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袭击珍珠港以前泛美主义的发展

    第一节 引言

    从波兰打响第一枪到日本炸弹在珍珠港爆炸(这一事件最终把战火烧到了西半球)之间所经过的两年里,美洲各国由于面对着共同的危险而明确地携起手来。

    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对其南方邻国政策的改变,使得已由战争而加速增长的泛美合作有可能得到发展。这一时期拉美各国的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并不亚于其他国家。但是,作为较弱的国家,它们也懂得国际合作的需要。自从拉美各国开始成为独立的国家以来,它们就受到了一些较老、较强国家的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压力。它们先是担心受欧洲国家的统治,继而又害怕美国的干涉。这种恐惧感助长了拉美各共和国的民族主义精神,同时也导致它们更加意识到需要进行国际合作。对于只有建立一个真正的集体安全体系才能使较弱国家维护独立自主的这种认识,已使许多拉美国家的政治家成为国际联盟的最热心的拥护者。其他一些人对国联的作用虽不那么乐观,但他们觉得,加入国联将是提高其民族威望,并与美国抗衡的一种手段。

    随着国联的解体和欧洲的混乱状态有增无已,拉美各国表示了更加愿意响应美国为恢复泛美思想而作的各种努力。虽然拉美各国依然害怕美国的经济控制,然而,罗斯福的睦邻政策在消除他们对美国政治干涉的恐惧方面已起了很大作用。再说,尽管拉美各国不想让他们的国家为美国的生活方式所同化,但是他们对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极权主义哲学则更是不感兴趣。纳粹蔑视个人自由,迫害天主教,以及他们的雅利安种族优越论,对于崇尚个人主义、大部分信奉天主教的拉美各共和国说来,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虽然拉美许多共和国曾有过独裁政权,然而作为这些政权基础的政治哲学,却与欧洲独裁者的那一套截然不同。拉美独裁主义的传统是带有土生性质的,在那里大多数居民十分贫困,没有文化,政党往往都是腐败不堪,而且缺乏一个稳定的民主政府的悠久传统,所以在这些国家里出现独裁者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因此,1938年德国公使在评论秘鲁公众思想情感时曾沮丧地提到,尽管秘鲁有一个独裁政府,并且也没有德国分子在那里滋事生端,然而贝纳维德斯政府的支持者对德国的态度并不比别国来得更友好些。(1)

    拉美在早些时候由于德国反共而对它所表示的同情,这时已大都被忘掉了。德国对和平所造成的更直接的威胁,使共产主义的危险成为次要问题了。(2)再者,虽然民族主义潮流的日益高涨,使许多拉美国家羡慕德国那种维护独立和改善国家地位的成就,同时却也促使他们对纳粹把拉美各国的德侨组织起来所作出的努力越来越反感。(3)他们反对外国人的学校和组织,认为它们干预了拉美国家的内政,并认为是不利于他们同化少数民族的,但是,虽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看法适用于所有外侨,可是,对德国人的不信任感却远较对意大利侨民的为甚。意大利人和他们的东道主之间在心理上和血缘上都有着远为亲密的关系。意大利的法西斯党也没有遭到天主教会像对德国纳粹党那样的坚决反对。总之意大利的法西斯团体与他们德国的同伙团体不一样,并不是为了“斗争”而组织起来的。战前,意大利各个组织主要关心的是在文化和福利事业方面,并不从事政治宣传活动。(4)

    一些拉美共和国国内潜在的轴心国第五纵队,是拉丁美洲和美国日益忧虑不安的根源。在这些国家里,总是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想要推翻现政府的不满派别可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接受德国的帮助,特别是在1940年之前,纳粹征服世界的危险看来还没有迫在眉睫的时候。担心轴心国可能策动他们进行这种突击,用亲轴心国的政府来取代现政府,从而为它们将来在西半球活动取得一个立足点——这是战争爆发前后支配着美国军事和政治战略上的主要考虑因素之一。(5)

    欧战一爆发,美洲各国外长就在巴拿马开会,讨论促进西半球安全的措施。拉美各共和国和美国一般都同意国外指望盟国取胜,本国保持中立。当时,这两个目标看上去未必是格格不入的,也不要求各国同交战国的这一方或另一方明显结盟。(6)

