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罗马尼亚

    西德尼·洛厄里

    第一节 1944年9月12日罗马尼亚和盟国之间的停战协定

    罗马尼亚和盟国的停战谈判是在1944年3月开始的,一面由罗马尼亚反对派领袖马纽在国家首脑扬·安东尼斯库元帅(1)同意下指定代表在开罗举行,同时也通过俄国驻斯德哥尔摩公使同安东尼斯库本人进行。谈判开始前,俄国人就明确表示,罗马尼亚在1940年割让给俄国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2)必须予以确定,在3月底交给马纽的停战条件中,他们更坚持罗马尼亚必须倒戈,必须同德国绝交,站在盟国一边作战。另一方面,俄国人宣布他们无意“取得罗马尼亚任何领土或改变罗马尼亚现有的社会秩序”,(3)他们还提出愿意帮助罗马尼亚解放特兰西瓦尼亚,并把1940年8月第二次维也纳议定书划给匈牙利的北部地区还给罗马尼亚。

    1944年4月初,红军就已完全占领了比萨拉比亚,并且越过普鲁特河进入了摩尔达维亚,但直到8月份的最后一周罗马尼亚国王米哈伊实行政变之后,停战谈判才进入最后阶段。那时候,摩尔达维亚的德军阵线已被俄军攻破,国王和罗马尼亚的政治领袖们因而得出结论,罗马尼亚现在可以倒戈而不致有遭受到德国毁灭性报复的危险了。(4)8月23日,根据国王的命令,(5)逮捕了安东尼斯库元帅及其主要副手同姓的米哈伊·安东尼斯库。两天之后,罗马尼亚对德国宣战。(6)为使罗马尼亚倒向另一个阵营作好准备,国王米哈伊委派了一个以萨纳泰斯库将军为首的政府,其中包括四个政党(民族自由党、全国农民党、社会党和共产党)的代表,这些党组成了一个全国民主集团。8月27日,国王及新政府无条件地接受了俄国人春天提出的停战条件。8月31日,罗马尼亚的一个代表团到达莫斯科议订停战协定。

    谈判于9月10日开始,9月12日签署了协定。(7)俄国代表团是由莫洛托夫和维辛斯基率领的,英美两国驻莫斯科大使虽然讨论时也在场,但在拟定停战条件方面绝少参与其事,因为英俄在1944年5月间达成的关于巴尔干半岛势力范围的协议已承认罗马尼亚属于俄国势力范围,美国人也于是年6月勉强接受了英俄间的这一协议。(8)根据停战协定规定,罗马尼亚人至少应派出12个师在苏联最高统帅部指挥下对德国人和匈牙利人作战。他们还应确保对敌作战的俄国军队自由移动不受阻碍,应遣返盟国战俘,释放政治犯,交出德国的财产和军事设备,并向苏联最高统帅部提供它在罗马尼亚境内作战所需要的一切。鉴于罗马尼亚已对德宣战,俄国人同意对罗马尼亚军队在俄国领土上所造成的损害不要求全部赔偿,罗马尼亚应付的赔偿总额规定为3亿美元,在6年内用商品支付。罗马尼亚人应把“战时从苏联领土上搬走的一切贵重物品和物资”归还苏联,应在逮捕和审讯战犯方面进行合作,并应解散“法西斯类型的”组织。苏联最高统帅部将对罗马尼亚的期刊、其他文学、戏剧和通讯联络系统等实施管制。和约缔结前,应由一个盟国管制委员会在苏联最高统帅部总的领导和命令下,负责监督停战条件的执行情况。罗马尼亚的民政机构将恢复到离前线50到100公里的地方,但关于停战条款的履行,罗马尼亚官员要听从苏联最高统帅部的命令。盟国各政府宣告第二次维也纳议定书无效,在取得和会确认后,将把特兰西瓦尼亚(“或其大部分”)归还罗马尼亚。俄国人还同意支持罗马尼亚军队对德国和匈牙利采取军事行动。

    第二节 导致1945年2月俄国干预罗马尼亚的事态演变

    米哈伊国王发动政变后的几个星期中,罗马尼亚呈现一片混乱景象。萨纳泰斯库和军官们正忙于把俄国战线上的15个师调到特兰西瓦尼亚前线去对付德国人和匈牙利人。8月底,红军进入布加勒斯特,接着就进而占领罗马尼亚的其余地方。9月12日后,俄国人开始执行停战条款,通过曾在开罗参与停战谈判的维肖亚努同罗马尼亚政府打交道。(9)不多久,萨纳泰斯库政府内部就开始发生分裂,也就是以“历史上的一些老政党”为一方,与共产党及其政治盟友为另一方之间的分裂。共产党人同农民阵线中的盟友及左翼的一些分裂集团合作,在城市和乡村中组织力量来支持自己取得相当大的成就。10月初,他们就组成了“全国民主阵线”,要求在政府中分到较多的席位。他们要把或多或少同安东尼斯库的政策有牵连的分子清洗出政府机构,这也是促成分裂的一个原因。政治派别间的摩擦,加上特兰西瓦尼亚北部罗马尼亚族人和匈牙利族人间的摩擦,不久就导致红军占领了这一地区。从历史上一些老政党方面来说,他们一则由于认为自己遭到了英国人和美国人的抛弃,同时又由于对苏联在罗马尼亚的政策一般地都感到不满,因而很快就变得满腔怨忿。他们最重要的领袖马纽并未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停战谈判,他们认为俄国人把停战条件强加于罗马尼亚之后,现在又用一种笨拙的,有时甚至是残暴的方式实行这些条件。履行经济条款方面出现的困难最为严重。11月5日,在盟国管制委员会的维诺格拉多夫将军对延迟执行停战条件提出抗议之后,萨纳泰斯库政府宣告辞职。接着萨纳泰斯库组成了另一个内阁,其中来自全国民主阵线的阁员占较大比重。这个政府就着手采取立法手续,以便能逮捕以前的铁卫军成员,废除早先的反犹法律,并把特兰西瓦尼亚境内的日耳曼少数民族统统驱逐出境。共产党和马纽的党在内政部问题上发生的一场争执,导致了12月2日萨纳泰斯库的辞职。于是在俄国人同意下,拉代斯库将军继任总理,并掌管内政部。(10)

