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国,战略轰炸调查,海军分析组:《太平洋战役》(U.S.A.,Strategic Bombing Survey, Naval Analysis Division:The Campaigns of the Pacific War),华盛顿,美国政府印刷局,1946年版,第43页〔以下简称《太平洋战役》〕。
(2) 同上。
(3) 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海军作战史》(Samuel Eliot Morison: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Naval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Ⅱ),波士顿,利特尔-布朗,1948年版,第3卷,第82页。
(4) 同上书,第82—84页。
(5) 《原田日记〈西园寺公与政局〉》(Saionji-Harada Memoirs), 1940年10月15日与11月5日。收集在国际军事法庭,远东,东京,1946—1948年:《诉讼记录,证物,审判,保留不同意见的判决,预审,各种文件》(International Military Tribunal, Far East, Tokyo, 1946—1948:Record of Proceedings, Exhibits, Judgment, Dissenting Judgment, Preliminary Interrogations, Miscellaneous Documents),油印本〔以下简称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记录》,《证物》等〕。详见下文,原著第408页,注①(即本书第533页注①——译者)。
(6) 见下文,原著第50页关于“暹罗”这一名称用法的注释。
(7) 《太平洋战役》,第43页。
(8) 《太平洋战役》,第2—3页。
(9) 《太平洋战役》,第15—19页。
(10) 莫里森:《美国海军作战史》,第3卷,第125页。
(11) “福摩萨”是某些外国人沿用的16世纪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对我国台湾省的称呼,此后译为“台湾”。——译者
(12) 《太平洋战役》,第27—28页。
(13) 莫里森:《美国海军作战史》,第3卷,第315页以下。
(14) 拉塞尔·格伦费尔海军上校:《进攻新加坡的主要舰队》(Captain Russell Grenfell:Main Fleet to Singapore),伦敦,费伯,1951年版,第109—125页。
(15) 关于史迪威将军和在缅甸的中国军队,见下文,原著第159页以下。
(16) F·C·琼斯:《1931年以来的满洲》(F.C.Jones:Manchuria Since 1931),伦敦,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牛津大学出版社,1949年版,第24页。
(17) 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记录》,第37页,第108—111页。
(18) 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记录》,第20224—20226页。
(19) 关于日本人对待满洲少数民族的问题,见琼斯:《1931年以来的满洲》,第55—80页。
(20) 同上。
(21) 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记录》,第20153—20174页;第20286页以下。
(22) 据1934年12月26日日本“敕令第347号”公布的“对满事务局官制”,该局属内阁总理大臣掌管。——译者
(23) 1946年1月在巢鸭监狱对鲇川的审讯(国际军事法庭,东京:《预审》)。
(24) 杰罗姆·B·科恩:《战时和重建时期的日本经济》(Jerome B.Cohen:Japan's Economy in War and Reconstruction),明尼阿波利斯,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1949年版,第127页。
(25) 琼斯:《1931年以来的满洲》,第154页。
(26) 同上书,第158页。
(27) 同上书,第157页。
(28) 琼斯:《1931年以来的满洲》,第157页。
(29) 中日基本条约,1940年11月30日(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证物》,第464号)。
(30) 同上。
(31) 中日基本条约,1940年11月30日(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证物》,第465号)。
(32) 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记录》,第23341—23343页。
(33) 同上。
(34) 科恩:《战时和重建时期的日本经济》,第163—164页。
(35) 同上。
(36) 同上书,第116—117页。
(37) 同上书,第122页。
(38) 同上书,第190页。
