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建立和平阵线的初次尝试(3月17—23日)

    哈利法克斯在3月17日会见蒂列亚之后,立即把蒂列亚所述的罗马尼亚情况向张伯伦汇报。那天晚上,当首相正在伯明翰发表他的演说时,贯彻蒂列亚的建议的一些步骤就开始付诸实施了。蒂列亚是建议以英法为后盾,建立一个包括波兰、罗马尼亚、希腊、土耳其和南斯拉夫在内的坚固集团,这样也许能挽救罗马尼亚免遭德国的侵略。(1)用电报把蒂列亚报告的要点通知了英国驻华沙、雅典、安卡拉和贝尔格莱德的外交代表,要求他们立即取得各驻在国外长的意见,表明如果罗马尼亚成为德国侵略的牺牲品,他们的政府可能会采取的态度。(2)苏联的名字令人注目地没有出现在蒂列亚所中意的安全集团成员名单之中,但还是给英国驻莫斯科大使西兹发了电报,指示他询问苏联政府,是否它能够“给予任何表示,表明如果接到罗马尼亚政府的请求,将积极帮助后者抵抗德国的侵略”。(3)法国政府则被告知,英国政府正在努力获取其他有关政府的观点,以便帮助它决定自己的态度,它还希望与法国政府采取共同一致的政策方针。(4)

    这些步骤的立即效果并不令人鼓舞。(5)法国外交部秘书长莱热3月18日对英国驻巴黎公使说,英国外交部把车子放到马的前面去了。经过联系的各小国政府则将“根据法英两国的意向决定它们的态度”。(6)事实上,不仅土耳其外长萨拉若卢(7)和南斯拉夫的摄政王(8)建议英国政府应首先明白表示自己的态度,而且俄国外长也是这样建议。李维诺夫3月18日向西兹提出这个建议,并问他是否英国政府希望苏联去帮助罗马尼亚而自己却保持行动自由。(9)

    事实上所有联系到的各国政府的外长或其他代表都对蒂列亚的报告是否确实表示怀疑,或者对罗马尼亚,如果它是处在这样的困难境地,竟没有直接去同它的邻国接洽表示惊异。波兰、希腊、南斯拉夫和土耳其都对罗马尼亚负有条约义务,后面三国是以巴尔干协约国成员的身份承担义务的(南斯拉夫也是小协约国的成员)。波兰外长贝克如往常一样躲躲闪闪,不肯承担任何责任,但在3月18日他确曾说过,虽然波兰—罗马尼亚防务联盟条约是以俄国而不是德国为假想的侵略者,波兰将“极为关切任何对罗马尼亚独立的威胁”。(10)不过,第二天波兰驻巴黎大使卢卡谢维奇交给博内一份来自贝克的电报,(11)大意是帮助罗马尼亚的最好办法不是“把俄国拉进来”,而是在布达佩斯和布加勒斯特采取协同一致的外交行动。罗马尼亚在巴尔干协约国中的盟国们,按照巴尔干条约只有在反对保加利亚时才有义务去帮助它,即使在这早期阶段也已经很清楚,希腊和南斯拉夫不大会愿意扩大它们的义务。

    希腊首相和事实上的独裁者梅塔克萨斯,在他的早期经历中曾以倾向德国闻名(他在德国接受他的军事训练,期望德国人打赢第一次世界大战)。(12)由于德国是希腊烟草的主要顾客,(13)希腊政府有强烈的动机不希望去触怒它。梅塔克萨斯的确曾于3月19日告诉英国驻雅典的公使,他个人赞成加强巴尔干协约国的团结以便反对德国的侵略,希腊将与南斯拉夫和土耳其合作,并按照英法的态度来同情地审查任何罗马尼亚的建议。但是,他补充说,一切都在于南斯拉夫;一个中立的南斯拉夫将使希腊和土耳其对罗马尼亚的保证援助成为不可能的事。(14)正如希腊的外交次官前一天所说,南斯拉夫由于易受轴心国家和保加利亚双方的攻击而“落在狮子的口中”,(15)西方国家深知它的困难处境。当3月18日晚上英国驻贝尔格莱德公使罗纳德·坎贝尔爵士向摄政王进行他的外交行动时,他发现保罗亲王“对最近的事件深感忧虑”,已被他所面临的问题“完全压倒”。他详述南斯拉夫的困难的地理位置,并提到军队正在整编但可悲地缺少装备的事实。坎贝尔得出结论,在发生一次大战时,(16)只能指望南斯拉夫守中立,这对轴心国家将只是“勉强的仁慈”,虽然他并不排除如果罗马尼亚受到匈牙利的攻击,按照它的条约义务给予罗马尼亚一些援助的可能性。(17)要联系的第三个巴尔干协约国成员——土耳其其作出的反应比较不那么消极。土耳其政府3月19日递交的对英国的外交行动的正式答复是,土耳其将履行它在巴尔干条约中的义务,并说没有接到罗马尼亚的援助请求,但如果英国政府提出它自己的建议,土耳其将以友好的精神加以研究。(18)

