同上书,第5卷,第421号)。6月和7月,俄国人在这方面的指责少了,但是他们仍然能够说,英国人和法国人纠缠于一些次要问题,故意阻挠谈判的进展。日丹诺夫在6月29日的文章中声称:谈判拖拖沓沓已进行75天,其中59天是由于英法采取的策略手段而白白浪费掉的。关于阿斯塔霍夫6月中旬向保加利亚驻柏林公使承认俄国人是在故意拖延谈判的事,见下文,原著第474页。
(22)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122号。
(23) 同上书,第376号。
(24) 如果俄国人真的害怕(这是很可能的)波兰或罗马尼亚会不加抵抗就同德国妥协,从而使西方国家也免除了所承担的保证义务,那么在这方面还不可能使俄国人完全消除忧虑。
(25) “同两个资本主义国家结成密切的政治和军事联盟,这在他们的对外政策中可能是非常新奇的事。……如果我们不信任他们,那么他们同样也不信任我们。……如果我们对于我们正在做的是否明智感到犹豫不决,那么他们也同样如此。克里姆林宫内对此事有不同的意见,那是可能的。也正是双方的这种担心使得谈判如此的难以进行。”(引自斯特朗7月20日给外交部官员萨金特的信,《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376号,第422—423页)
(26)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73号,第524页。
(27) 见下文,原著第491页以后。
(28) 张伯伦的政府受到国内对“混日子外交”的猛烈抨击。7月31日张伯伦在下院夏季休会前的一次辩论中就这个问题进行了答辩:“我一点也不怀疑,如果你能排出一个精确的时间表来,你就会发现,英法两国政府花在向苏联政府作出答复上的时间,要比苏联政府向我们作出答复所用去的时间多得多。这难道不是很自然的,而且确实是不可避免的吗?莫洛托夫先生是在现场主持这些谈判的。如果他想请示他的政府,他只要驱车穿过几条街,他就来到它的跟前了。而英国和法国的大使必须请示各自的政府,并汇报每一个阶段的谈判情况。而且我们还必须相互进行联系,并在我们能作出答复之前先取得双方的一致同意。”(下院辩论,第5辑,第350卷,第2022栏。)
(29) 6月初,英国政府向博内强烈表示,必须做好保密工作(《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20号),博内答应不再把任何草案交给苏里茨看(同上书,第43号)。
(30) 见博内:《欧洲的结局》,第198页。
(31) “我们极其重视使这一迁延时日的谈判在不久的将来能显示一些成果。”(7月6日外交部给西兹的指示。《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253号)
(32) 同上书,第298号。
(33) 见下文,原著第464—469页,第471页。
(34) 一个有关波兰的问题所以会引起争论,是因为无论在英法两国还是在俄国起草的三国公约草案中都没有指明德国是侵略者,草案中用的是“一个欧洲国家”这样的措辞;这就意味着西方国家可以将保护波兰免受苏联的侵略作为履行其条约义务的一种行动,而反过来苏联也可以如此做。事实上,它们从未打算给予波兰保证以反对苏联。它们也看不出有什么必要来假设波兰可能会不联合德国而单独进攻苏联。它们急于想和苏联讲清楚这一点,但是当西兹向莫洛托夫提及这一点时,立即引起了后者的怀疑(《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69号,第73号,第99号,第113号)。近7月底时三方决定,这件事最好是留交给总参谋部人员会谈时去澄清(同上书,第432号,第456号,第504号)。
(35) 见上文,原著第451页。
(36) 当商讨给予一项保证的问题时,罗马尼亚政府曾不止一次地强烈表示它的这种愿望。波兰政府从巴黎方面了解到俄国6月2日提案的主要内容后,也在当天通知英国政府说,波兰不能同意在与俄国签订的任何协定中提到它的名字;未经被攻击国本身的同意就由俄国给予援助的想法,也是不能接受的(《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22号)。
(37) 原文见《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35号。附件2(第39—40页)。
(38)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9号,第73号。6月16日塔斯社发表的一份公报宣布,15日第一次会谈的结果和对英法两国提案审议的结果,外交部认为“并不是完全值得称赞的”(同上书,第66号)。6月22日,又是在反对的决定正式通知大使们之前,塔斯社再一次发表了一份公报,向公众宣布英法最近的提案是不能接受的(同上书,第124号)。
(39) 同上书,第126号。虽然西方国家不喜欢这种有局限性的条约的想法,因为它没有考虑到它们对波兰和罗马尼亚所承担的义务(同上书,第80号,第146号),但它们有几个星期一直在想着,作为不得已的最后一着,为了不使谈判破裂,它们也许要再提出一项建议,即在条约中应再加上一条关于出现条约中未列举的情况时进行磋商的规定(同上书,第221号,第252号,第253号,第279号,第281号,第290号,第297号,第301号)。斯特朗在7月20日指出,俄国人很可能会坚持即使签订这样一项有限制性的条约,也必须同时签订一项军事协定。在这以后,西方国家似乎就放弃了上述的想法(同上书,第376号)。