(39) 科恩:《战时和重建时期的日本经济》,第391页。
(40) 关于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关系,见下文,原著第175页以下。
(41) 东条英机将军自1941年10月至1944年7月任日本首相。
(42) 加濑俊一:《初升太阳的亏蚀》(Toshikazu Kase:Eclipse of the Rising Sun),伦敦,开普,1951年版,第69页〔以下简称加濑:《亏蚀》〕。本书以前曾在美国出版,书名用《走向“密苏里”号的历程》(Journey to the Missouri),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1950年版。
(43) 同上书,第69—70页。
(44) 《昭南新闻》(Syonan Sinbun,在新加坡出版的一份日本报纸的英文版),1942年12月23日。关于这份报纸的过去历史,见下文,原著第66页注③(即本书第87页注①——译者)。
(45) 同上,1943年1月9日。
(46) 《昭南新闻》(Syonan Sinbun,在新加坡出版的一份日本报纸的英文版),1943年1月11日。关于这份报纸的过去历史,见下文,原著第66页注③(即本书第87页注①——译者)。
(47) 见下文,原著第163页。
(48) 旧时上海方言,指外国商行的负责人。——译者
(49) 《昭南新闻》,1943年1月1日。
(50) 同上,1943年1月9日。
(51) 同上,1943年1月12日。
(52) 《昭南新闻》,1943年2月12日。
(53) 同上,1943年3月15日。
(54) 同上,1943年3月16日。
(55) 同上,1943年3月30日。
(56) 同上。
(57) 同上,1943年3月29日。
(58) 《昭南时闻》(Shonan Times),1942年3月26日和30日。
(59) 《昭南新闻》,1943年7月1日。
(60) 同上,1943年5月19日,7月23日。
(61) 同上,1943年7月23日。
(62) 同上,1943年8月2日和3日。
(63) 同上,1943年6月19日。
(64) 《昭南新闻》,1943年9月8日。
(65) 同上,1943年9月9日。
(66) 同上,1943年10月29日。
(67) 同上,1943年11月1日。
(68) 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证物》(第466号)。
(69) 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记录》,第5335页。
(70) 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证物》(第429号)。
(71) 《昭南新闻》,1944年3月31日。
(72) 同上,1944年4月28日。
(73) 同上,1944年7月5日。
(74) 见下文,原著第128—129页。
(75) 见下文,原著169—172页。
(76) 《昭南新闻》,1944年11月13日。
(77) 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记录》,第6936—6939页。〔正文里提到的东京(Tongking),是越南北部地区的旧称。下文凡指这一地区时,后面皆注“(越南)”两字,以便与日本首都东京(Tokyo)区别。——译者〕
(78) 让·德古海军上将:《统治印度支那:我的总督府的历史,1940—1945年》(Admiral Jean Decoux:A La Barre de I'Indochine: Histoire de mon Gouvernement Général, 1940—1945),巴黎,普隆,1949年版,第102—121页〔以下简称德古〕。
(79) 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记录》,第6718—6721页。
(80) 同上书,第7035—7056页。
(81) 德古,第157—162页,第230页。
(82) 德古,第235—236页。
(83) 德古,第236—237页。
(84) 同上书,第313页。
(85) 德古,第250—251页。
(86) 德古,第252—254页。
(87) 同上书,第255—257页。
(88) 同上书,第265页。
(89) 德古,第265—268页。
(90) 德古,第300—309页。
(91) 同上书,第315—321页。
(92) 《科德尔·赫尔回忆录》(The Memoirs of Cordell Hull),两卷(纽约,麦克米伦,1948年版),第2卷,第1597页〔以下简称赫尔:《回忆录》。引用《回忆录》(版权1948年为科德尔·赫尔所有)系经纽约麦克米伦公司许可〕。
(93) 同上书,第1598—1599页。
(94) 赫尔:《回忆录》,第2卷,第1597—1598页。
(95) 同上书,第1598页。
(96) 德古,第313—314页。
(97) 同上书,第322—323页。
(98) 德古,第325—334页。
(99) 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记录》,第15292—15496页。
(100) 见萨巴蒂埃将军:《印度支那的命运》(General G.Sabattier:Le Destin de l'Indochine),巴黎,普隆,1952年版,第53页。