    同时,丘吉尔和艾登于1944年10月访问莫斯科时,就1944年6月关于势力范围的协议作了进一步的安排。(11)俄国人答应,如果英国不得不在希腊采取行动的话,他们将不予干涉;作为交换,他们得到非正式的保证,可以在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拥有无可争辩的优势,并将得到对南斯拉夫的同等控制权。(12)从12月6日到1月中旬,英国军队一直忙于平定希腊“全国人民解放军”的叛乱,(13)而且正如丘吉尔后来所说的,(14)在雅典战斗的整个过程中,斯大林一丝不苟地信守着10月协议中的诺言。(15)

    当然,斯大林有权指望丘吉尔也履行10月协议中他那方面的诺言,以作为交换。也许并不完全是偶然的巧合,1月中旬,正当希腊的战事将告结束时,罗马尼亚共产党领袖安娜·波凯尔和乔治乌–德治在莫斯科访问期间得到指示,要他们一回到罗马尼亚,就由全国民主阵线全力发动一个独占国家权力的运动。他们的纲领是强调有必要诚实地履行停战条款,清洗政府和军队中的“法西斯分子”和战犯,把马纽逐出政界,并立即实行土地改革。为了进一步诱使罗马尼亚人支持全国民主阵线,苏联宣布一俟该阵线执政,就把特兰西瓦尼亚北部归还罗马尼亚。这场运动还得到了俄国广播的支持。(16)

    1945年2月上旬,当这个政治运动正在进行时,雅尔塔会议在一个战时主要由罗马尼亚军队占领的苏联地区举行。(17)斯大林和丘吉尔之间的10月谅解,并没有能够阻止雅尔塔会议的议定书中含有“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18)尽管谅解和宣言显然是直接矛盾的,因为根据宣言,三大国政府同意在被解放的欧洲协调它们的政策,一起磋商并相互合作。要把划分势力范围的军事协议同三大国就政治解决办法进行磋商的做法协调起来是有困难的,在东欧举行自由选举的想法同苏联政府坚持这些国家的政府必须同苏联友好的要求也是互不相容的,(19)这些问题在雅尔塔会议上都未予正视。

    与此同时,在罗马尼亚国内,1月间开始的权力斗争正愈演愈烈。在全国民主阵线鼓动下,爆发了反政府的示威和罢工。当拉代斯库总理试图利用他作为内政部长的权力压制示威时,他就站在历史上一些老政党的一边而被卷入了。(20)然而,拉代斯库和他的一些有相同观点的同僚们并没有足够力量来制止事态的发展。大部分军队正在匈牙利前线忙于作战;要行使政府权力来对付全国民主阵线的支持者,则又由于有几个部长是该阵线的成员而受到牵制。上面已经提到过,要使全国民主阵线上台执政的这一决定是1945年1月间在莫斯科作出的,从此以后,仅仅是这个变动何时实现的问题了。由于大部分罗马尼亚军队都不在国内,俄国人支持的共产党人必然会赢得这场权力斗争。在2月24日布加勒斯特举行一次示威之后,维辛斯基进行了干预,俄国人直接帮助共产党人解除了首都罗军的武装,使米哈伊国王不再有选择的余地,于是他接受了佩特罗·格罗查所领导的全国民主阵线政府。(21)用骚动和内战的危险作为借口(莫洛托夫后来说,俄国进行干预是由于红军后方有发生动乱的危险)其实是多余的。盟国在意大利和希腊的行动已经成为俄国人单方面行动的先例。

    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却仍然希望军事上划分势力范围的协议能够同政治上的解决办法分开;在他们看来,雅尔塔会议通过的“关于已解放的欧洲的宣言”所重申的大西洋宪章原则,已经取代了东欧划分势力范围的原则。(22)

    雅尔塔会议刚开过,维辛斯基如此迅速地就在罗马尼亚采取行动,这在美国人看来简直是明目张胆地违反“关于已解放的欧洲的宣言”。当事情发生时,驻布加勒斯特的美国代表和驻莫斯科的美国大使哈里曼都提出询问而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美国代表发来的关于维辛斯基在布加勒斯特活动的详细报告,使罗斯福对苏联在东欧的意图感到不安。(23)在苏联进行了干预并于3月6日组成了格罗查政府之后,美国人毫不掩饰对新政权的不满,而且从此以后,他们对历史上一些老政党的主张越来越表示同情了。