    在英国3月18日进行联系的所有政府中,只有法国政府明确地答应在48小时之内援助罗马尼亚,如果它受到德国的攻击。英国大使于3月18日会见博内之后(这次会见是在国民议会中进行的,埃里克·菲普斯的到达引起了焦急的猜测),(19)达拉第召集了一次部长会议,会议一致通过法国应该答应帮助罗马尼亚,法国已经同它签订了一项友好条约,虽然并不是互助条约。(20)法国政府得到的关于罗马尼亚局势的情报使他们认为,事情并不像英国政府所担心的那样紧急,因此在得到他们自己的外交试探的结果之前,他们推迟了对英国询问的回答。3月18日,博内会见了罗马尼亚和俄国的大使。他向塔塔雷斯库提出俄国援助罗马尼亚的问题,指出这并非是微不足道的,即使只是采取把战争物资运过边界的形式。塔塔雷斯库解释说,俄国在罗马尼亚不受欢迎——的确有些人,特别是在上层阶级中,宁可要希特勒而不要斯大林——但是他并不反对和莫斯科进行联系,如果罗马尼亚政府不被卷入进去。博内然后告诉俄国大使,法国准备帮助罗马尼亚,不管别的国家可能会怎样做,并问对于援助它的邻国这件事俄国抱什么态度——这位大使自然不能给予明确回答的一个问题。(21)次日(3月19日)博内会见了波兰大使,后者对于波兰准备给予罗马尼亚以什么样的援助的问题避不作出直接的回答。(22)

    3月20日法国政府以备忘录的形式回答了英国3月18日的询问,(23)它表示担心德国的经济要求也许会很快导致试图对罗马尼亚进行政治的和经济的控制,作为控制整个中欧和东欧的资源的第一步。它宣布已作好准备援助罗马尼亚,如果罗马尼亚成为德国侵略的牺牲品的话,并准备与英国合作以审查共同抵抗的措施。

    与此同时,在递交法国政府对英国3月18日外交行动的答复之前,苏联政府对向它提出的询问的答复,以及英国政府对整个问题的重新考虑,使协商有了新的转变。李维诺夫3月18日那天下午10时第二次接见英国大使,告诉西兹说,苏联政府“认为各国政府在作出它们自己的决定之前,依次相互询问其他政府将采取什么行动,是无益的”。他们因此建议英国、俄国、法国、波兰、罗马尼亚和土耳其(24)的政府应该派出代表,最好在布加勒斯特,一起协商共同行动的可能性。3月19日下午,俄国驻伦敦大使伊凡·迈斯基与哈利法克斯讨论了这个建议(后者已从西兹那里获悉这个建议,并向内阁作了汇报)。哈利法克斯明白表示这个建议是不能接受的。他说,在没有一位负责的英国大臣出席的情况下(目前抽不出一位皇家大臣到布加勒斯特去),会议不能很快作出决定。更加重要的是,一次也许会失败的会议将是危险的。英国政府正在考虑一个“并非完全不同”的建议,他们希望由于这项建议可以很快导致一项英、法、波、苏在态度上团结一致的公开声明。当按照这些设想取得进展时,就有可能作出举行一次会议是否有益的决定。(25)俄国建议召开一次会议和英国认为“没有成熟”而对它加以拒绝,都在塔斯社3月21日发出的一份公报中宣布了。(26)看来似乎很清楚,苏联政府对于英国的答复感到气愤,(27)因此从协商一开始就对它的态度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哈利法克斯向迈斯基提到的新建议,似乎出自张伯伦自己的主张。(28)按照这一建议将发表一项由英、法、苏、波政府签署的正式声明,宣布“构成一项对任何欧洲国家的政治独立的威胁的任何行动”都是同它们密切相关的事情,并着手“立即共同协商应采取的步骤,以便提供对任何这种行动的联合抵抗”。英国政府希望,发表这样一项宣言“其本身就是对欧洲的稳定的一个宝贵的供献”,它建议在发表之后四国应立即研究“要求发表这一宣言的任何具体局势,以便决定可能要采取的任何行动的性质”。