(101) 《昭南新闻》,1945年3月11日。
(102) 同上,1945年3月13日。
(103) 《昭南新闻》,1945年3月12日。
(104) 同上,1945年3月13日。
(105) 同上,1945年3月14日。
(106) 同上,1945年3月17日。
(107) 同上,1945年3月17日。
(108) 同上,1945年7月21日。
(109) 《1940—1945年越南的反法西斯斗争》(Vietnam's Fight Against Fascism, 1940—1945),巴黎,驻法国越南代表团新闻处,1948年。
(110) 同上。
(111) 德古,第340页。
(112) 《越南民主共和国》(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Vietnam),巴黎,驻法国越南代表团新闻处,1948年,第3—4页。
(113)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1945年3月15日。
(114) 德古,第345页。
(115) 见《概览,1935年》,第1卷,第335—339页。
(116) 另一个使菲律宾在经济上与美国相联系的因素是美元与菲律宾比索之间人为地订得很高的兑换率〔见S·阿兰尼塔:“菲律宾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载《太平洋事务》(S.Areneta:“Basic Problems of Philippine Economic Development”,Pacific Affairs),1948年9月,第21卷,第280—281页〕。
(117) 同上书;第281页。
(118) 见马克西莫·M·卡劳:“菲律宾人对日本人的反抗”(Maximo M.Kalaw:“Filipino Opposition to the Japanese”),载《太平洋事务》,1945年12月,第18卷,第340页。但是在这一点上,麦克阿瑟很可能是正确的。而且他发觉要获得他的训练计划所需要的、已批准的每年拨款是有困难的,尽管他曾对存在的危险提出过多次警告。
(119) 马克西莫·M·卡劳:“菲律宾人对日本人的反抗”,载《太平洋事务》,1945年12月,第18卷,第341页。
(120) 同上书,第341—342页。
(121) 日本大东亚省:《日本军政监部公报》(Japan, Ministry of Greater East Asia Affairs:Official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Military Administration),马尼拉,日日新闻社,1942—1943年,第5卷,第7页。
(122) 见亨利·L·史汀生和麦乔治·邦迪:《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在第一线供职》(Henry L.Stimson and McGeorge Bundy:On Active Service in Peace and War),伦敦,哈钦森,1949年版,第200页。
(123) 同上书,第201页。
(124) 同上书,第202—204页。
(125) 奎松当时患病,约两年后在华盛顿去世,以后由奥斯梅纳继任领导。
(126) 《日本军政监部公报》,第1卷,第1—2页。
(127) 同上。
(128) 同上,第7—8页。
(129) 克拉罗·M·雷克托:《敌人占领的三年:菲律宾的政治协作问题》(Claro M.Recto:Three Years of Enemy Occupation: the Issue of Political Collaboration in the philippines),马尼拉,人民出版社,1940年版,第9页。
(130) 雷克托,前引书,第13—19页,第89页。
(131) F·S·布托斯:《现在罗哈斯来了》(F.S.Bustos:And Now Comes Roxas),马尼拉,布托斯父子出版社,1945年版,第193页。
(132) 《日本军政监部公报》,第8卷,第9—26页。
(133) 美国战略情报局,研究分析组:《新菲律宾政府》(U.S.A., 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 Research and Analysis Branch:The Government of the New Philippines),华盛顿,美国政府印刷局,1944年5月版,第4页。
(134) 《日本军政监部公报》,第6卷,第98页。
(135) 同上书,第1卷,第16—17页。
(136) 《日本军政监部公报》,第1卷,第16—17页。
(137) 同上书,第8卷,第15—20页。
(138) 《日本军政监部公报》,第5卷,第11页。
(139) 同上。
(140) 《日本军政监部公报》,第9卷,第24—25页。
(141) 同上书,第25页。
(142) 《日本军政监部公报》,第11卷,第25—26页。
(143) 同上书,第12卷,第24—25页。
(144) 同上书,第30页。
(145) 同上书,第12卷,第23—24页。
(146) 《昭南新闻》,1943年5月9日。
(147) 同上,1943年6月17日。
(148) 《日本军政监部公报》,第13卷,第23—32页。
(149) 布托斯:《现在罗哈斯来了》,第195—196页。
(150) 《日本军政监部公报》,第13卷,第36—37页。