    第三节 格罗查政府统治下的罗马尼亚情况

    全国民主阵线政府既然是在这种情况下取得政权的,就不可能不对罗马尼亚的一些老政党抱敌视态度。在2月24日的骚动和随之而来的俄国干预之后,拉代斯库逃进了英国公使馆。马纽和布腊提昂诺本人以及农民党和自由党都同3月6日后当权的政府脱离关系,右翼社会党人也跟着他们的领袖蒂泰尔·佩特雷斯库采取了同样的步骤。格罗查政府说服了那位西方国家早已熟悉的前自由党人塔塔雷斯库,他同意担任外交部长。其他部长选自农民阵线、共产党、左翼社会民主党以及同它们有联系的一些从其他政党分裂出来的集团,这些集团据认为代表着罗马尼亚社会的各种成分。正式由共产党人掌握的只有内政部、司法部和公共工程部,但他们非正式地操纵的权力,要比他们在政府中的阁员人数所表明的大得多。为了履行全国民主阵线在夺取权力时所作的诺言,俄国人在3月9日将北部和东部特兰西瓦尼亚交还给罗马尼亚新政权控制。交还时有这样一个默契,要保护当地的马扎尔人不受迫害,要鼓励特兰西瓦尼亚境内不同种族的人和睦相处。土地改革措施原是选举运动中的主要争端,现在则认真实施了。许多农民本来已经自动分占了一些小块土地,但现在的新措施却是要纠正一些错误,这些错误曾经使以前的土地改革不能令人满意。(24)被战争破坏得千疮百孔的罗马尼亚,感觉赔款的负担十分沉重,而且,它的经济至少暂时处于严重困难之中。

    虽然格罗查政府在俄国人支持下现已稳固地掌握了政权,但它像华沙临时政府一样,缺乏人民的支持。内政部和地方政府机构的清洗工作,有效地为它们提供了实行控制的手段,但在取得人民支持方面却并不见效,共产党由于不得人心,于是不得不采用有组织的控制群众的方法来阻止反抗。盟国管制委员会没有能力对事态演变的进程施加影响,这在全国民主阵线夺取政权时就已看得很清楚,3月6日以后,这方面并没有什么改变。

    第四节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的波茨坦会议:盟国在罗马尼亚和巴尔干问题上的争执

    波茨坦会议并没有使盟国在巴尔干地区的相互关系发生多少变化。美国领导人强烈地认为雅尔塔会议“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受到了破坏,特别是在罗马尼亚,因此他们向会议提出建议,要三大国采取联合行动,重行改组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政府,以便使所有的民主党派都能参政,并要求联合监督东欧的选举。可是波茨坦的气氛不同于雅尔塔。正如最近作为杜鲁门总统特使到莫斯科访问的霍普金斯所发现的,(25)俄国人现在对英国的东欧政策表现出明确的敌视态度,而另一方面,丘吉尔也表示公开反对俄国的巴尔干政策。在讨论中不时可以听到1944年10月协议(26)的回响:每当美国或英国对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或匈牙利的事态发展表示不满时,莫洛托夫总是提出希腊问题。不仅如此,俄国人还试图利用美英方面想就意大利问题取得一项解决办法的愿望,作为讨价还价的一个条件。他们表示希望更多地参与讨论意大利事务,并坚持要把巴尔干地区几个条约的准备工作同意大利和约的准备工作一起进行。当英美在罗马尼亚的权益被提出来讨论时,斯大林和莫洛托夫固执地为把属于英国和美国公司的设备搬到苏联一事辩护,理由是这些东西最初原是德国人的,因此根据罗马尼亚停战条件应予没收。(27)

    美国人想在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的盟国管制委员会中有较大发言权的愿望在波茨坦没有能实现。会议公报中确曾写进这样一条,说由于现在战事已经结束,三国政府同意要对盟国管制委员会的“工作程序加以修改”,但这仅是一种空洞的姿态而已。会议公报规定,对意大利以及对轴心国的各个附庸国的和约准备工作,应由外长会议负责进行,接着又加上这样一句:“三国政府同意在最近的将来,根据当时的局势,各自分别考虑,尽可能在与芬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及匈牙利缔结和约之前,先同这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三大国还同意,鉴于战争结束后情况已发生变化,盟国的报界代表应“享有充分的自由向全世界报道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和芬兰的国内动态”。(28)

    第五节 波茨坦会议后盟国在罗马尼亚政局问题上的相互关系

    8月6日,俄国人和格罗查政府建立了外交关系,于是盟国间在罗马尼亚问题上的关系就更为紧张了。(29)英美两国政府并不跟着采取同样的行动。8月20日,贝文在下议院的演说中说,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的政府形式“给我们的印象是,它们并不具备足够的代表性,还不够建立外交关系的条件”。(30)

    第二天(8月21日)盟国管制委员会中的美英两国代表给国王米哈伊递送了一份照会,宣称格罗查政府是他们的政府所不能接受的。(31)国王于是要求格罗查辞职,同时要求三个盟国政府协助组织一个“根据柏林会议公报可能为三大国所承认”的政府。(32)国王的这一声明由贝尔纳斯首先向报界透露,贝尔纳斯还表示,他已通知英苏两国政府说,他的政府已准备好进行“所建议的磋商”。当格罗查同俄国代表商量后拒绝了米哈伊国王要他辞职的要求时,国王就退居锡纳亚的山上行宫,拒绝签署政府的法令或批准人员的任命。格罗查政府于是在没有国王参与的情况下继续开展政府的工作。(33)