    大约9个月以后,当美洲各共和国在哈瓦那开会时,纳粹看来有可能(即使可能性不大)获胜在即,因而所要讨论的问题具有大不相同的面目。这个问题涉及到在美国的领导下美洲各国为保卫西半球和防止极权主义国家的侵略进行积极合作的问题。可是,许多拉美国家在经济控制的程度上或在它们领土上建立防务设施问题上,都不愿向其北方邻国作出让步,而在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中却有许多人认为,这些条件对保卫西半球是必要的。拉美各国不但害怕美国控制它们的经济和政策,许多国家也担心美国的军事力量在所向披靡的德国面前也许不足以保护它们,因此它们不愿过分触怒希特勒。特别容易接受这种想法的,就是在1940年没有被包括在美国的有效军事援助的范围内,而其经济繁荣则又依赖于对欧贸易的那些南美共和国。在这些国家中,对于同美国紧密合作以反对轴心国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其相信的程度不仅根据他们国家的大小、力量的强弱、地理位置以及经济需求而有所不同,而且在各个国家内各种不同的政治集团之间也是互不相同的。激进分子称赞罗斯福是一位维护自由制度和主张改善贫困阶级生活的人,而右翼分子却对美国政府维护民主,坚持美洲国家间进行合作的主张不那么欣赏。虽然哈瓦那会议上所达成的那些协议标志着西半球协调的最小的一致性,但是,这些协议为保卫西半球建立一条共同战线提供了一个切实的基础。(7)

    从哈瓦那会议到日本袭击珍珠港之间的那几个月里,国外事态的发展和国内舆论的势头,同样有助于推进美洲各国之间的合作。这时,拉美各国对德国迅将获胜的恐惧业已消减,而纳粹对平民狂轰滥炸,迫害占领国各族人民以及惨杀人质的所作所为,则进一步激起了拉美各国憎恶希特勒的哲学。但是,轴心国采用了更巧妙的宣传方式,通过着力宣扬拉美各国和美国之间,或者拉美某些个别国家之间不和的因素,力图煽动民族主义的感情,在一些极端的民族主义团体中获得了相当的成功。一般来说,德国采取直接行动是不那么有效的,而且轴心国的阴谋诡计也使大多数拉美国家既感到恐惧,又感到愤怒。于是,为了控制德国和意大利在西半球的活动,一些拉美国家政府在1940—1941年期间采取了一些措施,以贯彻执行哈瓦那会议的建议。拉美大多数共和国也制定了法律来防止德侨正式组成一个国家社会党,同时对他们在表面上以办理慈善或文化事业为名所建立的别种组织也加以控制。此外,还制定了其他一些措施来确保外侨履行登记手续,控制他们的行动,反击外国的宣传及防止并惩办破坏活动。

    在美国的协助下,哥伦比亚、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和巴西的政府都采取行动,撤销了由轴心国控制的航空公司,这些航空公司在南美大部分地区上空形成了一个航空网。通过废除合同、没收它们的飞机和财产,以及不断削减对它们润滑机油和汽油的供应,逐步排除了这些航空公司,并以拉美和美国经营的航空公司取而代之。到1941年底,继续营业但规模非常有限的轴心国航空公司,仅剩下在巴西的意大利环球航空公司和神鹰航空公司这两家了。12月,巴西政府对这两家公司余下的飞机也下令停航。(8)

    在军事合作方面美洲国家之间取得了一些进展。哈瓦那会议后,美国政府倡议同拉美各国政府举行陆、海军参谋会议,讨论各国政府如何运用他们拥有的防卫手段以抵御来自国外的进攻或由轴心国通过第五纵队分子策动的国内政变,以及如果美国前来支援时,拉美各国政府将准备如何向美国提供便利的问题。(9)美国先后同一些拉美共和国达成了临时性的协议。美国另外还派出陆、海、空军事使团到其他一些美洲国家以取代撤销了的轴心国使团。华盛顿国会还通过了一项法案,同意接纳一些拉美国家的海军军官到安纳波利斯海军军官学校学习,并作出了在美国训练拉美国家的民航飞行员和机械师的安排。(10)拉美各国急于从美国获得军事装备和财政援助,以便建立他们自己的军队。但是,许多拉美国家都不愿意给美国在它们领土上设立军事基地的特权,这不是因为他们不准备将本国领土租让给外国使用,就是因为深恐得罪近邻国家。秘鲁便反对厄瓜多尔拟议中的将加拉帕戈斯群岛租借给美国作基地;乌拉圭政府决定接受美国的财政和技术援助,在内格拉湖及临近的海岸上建立一个海空基地,在贯彻这个决定的过程中也遭到了由阿根廷支持的乌拉圭以埃雷拉为首的民族主义集团的激烈反对。