(151) 美国战略情报局,研究分析组:《新菲律宾政府》,第16—17页。
(152) 雷克托:《敌人占领的三年》,第177页。
(153) 《昭南新闻》,1943年10月15日。
(154) 雷克托,前引书,第33页。
(155) 《昭南新闻》,1944年3月2日。
(156) 雷克托,前引书,第40页。
(157) 雷克托,前引书,第42—45页。
(158) 同上书,第117页。
(159) 雷克托,前引书,第117—118页。
(160) 同上书,第49—50页。
(161) 布托斯:《现在罗哈斯来了》,第299—300页。
(162) 雷克托,前引书,第55页。
(163) 雷克托,前引书,第79—80页。
(164) 布托斯,前引书,第224页。
(165) 同上书,第234—242页。
(166) 菲律宾政府:《联邦的恢复:1945年2月27日》(Philippine Government:Restoration of the Commonwealth, 27February 1945),马尼拉,政府印刷局,1945年版。
(167) 关于菲律宾在1945—1946年间的发展问题,见下文,原著第301—307页。
(168) 在本书所涉及的某些时期中,这个国家称作“泰国”,而不用“暹罗”这一传统名称。暹罗人自己从1939年6月至1946年4月一直使用“泰国”这个名称,以后三年又恢复使用“暹罗”这一名称;1949年5月,这个名称又正式改为“泰国”。英国人的用法是符合这一时间表的,只有在这个国家和日本结成同盟的时期(1942年1月到1945年8月)不符合;在那个时期,通常就把它称为“暹罗”。鉴于上述种种变化,并为使读者方便起见,本书就通篇都用“暹罗”这一名称。
(169) 美国国会,珍珠港事件联合调查委员会:《报告……》(U.S.A., Congress, Joint Committee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Pearl Harbour Attack:Report…),华盛顿,美国政府印刷局,1946年版,第404页。
(170) 对坪上贞二的审讯,东京,1946年4月18日(国际军事法庭,东京:《预审》)。
(171) 《昭南时报》,1942年5月29日。
(172) 美国战略情报局,研究分析组:《日本对泰国的统治》(Japanese Domination of Thailand),华盛顿,美国政府印刷局,1944年版,第31页;罗纳德·E·W·黑斯台:《白人苦力》(Ronald E.W.Hastain:White Coolie),伦敦,霍德–斯托顿,1947年版,第132页。
(173) 同上书,第178页。
(174) 美国战略情报局,研究分析组:《日本对泰国的统治》(Japanese Domination of Thailand),华盛顿,美国政府印刷局,1944年版,第31页;罗纳德·E·W·黑斯台:《白人苦力》(Ronald E.W.Hastain:White Coolie),伦敦,霍德–斯托顿,1947年版,第30—33页。
(175) 《昭南时报》,1942年10月30日。
(176) “乃”是泰语中对成年男子的尊称。书后索引中即作瓦尼奇·巴那南达。本书暹罗人名中尚有类似情况,不另注明。——译者
(177) 《昭南时报》,1942年4月21日。
(178) 《昭南时报》,1942年4月23日。
(179) 《日本对泰国的统治》,第31页。
(180) 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记录》,第5524—5525页。
(181) 黑斯台:《白人苦力》,第134—158页。
(182) 约翰·科斯特:《死亡铁路》(Jonh Coast:Railroad of Death),伦敦,海普林出版社,1947年版,第127页。
(183) 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记录》,第5550页;科斯特:前引书,第144—145页。
(184) 科斯特,前引书,第145—156页。
(185) 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记录》,第179页;又见下文,原著第226页。
(186) 《昭南时报》,1942年4月28日。
(187) 同上,1942年6月23日,7月15日,24日,30日。
(188) 《昭南时报》,1942年7月1日,10日,14日。
(189) 《昭南新闻》,1943年4月26日。
(190) 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记录》,第36458—36459页。
(191) 《昭南新闻》,1943年6月14日。
(192) 同上,1943年7月7日。
(193) 同上,1943年8月21日。
(194) 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证物》,第1275号;《记录》,第36460—36461页。
(195) 《昭南新闻》,1944年1月26日。
(196) 赫尔:《回忆录》,第2卷,第1587—1588页。
(197) 同上。
(198) 《昭南新闻》,1944年7月31日。
(199) 吴敦培:《日照缅甸》(U Tun Pe:Sun Over Burma),仰光,拉西卡·朗雅尼出版社,1949年版,第32—33页。
(200) 同上书,第36—37页。