    1945年9月,外长会议在伦敦召开,贝尔纳斯试图在会议上打破这一僵局。(34)他和莫洛托夫的坦率谈话至少把问题归结到了它的主要症结所在。当贝尔纳斯说目标是要组成一个既对苏联友好又能代表该国一切民主分子的政府时,美国观点中的内在矛盾就清楚地表达出来了。在东欧,特别是在罗马尼亚的政治中,这样的双重目标是无法达到的。罗马尼亚的自由选举决不会产生一个与苏联友好的政府。前不久,罗马尼亚人还表示了传统的反俄情绪——他们曾支持德国对苏联作战,至少在战争初期是如此。(35)这一对抗情绪并没有随着战争胜负形势的转变而消除。当贝尔纳斯重述美国的意见,对维辛斯基插手扶植格罗查上台一事提出责难,说这是违反“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时,莫洛托夫像在波茨坦会议时那样,以攻击西方盟国对希腊的政策作为答复。(36)

    伦敦外长会议结束后,贝尔纳斯说他希望确证美国对这些国家内部情况的看法并不是以错误的或有偏见的情报为依据的;为了核实他从巴尔干地区所收到的报告的准确性,他派了一位持有自由主义观点的、颇有名望的美国报纸发行人马克·埃思里奇去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贝尔纳斯通知国务院不要让埃思里奇看到国务院的报告,这样他可以没有成见地承担他的使命。(37)埃思里奇于10月和11月访问了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也访问了莫斯科,他的出使在这两个巴尔干国家的左翼和右翼政治党派中都引起了很大激动。(38)他结束旅程后提出的报告,证实了以前关于维辛斯基2、3月间活动的种种报道。埃思里奇报告说,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政府都是独裁主义性质的,都由一党统治,有许多民主分子被排除在政府之外。(39)

    与此同时,俄国人对格罗查丢开国王独立行事的作法表示支持,并在9月间,在莫斯科接待了一个包括格罗查和塔塔雷斯库在内的代表团,当时就宣布,双方已就俄国向罗马尼亚提供经济援助并放宽停战协定中某些经济条款等方面达成了协议。(40)可是,格罗查政府的这一成就并没有使它赢得国内的民心。罗马尼亚公众从来没有对格罗查有过很大的热情,而国王的态度则显然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0月间,政府的一些成员愈来愈意识到人民很少支持他们的事实。(41)布加勒斯特的紧张气氛日益增加,到了11月8日米哈伊国王生日那一天,一大批人聚集在王宫前,表示对格罗查政府的反抗。政府采取了一些有组织的措施,想驱散示威群众,都没有成功,尽管这些措施引起了暴力行动,造成了一些伤亡。(42)

    第六节 1945年12月27日的莫斯科协议及其执行情况

    1945年12月,在莫斯科举行外长会议时,贝尔纳斯把埃思里奇关于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之行的报告副本交给莫洛托夫。当贝尔纳斯看到这一报告似乎并没有打动莫洛托夫时,他就坚持要求同斯大林谈这件事。贝尔纳斯用埃思里奇报告作为根据,向斯大林提出了那个早已在伦敦会议上向莫洛托夫提出过的美国的建议,即格罗查政府应予改组,使其包括一切民主分子,改组后的政府应尊重“基本自由”,并早日举行自由选举。斯大林说,保加利亚已举行过选举,要改变有困难,但在罗马尼亚则比较容易些。他提醒贝尔纳斯,罗马尼亚军队曾深入俄国领土直达伏尔加河,但是他对美国的要求还是作了有限的让步。(43)1945年12月27日,公布了一项关于罗马尼亚问题协议的条款。(44)作为对米哈伊国王8月21日就组成一个三大盟国所能接受的政府而征询意见的答复,三大国建议这一政府应包括全国农民党党员和自由党党员各一人。由维辛斯基和驻莫斯科的美英两国大使所组成的一个委员会,将确保这两个当选者能够代表他们党内那些在政府中尚未有代表的派别,同时也要确保他们是“合适的,而且将忠诚地和政府一起工作”。三国政府特别提到,这样改组后的罗马尼亚政府将宣布它准备尽快地举行西方式的自由选举,在这一选举中,一切“民主的和反法西斯的”党派都有权参加并提出候选人。改组后的政府还要“就容许出版、言论、宗教和结社的自由提出保证”。在所有这些工作完成之后,先前已经得到俄国人承认的这一罗马尼亚政府也将得到美国政府和英国政府的承认。

    英国和美国的政府人士都不会指望那些老政党的这两个代表能在罗马尼亚政府的决策中发挥什么作用,这个政府即使加上了这两个新增加的阁员,基本上仍将原封不动;也不可能指望俄国人会允许自由选举,因为自由选举不可避免地将产生一个反俄的政府。尽管如此,英美方面的发言人仍一再表示,他们认为自由选举将是对格罗查政府是否有诚意的考验。