    在拉美主要国家中,巴西是最积极推行重整军备计划的一个。它的东海岸线的突出部分,距离非洲海岸达喀尔港还不到2 000英里,一旦同德国开战,从战略上来说,它的地理位置是在南美各国中最易受到攻击的。事实上,不论在西半球的哪一个防卫计划中,巴西总是占据着关键的位置。尽管在巴西有很多德国和意大利的侨民,但是,巴西的独裁者热图利奥·瓦加斯的政策肯定是反轴心国的。而且,同美国保持紧密关系多年来一直是巴西对外政策中的主要目标之一。在1941年间,巴西为建造基地和其他防务项目,接受了美国的援助。它还获得美国的一笔大宗贷款,在沃尔塔牧场建造一座钢铁厂。(11)美国并与巴西达成了一项协议,允许泛美航空公司在美国陆军工程兵监督下扩大其巴西各机场,条件是在战争结束后6个月内应将这些基地移交给巴西。(12)巴西方面则允许美国南大西洋海军利用巴伊亚和累西腓港口加油、补充给养(13)及维修设备,并且允许飞行于美国和西非之间的英美空运公司飞机使用巴西在这条航线上的各机场。(14)1941年11月,美国政府在巴西政府的同意和合作下,接管了对荷属圭亚那的保护,以保卫在那里的有价值的铝土矿。(15)

    1941年,墨西哥与美国政府就军用飞机相互通航及在墨西哥境内建造着陆机场达成了协议。(16)11月19日,两国又达成了一项协议,为墨西哥政府将外国石油公司收归国有这一长期存在的争端提供了解决办法,从而使两国之间的良好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7)同月,墨西哥政府与英国政府恢复了外交关系。

    1941年,巴拿马总统阿里亚斯博士下台,这对美国为保卫极其重要的巴拿马运河所采取的措施是有利的。据称,阿里亚斯同情轴心国,曾阻挠履行在运河区以外的巴拿马领土上为美国提供空军基地和其他设施的协议。他还禁止对不下83艘悬挂巴拿马国旗但属于美国航运界所有的商船进行武装。(18)早在1941年10月,当阿里亚斯访问哈瓦那不在国内时,他的政敌们发动了一次宫廷革命。他们利用总统没得到预先授权不准离开国家这一宪法上的技术细节,宣布阿里亚斯已丧失了其总统职位,并另选里卡多·阿道弗·德拉瓜迪亚为总统。新总统主张大陆防务工作应与美国紧密合作,撤销了关于武装商船的禁令,并答应对美国提出的海、空军基地的任何要求给予优惠考虑。美国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步骤,在1940年和1941年,先后同多米尼加、海地共和国达成协议,改善了和这两国的关系,从而放松了对这两个岛屿共和国的金融管制。

    第二节 经济合作

    美国政府的目标在于创建一个坚固的经济基础,以便在此基础上能建立一条美洲大陆的共同防御阵线。在1940年至1941年期间,这项政策是通过进出口银行和其他政府机构向拉美各共和国提供信贷和借款而得到贯彻的。这些贷款的目的是用以资助各共和国稳定经济,增加生产,尤其是增加战略物资的生产。

    在1940年7月举行哈瓦那会议时,拉美国家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它们已失去了在欧洲的出口市场,因而造成了剩余商品的积压和外汇的短缺。为了提供必需的美元以购买美国进口货,通过进出口银行曾给予拉美国家以巨额贷款。但是,由于拉美各国向美国迅速扩大了出口,他们对此类信贷的需求便很快地减少了。美国政府在开始其扩大防务计划后所提出的要求,给拉美各共和国所产的大部分原料提供了一个现成的市场。此外,美国为了不让轴心国取得主要原料的可能货源,于1941年同一些拉美国家签订了独占性的采购协定。(19)同英国也签订了类似上述的协定。因此,嗣后美国的借款和信贷,主要是通过改进生产设施及发掘新的或其他供应来源,用以增加拉美国内主要原料的生产。各共和国也接受来自美国的技术援助,以推进这些目标。虽然到1941年拉美国家才头一遭在对美贸易中获得了大量的顺差,但是它们还有其他问题要对付。尽管大多数共和国目前有能力支付它们所需要的进口品,但是,它们发现,要想获得这些进口品是越来越困难了。这些共和国所需要的物品,从欧洲多半是得不到的,而且由于美国逐渐集中力量于战备物资的生产,所以这些物品当时在美国也是很紧张的。美国政府所采用的优先考虑的制度,证明是不济事的,因为它并没有使拉美国家获得所需要的进口品。珍珠港被袭击后不久,美国就代之以一种分配制度。(20)