(40) 该文摘要见同上书,第42号。
(41) 参阅7月6日迈斯基对哈利法克斯讲的话。他说,波罗的海国家大惊小怪地乱吵“多半是做给人看的”。他说,他已经从这些国家的一些著名人士中了解到,尽管它们不可能公开地请求予以保证或接受保证,但是如果作出这种安排的话,它们是不会真正反对的(《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255号)。罗马尼亚和希腊对于英法打算向它们提供保证的态度,与迈斯基所说的波罗的海国家的态度,事实上也并无不同之处。但是罗马尼亚和希腊政府从未为此向英法政府提出过抗议;只是在私下里说过,它们很愿意接受这种保证,只要它们能扮演一个被动的角色就行了(见上文,原著第104—106页)。
(42) 英译全文载《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193号。
(43) 德国驻莫斯科大使在发给柏林的一份电报中评论日丹诺夫的文章时指出,日丹诺夫是斯大林的一名亲信,因此“文章无疑是上面授意写的”。电文写道,在外交界里这篇文章“首先被认为是一种对英国敲诈勒索的策略,是苏联对西方始终不信任的一种表示”(《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582号)。
(44)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35号,第151号,第243号,第278号,第373号。
(45) 同上书,第35号,第37号,第137号,第151号,第271号。
(46) 同上书,第35号,第81号,第151号,第256号,第294号,第345号。
(47) 7月5日哈利法克斯告诉芬兰驻伦敦公使说,他希望芬兰外交部长“能理解,如果最后达成了一项与芬兰政府的愿望不完全符合的协议,那只是因为我们认为更大的争端已达到危机的程度”(同上书,第243号,第266页)。
(48) 下院辩论,第5辑,第349卷,第1784栏。这些问题是由工党反对派的两名议员提出的。
(49) 见上文,原著第365页。
(50) 不过,这次访问是早就安排好了的,作为芬兰和爱沙尼亚总参谋长对柏林的一次访问的回访。
(51) 哈利法克斯在6月26日向爱沙尼亚驻伦敦公使提到了这一次访问。7月10日,英国驻塔林公使也向爱沙尼亚外交部长提到了这件事。爱沙尼亚人在回答时表示,德国官员只是顺便去塔林看看,他们真正的任务是与芬兰人打交道(《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256号,第294号)。
(52) 同上书,第127号,第199号。
(53) 外交部问西兹是否能解释一下俄国人坚持要有一张国家名单的原因。6月24日,他答复如下:“它(苏联政府)对波罗的海各国怀有极大的戒心。……它推说害怕,也许它确实害怕,波罗的海各国可能会主动地,或者在压力之下,投向德国的怀抱,从而接受某种程度的控制。而这种控制,苏联政府将认为是对其安全的一种威胁。因此它总是一心想要得到我们的援助,或者至少是明显的默许,如果它一旦发现插手干涉波罗的海各国是可取的话(不一定要等到一场大战已爆发的时候,而是在我们并不认为已危及欧洲和平的情况下)。……我不怀疑这些国家在军事上对苏联的重要性,它们在战时很可能会成为与德国互相争夺的对象,……但是我还必须注意在它那方面有没有一个并不是这么值得称赞的动机。”(《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139号,第161页。)
(54) 哈利法克斯在7月6日向迈斯基承认,他并不指望,将名单列入一份不公布的议定书中以代替放在条约的正文中,就意味着它将仍旧是一项秘密。但是他认为,已经达成协议的程序还是可取的(同上书,第255号)。当然,众所周知,决定应受到保护国家名单的问题正在讨论之中,波罗的海各国也包括在名单内。
(55) 同上书,第225号,第226号。
(56) 同上书,第123号。
(57) 见上文,原著第451页。
(58) 见上文,原著第66页。
(59) 7月初,荷兰政府曾通知英法两国政府说,它“不能同意这种做法,即某些大国相互提供会影响荷兰地位的保证”。并且声明它打算公布这一抗议。经向它指出,这一行动将会妨碍与俄国政府的谈判,并且只能使德国人得到好处。但它坚持说,它“在目前这一情况下不能完全保持缄默,因为当初德国人建议给予保证时它也没有这样做”。因此,它在7月3日发表了一项正式声明,重申它的传统的中立政策,并声明从未有人以英法与俄国的谈判同它商量过,它是从报上首先得知此事的(《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202号,第215号,第229号注①)。瑞士政府也在7月7日发表了一份抗议(贝洛夫:《苏俄对外政策》,第2卷,第257页)。