    1945年12月31日,维辛斯基、哈里曼和克拉克–克尔从莫斯科到达布加勒斯特,去执行莫斯科协议的条款。三人一起会见了现又重新视事的米哈伊国王,其后哈里曼和克拉克–克尔又接见了老政党的代表。反对派的领袖们由于对格罗查政府抱着敌对情绪,要求在他们的党选派代表参加执行协议以前给予一定的保证。(45)他们还拒绝要他们的代表在只被授予次要职位的情况下对内阁行动承担责任。哈里曼和克拉克–克尔明白地劝告他们接受改组后的政府根据莫斯科公报将作出的保证,老政党方面于是提出它们所推荐的代表I·米哈拉凯和B·布腊提昂诺。格罗查政府大概是根据维辛斯基的意见拒绝接受这两个人的提名,理由是他们是“反动分子”;但经过了一些讨价还价之后,接受了全国农民党的埃米尔·哈西耶加努和民族自由党的米哈伊·罗姆尼恰努。1946年1月8日,在第一次内阁会议上,两位新阁员表示他们打算在政府中忠诚地工作,但是他们只是在实现莫斯科公报的条件方面承担责任,而不对内阁的其他行动负责。在同一次会议上,格罗查宣读一份声明,其中包含着莫斯科协议中同意作出的保证。(46)第二天,美国和英国大使坚持要格罗查就这一声明作更为详尽的说明。在得到口头解释后,哈里曼、维辛斯基和克拉克–克尔同国王举行了另一次会议,会后宣布莫斯科协议中所规定的条件已经实现,委员会已完成了它的任务。(47)

    2月间,美国政府和英国政府承认了罗马尼亚政府,但附有仔细规定的条件。1946年2月5日,美国和英国各送给罗马尼亚政府一份照会,特别强调格罗查对内阁宣读的声明以及他向哈里曼和克拉克–克尔口头所作的进一步解释,为将来的外交行动打下了基础。照会声称,格罗查曾对两位大使详细说明了他准备为在罗马尼亚举行自由选举和保证基本人权而采取的那些步骤。他还曾向他们保证,他的部长们,特别是司法、内政和宣传部长,将负责把这些保证立即付诸实行。美国的照会表示,履行这些保证的责任应该由“改组后”的整个政府共同负责,而不是由个别几个部长负责。美国照会还表示希望选举将在4月或5月举行,而英国照会则提到英国政府的理解是罗马尼亚政府打算至迟在5月间举行选举。(48)

    第七节 罗马尼亚的选举

    格罗查政府中的一些关键性职位仍由共产党人掌握着,而且他们心目中的“民主”选举的概念和西方的概念大不相同。(49)不仅如此,反对执政党联盟的一些罗马尼亚老政党,在英国人和美国人看来是“民主分子”,但在共产党人看来却并不如此。俄国人和罗马尼亚共产党人不无理由地认为,这些反对党的惟一目的是要把政府赶下台,建立一个像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在罗马尼亚执政的那种政权。(50)这样一个纲领,不仅共产党人,就连罗马尼亚许多其他政治党派也是不能接受的,这些党派对于战前“民主”政府的垮台如何为独裁政权开辟了道路,都还记忆犹新。

    1946年春天,情况变得很清楚,俄国人既不打算让格罗查按照符合西方解释的那种方式来实现他在1月间作出的保证,也不想容许举行西方式的选举。马纽的副手米哈拉凯想召开一些政治性集会的尝试遭到了有意的破坏,格罗查政府还采取步骤冲散一些老政党的集会,限制它们的宣传,妨碍它们的组织。(51)在采取这些反对各个老政党的措施的同时,还有组织地作出努力来加强其他政党中支持政府的力量。在3月间召开的社会民主党大会上,政府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当时大部分代表同意左翼提出的要和共产党人组成联合竞选集团的建议。可是,这导致了该党的分裂,蒂泰尔·佩特雷斯库连同这个党右翼的他的一些追随者退出了大会,和那些老政党一起反对执政集团。(52)

    关于格罗查政府在1946年春天对反对派所采取的策略,西方的记者和官员们都有充分的报道。5月间,美国和英国政府试图劝说俄国人一同对布加勒斯特采取联合步骤,促其立即举行选举。当俄国人拒绝时,美英政府就于5月27日照会罗马尼亚政府,对2月5日的保证“不论在文字上或在精神上”都未实现表示不满,特别不满的是,1月份参加政府的两位部长由于政府中其他成员不予合作而无法履行职务。照会强烈主张早日颁布选举法并宣布选举日期。(53)格罗查政府于6月3日答复了这些照会。复照宣称选举法的初步草案即将完成,说他们打算“毫不拖延地着手”拟出选举名单,在这以后他们将征求选民意见。但他们坚决否认没有履行格罗查的保证。复照提到有必要维持“公共秩序和治安”,把已经发生的一些不幸事件统统归咎于反对派“煽动和散布仇恨的运动”。他们说,反对派掌握了16种报纸,而且在2月里并未对新闻检查活动表示过不满。1月份任命的两个部长仍在出席内阁会议,虽然他们行使的“只是观察员的而不是合作者的职能”,但这符合于他们在参加政府时所发表的那些意图的声明。(54)