    3月20日英国内阁批准了这个发表四国宣言的建议,并指示在巴黎、华沙和莫斯科的英国外交代表弄清楚,各驻在国的政府是否准备签署这个宣言。(29)同一天,哈利法克斯把这个新计划的“大致概念”给了土耳其驻伦敦大使。(30)

    这就是法国总统在3月21日到达英国进行国事访问时的形势,这次访问在3月15日前几个月就在进行安排了。总统是由外长博内陪同出国的,博内在伦敦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来交换对于组织抵抗德国的进一步侵略的最好办法的看法。

    在博内访英期间与英国大臣们进行的两次谈话中(31)(3月21日单独与哈利法克斯,(32)3月22日与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谈话),(33)双方同意,这两个西方国家必须从对付德国下一次行动出发来思考问题,不论它是发生在西欧(34)还是东欧。哈利法克斯的个人意见是,即使得不到其他国家的合作,“如果发生德国进一步的侵略,要法国和英国不采取行动仍将是非常困难的”。(35)不过,讨论是围绕着援助罗马尼亚这个迫切的问题进行的,特别是围绕着波兰的态度这个被认为是问题的关键的问题。

    我们已经知道,法国政府念念不忘这样一种危险,即轴心国的下一次行动可能是由意大利或德国或两国一起直接攻击法国的领土。由于法国决定援助罗马尼亚(如果它受到攻击),因此法国就又增加了不得不在西线作战的风险,因为直接进攻德国是法国能够给予一个东欧国家任何有效帮助的惟一途径。法国由于有法波互助条约,当然有义务给予波兰帮助。但是法国人也许更倾向于从保持波兰同盟对法国有利这一方面来思考,为的是确保德国将不得不在两条战线上作战,如果它攻击法国的话,而不是首先考虑履行法国对波兰的义务的实际困难。(36)波法关系最近已变得不像两次大战之间初期那样密切和友好,上一个冬天由于贝克在他与德国人的谈判这一问题上态度不够坦率,法国人对于波兰的动机和意向的猜疑增加了。(37)3月19日,卢卡谢维奇按照贝克的指示告诉博内,“波兰重视法波同盟,如果法国遭到攻击,波兰将履行它的义务,但是这个同盟只有在法国被德国攻击时才有效。”(38)法国因此并没有得到保证,在东欧开始的一场战争中波兰将开辟对德国的第二战线。正如博内3月21日对哈利法克斯所说的:“如果德国攻击罗马尼亚,法国为了支持它而攻击德国,波兰人却说他们与法国的条约不能适用,这是不能容忍的。”博内因此希望“尽一切办法,甚至使用威吓手段,把波兰拉入”可能会作出的任何支持罗马尼亚的安排。(39)

    而且,正如博内在这些谈话中多次指出的,俄国参与一场反对德国的战争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波兰的态度。俄国当然可以把军队和战争物资越过共同的边界送入罗马尼亚,但是塔塔雷斯库3月18日对博内讲的话(40)只能证实了以前对于罗马尼亚是否欢迎俄国的援助的猜疑。博内回忆起,在1938年曾一再试图说服波兰和罗马尼亚同意让俄国军队通过它们的领土到捷克斯洛伐克去,但都没有奏效。(41)现在也仍旧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两个国家中的任何一个会预先同意让红军越过它们的边界。但是,如果俄军不能穿过波兰的领土,俄国又如何能够在发生战争时帮助减轻德国加诸法国的压力呢?博内同意哈利法克斯的意见,“喝令德国住手的时刻已到来”。但是,他说,法国政府“不愿单独负起战争的重担。……在一场东方战争中如果没有波兰或任何其他东方国家的帮助,法国将处于很糟的地位。”(42)

    3月22日下午,当博内会见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时,英国驻华沙大使霍华德·肯纳德爵士的电报(43)已经到达,报告贝克和波兰外交部副部长阿尔齐泽斯基对于四国宣言这一建议的初步反应。很明显,对贝克来说,俄国人的参加似乎是波兰反对在宣言上签字的一个不可克服的理由。因为俄国和波兰都在宣言上签字就等于告诉德国人,波兰正在放弃在它的两大邻国之间保持平衡的政策和公开加入俄国阵营。按照贝克的看法,这将促使德国采取立即的、灾难性的行动。他暗示波兰也许愿意与英法两国一起支持罗马尼亚(虽然他显然认为罗马尼亚并没有迫在眉睫的危险),如果俄国被排除在这个安排之外。