(60) 这些话是6月27日芬兰公使在伦敦英国外交部里的一次谈话中说的(《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278号,第307页)。7月5日,格里彭伯格告诉哈利法克斯说,莫洛托夫“最近在莫斯科向芬兰公使表示过,他不能允许芬兰在阿兰群岛设防”(同上书,第243号,第265页)。关于在8月间英法俄三国参谋人员会谈中俄国人表明的他们对阿兰群岛和波罗的海其他基地的看法,见下文,原著第489—490页。
(61) 同上书,第6卷,第35号,第60号。
(62)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127号,第139号,第146号,第151号,第199号。
(63) 同上书,第181号,第193号,第206号,第207号,第221号,第225号,第226号,第281号。
(64) 同上书,第281号。
(65) 同上书,第171号,第253号,第279号,第329号。
(66) 莫洛托夫6月21日告诉大使们说,要求苏联政府为法国和英国所保证的国家承担的义务,根据苏联总参谋部的计算,将需要动员一百个师(同上书,第123号)。
(67) 同上书,第206号,第207号,第225号,第226号,第281号,第300号。
(68) 同上书,第3号,第35号。
(69) 同上书,第252号,第253号,第300号,第329号,第338号。
(70) 在由于侵略西欧某一小国而引起的对德战争中,除非苏联军队通过波兰或罗马尼亚国境这一困难能够克服,否则俄国人就不可能援助英国或法国。
(71)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244号。
(72) 同上书,第35号,第83号。
(73) 这是6月6日英国起草的协定草案中的一些条款。它们规定,向小国提供援助必须符合它们自己的愿望;三国之间的互相援助必须“不损害其他国家的权利和利益”(同上书,第80号,第89号,第151号)。卡多根6月17日告诉法国大使科尔贝说,第二个条款“也许是过时的东西了,那时我们是非常注意波兰人和罗马尼亚人的感情的”;英国政府不会“为了它而用很大的力气来斗争的”(同上书,第80号)。
(74)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158号,第159号;博内:《欧洲的结局》,第191页。法国的论点是,一国只有在它已经进行自卫的情况下才可能予以“援助”。“保卫”一词在俄国6月2日的草案中已使用过。
(75)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670号,第726页。
(76) 同上书,第6卷,第206号,第207号。
(77) 见上文,原著第451页。
(78)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225号,第226号。
(79) 同上书,第227号。
(80) 同上书,第244号,第252号,第253号。
(81)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279号,第309页。
(82) 同上书,第281号。
(83) 同上书,第279号。
(84) 同上书,第253号。
(85) 同上书,第357号。
(86) 例如,在俄国军队过境问题上,它就拒绝像法国准备做的那样对波兰施加很大的压力(见上文,原著第170—173页)。在考虑波罗的海各国的地位时,它不得不考虑到英国舆论界部分人士对这些国家的命运的十分关心,这种舆论已促使国会发生了如上文原著第461页提到的那场争论。它也注意到,美国国内对那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取得独立的“民主”小国家有着广泛的同情。而美国舆论对芬兰又是特别同情,因为它是全部偿清欠美国的战债的惟一国家。
(87) 见下文,原著第469—472页。
(88)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378号。
(89) 同上。
(90) 同上书,第290号,第298号。
(91) 同上书,第338号。
(92) 同上书,第414号;又见下文,原著第471页。
(93) 同上书,第473号。
(94) 同上书,第483号,第497号,第525号,第527号。
(95) 下院辩论,第5辑,第350卷,第2022栏。
(96) 反对派自由党领袖辛克莱首先挑起辩论。关于谈判中的间接侵略问题,他讲了下面这些话:“我只讲两点:首先,我们谁都不赞成侵犯波罗的海各国的独立,不管它是来自哪一方面;……其次,只要看一下波罗的海地图,没有人会怀疑,俄国对波罗的海各国的独立和中立的关切,并不亚于我国对低地国家的独立和中立的关切。”(同上书,第1996栏)
(97) 下院辩论,第5辑,第350卷,第2099—2100栏。
(98)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512号。
(99) 次日,巴特勒在伦敦会见迈斯基时,他试图消除他的讲话所造成的印象。迈斯基承认,塔斯社公报并没有十分准确地报道他的讲话;迈斯基答应向其政府报告这个事实并代为解释,说产生“误解”的部分原因也是由于巴特勒的话“太简略了一点,因为这是在讲演的结尾时才提出来的”(同上书,第544号)。