    英美两国政府于6月14日又发出照会,对罗马尼亚的照会表示不满,说它的答复既不够充分又不符合事实;指出它没有提到颁布选举法和举行选举的日期。(55)罗马尼亚政府在复照中,指出苏联政府并未提出类似的反对意见,并且采取这样的立场,认为任何建议都应由英、美、苏三国政府联合提出。罗马尼亚政府声称,他们的目的是要“忠实执行”莫斯科协议中的各项决定,而且他们的主要目标是尽早举行自由选举。(56)

    这次交换照会显然产生了一些效果,因为,7月14日米哈伊国王签署了一项选举法,规定了一个一院制的议会,并且第一次给罗马尼亚妇女以选举权。(57)在这之后的几个月里,在准备选民登记方面采取了一些步骤,最后于10月中旬宣布选举将于1946年11月19日举行。

    同时,政府愈来愈有力地施展各种手法,限制反对派报纸的发行,不准反对派领袖广播,破坏政治集会(必要时不惜使用暴力),以及阻碍反对派根据选举法为登记选民所作的努力。另一方面,反对派则不断地从具有各色各样政治观点的、敌视现政权或敌视俄国人的一些党派中拉拢人员以充实力量。

    在选举运动的最后几个阶段中,以英美政府为一方,罗马尼亚政府为另一方之间,又交换了一些照会,在照会中,西方两个大国再次对罗马尼亚各执政党的做法表示关切,罗马尼亚政府则对这样“干涉”他们的内政提出抗议。来自伦敦和华盛顿的、在10月28日递交的第一对照会中,英国政府描述了西方国家举行自由选举的做法,而美国政府则提醒注意这一事实,即格罗查关于尊重“四大自由”的保证是“美国政府据以承认罗马尼亚政府的基础”。(58)罗马尼亚11月2日的复照拒绝接受西方政府的抗议,但再次保证罗马尼亚人民将能在选举中自由表达他们的意志。(59)然而,华盛顿和伦敦仍不断收到报告,大意是说,反对派正在遭到有组织的恐吓,有的在试图举行群众集会而引起的冲突中受伤,甚至被杀害。两国政府还收到马纽的一份呼吁书,要他们进行干预,以保护那些历史上的老政党。11月16日,两国政府向布加勒斯特递交了另一对照会,驳斥了把它们关心选举说成是“干涉”罗马尼亚内政的指责。美国那份照会还说,美国政府“将不遗余力地支持自由和正义的民主原则,美国力求以这些原则作为立国之本,并且相信,世界未来的和平和幸福都有赖于这些原则”。(60)

    三天之后,11月19日,罗马尼亚全国各地都进行了选举。几天后公布结果,属于执政党联盟的各个党派分得了新议会中的大部分席位(414席中的348席)。民族自由党里追随塔塔雷斯库的那一派得了75席,稍多于共产党的73席和农民阵线的70席。追随沃伊泰克和拉达恰努而反对蒂泰尔·佩特雷斯库的左翼社会民主党人也取得75席。余下的席位中,马纽领导的反对党全国农民党取得32席,而从该党分裂出去的、加入了执政党联盟的左翼那一派只得了20席。支持政府的一些候选人所得的席位中,全国人民党人得26席,无党派人士得7席,犹太人得2席。除了马纽的党以外的其他一些反对党共得34席;其中人民匈牙利联盟得29席(可以特别提一下,这个党是不同意马纽的党的观点的),反对政府的民族自由党人得3席,民主农民党得2席。(61)选举结果无疑并没有正确反映出反对党的真实力量,但是即使把一些执政党在选举前和选举过程中所使用的有问题的做法充分考虑进去,选举的结果还是说明罗马尼亚人民的情绪就像战后其他东欧国家和芬兰人民的情绪一样,真的有了一个向左的转变。选举后的执政党联盟包含了一些来自传统党派中的左翼分子和某些持温和政见的人。可是,主要的几个部仍由共产党人掌握着,而红军部队就在近旁,则是他们得以继续控制政治权力源泉和决定政府政策的保证。如同在波兰一样,俄国人决心不让传统党派重新掌权,这是罗马尼亚政治中起着支配作用的因素,而且罗马尼亚方面要和西方友好的任何愿望是无法表达出来的。

    美英两国政府10月和11月间致布加勒斯特的那几个照会表明,他们了解到罗马尼亚并不存在西方所理解的那种“民主自由”的事实;他们所收到的关于选举情况的报告,只能进一步证实他们的如下看法,即格罗查政府并没有履行它据以获得美英两国承认的那些诺言。然而,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这两个西方国家政府觉得除了再表示一次抗议外已别无他法,虽然他们必定知道这一次抗议像他们以前几次抗议一样,对事态的发展不会有什么影响。美国国务院在1946年11月26日向记者发布的新闻稿中,提到雅尔塔会议“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和格罗查的保证,并表示了如下的看法:由于选举前进行恫吓,选举那天又使用了各种手法,使“居民中一些重要的阶层”被剥夺了选举权利。因此,美国政府觉得有必要公开宣布它认为罗马尼亚政府没有信守自己的诺言。(62)英国外交部次官于1946年12月2日在下院表明了英国政府的观点,(63)他说罗马尼亚的选举既不自由也不公平,执政集团以外的党派没有充分的自由,由于这一点,又由于选举那天的情况,这次选举并不“真正代表罗马尼亚人民的意见”。