(201) 约翰·L·克里斯琴少校:《缅甸和日本侵略者》(John L.Christian:Burma and the Japanese Invader),孟买,撒克,1945年版,第356—361页。
(202) 吴敦培,前引书,第55页。
(203) 同上书,第51页。
(204) 1946年5月22日在巢鸭监狱对巴莫的审讯(国际军事法庭,东京:《预审》)〔以下简称“对巴莫的审讯”〕。
(205) 美国战略情报局,研究分析组:《日本对缅甸的管理》(Japanese Administration of Burma),华盛顿,美国政府印刷局,1944年7月,第3页。
(206) 《昭南时报》,1942年6月23日,7月24日,8月4—5日。
(207) 对巴莫的审讯。
(208) 《日本对缅甸的管理》,第5—6页。
(209) 吴敦培:《日照缅甸》,第9—12页。
(210) 钦觉漆:《日本人统治下的三年》(Khin Kyo Chit:Three Years Under the Japanese),仰光,1945年版,第41页。
(211) 同上书,第17页。
(212) 吴敦培,前引书,第40页。
(213) 《昭南时报》,1942年6月9日。
(214) 同上,1942年7月23日。
(215) 同上,1942年8月5日。
(216) 《昭南时报》,1942年9月4日。
(217) 同上,1943年1月29日。
(218) 对巴莫的审讯。
(219) 《昭南新闻》,1943年5月11日。
(220) 对巴莫的审讯。
(221) 对巴莫的审讯。
(222) 《昭南新闻》,1943年8月2日。
(223) 同上书,1943年8月4日。
(224) 吴敦培:《日照缅甸》,第73—74页。
(225) 同上书,第97—98页。
(226) 对巴莫的审讯。
(227) 《日本对缅甸的管理》,第19—20页。
(228) 对巴莫的审讯。
(229) 钦觉漆:《日本人统治下的三年》,第19页;《日本对缅甸的管理》,第32—35页。
(230) 对巴莫的审讯。
(231) 向新闻界发表的声明,1944年8月1日。
(232) 《昭南新闻》,1943年9月26日。
(233) 见上文,原著第56—57页。
(234) 对巴莫的审讯。
(235) 同上。
(236) 吴敦培:《日照缅甸》,第105—107页。
(237) 《昭南新闻》,1945年1月6日。
(238) 钦觉漆:《日本人统治下的三年》,第40—41页。
(239) 对巴莫的审讯;吴敦培,前引书,第112—114页。
(240) 《昭南时报》,1942年4月29日;《昭南新闻》,1943年7月20日。日本人在新加坡除其他活动外,还夺取了历史悠久的英文《海峡时报》(The Straits Times)的办公楼和设备,并以《昭南时报》“Shonan Times”的名称重新出版了一个短时期。后来,赫伯恩式日本姓名罗马字化方案的拥护者和日本设计的新式拼音法的拥护者之间发生了一场争吵,后者取得了胜利。以后,这张报纸就改称“Syonan Times”;例如东条将军的姓Tojo就被拼作Tozyo。1942年12月,这张报纸成为日本报纸《昭南新闻》的英文版,一直出版到1945年9月英国重新占领新加坡时为止。
(241) 《昭南时报》,1942年3月12日。
(242) 同上,1942年4月25日。
(243) “素丹”是伊斯兰国家统治者或君主的称号。一译“苏丹”。——译者
(244) 《昭南新闻》,1943年1月22日。
(245) 《昭南时报》,1942年3月24日。
(246) 同上,1942年4月7日。
(247) 同上,1942年4月29日。
(248) 同上,1942年4月14日,25日。
(249) 同上,1942年9月15日。
(250) 《昭南新闻》,1943年1月14日。
(251) 《昭南时报》,1942年2月25日。
(252) 同上,1942年2月23日,25日。
(253) 《昭南时报》,1942年3月6日,24日。
(254) 同上,1942年2月23日,28日。
(255) 同上,1942年4月9日。
(256) 《昭南时报》,1942年6月19日,26日,27日,7月1日。
(257) 黑斯台:《白人苦力》,第192—193页。
(258) F·斯宾塞·查普曼上校:《丛林是中立的》(Colonel F.Spencer Chapman:The Jungle is Neutral),伦敦,查托和温达斯,1949年版,第152页以下,第210—211页,第307页。
(259) 同上书,第25页,第137—138页,第307页,第428—429页。
(260) F·斯宾塞·查普曼上校:《丛林是中立的》,第230页,第290页。
(261) 《昭南时报》,1942年7月22日。
(262) 同上,1942年8月2日,4日。
(263) 《昭南新闻》,1943年10月24日,26日。
(264) 同上,1944年1月10日。
(265) 同上,1945年5月24日。
(266) 《昭南新闻》,1945年8月24日。
(267) 《昭南时报》,1942年10月8日;《昭南新闻》,1943年1月1日,1944年5月25日。
(268) 《昭南新闻》,1943年7月16日。
(269) 《昭南新闻》,1944年1月5日,18日,3月21日,25日。后来人数增加了;1944年12月,兴楼有7 000移民,5 000英亩开垦的土地(同上,1944年12月12日)。
(270) 同上,1944年3月25日,4月17日,5月12日,15日。
(271) 同上,1945年6月30日,7月9日,13日,17日。
(272) 同上,1942年12月10日。