(100) 同上书,第525号。
(101) 上院辩论,第5辑,第114卷,第858栏。8月17日,当在莫斯科举行的参谋人员会谈业已搁浅的时候(见下文,原著第490页),外交部给西兹发了个电报说,军事会谈正在进行中,政治会谈现在也应继续下去,并附去4个关于间接侵略定义的新草案供选择,其中任何一个,英国政府都是可以接受的。这4个供选择的方案(关于这些方案自然从此不再有下文了)规定,“间接侵略”所指的“一个欧洲大国”的行动,必须是指迫使受害国放弃独立或中立的行动(《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43号,第44号)。
(102) 关于英法两国7月23日的条约草案文本,见同上书,第6卷,第493号。关于外交部法律顾问对这一文本所作的文字修改,又见同上书,第646号。
(103) 见上文,原著第446页。
(104)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35号,第147号,第298号。
(105) 同上书,第376号,第424页。
(106)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2号。
(107) 同上书,第182号。
(108) 同上书,第208号。
(109) 同上书,第252号。
(110) 同上书,第281号。
(111) 见上文,原著第464—465页。
(112)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290号,第298号。
(113) 同上书,第301号。西兹也提出意见,不赞成要莫洛托夫在签订一项有局限性的协定和中止谈判这两者之间作出选择,除非是已到了别无他路可走的最后时刻。他认为,俄国政府内可能有一派人是赞成谈判而不希望其破裂的(同上书,第297号)。7月21日,外交部又回到了这一主张上来(同上书,第381号),但并没有在这方面采取任何行动。
(114) 见上文,原著第465—466页。
(115)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295号。
(116) 同上书,第307号,第312号。6月初达拉第曾建议,英法各派一位将军随同斯特朗去莫斯科开始参谋部人员会谈(同上书,第2号)。但是,6月25日博内告诉英国政府说,他同意它的意见,应暂缓派出军事代表团(同上书,第147号)。
(117) 同上书,第329号。
(118) 同上书,第338号。
(119) 见博内:《欧洲的结局》,第206—207页。莫斯科是在7月22日宣布谈判恢复的(《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399号)。又见下文,原著第474页。
(120) 《概览,1938年》,第3卷,第189页。
(121) 他是在7月18日和19日两次提出这一劝告的(《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346号,第357号,第368号;博内:《欧洲的结局》,第198—199页)。
(122) 关于斯特朗在7月20日给外交部的信中所列举的他赞成接受这一建议的理由,见《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376号。
(123) 同上书,第378号。
(124) 莫洛托夫感到满意,也许是由于他把英国的让步看作是西方国家最后终于同意“讨论实质性问题”的证据;但也同样可能是由于他相信英法军事谈判代表在莫斯科的出现,将是一种最好的办法来使德国增加它为做成一笔俄德交易而准备给予的让步。
(125)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414号。
(126) 关于纳吉阿尔7月24日给巴黎的电报,见博内:《欧洲的结局》,第202页。在评论这一电报时,博内写道,政治协定在7月23日“实际上已经缔结了”,因为,所有的困难都已排除了(同上)。达拉第1946年7月在议会讲的更进了一步,他说协定已经草签,但莫洛托夫拒绝签字(《政府公报》,1946年7月18日,第2681页)。
(127)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416号。
(128) 见上文,原著第217—219页。
(129)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414号。
(130) 同上书,第473号。
(131) 同上书,第479号。
(132) 下院辩论,第5辑,第350卷,第1929栏。
(133) 见上文,原著第467—468页。
(134)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466号。
(135) 见上文,原著第468页。
(136)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卷,第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