    (1) 关于扬·安东尼斯库的描述及其对希特勒的影响,见《概览,1939—1946年:希特勒的欧洲》,第606—607页。

    (2) 关于俄国对比萨拉比亚和其他边境领土问题上的观点,见《概览,1939—1946年:美国、英国和俄国》,第78—79页,第406—407页。

    (3) 罗斯坦,第2卷,第65—66页。

    (4) 不过,政变发生之后德国人还是立即对布加勒斯特进行了轰炸;但他们要占领这个城市的企图并未得逞。

    (5) 马纽原准备于8月26日发动政变,但是国王自己作主提早了3天。

    (6) 这些事件以及导致这些事件的事态发展,包括停战谈判的开始等,在《概览,1939—1946年:希特勒的欧洲》,第625页以后都有所记述。

    (7) 协定全文见英国外交部:《1944年9月12日在莫斯科签订的对罗马尼亚的停战条件》(Great Britain, Foreign Office: Conditions of an Armistice with Roumania, signed at Moscow, 12th September, 1944),敕令第6585号,伦敦,英王陛下文书局,1945年版(以下简称敕令第6585号);以及《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4—1945年》,第231页以后。

    (8) 见《概览,1939—1946年:美国、英国和俄国》,第422—425页。

    (9) 见《概览,1939—1946年:希特勒的欧洲》,第626页。

    (10) H·L·罗伯茨:《罗马尼亚,一个农业国的政治问题》(H.L.Roberts: Rumania, Political Problems of an Agrarian State),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1951年版,第258—262页;伊丽莎白·巴克:《巴尔干的停战》(Elisabeth Barker: Truce in the Balkans),伦敦,珀西瓦尔·马歇尔,1948年版,第133—135页;休·塞顿–沃森:《东欧的革命》(H.Seton-Watson: The East European Revolution),第202—205页;R·H·马卡姆:《苏联控制下的罗马尼亚》(R.H.MarKham: Rumania under the Soviet Yoke),波士顿,米多尔,1949年版,第191—200页;E·D·塔普:“罗马尼亚”,载R·R·贝茨编:《1945—1948年的中欧和东南欧》(E.D.Tappe: Rumania, in R.R.Betts, ed.: Central and South East Europe 1945—1948),伦敦,皇家国际事务学会,1950年版,第4—5页。

    (11) 见《概览,1939—1946年:美国、英国和俄国》,第422—425页,第495—496页;丘吉尔,第6卷(自上述《概览》出版后出版的),第63—71页,第181页,第198—199页,第201—204页,第207—208页;美国版,第6卷,第72—81页,第208—209页,第227—228页,第231—235页,第237—238页。

    (12) 见《概览,1939—1946年:美国、英国和俄国》,第495页;赫尔:《回忆录》,第2卷,第1458页;斯退丁纽斯,第20—21页。

    (13) 见下文,原著第395页以后。关于雅典内战的生动描述,见威廉·H·麦克尼尔:《希腊的困境》(William H.McNeill: The Greek Dilemma),伦敦,高兰兹,1947年版,第134—157页。参阅巴克:《巴尔干的停战》,第178—180页。

    (14) 见丘吉尔,第6卷,第351页,第369页,第432页,第617页;美国版,第6卷,第400页,第420页,第495页,第713页。

    (15) 斯大林那时也作出了一些其他的姿态,特别是在法国和意大利,那里共产党虽然已加强了力量,但还是同其他党派进行合作。在意大利,共产党也支持拉太朗协定,斯大林并且承认了巴多里奥(见多伊彻:《斯大林》,第518—519页)。

    (16) 罗伯茨:《罗马尼亚》,第262页,第269页;参阅塔普:“罗马尼亚”,前引文,第6—7页。

    (17) 关于雅尔塔会议的情况,见《概览,1939—1946年:美国、英国和俄国》,第539—566页。

    (18) 见敕令第7088号。

    (19) 见罗伯茨对这问题的分析(前引书,第266—269页)。

    (20) 关于这个时候的一些事态发展,见塔普,前引书,第5—7页;休·塞顿–沃森:《东欧的革命》,第204—205页;巴克:《巴尔干的停战》,第136页;罗伯茨,前引书,第262—263页。

    (21) 根据美国驻布加勒斯特代表发来的急件而写的报道,见贝尔纳斯:《坦率的话》,第50—52页;参阅塔普,前引书,第7页;以及马卡姆:《苏联控制下的罗马尼亚》,第207—212页。

    (22) 关于1944年8月开始的欧洲政治军事形势变化的情况,见《概览,1939—1946年:美国、英国和俄国》,第457页以后。

    (23) 贝尔纳斯:《坦率的话》,第50页,第53页。

    (24) 关于1945年土地改革的详细情况,见罗伯茨:《罗马尼亚》,第274—299页。

    (25) 见上文,原著第220—223页。

    (26) 见上文,原著第288页。

    (27) 关于波茨坦会议的两个亲身经历的记述,见贝尔纳斯:《坦率的话》,第4章;李海:《我在现场》,第12章。

    (28) 见敕令第7087号。

    (29) 《苏联新闻》,1945年8月8日。

    (30) 下院辩论,第5辑,第413卷,第291栏。

    (31) 马卡姆:《苏联控制下的罗马尼亚》,第256页。

    (32) 《泰晤士报》,1945年8月23日。

    (33) 关于这件事所引起的西方和苏联报刊的宣传战情况,见《泰晤士报》和《曼彻斯特卫报》,1945年8月24日,以及1945年9月10日《苏联新闻》上的《消息报》答复。参阅多萝西·汤姆森的文章,载《芝加哥每日新闻》,1945年8月29日,又见《消息报》攻击英美在希腊的意图的文章(《苏联新闻》,1945年8月24日)。