    进口情况因船舶短少而进一步恶化。大多数共和国几乎全部要仰赖外国船只来经营它们的贸易。(21)由于战争的缘故,原先承担美洲国家间贸易业务一半以上的英国船只和悬挂其他欧洲国家国旗的船只都被调走,而可以获得的美国吨位又不足弥补它们的损失。因此,为了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在美国建立了一个美洲国家间航运委员会,来安排美洲国家之间产品的运输,同时,美国和其他美洲共和国作出了决定,由它们接管一直闲置在它们各港口的轴心国船只。在同英国政府就拟议中改变所有权的问题达成协议之后,美洲国家间财政经济咨询委员会(22)于1941年8月28日通过了一个有关这些船只的调度和使用计划。(23)

    第三节 拉丁美洲国家间的关系

    哈瓦那会议到日本袭击珍珠港这段时期,不但标志着为增进美国同拉美国家合作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出自美国的倡导——的一个巨大进展,而且也出现了拉美各国政府通过缔结双边和区域性协定以改善拉美内部的政治和经济关系所作出的不断努力。

    各国之间在政治方面的种种争端,要么是已经解决了,要么是在解决的过程中。1941年3月,阿根廷同智利签订了一项协议,解决了它们对南极洲有争议的要求。4月,一项久悬未决的领土纠纷由于委内瑞拉同哥伦比亚签订了一项边界条约而告终结。接着在5月,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也效法了它们的榜样。遗憾的是,秘鲁和厄瓜多尔之间的边界争端始终未获解决,并且于1941年7月爆发了战争。尽管阿根廷、巴西、乌拉圭、萨尔瓦多和美国在战争开始前后都曾出面从中调停,但时发时止的战斗仍一直持续到珍珠港事件以后。

    使拉美各国之间的关系接近起来与签订区域性协议这种趋势,在某些政府和集团看来(例如巴西),它与泛美体制是相辅相成的,但其他一些国家则把它看做是另一种可取的途径。这一情况在阿根廷方面最为明显。它的政府谋求创立一个在政治和经济上不依赖美国的南方集团。在阿根廷的倡议下,1941年2月在里维拉召开了拉普拉塔河国家会议,(24)旨在建立一个区域性贸易集团。阿根廷提出的关于关税同盟的建议遭到了其他国家代表的反对,因为它们担心阿根廷把持一切。虽然会议上所达成的总协议并不具有很大的重要性,但是在会上和会后,与会各国还是签订了各种不同的双边协定和三边协定。

    两个月后,在第3次加勒比会议上,墨西哥代表提出了一项关于建立一个加勒比同盟的计划。显然,这样一种性质的计划是充满着政治火药味的,经过一些讨论和删去“同盟”这一词儿之后,计划的其余部分便委交给几个政府去作进一步的考虑。(25)

    许多深信不疑地支持美洲国家防务合作计划的拉丁美洲人,看到了美国逐渐转向战争感到忧心忡忡。美国没有经过同它的南方邻邦商量就放弃了它的中立政策,它们担心美国现在采取的方针将在它们没有任何发言权的情况下使西半球卷入对德的战火中。(26)因此,这场战争乃是由于一个不得人心的东方强国无端启衅,而不是由于美国在大西洋对德采取作战行动所引起而最终蔓延到西半球这一事实,对于拉丁美洲对战争的态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1)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619号。

    (2) 驻拉美的德国代表们,把拉美反德情绪的高涨和把德国当做战争贩子而对它的不信任,都归咎于美、英两国的压力和宣传。德国驻智利的公使曾把美国的新闻机构——合众社称为第一号公敌(《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03、624、634号)。