(273) 见下文,原著第74页,第82页。
(274) 《昭南新闻》,1943年10月3日,5日。
(275) 同上,1944年2月11日。
(276) 同上,1945年2月15日。
(277) 同上,1944年1月13日,5月25日;1945年1月9日,22日,6月30日。
(278) 同上,1945年8月8日,10日。
(279) 《昭南新闻》,1945年8月14日。
(280) 同上,1945年8月15日。
(281) 同上,1945年8月20日,21日。
(282) 同上,1945年8月25日,9月3日。
(283) 《昭南新闻》,1942年12月10日。
(284) 同上,1943年3月4日。
(285) 克拉斯·A·德韦尔德的陈述(Statement of Klass A.de Weerd),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证物》,第1351号。德韦尔德是荷属东印度政府司法部的前官员,他应征服役,任炮兵少校。作为日本的战俘,他当随军翻译,译马来文报纸——日本人容许发行这些报纸,直到1944年为止。他保管档案,因此积累了很多关于日本管理情况的资料。日本投降后,德韦尔德少校负责一个情报小组,在东印度群岛和东京搜集关于日本统治东印度群岛的情况资料。
(286) 德韦尔德,前引文。
(287) 《昭南时报》,1942年8月7日;德韦尔德,前引文。原来的西爪哇、中爪哇和东爪等省被取消了(同上)。据《昭南时报》载,爪哇和马都拉分成日惹和梭罗两个省。
(288) 德韦尔德,前引文。
(289) 德韦尔德,前引文。
(290) 同上。
(291) 塔克地尔·阿里斯贾巴纳:“印度尼西亚语——民族主义的副产品”(Takdir Alisjabbana:“The Indonesian Language—By-product of Nationalism”),载《太平洋事务》,1949年12月,第22卷,第388—389页。
(292) 同上。
(293) 《印度尼西亚民族主义运动史》(History of the Indonesian National Movement),纽约,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办公室,1949年版。
(294) 德韦尔德,前引文。
(295) 同上。
(296) 德韦尔德,前引文。
(297) J·A·凡尔唐:“印度尼西亚在十字路口”(J.A.Verdoorn:“Indonesia at the Crossroads”),载《太平洋事务》,1946年12月,第19卷,第341—346页。
(298) 德韦尔德,前引文。
(299) 《昭南时报》,1942年7月15日。该报引用苏加诺的话,即:印度尼西亚人现在有了一个实现独立愿望的大好机会了。
(300) 凡尔唐,前引文。
(301) 德韦尔德,前引文。
(302) 同上。他们想要诱使伊斯兰教的领袖们向盟国宣布圣战;但是伊斯兰教徒们有一定理由怀疑他们,因为他们默默地把神道仪式传进来,并强迫印度尼西亚人面向东京的帝国皇宫而不是面向麦加朝拜。
(303) 东条的证词(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记录》,第36页,第466—467页);日本外务省,档案处:“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对东印度群岛的政治控制和交还政权的决议的事实经过”,1946年(同上,《证物》,第1344号)。
(304) 同上。
(305) 东条的证词(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记录》,第36页,第466—467页);日本外务省,档案处:“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对东印度群岛的政治控制和交还政权的决议的事实经过”,1946年(同上,《证物》,第1344号);也见于东条的证词和山本熊一的证词(东京国际军事法庭:《记录》,第36页,第466—467页,第17992—17993页)。
(306) 东京国际军事法庭:《证物》,第1324号。
(307) 《昭南新闻》,1943年7月14日。
(308) 《概览,1926年》,第445—448页。
(309) 《昭南新闻》,1943年8月3日。
(310) 德韦尔德,前引文。
(311) 《昭南新闻》,1943年10月18日。
(312) 同上书,1943年11月11日,26日;德韦尔德,前引文。
(313) 德韦尔德,前引文。
(314) 德韦尔德,前引文;又见上文,原著第72—73页。
(315) 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证物》,第1344号。
(316) 德韦尔德,前引文。
(317) 《昭南新闻》,1944年3月13日。
(318) 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证物》,第1344号。
(319) 同上。
(320) “关于东印度群岛独立的政策”,1944年9月2日(同上书,第1348号)。
(321) 同上。
(322) 同上。
(323) 德韦尔德,前引文。
(324) 《昭南新闻》,1944年9月8日;1945年1月6日。
(325) 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证物》,第1344号。