    (34) 见《概览,1939—1946年:美国、英国和俄国》,第697—698页。

    (35) 见《概览,1939—1946年:希特勒的欧洲》,第606—608页。

    (36) 贝尔纳斯:《坦率的话》,第97—99页。贝尔纳斯建议,盟国应像在波兰问题上所做的那样,力图就罗马尼亚政府问题达成协议,但是莫洛托夫不同意,理由是这样解决盟国间的不同意见,将会在罗马尼亚产生内战。

    (37) 同上书,第107页。

    (38) 《纽约时报》,1945年10月23日、25日、27日,11月10日、21日。参阅巴克:《巴尔干的停战》,第69—70页。

    (39) 贝尔纳斯,前引书,第115页;马卡姆:《苏联控制下的罗马尼亚》,第262—264页;并参阅同一作者的文章,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45年12月3日。

    (40) 《纽约时报》,1945年9月6日、13日。

    (41) 罗伯茨:《罗马尼亚》,第302页。

    (42) 关于这件事的叙述,见巴克,前引书,第154—155页。

    (43) 贝尔纳斯:《坦率的话》,第115—117页。这种让步仅仅是斯大林的一种姿态,以交换对俄国在日本问题上的要求作些让步(见《概览,1939—1946年:美国、英国和俄国》,第705—707页)。

    (44) 这一协议和莫斯科会议公报的全文,见美国国务院:《莫斯科外长会议,1945年月12月16—26日。国务卿詹姆斯·F·贝尔纳斯的报告,以及苏英美公报》(U.S.A., Department of State: Moscow Meeting of Foreign Ministers, December 16—26, 1945.Report by James F.Byrnes, Secretary of State, and Soviet-Anglo-American Communiqué),国务院出版物编号第2448号,华盛顿,美国政府印刷局,1946年版。

    (45) S·布鲁尔(在1945年1月1日《纽约时报》上的文章中)列举他们的要求是:(一)真正的出版自由;(二)反对派在一切活动形式方面都应有充分的平等权利;(三)选举时应有真正的自由。《每日快报》(1945年1月4日)说,他们还坚决要求免除国防、内政、司法和宣传等部长职务,为自由选举提供“不偏不倚”的背景。

    (46) 照布鲁尔的说法,格罗查答应“尽早举行自由选举,尊重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保证出版、言论、宗教和集会自由,保证国王的宪法权利”(《纽约时报》,1946年1月9日;参阅塔普:“罗马尼亚”,载贝茨编:《中欧和东南欧》,第11页)。

    (47) 《纽约时报》,1946年1月9日。

    (48) 美国照会的全文见《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5—1946年》,第337—339页。英国照会的基本内容见《泰晤士报》,1946年2月7日。

    (49) 见下文,原著第299—300页。

    (50) 参阅苏联对“法西斯主义”一词的定义(《概览,1939—1946年:美国、英国和俄国》,第587页注①),这一定义对罗马尼亚的那些老政党也是适用的。

    (51) R·H·马卡姆对格罗查政府这时采用的策略写过一篇生动的亲眼目睹的报道,他曾陪同米哈拉凯在摩尔达维亚和特兰西瓦尼亚旅行,后来又通过亲自访问以及同目击者谈话,核实了关于罗马尼亚其他地区事态发展的一些报道(马卡姆:《苏联控制下的罗马尼亚》,第272—321页)。1946年7月间马卡姆由于同马纽和米哈拉凯交往过分密切,被政府驱逐出境。

    (52) 关于社会民主党大会的详细情况,见巴克:《巴尔干的停战》,第142—143页;参阅马卡姆:《苏联控制下的罗马尼亚》,第342—354页。

    (53) 《泰晤士报》和《曼彻斯特卫报》,1946年6月1日。

    (54) 罗马尼亚6月3日照会的全文,见《纽约时报》,1946年6月8日。

    (55) 美国和英国两个照会的全文,见《纽约时报》,1946年6月18日。

    (56) 《泰晤士报》,1946年6月21日。

    (57) 塔普:“罗马尼亚”,载贝茨编:《中欧和东南欧》,第12页。

    (58) 美国照会的全文见《纽约时报》,1946年10月30日;英国照会的基本内容见《泰晤士报》,1946年10月29日。

    (59) 《纽约时报》,1946年11月5日。

    (60) 美国照会的全文见《纽约时报》,1946年11月17日。

    (61) 《泰晤士报》,1946年11月23日。

    (62)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5—1946年》,第340页。

    (63) C·P·梅休:见下院辩论,第5辑,第431卷,第39—40栏。关于罗马尼亚战后事态发展结局的论述,见罗伯茨:《罗马尼亚》,第303—307页。关于罗马尼亚和西方国家关系持续不好的情况,见《概览,1947—1948年》,第194—195页,第220—221页。