    因此似乎事实上可以肯定,发表一项宣言的建议将不会成功(对轴心国来说,这个宣言将立即成为一个危险信号,对那些小国来说,则是一个重新集合的起点),(44)因为(张伯伦作为它的起草人,首先指出了这一点)它不可能达到目的,除非被联系的三国同英国一样都在它上面签字。(45)博内在伦敦与达拉第通了电话之后宣布法国政府准备签署这个宣言。(46)但是,双方同意必须设计出另一个办法,虽然在采取进一步行动之前必须等待波兰对发表宣言的建议的正式答复(虽然并不是苏联的)。两国提出了如下的建议,并得到了通过:英国和法国应该同时弄清楚罗马尼亚和波兰对于援助罗马尼亚这个问题的看法。主要的目的是要查明罗马尼亚确将进行抵抗,如果它受到攻击,(47)并查明波兰将予以援助,如果它进行抵抗。双方还认识到,波兰期望得到英法也将支持罗马尼亚的明确许诺,给予波兰本身一种同样的援助保证是适宜的。最后,表示了这样的希望,即如果能劝说波兰人答应帮助罗马尼亚,而这两个国家也得到英—法帮助的保证,它们也许不会反对西方国家试图获得俄国某种形式的帮助。(48)

    这样,在这个早期阶段,就作出了重大决定,即在加入一个安全体系的次序方面把波兰放在俄国之前。哈利法克斯确曾指出,“如果我们现在如此行动,以致使苏联政府认为我们正把它推向一方,那将是不幸的”。但是博内“认为也许可以把情况向李维诺夫先生解释清楚”。(49)虽然法国和英国的部长们都同意,对波兰施加最大的压力以使它答应援助罗马尼亚是情有可原的,他们显然并不认为他们能够以强制性地施加压力的手段能使波兰公开与俄国站在一起。如果可以把俄国拉进来作为安全体系的一名成员则没有波兰参加也行的想法,他们似乎从未有过。


    (1) 见上文,原著第69—70页。

    (2)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390号。

    (3) 同上书,第389号。

    (4) 同上书,第388号。

    (5) 报告英国在采取外交行动的那几次会见情况的电报和以后的往来电信,见同上书,第400号(华沙),第403号和第421号(莫斯科),第406号和第425号(雅典),第420和第426号(贝尔格莱德),第423号和第424号(安卡拉)。

    (6) 同上书,第418号(附件)。

    (7) 同上书,第407号。

    (8) 同上书,第420号。

    (9) 同上书,第403号。

    (10)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400号。

    (11) 同上书,第496号,第471页。

    (12) 《曼彻斯特卫报》,1939年5月10日。

    (13) 见下文,原著第180页。

    (14)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425号。

    (15) 同上书,第406号。

    (16) 1939年2月7日,英国陆军武官与南斯拉夫总参谋长有过一次谈话,后者宣称南斯拉夫强烈地同情英法,虽然在一次大战中这个国家“开始时当然要保持中立”,然后如果可能,它将与它的旧盟国共命运(《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100号)。关于南斯拉夫的处境,又见《概览,1938年》,第3卷,第419—421页,第437—441页,第456—458页。

    (17)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426号。虽然小协约国业已不复存在,但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同盟最近已恢复(《概览,1938年》,第3卷,第458页)。

    (18)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423号,第424号。

    (19) 博内:《欧洲的结局》,第155页。

    (20) 同上。

    (21) 在3月20日对博内询问的回答中曾提到已经被英国拒绝的俄国关于举行六国会议的建议。

    (22) 见上文,原著第73页。关于博内3月21日把这几次会见的情况转告给哈利法克斯的函件,见《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458号,第422—424页。

    (23) 同上书,第451号;参阅第440号。

    (24) 西兹发给外交部的电报(《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421号)并没有提到土耳其,但是塔斯社3月21日的公报提到6国政府,其中包括土耳其,与俄国3月20日给博内的通知相同。

    (25)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433号。

    (26) 同上书,第461号,第462号。原文见《文件,1939—1946年》(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第1卷,第115页。

    (27) 在3月21日与西兹的会见中,李维诺夫“又曾好几次提到他的建议被认为是‘不成熟的’这一事实”(《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461号)。迈斯基后来告诉他的一位英国熟人罗伯特·布思比说,拒绝俄国关于召开一次会议的建议是“对有效的集体安全政策的又一次粉碎性的打击”,它导致了李维诺夫的去职〔R·布思比:《我为生存而战斗》(R.Boothby: I Fight to Live),伦敦,高兰兹,1947年版,第189页〕。又见乔治·比兰金:《迈斯基》(George Bilainkin: Maisky),伦敦,艾伦和昂温,1944年版,第254页。