(326) 《昭南新闻》,1945年2月22日,5月30日。
(327) 德韦尔德,前引文。
(328) 德韦尔德,前引文。
(329) 见下文,原著第132页。
(330) 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证物》,第1350号。
(331) 德韦尔德,前引文。
(332) 德韦尔德,前引文;又见《昭南新闻》,1945年8月17日。
(333) 德韦尔德,前引文。
(334) 全文见下文,附录(一),原著第489页。
(335) 《昭南时报》,1942年11月28日。
(336) 《昭南新闻》,1942年12月12日。
(337) 《日本军政监部公报》,第7卷,第6页。
(338) 《昭南时报》,1942年2月18日。
(339) 同上书,1942年3月14日。
(340) 同上书,1942年10月7日。
(341) 见上文,原著第56页。
(342) 《昭南新闻》,1943年9月17日;美国,战略情报局,研究分析组:《日本对马来亚的管理》(Japanese Administration of Malaya),华盛顿,美国政府印刷局,1944年版,第5页。
(343) 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证物》,第1333A号。
(344) 同上书,《记录》,第35754页。
(345) 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证物》,第1333A号。
(346) 同上书,第1338B号。
(347) 见上文,原著第67页,第78页,第79页。
(348) 菲律宾日本皇军:《新秩序》(Imperial Japanese Army in the Philippines:The New Order),马尼拉,1942年版,第71页。
(349) 同上书,第71—72页。
(350) 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证物》,第50号和第3520号;大岛的证词(同上书《记录》,第34044页)。
(351) 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证物》,第4675号。
(352) 东乡的证词(同上书《记录》,第35756页)。
(353) 汤泽的证词(同上书,第35575页)。
(354) 东乡的证词(同上书,第35757页)。
(355) 同上书,第35760页。
(356) 东乡的证词(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记录》,第35760页);也见汤泽的证词,前引文。
(357) 同上书,第35760页;也见东条的证词(同上书,第36444—36445页)。
(358) 东乡的证词(同上书,第35758页)。外务次官西也辞职了。
(359) 9月17日谷正之被任命为外相。
(360) 调查委员会在1942年10月8日至21日举行了8次会议(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证物》,第687号)。
(361) 调查委员会在1942年10月8日至21日举行了8次会议(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证物》,第687号)。
(362) 即库页岛,下同。——译者
(363) 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证物》,第90号。
(364) 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证物》,第90号。
(365) 山本熊一的证词(同上书《记录》,第17912—17913页)。
(366) 同上。
(367) 1944年7月,重光在小矶内阁中任大东亚相兼外相。东乡在其后的铃木内阁中也是如此(加濑:《亏蚀》,第72页)。
(368) 同上。
(369) 日本大东亚省:《在大东亚国家会议上的讲话》(Japan, Ministry of Greater East Asia Affairs:Address Before the Assembly of Greater East Asiatic Nations),东京,1943年11月,第3页。
(370) 日本大东亚省:《在大东亚国家会议上的讲话》(Japan, Ministry of Greater East Asia Affairs:Address Before the Assembly of Greater East Asiatic Nations),东京,1943年11月,第7—8页。
(371) 文本见下文,附录(二),原著第490页。
(372) 对巴莫的审讯(国际军事法庭,东京:《预审》)。
(373) 日本军队生活现实的真实写照,见田崎花间:《漫长的帝国道路》(Hanama Tasaki:Long the Imperial Way),波士顿,霍顿·米夫林,1950年版。
(374) 《昭南新闻》,1944年11月7日。
(375) 同上,1945年5月13日。
(376) 木户对这种安排的想法,见下文,原著第121页。
(377) 诏书全文见下文,附录(七),原著第497页。
(378) 《昭南新闻》,1945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