    (3) 1939年6月12日,在柏林外交部召开的一次会议上,驻拉美国家的几个德国外交使团的头头就拉美反纳粹情绪的高涨,作了引人注目的证实。为了讨论如何应付在拉美的德侨中为德国纳粹党招募人员、组织他们进行活动以及在非日耳曼人中间从事宣传所遇到的一些困难,魏茨泽克特召集这些大使与来自拉美的德国纳粹党国外组织代表们会面。根据会议报道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些困难被认为仅仅部分是由于各有关机构互相竞争的结果(见同上书,第6卷,第509号)。

    (4) 《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616、620、624号。

    (5) 见《概览,1939—1946年:轴心国的初期胜利》,第7编,散见各处。

    (6) 关于巴拿马会议(1939年9月23日—10月3日),见《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39—1940年》,第99页以下及《概览,1939—1946年:轴心国的初期胜利》,第7编,第1章,第1节(1)。

    (7) 有关哈瓦那会议(1940年7月21—30日),见《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0—1941年》,第63页以下;以及《概览,1939—1946年:轴心国的初期胜利》,第7编,第2章,第2节(3)。

    (8) 见约翰·I·B·麦卡洛克:“轴心国在美洲的航空公司的消灭”,《外交政策报告》(John I.B.McCulloch:“Elimination of Axis Air Lines in the Americas”,Foreign Policy Reports),1942年2月15日,第296页;威廉·A·M·伯登:《拉丁美洲航空线的争夺》(William A.M.Burden:The Struggle for Airways in Latin America),纽约,对外关系委员会,1943年版,第63页以下。

    (9) 见威廉·L·兰格和S·埃弗雷特·格利森:《对孤立的挑战》(The Challenge to Isolation),纽约,哈珀为对外关系委员会出版;伦敦,皇家国际事务学会,1952年版,第700页。

    (10) 赫尔:《回忆录》,第2卷,第1139—1140页;《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1—1942年》,第352—354页。

    (11)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1—1942年》,第354—356页。

    (12) 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海军作战史》,第1卷:《大西洋之战,1939年9月—1943年5月》(Samuel Eliot Morrison: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Naval Operations in the World War Ⅱ, vol.i:The Battle of the Atlantic, September 1939—May 1943),波士顿,利特尔-布朗,1947年版,第379页;美国陆军部:《美国陆军参谋部长两年度报告,1941年7月1日至1943年6月30日》(Biennial Report of the Chief of Staff of the United States Army, July 1,1941 to June 30,1943),华盛顿,美国政府印刷局,1943年版,第39页(以后称为《两年度报告》)。

    (13) 莫里森:前引书,第1卷,第378页。

    (14) 小爱德华·R·斯退丁纽斯:《租借法:取得胜利的武器》(Edward R.Stettinius, Jr.:Lend-Lease:Weapon for Victory),纽约,麦克米伦,1944年版,第147页。

    (15) 赫尔:《回忆录》,第2卷,第1051页。

    (16) 同上书,第2卷,第1423页。

    (17) 同上书,第2卷,第1140页。有关没收石油公司而引起的争端,见《概览,1938年》,第1编,第668页。

    (18) 同上书,第2卷,第1048页。

    (19) 见上文,原著第61—62页。

    (20) 见萨姆纳·韦尔斯于1941年7月17日和12月5日向美洲国家间财政经济咨询委员会所作的声明(《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1—1942年》,第384—389页)。

    (21) 由于国内运输系统不完备,中美洲和南美洲大部分的贸易都由海运承担。

    (22) 该委员会是在1939年巴拿马会议上通过成立的,并在1940年的哈瓦那会议上扩大了它的职责范围。

    (23) 见约翰·C·德怀尔德:“美洲国家战时经济合作”,《外交政策报告》(John C.de Wilde:“Wartime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the Americas”,Foreign Policy Reports),1942年,第294—295页。原文见《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1—1942年》,第403—405页。

    (24) 阿根廷、巴西、乌拉圭、玻利维亚和巴拉圭。

    (25) 见阿瑟·惠特克编:《美洲国家间的事务:年度概览,第1号,1941年》(Arthur P.Whitaker, ed.Inter-American Affairs:an Annual Survey, No.1, 1941),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第59—60页。

    (26) 这是轴心国宣传的主要课题之一,也是西班牙主义运动的主要课题之一,它主张拉丁美洲团结,反对泛美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