    (28) 张伯伦在3月19日给他的姐妹们的一封信中写道,他在那一天想出了一个新的计划(法伊林:《内维尔·张伯伦传》,第401页)。

    (29)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446号。

    (30) 同上书,第458号,第425页;又见第472号。

    (31) 关于博内在伦敦的谈话的叙述,见博内:《欧洲的结局》,第161—163页。讨论也包括西班牙问题和英法两国陆、空军合作问题。博内于3月23日打电话告诉达拉第一个法国政府认为很重要的消息,即张伯伦已向他保证,英国不久将实行强制兵役制(同上书,第164页)。

    (32) 记录在《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458号。

    (33) 记录在同上书,第484号。哈利法克斯和博内3月23日进行了第3次谈话,但这一次他们只偶然接触到组织一个安全体系的问题(他们同意需要避免“包围”德国或者“组成有意识形态偏见的阵营”的指责)。涉及的其他问题有法意关系,法国的飞机生产,英国的征兵和大使们的回返柏林。在最后这一点上,两位外长同意采取一致行动是可取的(同上书,第507号)。

    (34) 关于较早的预料希特勒正在策划进攻西方,见上文,原著第65页以后。值得注意的是,当英法会谈正在伦敦进行时,英国驻布鲁塞尔大使送回一份关于英国陆军武官和他的荷兰同事的一次交谈的报告,这次谈话表明,荷兰人现在对于以下这种可能性真正感到惊恐,即德国“在东方得到满足后,也许甚至比这更早,它就会把注意力转向西方,这只能意味着……对荷兰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存在的威胁”(《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477号附件)。

    (35) 同上书,第458号,第427页。

    (36) 关于诺埃尔在华沙努力促使重新考虑法国对波兰的承诺以使其降低到可以实行的水平,见《概览,1938年》,第3卷,第333页。

    (37) 关于这些谈判,见同上书,第323—341页。关于法国的猜疑,参阅莱热和英国驻巴黎公使3月18日谈话的笔记。莱热“十分怀疑贝克先生出卖了罗马尼亚,或正在这样做,他的打算是把德国转引到东南方面去。贝克先生完全是玩世不恭而又虚伪的。莱热先生怀疑陛下政府是否知道贝克先生访问伦敦的真正目的。他从一个非常秘密但绝对确实和很有权威的来源得知,这个计划……是要求陛下政府与波兰结盟,以便形成一个英、法、波三国同盟,按照这个同盟英国就应该援助波兰,如果它受到攻击的话。他知道陛下政府不可能作出比波兰已与法国结成的一项明确的同盟更进一步的明确的承诺,然后他将回到波兰,把他的要求及其被拒绝向上汇报。……(并)说波兰有两个选择,即依靠英国或德国,而现在很清楚,它必须依靠德国了”(《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405号)。

    (38) 同上书,第458号,第423页。

    (39) 同上书,第426页。

    (40) 见上文,原著第75页。

    (41) 《概览,1938年》,第2卷,第132页和注⑤,第133页,注③,第276—281页,第371—372页,注③。

    (42)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458号,第426页。

    (43) 同上书,第459号,第479号;又见第465号,第471号。

    (44) 哈利法克斯就是用这样的话于3月21日向博内形容这一拟议中的宣言的(《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458号,第424页)。

    (45) 同上书,第484号,第460页。

    (46) 同上书,第483号,第484号,第460页。

    (47) 就在哈利法克斯和博内开始谈话之前,罗马尼亚打算进行抵抗的保证在3月21日到达了外交部。这是用电报打来的(《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457号;参阅第464号),扼要地叙述了正在送来伦敦旅途中的罗马尼亚政府的一份备忘录的内容。这个注有3月20日日期的备忘录由蒂列亚在3月23日递交,这时他正要离开前往布加勒斯特。在备忘录中,罗马尼亚政府宣称,他们决心捍卫他们的边界,如果受到攻击。受到攻击的危险并不十分迫近,但是德军在斯洛伐克的集中和匈牙利军队在罗马尼亚边界的集中引起了忧虑。罗马尼亚政府渴望避免任何可能被德国视作挑衅的行动,因此反对缔结一项军事互助条约。但是他们认为最适宜的办法是“一切西方大国”(这个短语显然打算把美国包括在内,而备忘录就像送到巴黎和伦敦一样也送到了华盛顿)应该主动地明白表示它们将抵抗进一步的侵略,并决心“以它们的一切军事力量”帮助罗马尼亚捍卫它的边界。备忘录最后还呼吁在军火方面立即予以援助。蒂列亚当他在3月23日会见卡多根时又强调了这一点(同上书,第4卷,第541号)。

    (48) 《英国外交政策文件》,第4卷,第484号,第459—461页。

    (49) 同上书,第4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